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度。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方行政区。
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中去考察。
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
换言之,我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地方行政制度★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1、郡县制—秦1)时间:战国;秦朝推行全国2)特点:(与分封制相比)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下设县,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计﹐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根据他们的治状而定殿最。
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
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3)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推动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的转变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重点深化:分封与郡县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重点深化: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之处《史记?高祖本纪》载齐国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故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此外,燕、代北国,因其自然条件,发展成半农半牧的经济区。
南方长沙等国,利用水利之便,广开水田种植稻1)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
山东省宁阳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山东省宁阳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宁阳县位于鲁中偏西,泰安市南部。
地理位置东经116°36’—117°38’,北纬35°40’—35°37’;东邻新泰市,西连汶上县,南与兖州市交界,东南与曲阜市、泗水县接壤,北以大汶河为界与岱岳区、肥城市相望,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
县城距泰山56公里、曲阜25公里、水泊梁山40公里,处于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游三角中心。
历史沿革宁阳县历史悠久。
据《尚书》“禹贡”篇载:上古属少皞之墟,唐虞属徐州之域。
夏朝,今宁阳城一带称郕地。
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郕,称郕国。
春秋时期,出现阐(又名刚父,战国名刚,今堽城里)、成、阳关、曲池(均今县境东北部)。
讠雚(今县境北部),俱鲁邑;铸、遂(均大汶河两岸)和郕,均为国名。
战国时期,成、阳关入于齐,刚于鲁顷公二十四年为楚所灭。
秦朝,刚、成属薛郡。
西汉,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于宁山(今前伏山村南)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又置柴县(今东庄东)、钜平县(今丁家庙)、刚县,春城侯国(今泗皋东)、桃山县(今石碣集),均属泰山郡。
汶阳县(一说蒋集乡黄家庵,一说南驿镇石桥)属鲁国。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刘恬于宁阳,宁阳县改为宁阳侯国,传四世,仍称宁阳县。
新莽时期,宁阳改为宁顺,刚改为柔,汶阳改为汶亭。
东汉光武帝复旧,宁阳属东平国,钜平属泰山郡,汶阳属鲁国。
刚、成于公元90年(汉和帝永元二年)俱改属济北国,废春城、柴县。
三国沿汉称,属魏地。
宁阳、刚属东平国,钜平属泰山郡,汶阳属鲁郡。
均隶属兖州。
西晋,撤宁阳县,刚改刚平属东平国,钜平仍属泰山郡,汶阳属鲁郡。
南朝,宋初,宁阳故地并入无盐县。
452年(宋·元嘉二十九年)又侨置平原县,属东平郡。
钜平属泰山郡,,汶阳属鲁郡。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因平原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遂改为龚邱县。
钜平、刚、汶阳并入龚邱县。
唐至五代,龚邱属河南道,属兖州。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疆域、政区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
• 一、历史上的“中国” • 二、疆域和领土的区别 • 三、疆域的类型 • 四、中国疆域变迁 •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启示
、历史上的“中国”
• 最早的“中国” • 何鼎铭文一
•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 上天曰: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Hale Waihona Puke •• “国”:城、邦
•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
注:“大曰邦,小曰国。”
• “ 万国”:春秋战国时上有几千国
“中”:插在中央的旗子
古代人心中的“中国”的概念 政治上的中国,基本等同于中原(如唐宋南诏) 民族上大致是汉民族 文化上的 “汉文化”或华夏文化 地理上“中原地区”,但范围逐步扩大。周边一旦与中 原联系,就强调自己是中原的 一部分。 (如:楚、巴 、 蜀、魏源有关台湾、南北朝。越南、韩国。) 中原与周边之争实际上对中国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是有 促进的。 “中国”与“外国” 直到近代,中国的概念与今天仍有所不同(如魏源 《圣武记》),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是具有真正主 权概念。
《中国历史地图集》
• 一、编撰背景与过程 • 二、主要内容 • 三、编撰缺陷 • 四、后续发展:CHGIS
主要内容
• 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收了迄今已发表的 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我国自商周至清代 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 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 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 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 政权,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疆 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 貌。
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读图技989年据宋本重刊。
行政区划沿革

行政区划沿革原洪洞、赵城两县分制,刘家垣域属赵城管辖。
赵城初有12里,后析为37,旋并为35,至清道光年间并为29里。
刘家垣域内村庄分属黄村里、师村里、大义里、罗云里。
在《洪洞县志》2005年版中有记载:“……黄村里(村4:曹家庄、高池村、张端村、黄村)、师村里(村5:西梁村、下楼村、师村、双昌村、王绪村)、大义里(村6:东梁村、中鄢村、东鄢村、鄢里村、刘家垣、刘家后峪)、罗云里(村26:刘家中峪、刘家前峪、陈家庄、石家山、上楼村、虎峪庄、罗云村、上村、下村、翟家山……)”民国初仍袭清制,刘家垣域内行政区划未有变化。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洪洞、赵城两县虽有部分区划调整,但未涉及刘家垣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洪、赵两县基本延续解放战争后期的区划。
洪洞县辖7个区:城关区,治所驻城内;一区驻马头;二区驻苏堡;三区驻冯张;四区驻后泉;五区驻白石;六区驻万安。
1950年10月,下辖6个区。
赵城县辖7个区:城关区,治所驻城内;一区驻驻耿壁;二区驻明姜;三区驻杨堡;四区驻黄村;五区驻孔庄;六区驻樊村。
1950年10月,并为4个区,1952年6月,汾西县磊上区划归赵城县,下辖5个区政府。
1954年7月,洪洞、赵城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政府驻洪洞城。
下辖改为2区、2镇、108乡。
即:孔庄区、涧头区;城关镇、赵城镇;108乡为:石家庄、龙门、杨堡、张端、黄村、三交河、堤村、磊上、薛家庄、曹家沟、西昌、王绪、回坡底、北石明、孙堡、陈村、小河、干河、北秦、陈家庄、明姜、胡坦、营田庄、鲁生、道觉、后河头、韩侯、连城、下跑蹄、仇池、好义、登临、石止、马牧、宜家庄、郭家节、侯村、楼村、晋家庄、大胡麻、关口、深沟、耿峪、石门峪、上柳树、上纪落、南王、涧头、娄村、安子、后泉、茹曲、涧西、龙马、峪头、洞子沟、马驹、金山沟、西张、营里、师村、李家坪、古罗、宝峰、郭盆、苏堡、原上、东张、左木、永一、峪里、南谷、梗壁、董家垣、高公、西崔堡、铁炉庄、长命、万安、上寨、甘亭、冯堡、左壁、涧桥、冯张、孔村、封里、南秦、坡底、上桥、紫岸、古县、官庄、孔寨、西安、洪段、柏村、曲亭、白石、杜戍、辛村、下沟、程曲、东疙瘩、逍洞、韩略、尹壁、南步亭。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常熟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吴县海虞妙桥

