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政区划沿革

合集下载

1949—2019年河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与今后趋势

1949—2019年河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与今后趋势

05决策探索2019.12下决策观察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发展迅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格局,未来将随着形势的发展继续调整。

一、1949—1952年的河南省和平原省行政区划(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省1949年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

3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在开封成立。

5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在省会开封宣告成立。

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局,河南省委归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领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河南省管辖范围只限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共有郑州专区、洛阳专区、陕州专区、陈留专区、商丘专区、淮阳专区、许昌专区、南阳专区、信阳专区、潢川专区等10个专区和开封市、郑州市2个省辖市,管辖8个专区辖市、86个县,省会设在开封市。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原省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正式宣布建立平原省。

平原省由豫北、鲁西和冀南3部分组成。

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会设在新乡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

共有新乡专区、安阳专区、濮阳专区、聊城专区、菏泽专区、湖西专区(专署驻单县)等6个专区和新乡市、安阳市2个省辖市,管辖56个县、1个矿区(焦作矿区)、5个城关镇。

二、1952—1965年的河南省行政区划(一)平原省撤销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正式被撤销。

原平原省的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县、观城县4个县,菏泽专区的荷泽县、定陶县、曹县、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南旺县7个县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县、滑县、长垣县、封丘县、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7个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原平原省划入河南省的六河沟煤矿区(9个村)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

河南简介

河南简介

三不沾
【民俗风情】
河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 腊八枣树“吃”米饭、祭灶、庙会等民俗活 动丰富多彩。
河南有许多赶庙会的风俗。如农历三月 三,盘古山庙会,中岳庙会等。还有浚县一 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 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7年,“浚县古庙会” 和“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同时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特产美食】
河南省特产众多,类型丰富。旅游工艺品有 汝瓷、钧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西平棠 溪宝剑、开封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浚县泥 咕咕、淮阳泥泥狗、洛阳铲、麦秆画等。
名酒有杜康酒、宝丰酒、仰韶酒、张弓酒、 宋河粮液等。土特名产有四大怀药、新郑大枣、 灵宝苹果、信阳毛尖、原阳大米、河阴石榴、 中牟大蒜、信阳板栗、黄河鲤鱼、西峡中华猕 猴桃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年底, 河南辖17个省辖市, 1个省直管市,52个 市辖区、20个县级市、 85个县,省会郑州市。
17 1 52 20 85
【历史沿革】
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在河南建立。公元前16世纪,发源于河南 商丘的商民族建立商朝,初都于亳,历经迁移 后定都于殷(今安阳)。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 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河南境内。秦朝建立后,在 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后迁 移到今西安,东汉建都洛阳。
每年4月,洛阳牡丹甲天 下,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 丹文化节吸引了四方宾朋云 集古都洛阳;每年11月,开 封菊花世无双,傲霜怒放迎 游人,真可谓“万里游燕客, 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 忍为菊花来”。
河南省是文物资源大省,地下文物总量居全 国第1位,地上文物总量居全国第2位,各类博 物馆、纪念馆150余座,收藏各类文物140万余 件,约占全国的1/8,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 博物馆”。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了半壁 江山,数量居全国第1位。有8座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村,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1953行政区划

1953行政区划

1953行政区划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953行政区划篇一:中国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行政区都有简称。

省级人民政府驻地称省会(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们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国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此外,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更。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历史沿革:1949年至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大行政区)。

1954年以后撤销大区,大区实际上属于军事政区为主。

1949年六个大区下辖50个“省级行政区”,即30个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12个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1953年分六个大区和西藏、内蒙古,共计30个省、1个自治区、14个直辖市、1个地方、1个地区。

1954年调整为31个省级行政区即25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完整版)华中地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完整版)华中地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隋朝初期,以洛阳为东都,之后隋炀帝迁都洛阳。唐代自高 宗时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史称 武周,改洛阳为“神都”。唐朝之后,五代相继定都于洛阳和开 封。北宋建都开封,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商丘为南 京。金朝时期迁都到开封,称南京。元朝实行行省制,河南时称 河南江北行省,此为河南称省的开始。
明朝时期河南省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清朝时期河南 基本沿袭了明朝行政区划。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会初定 开封,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市迁往郑州市。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年底,河南省总人口为10 722万人,占全国人 口总数的7.8%,位居全国第一;常住人口为9480万人,在全国 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
特色饮食有郑州烩面、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子、道 口烧鸡等。特色小吃有洛阳浆面条、开封花生糕、杞县酱 菜、武陟油茶、胡辣汤、海蟾宫松花蛋、沁阳驴肉、开封 套四宝、烙馍卷菜、吊炉烧饼、鹤壁石子馍、濮阳壮馍等。
【民俗风情】
河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腊八枣树“吃” 米饭、祭灶、庙会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航空方面,河南目前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 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商丘观堂机场等五大民用 机场。
铁路方面,国家铁路主通道“三纵三横”(“三纵”:京 广、京九、焦柳铁路;“三横”:陇海、宁西、新荷兖日铁路) 贯穿河南全省。
【自然资源】
河南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 和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
【自然资源】
截至2014年年底,湖北省已发现149个矿种(按亚矿种 计190个)。磷、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为湖北省优势 矿产。
湖北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 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有二级保护树种20种、10多种 藤本植物。拥有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23种; 属二类保护的89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全省鱼苗资源丰 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有36处。

