中医妇科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考研复试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考研复试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考研复试名词解释
1. 发汗:通过推拿按摩、刮痧等方法促进身体的发汗,以达到排出体内湿热等病邪的目的。

2. 滋阴:中医理论认为,经常出现手脚发热、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等症状的人属于阴虚,需通过进补滋阴的食物或中药调养身体。

3. 散寒:散寒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疗法,通过温热或刺激身体的方法,例如用热水泡脚、按摩等,以驱散寒气。

4. 祛湿:中医认为潮湿的环境与饮食会导致人体湿气过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摄取一些祛湿的中药或食物以平衡身体湿气。

5. 活血化瘀:中医理论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通过一些方法例如推拿、针灸、中药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化解因循环不畅而形成的瘀血。

6. 补肾: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内最为关键的器官之一,肾气充沛可保持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形成肾虚疾病。

因而需要通过中药、食疗等方式来补充肾气。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

产后病:
恶露多少、时间 乳汁多少、色质 饮食多少 产后大便 腹痛情况

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
如:妊娠早期出现下腹疼痛-----流产先兆 or 异位妊娠 or 肠蠕 动刺激(便秘)or 胃肠炎
八、治疗: (一)内治法
胞调 宫控 生肾 殖天 轴癸 冲 任

调 养 胞 宫
调 治 冲 任 督 带

肝(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阴(失润、生风):月经后期、过少、闭经、 不孕、经期风疹、妊娠身痒等 肝阳(上亢):经期头痛、眩晕、子痫等 肝气(郁结):月经先期、痛经、闭经、经行乳 房胀痛、不孕、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崩漏、胎 漏、经行头痛、乳汁自出、产后缺乳、妊娠恶阻等 肝经湿热:阴痒、不孕(盆腔粘连、输卵管不 通)、腹痛(需与内科鉴别)、盆腔炎、癥瘕等 注:五行属木、将军之官、多亢少亏、易郁、与情 志、心情相关、易伤脾(木克土---妊娠呕吐)
性成熟期:18~49岁 “三 七” “四七” 完善 成熟 旺盛 衰退

围绝经期:80% 44~54 岁 “七七”
月经断绝(生理) 伴随症状(心理)

老年期:>60岁


萎缩(生殖器官) 全身衰退(骨、心、脑)


五、女性生理特点:
(一)、月经生理:“月事”、“月信”、 “月水” 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贵在有节律 经期:3~7天 月经量、色、质:50ml~80ml 月经期表现:乳房、小腹、腰、情绪 脉:滑利


中年期卫生
及早重视(避免过多流产) 防治疾病(定期体检:宫颈、盆腔、 乳腺) 重修生息(注意锻炼、饮食进补、生 活规律) 调节情志(适当发泄、调整心态、摆 正位置)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

中文名称:中医妇科学英文名称: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定义: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经、带、胎、产等妇女特有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中医妇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

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

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癓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中医妇科与西医妇科相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是阴阳的相互作用结果;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五行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对身体的调节和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中医妇科主要研究妇女生理周期的变化、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相关的疾病。

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中医妇科通过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方法,结合中医的独特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中药熏洗、中药膏方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的热力作用,刺激特定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中药治疗是通过选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熏洗是将中草药煎煮后,用其蒸气进行局部熏洗,起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药膏方则是将中草药煎煮后,制成膏状,涂抹在患处,起到温通经络、消炎止痛的作用。

中医妇科治疗的特点是综合施治、个体化和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妇科强调“因人而异”,即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体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妇科还注重调理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妇科广泛应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中医妇科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尤其在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妇科名词解释汇总

妇科名词解释汇总

妇科名词解释汇总组1指伴随卵巢周期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3、月经周期:月经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1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7日。

4、围绝经期: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

5维经过渡期: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6绝经:月经永久性停止。

7卵泡闭锁:性成熟期每月发育一批卵泡,其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以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通过细胞凋亡机制而自行退化,称卵泡闭锁。

8始基卵泡:直径50μm,由停留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形成。

是女性基本生殖单位,也是卵细胞储备的唯一形式。

9排卵: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

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10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一般28-30天11长反馈:卵巢分泌到循环中的性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作用12短反馈:垂体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负反馈调节13超短反馈:GnRH对其本身合成的负反馈调节14妊娠二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

15邕遭二获能的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相遇于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发生在排卵后12h内,整个受精过程约需24h o正常在输卵管壶腹部和峡部连接处进行。