常熟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吴县海虞妙桥常熟市古称琴川、海虞、南沙等,又称江南言子故里,简称虞、虞城。
常熟市历史悠久,据1988年在常熟谢桥白龙港北岸发掘的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500年前,常熟的土地上已经有人类居住。
建置沿革第一历代行政设置商末,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来,建立勾吴。
按《吴地记》有关古吴“北临大江”的记述,常熟地方为勾吴北境。
西周时,常熟地方属吴国。
东周时,公元前473年,越尽取吴地,常熟地方属越国。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属楚。
公元前248年,楚黄歇封吴,改属黄歇封地。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属秦。
秦废分封,设郡县,常熟地方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贾于吴称荆国,常熟地方属荆。
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属吴。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濞封地撤,仍属会稽郡吴县。
时常熟地方有虞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以会稽郡浙江以西之地建吴郡,常熟地方属吴郡吴县。
时常熟地方有南沙乡,置司盐都尉。
三国时,虞乡、南沙乡属吴国,隶吴郡吴县。
吴黄武中,虞乡置虞农都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南沙乡割属毗陵郡暨阳县。
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虞乡,立海虞县,隶于吴郡。
因县境东临沧海,故名海虞。
东晋元帝时(317年至321年),以海虞县北境,侨置郯、胸、利城三县,隶于侨置的东海郡。
咸康七年(341年),在南沙乡设立南沙县,隶于晋陵郡。
永和年间(345年至356年),侨置的郯、朐、利城三县及东海郡移京口。
是时,常熟地方属海虞县与南沙县,分隶吴郡、晋陵郡。
南北朝时,海虞、南沙两县均属南朝刘宋,仍分隶于吴郡、晋陵郡。
南齐时(479年至502年),分海虞县北境设立海阳县,隶于晋陵郡。
梁天监六年(507年),以海虞、南沙、海阳等县统隶于新置的信义郡。
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仍隶于信义郡。
命名“常熟”,据元代至正间《重修琴川志>的解释是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陆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精选文档 — 2 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7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条》所述:“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以为县矣。” 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与以后的县并不完全相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如君主可以把县赐送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等;二是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大的如秦、楚灭了一国置一县,甚至灭了陈、蔡这样的中等国家以后也以一国置一县,小的如齐国的县,大致是一乡置一县。当然,那时最多的还是以一邑之地置一县。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郡的出现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所以一些书说,“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11)“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12)都是不确切的。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以上是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表明当时郡名还很少见。当初主要为满足军事防卫之需要,各诸侯国开始在边远地区置郡,由国君的重臣率军驻守。 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赵“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可见,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图3)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和郡的关系 郡、县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所以才有赵简子“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这并不是县大郡小的缘故,因为那时县的大小悬殊,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大小至今难以详考。主要是由于郡置于边远荒僻之处,地广人稀,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不如县那么富裕。(13)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遍地烽火,边地和内地、荒僻地区和富庶地区的差异缩小,而且几个强国不断向外拓展,所以边郡日益增大,地位不断提高。边地郡大,逐步地在郡下分置数县;内地事多,在数县之上逐步地置郡统辖,渐渐地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魏纳上郡十五县”,春申君报请楚王在淮北12县置郡,“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等,都是确凿的证据。看来,郡统县制的形成不会晚于战国中期。战国后期,郡县制在各国已经较为普遍地实行。可是,在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政区划。(14)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不存在行政区划的制度,所谓“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并不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而是战国时期和以后的一些学者的设想。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是郡县制,它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郡县时期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郡县制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吞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汉书·地理志》),因此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书·地理志》),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年即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定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秦郡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为秦国都所辖的地区,当时唯有它不称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后陆续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秦县 各郡所辖的县,据严耕望考证如下:内史约含40县;北部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8郡,以及西北部九原、上郡、北地和陇西4郡,每郡平均辖十五、六县,共近两百个县;内地各郡及南方诸郡近30郡,每郡各辖25县,共约700县左右。因此,严氏认为“秦县的总数当在900以上至1千有余,约言之当在1千县左右也”。(16)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郡县发展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汉郡国制 汉初的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地,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郡(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证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郡),其中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