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篇一: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篇二:岩石圈教案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结构以及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学会识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4)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分组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分类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探究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3)多媒体展示,板书板图。

【课时安排】2课时篇三: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3851625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马坝中学李鹏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二地理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课前案

高二地理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课前案

课前案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说出岩石的类型及每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资料,阐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用简易示意图表示出来。

3.能说出人类是如何对岩石开发利用的。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包括和。

地壳分为地壳和地壳。

岩石圈是由组成的。

岩石是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

结合而成的。

按其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型。

岩石的类型(1)岩浆岩①形成过程: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中蕴藏着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铬、镍、铜、金、银、铁、金刚石、稀土等。

②类型及特点Ⅰ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特点: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

侵入岩有花岗岩、橄榄岩。

Ⅱ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包括各种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特点: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常具斑状结构。

常见的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①形成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水中的化学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也可以形成沉积岩。

②特点:具有层理构造。

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

常见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2)变质岩①形成过程在变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②特点:形成于地壳深处,具有片理构造。

③常见变质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组成岩石圈的三大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与联系。

3. 让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物质循环的细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图、物质循环图等。

2. 准备相关实例资料,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它们在岩石圈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内部结构。

4.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5.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资料,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6.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生物如何影响岩石圈,以及岩石圈对生物圈的影响。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章节:第一章岩石圈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1.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 岩石圈的结构模型构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模型展示法: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岩石圈结构模型。

2. 相关案例资料。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提问:什么是岩石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环节二:讲授新课1.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解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分析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环节三:模型展示1. 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总结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呈现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如分析案例中的地质现象。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强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

环节六:作业布置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章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练习1. 岩石圈主要包括哪三个部分?2.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是什么?3. 请简述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使用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等环节。

4.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介绍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强调岩石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2. 岩石圈的应用:探讨岩石圈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互相交流意见。

八、评估与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了解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岩石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探讨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岩石圈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2)岩石圈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2)提问: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层次划分。

3. 课堂讲解:(1)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如地壳、上地幔、下地幔等;(2)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3)分析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典型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岩浆岩形成过程等;(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质作用。
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岩石分类、识别与实际地质现象的联系。
1.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岩石圈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3.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介绍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3.讲解地球物质循环的概念,阐述岩浆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3.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侵入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喷出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2.沉积岩
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原有岩石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
例题 1 (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解析】①过程是由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生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变质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7min)石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C.④D.⑤
【解析】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是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的。

图中⑤表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3.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D.Ⅰ——⑥【解析】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属于沉积环境下的沉积岩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

例题3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D.丁
【解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含有化石,因而属于沉积岩;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以判断出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





1.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A.岩浆岩、大理岩、石灰岩
B.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
C.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D.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
2.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4.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5.2015年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并查阅资料绘制了该地地质剖面图,请你帮助分析下列问题。

(1)比较A、B岩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并说出两地层的特点。

(2)A、B岩层接触地带易形成什么类型的岩石?并列举几种常见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