受精过程需精子获能和发生顶体反应。

16精子获能:指精子顶体表面糖蛋白被生殖道分泌物中a、B淀粉酶降解,顶体膜结构发生变化,降低顶体膜稳定性,需时7h左右。

精子获能部位主要在子宫腔和输卵管腔。

17顶体反应:当精子与卵子相遇时,精子头部顶体外膜与精细胞膜顶端破裂,形成小孔释放出顶体酶,溶解卵子外围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名解

中医妇科名解

名解概念篇1月经: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已具有生殖功能。

2月经初潮:妇女一生中第一次月经来潮3月经周期: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出血之第一天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的第一天之间的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平均28天。

4经期:月经持续时间,正常为3-7天,多数为3-5天5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一般为45-55,平均为49.56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7居经: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三个月来潮一次8避年:身体无病,月经定期一年一行者9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者10激经(盛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11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12带下: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其性黏而不稠,其量适中,无特殊臭气,津津常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白带13妊娠:从受孕到分娩的过程14弄胎(假宫缩)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15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16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17恶露: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鲜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为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18妊娠病:女子怀孕六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19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前经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20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21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者。

中医妇科的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的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的名词解释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女性疾病。

中医妇科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与西医学有所不同,注重平衡和调理身体,提倡以防治为主。

下面将对中医妇科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医妇科关注的重点之一。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脱落,经阴道而出的现象。

中医认为,月经的正常来潮表示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正常,并且与女性身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如果月经不调,比如量过多或过少、周期不规律等,常常会引发妇科问题,需要及时调理和治疗。

二、经血经血是在月经期间从阴道排出的血液,主要由子宫内膜脱落而来。

中医认为经血是女性体内废物的一部分,具有排毒的作用。

经血的性状和量是中医诊断妇科问题的重要依据。

如果经血颜色过淡、量过少、质地稀薄,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相反,如果经血颜色深红、质地凝块,可能是气滞或湿热的表现。

中医治疗妇科问题时,常常会通过调理经血来改善女性的身体状况。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脉络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调节和保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妇科中,经络的畅通与否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月经周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经络堵塞,气血不能畅通,就会导致月经不调和妇科问题的发生。

因此,中医妇科治疗时,往往会通过调理经络来恢复女性身体的平衡。

四、经脉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气血运行的路径。

中医将全身的经脉分为十四条主要经脉,与身体的器官和组织相连接。

中医妇科治疗中,经脉的状况往往与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

通过调理经脉,可以增强气血运行的能力,改善月经不调和其他妇科问题。

五、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和血液。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妇科治疗往往注重调理和补充气血,以保持女性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葵: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葵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盛衰而竭止。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者,称妊娠恶阻。

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特点:妊娠6-12周多见,呕吐,进食减少或不能进食。

西医学的妊娠剧吐课参照本病辩证病因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

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

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出血量多,来势汹涌—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漏,病因为虚,热,瘀。

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发生后出现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西医认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疾病。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所致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

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肾虚、血热、气血虚弱、血瘀
妊娠腹痛:因胞脉阻滞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属西医学先兆流产的症状之一。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妊娠眩晕往往是妊娠痫证的先兆,本病以眩晕为主证,实质因孕而虚,属本虚标实证,病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或痰涎上涌所致
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月经从未来潮者。

西医认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疾病。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所致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者。

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

不通则痛,不容则通。

特点:1.发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数天内;2.小腹疼痛,可伴腰痛、腰骶坠痛等3.周期性发作,经后自然缓解。

胎动不安:妊娠期腰痛、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

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肾虚、血热、气血虚弱、血瘀
产褥:指产妇分娩后,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也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又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主要机理:母体冲任损伤;胎元不健。

病因:肾虚,脾肾虚弱、气血虚弱、血热、血瘀
妊娠痫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也称“子冒”、“妊娠痫证”。

属西医的“妊娠期高血压”,其中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往统称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

病因病机:肝风内动,痰火上扰
徵瘕:妇女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西医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盆腔炎症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包块、结核性包块及陈旧性宫外孕血肿等可按本病论治。

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症”原称为
“更年期综合症”,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

病因病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称“子肿”,又称“妊娠肿胀”。

古人根据肿胀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

子肿的主要机理: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或气滞湿停。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相当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的月经提前。

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
带下病:(狭义)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生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之病症。

西医学的各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失调(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可与此类疾病互参。

病因病基: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

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沥不尽。

恶露:指胎儿、胎盘分娩出后,胞宫中遗留的余血浊液,随胞宫缩复而逐渐排出,总量约为250~500ml
病因病机:冲任失固气血运行失常西医学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晚期产后出血与本病可互参。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