河南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

河南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

河南各市县名称的由来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河南现有127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省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秦汉,二是隋唐,三是近现代。

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

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

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

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

命名的规律如下: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

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

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为阴”,故名。

汝南县,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

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此地遂取名内黄县。

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政区建置最初实行省、道、县3级制,此后改行省、县两级制,进而又在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辅助和派出机关,分区进行督察。

•一、民国初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各省之间各自为政,省制颇不一致,在地方政区建置上,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多沿用清制。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等。

此后,各级地方组织和名称逐步统一起来。

同年规定,地方政区建置实行省、道、县3级制。

•河南确定为河南省。

•道为中级地方行政组织,起初叫“观察使公署”,长官称观察使,掌管一道政务及省行政长官委任事务。

1914年5月公布的《道官制》规定:将观察使公署改为道尹公署,观察使改为道尹,由省巡按使任命,监督一道财政、司法等事务,并节制本道内的巡防、警备队伍。

•民国初年,河南共设4道,即豫东道、豫西道、豫北道、豫南道。

为便于推行道制,1913年2月,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裁开封(府治,开封市)、归德(府治,商丘县)、陈州(府治,淮阳县)、河南(府治,洛阳市)、南阳(府治,南阳市)、彰德(府治,安阳市)、卫辉(府治,汲县)、怀庆(府治,沁阳县)等府及郑州(州治,郑州市)、许州(州治,许昌市)、陕州(州治,陕县)、汝州(州治,临汝县)、光州(州治,潢川县)、淅川(厅治,淅川县)等直隶州厅,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禹州为禹县、睢州为睢县、淮宁为淮阳县、许州为许昌县、郑州为郑县、陕州为陕县、汝州为临汝县、光州为潢川县、邓州为邓县、裕州为方城县、信阳州为信阳县、河内县为沁阳县、淅川直隶厅为淅川县。

1914年元月,又改唐县为沘源县(1923年3月更名为唐河县)、永宁县为洛宁县。

同年6月,对河南省所属各道名称进行改革:改豫东道为开封道、豫西道为河洛道、豫北道为河北道、豫南道为汝阳道。

各道所辖属县如下:•开封道:开封、陈留(开封县东南)、杞县、通许、尉氏、洧川(尉氏县西南)、中牟、兰封(兰考县)、鄢陵、禹县、密县、商丘、新郑、宁陵、夏邑、鹿邑、虞城、永城、睢县、考城(兰考县东)、柘城、淮阳、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许昌、临颍、襄城、长葛、郾城、郑县(郑州市)、荥阳、荥泽(郑州市西北)、河阴(郑州市西北)、汜水(荥阳县西北),道治驻开封县。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在原始社会,河南省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进入阶级社会后,域内王朝迭兴,诸侯邦国林立,形成了早期的政区建置。

•一、夏至西周•(一)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建立,氏族社会时期那种按血缘和地域相结合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逐渐被以地域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所代替,体现出了国家的统治职能。

夏时期开始按地理形势把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

史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说明夏朝把居民按居住地分成9个区域进行统治。

•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建立夏朝的夏氏族,其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南省境内。

传说中的夏都,曾先后定于阳城(登封县告成镇)、阳翟(禹县)、斟鄩(巩县境内)、原(济源县境内)、帝丘(濮阳市)、老丘(开封市东)等地。

此外,在夏朝统治区内,还有许多封国。

河南境内的封国主要有:商(商丘县)、虞(虞城县)、韦(长垣县北)、葛(宁陵县)等。

•(二)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族是中原地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早期活动中心区域在河南省东部,当时商族的农业生产力很低,迁徙频繁,“自契至汤八迁。

