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

天气和气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和分界线。

2.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4.我国气候特征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特征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学准备:《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小结: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读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冬季风》、《中国的夏季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概念。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阅读卫星云图,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

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德育目标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内涵和区别。

2.天气符号和卫星云图的识读。

教学难点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影像、卡片及插图动静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

教具1.投影仪2.自制有关投影片及卡片3.地图册和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共2节课)第一课时多变的天气(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制作)第二课时多变的天气(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空气质量与我们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吗?2008年春节前,我们学校所在的206国道上堵满了车辆,归心似箭的旅客有车不能行,有家不能回,只能在车上用方便面充饥-------;同学们再回忆一下,今年三月份在我国降水丰富的云南地区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导致受灾面积3148万亩,受灾人口达742万。

记者采访时有一个画面特别清晰:当送水官兵到达时,同学们拿到水后自己舍不得喝而将它藏在书包中想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喝,有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头说:“连做梦都想洗澡”;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将给同学们讲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天气和气候本章共分4节,首先讲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板书)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板书)[讲授新课]一、天气和气候(板书)1、天气的概念:(板书)首先要求同学们观察课本P42图、B、C三幅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在看图时同时看看旁边的文字说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给同学们讨论,之后找同学回答下面请**同学回答:“”图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B”图今天风真大;“C”图这个地方雪下的太厚,肯定是特别寒冷再找**同学补充--------。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是1、知道“天气”,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分析这条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生应知道天气的概念,只有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才能分辨天气与气候的术语和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学会看天气预报图,掌握天气符号和其含义是关键。

【教材分析】由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同样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天气符号、风向示意图和天气预报图。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教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设计思路与重难点突破】本节课为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是时刻在变化的。

2.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气候包含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二、天气系统及影响1. 风向: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基本方向。

风向的判断通常通过风向标或风羽的指向来确定。

2. 风力:风的强弱级别,共分18级。

风力的判断依据风羽的数量和类型,如每一长横代表2级,短横代表1级,三角代表8级等。

3. 卫星云图: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云雨分布。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 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日或几日内的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三、气温及其变化1.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南半球则相反,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海洋上的气温年变化相对平缓,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3.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四、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 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降水类型: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课件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课件

二、天气预报
天气与我们的日常 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 常通过天气预报获得短 期内的天气情况。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绿色、棕色 -陆地
白色-云区 颜色越白,云层越厚,
一般是阴雨区。
蓝色-海洋
二、天气预报
二、天气预报
2、常用的天气符号

多云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雷阵雨
雨夹雪
小雪
中雪
大雪
S
冰雹
霜冻

沙尘暴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第1课时)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 二、天气预报 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3. 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天气与气候
大哥天上叫, 二哥把灯照, 三哥来喷水, 四哥把扇摇。
东北风12级
二、天气预报
老师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哪个 小组既答对得多又用时短获胜!
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可用空气质量指 数来表示。
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空气质量级别
I II III1 III2 IV1 IV2 V
气候:气温、降水
大风、暴雪、 严寒的天气
微风、晴朗、 高温的天气
终年高温少 雨的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1、今天风和日丽 2、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2℃,并伴有沙尘。 3、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4、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后几天将会有降温现象 。 5、今天有雾,请大家出行注意安全。 6、某城市一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约相差15℃.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中国的气候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热对流天气
7—8月 在华北 、东北
伏旱
冬季风加强
9月南撤, 10月结束
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阴山山脉
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夏季风对气候 的影响: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降水集中在夏季 ——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天气与气候
季 风
夏季风: 主要影
雨利
气 候 的

响降水。


冬季风
加剧南北
热 同 期
农 业 生

主 著 温差。
多气 象灾害
兴利 除弊
要 特 征
气候复杂多样
利多种 动植物 生长
五温度带 四干湿区
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呼玛
天然橡胶在北纬20度的海南 岛生长良好 ,而世界其他地区的 种植界限不超过北纬19度.
小资料 我国共有植物2.4万种 ,居世界第三位,动物种 类也很丰富,仅脊椎动物 就有4400种,其中,鸟类 和兽类均占世界同类种数 的10%以上。
四、特殊天气现象
1、寒潮:图 时—秋末、冬季、初春, 地—源于西伯利亚、蒙古 影响—严寒、大风、霜冻。 我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西藏、云贵地区影响小 2、台风:图 时—夏季 地—西北太平洋 影响—狂风、暴雨、风暴潮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冬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季风气候的突出特点: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中国的气候特征1——复杂多样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关注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可能对此较为冷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 weather 与 climate 描述天气与气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相关地图: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现象。

提问:“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重难点: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梳理

1、我国气侯的主要特征: 、 。

2、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 一线,它与 mm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 气候。
我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 风,绝大部分地区 ,夏季受来自低纬
海洋 风的影响 。
4、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发源于西伯利亚和 一带,它同来源于 洋和 洋的
夏季风有规律的更替,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5、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是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是 。一般地说,季风区内降水 ,若夏季风实力强劲,容
易造成“ ”。
6、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以 灾害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广泛。
二.课堂合作研习
1、我国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气候类型多样 D、海洋性明显
2、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3、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我国( )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季风区广大 D、雨热同期
4、李军长到12岁了还从来没见过家乡下雪,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是他的居住地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海口
5、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
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降水差异大 C、离海远近相差大 D、纬度差异大
6、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 )
A、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C、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 D、西北季风和西南季风
7、东南季风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8、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接近于( )
A、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9、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风是( )
A、夏季风 B、冬季风 C、台风 D、飓风
三.课后拓展探究
1、读下图中国季风气候示意图,图A表示冬季,图B表示夏季,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冬季吹
(风向)季风,为 (雨/旱)季;中国东部夏季吹 (风向)季
风,为 (雨/旱)季。
(2)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 带和亚热带,以 气候为主。该
气候对中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光热 ,雨季降水充沛;不利条件是
雨季降水过多,易形成 灾;旱季降水过少 ,易形成旱灾。

四.归纳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