”(《史记》卷3《殷本纪》)迁徙地区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汤灭夏后,将国都定于西亳(偃师县尸乡沟)。

在此后约600年的统治时期,多次迁都,河南境内的北亳(商丘市北)、相(内黄县东南)、嚣(荥阳县东北)等地都曾作过商朝都城。

到了商朝中期,郑州成为都城。

商王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至殷(安阳小屯),历经273年未变,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朝建立后,在地方政区上实行“外服”体制,臣服于商王的各部落、氏族首领以及由商王派遣到某一地方行使统治权的商朝贵族统称“外服”。

这些首领或贵族各有封域,以后逐渐发展成诸候国,有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势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成为某一区域的实际统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1950年★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1952年★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原平原省划入河南省的六河沟煤矿区(9个村)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4月8日批准)★撤销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27日批准)★撤销淮滨办事处,设立淮滨县,驻地淮滨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谷熟办事处,设立谷熟县,驻地谷熟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郸城办事处,设立郸城县,驻地郸城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新郑县、中牟县(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周口市,并入商水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信阳市,并入信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南阳市,并入南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驻马店市,并入确山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新乡市第四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2年12月26日报告备案,1953年月1日实施)★安徽省永城县及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原属于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政务院1952年1月31日批准)★安徽省霍邱县史河川西的孙戚乡划归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桂庙乡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固始县的新街乡、花园乡划归安徽省霍邱县(六安专员公署1952年5月9日批准)★安徽省宿县专区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王庄、小沟岸、邸庄、张庄、苗庄、黄庄、祝庄、张井、呼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内务部1952年12月5日批准)1953年★撤销淮阳专区,所属的周口镇和扶沟、商水、西华3县划归许昌专区;淮阳、鹿邑、太康、项城、沈丘、郸城6县划归商丘专区(政务院1953年3月27日批准)★新乡专区驻地由焦作矿区迁至新乡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批准)★谷熟县驻地由谷熟集迁至马牧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2月7日批准)★项城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水寨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4日批准)★设立南阳市,以南阳县的南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的信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周口市,以商水县的周口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的驻马店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0月21日批准)★设立郑州市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1月6日批准)★设立开封市回族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5月18日批准)★山西省平顺县的苇池凹村、高家台村划归河南省林县(内务部1953年4月30日批准)◎山西省注解为内务部1954年12月11日批准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濮阳专区,所属的长垣、封丘2县划归新乡专区;濮阳、滑县、内黄、清丰、南乐5县划归安阳专区(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第一区、第二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4月19日报告备案)★许昌专区的临汝县划归洛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9月4日办公备案)★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淇县,并入汤阴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谷熟县,并入商丘县、虞城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成皋县,并入荥阳县(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撤销兰封县,考城县,合并设立兰考县,驻原兰封县城(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安阳县驻地由水治镇迁至安阳市(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虞城县驻地由利民镇迁至马牧集(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三区、第四区,合并设立郊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4年8月5日报告备案)★河南省濮阳县第九区的郝楼、夏庄、岱堂等3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鄄城县(政务院1954年11月24日批准)1955年★郑州专区更名为开封专区,驻地由荥阳县迁至开封市(国务院1955年1月17日批准)★新乡专区的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18日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县,并入洛阳市及孟津、宜阳、伊川3县(国务院1955年11月7日批准)★郑州市第一、二、三区更名为陇海区、二七区、建设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9月23日批准)★开封市第一、三区更名为鼓楼区、龙亭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二区、第四区,合并设立南关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一区、第二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市第一区、第二区,设立老城区★新乡市第一至三区更名为新华区、红旗区、郊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2日报告备案)★安徽省阜南县的五湾、两河集等7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淮滨县三河、栏杆、赵集3区的共100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阜南县(国务院1955年8月24日批准)★山西省晋城县双庙乡(共2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修武县(国务院1955年10月14日批准)1956年★撤销焦作矿区,设立焦作市(地级),下设焦作、李封、马村3区(国务院1956年7月9日批准)★淮滨县驻地由乌龙集迁至淮滨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批准)★设立洛阳市涧西区、西工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17日批准)★撤销开封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5月4日批准)★设立安阳市闻峰区、车站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2月11日批准)★郑州市回族区更名为金水回族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0月23日批准)★湖北省应山县的孝子店乡独流树村、岗渡村划归河南省信阳市(国务院1956年4月28日批准)★河南省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冷庄、李房庄、张楼、刑营、张小庄等6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临泉县;安徽省临泉县鲖城的白杨树、文庄、黄庄等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项城县(国务院1956年6月29日批准)★山西省晋城县西尧乡的云台、风门、西东水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沁阳县(国务院1956年8月11日批准)1957年★设立三门峡市(地级),以陕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设立鹤壁市(地级),以安阳、汤阴2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设立平顶山市(地级),以叶县、宝丰2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撤销陈留县,并入开封县(国务院1957年5月31日批准)★灵宝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虢略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1月23日批准)1958年★撤销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国务院1958年4月8日决定)★撤销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开封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开封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洛阳市、三门峡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洛阳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平顶山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许昌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新乡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开封专区的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郑州市(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撤销周口市,并入商水县(国务院1958年4月5日决定)★撤销驻马店市,并入确山县(国务院1958年4月5日决定)★范县驻地由古城镇迁至樱桃园★撤销焦作市焦作、李封、马村3区,设立城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月14日批准)★设立郑州市上街区,以巩县、荥阳2县铝业厂矿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2日批准)★撤销郑州市金水回族区、陇海区,合并设立管城回族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5日批准)★撤销郑州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22日批准)1959年★安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安阳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焦作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武修县、博爱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开封市升格为地级市,辖开封专区的开封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洛阳专区的陕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伊阳县更名为汝阳县(国务院1959年8月21日批准)★孟津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长华镇(1959年6月18日)1960年★鹤壁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汤阴县(国务院1960年10月13日批准)★撤销新乡县,并入新乡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通许县,并入尉氏县(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宝丰县,并入平顶山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安阳县,并入安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开封县,并入开封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偃城县,并入漯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南阳县,并入南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信阳县,并入信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商丘县,并入商丘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温县,并入沁阳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宁陵县,并入雎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栾川县,并入嵩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淮滨县,并入息县、固始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博爱县、武修县,并入焦作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长葛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和尚桥(1960年9月)★设立郑州市金水区1961年★设立安阳专区,辖新乡专区的安阳、鹤壁2市和安阳、濮阳、林县、滑县、清丰、南乐、汤阴、内黄、浚县、长垣10县(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设立商丘专区,辖开封专区的商丘市和淮阳、太康、永城、雎县、虞城、鹿邑、郸城、项城、柘城、鹿邑、商丘、沈丘、民权、宁陵、夏邑14县(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郑州市的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开封专区(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开封市升为省辖市,辖南关区、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2月25日批准,1962年1月1日实施)★安阳市、焦作市降格为县级市★鹤壁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安阳专区管辖★三门峡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洛阳专区管辖★设立温县,以原温县并入泌阳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宁陵县,以原宁陵县并入雎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栾川县,以原栾川县并入嵩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开封县,以原开封县并入开封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安阳县,以原安阳县并入安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新乡县,以原新乡县并入新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获嘉县,以原获嘉县并入新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武修县,以原武修县并入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博爱县,以原博爱县并入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商丘县,以原商丘县并入商丘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许昌县,以原许昌县并入许昌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偃城县,以原偃城县并入漯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南阳县,以原南阳县并入南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信阳县,以原信阳县并入信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宝丰县,以原宝丰县并入平顶山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信阳县驻地由信阳市市区迁至信阳县平桥镇(1961年10月)★淅川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上集(1961年11月)★孟津县驻地由旧孟津镇迁至长华镇★郑州市建设区更名为中原区★山西省阳城县郭庄生产大队划归河南省济源县(国务院1961年11月7日批准)1962年★设立陕县,以原陕县并入三门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日批准)★设立淮滨县,以原淮滨县并入息县的地区和并入固始县的期思、张庄2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设立淇县,以原淇县并入汤阴县和鹤壁市的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设立通许县,以原通许县并入尉氏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1963年★巩县驻地由东站镇迁至孝义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10月26日批准)★设立郑州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8月21日批准)★河南省的东明县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国务院1963年3月23日批准)1964年★撤销平顶山市,设立平顶山特区(地级)(国务院1964年6月23日批准)★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涧西区、洛北区、瀍河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4月30日报告备案)★山东省莘县的前任屯村、后任屯村划归河南省南乐县;河南省南乐县的杨寨村、东节村、寨节村划归山东省莘县(国务院1964年6月16日批准,1966年8月10日交接完毕)★山东省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和范县城附近地区划入河南省,具体省界划法:山东省寿张县所属跨金堤河两侧的斗虎店、子路堤、侯李庄、明堤、临河、大寺、关门口、赵台、李堤、孟楼、同堤、南台、刘海等13村仍留归山东省;范县所属的金堤以北的范县县城及金村、张夫2村划入河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