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沿革

政区沿革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缙云县,因县东仙都有缙云山而取名。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县。

景云二年(711),复建遂昌县。同年分括苍县地建青田县,因县城设青田山之麓故名,另有一说“山下有田产青芝”、“地有草叶似竹,染碧为竹青”而得名。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县,州治括苍。

开元二十一年(733),括州隶属江南东道。

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

乾元元年(758),改缙云郡为括州,隶浙江东道。二年(759),分松阳、遂昌县地建龙泉县。相传春秋时欧治子在剑池湖铸剑号曰“龙渊”,唐初避高祖讳,改名龙泉。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县。

大历十四年(779),为避德宗讳,改括州为处州,隶属浙江西道。改括苍县为丽水县。

建中元年(780),处州隶属浙江东道,二年复属浙江西道。

贞元三年(787),又属浙江东道。

后梁开平四年(910),改松阳县为长松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处州辖丽水、龙泉、遂昌、缙云、青田、白龙县,州治丽水。宋、元、明、清时期

宋至道三年(997),处州隶属两浙路。

咸平二年(999),改白龙县为松阳县。熙宁七年(1074),处州隶属两浙东路。同年九月,改属两浙路。九年,复属两浙东路。十年,又属两浙路。

宣和三年(1121),改龙泉县为剑川县。

绍兴元年(1131),改剑川县为龙泉县。二年,处州隶属两浙东路。

庆元三年(1197),分龙泉县松源乡等地建庆元县,以年号取名

处州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隶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处州隶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九年(1359),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辖丽水、龙泉、松阳、遂昌、青田、缙云、庆元县,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洪武三年(1370),废庆元县,设庆元巡检司。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县。九年,处州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恢复庆元县,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县。

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宣慈、应和二乡及懿德乡北部地建宣平县,分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建云和县,取二乡尾字为县名。分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上里等地建景宁县,因取景泰年号和安宁之义故名。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县。

成化七年(1471)分遂昌县八都、九都建汤溪县,属金华府。

清顺治元年(1644),处州府隶属浙江省。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11月,辛亥革命后成立处州军政分府,隶属浙江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撤销处州军政分府,由浙江省都督府直辖县。3年,设瓯海道,辖永嘉、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玉环县,道尹驻永嘉县,隶属浙江省长公署。16年,废瓯海道,改省直辖县。21年6月,设第十一县政督察区,辖丽水、青田、缙云、宣平、松阳、遂昌县,署址丽水;设第十二县政督察区,辖龙泉、云和、景宁、庆元、泰顺县,署址龙泉。同年10月,改第十一、十二县政督察区为第二、第三特区。24年6月,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县,署址丽水。25年4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26年,隶属浙江省政府。32年5月,宣平县划归第四行政督察区。37年4月,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文成、泰顺、宣平县划入,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文成、泰顺县。37年7月,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遂昌县划归第三行政督察区,文成、泰顺、青田县划归第五区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县,署址云和县。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

1949年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署址丽水。同年10月10日,改为浙江省丽水专区,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云和、景宁、宣平县。

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丽水、云和、龙泉、庆元、景宁县划归温州专区,松阳、宣平县划归衢州专区,缙云县划归金华专区。

1958年5月29日,撤销云和县,并入丽水县。同年11月21日,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县;撤销松阳县,并遂昌县。

1960年1月7日,撤销景宁县,并入丽水县。

1962年6月1日,原景宁、云和县地从丽水县分出,建云和县。

1963年5月9日,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县,署址丽水。

1968年11月,建立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7月17日,恢复庆元县。

1978年9月,改为浙江省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1月30日,恢复松阳县。

1984年6月20日,恢复景宁县,改名景宁畲族自治县。丽水地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庆元、松阳、景宁县。

1986年3月1日,撤销丽水县,建立丽水市。

1990年12月26日,撤销龙泉县,建立龙泉市。

附:府址考证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五载:“上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亦曰括州城”。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隋置处州,寻改括州。古城在今浙江丽水县东南七里括苍山麓”。古城在今丽水市城关镇古城村,离市区偏东3.2公里,地处好溪与瓯江中游大溪汇合口的小山上,四周环水,昔为险要之地。

唐中和年间(881-885)州治设小括苍山,与万象山岗阜相连。因众山环簇,状如莲花,,曾雅称莲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利用唐宋旧城墙之半,扩建新城。清雍正七至八年(1729-1730)修筑后,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寸,周一千八百五十丈”。有门楼六座。正北门为望京门,又名丽阳门。东北为岩泉门,又名虎啸门。东南为行春门,又名厦河门。正南为南明门,又名大水门。西南为括苍门,又名小水门。西北为通惠门,又名左渠门。今仅存大水门城楼。

区界变迁

民国37年(1948)7月1日,青田县南田、三阳、黄坛、岙里、西坑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归文成县管辖。同年8月1日,永嘉县温溪、贵岙、黄坦、霞嵊乡和林福、界坑乡的一部分村划归青田县管辖。

1949年11月,仙居县莲台、曹店、金竹、安仁乡划归缙云县管辖。

1950年3月,缙云县乡划归仙居县管辖。

1950年,丽水县黄岭(原名沈青)、陈村乡划归宣平县管辖。

1953年9月,缙云县潘潭乡划归磐安管辖。

1954年2月,遂昌县苏村乡岱楼岭村划归龙游县大街乡管辖。

1954年5月,遂昌县白水乡芦头村划归龙游县梧村乡管辖。

1956年7月,宣平县竹客乡章田、柘坑、汤城、午岭村划归松阳县管辖。

1958年3月21日,庆元县隆宫乡张天村划归福建省政和县管辖。

1958年4月11日,撤宣平县并入武义县,将宣平县曳岭区的崇义、新和(今丽新)、永丰、梁周、联城(今巨溪)乡划归丽水县管辖。

1959年8月,青田县温溪人民公社小舟山管理区黄坦村划归永嘉县管辖。

1961年10月,青田县西岙、上横管理区划归永嘉县管辖。

1962年5月,缙云县安岭、陈岭、溪港公社划归仙居县管辖。

面积

1988年,面积17298平方公里,计2594.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16.99

%,其中耕地149.57万亩,占5.77%,山地2294.28万亩,占88.42%,水域48.53万亩,占1.87%,道路用地10.83万亩,占0.42%,居民占、厂矿用地22.62万亩,占0.87%,其他68.86万亩,占2.6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9亩,为全省人均3.66亩的3倍。人均占有耕地0.63亩,山地9.64亩。

<完>

-政权机构-

州郡府衙

隋开皇九年(589)建处州,设刺史一人,掌一州之政。大业三年(607),改为永嘉郡,设太守一人,掌一郡之政。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嘉郡为括州,设刺史一人。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设太太守一人。

宋绍兴年间(1131-1140),处州设知州一人,掌一州之政;郡丞一人,分掌督粮、捕盗、海防等;通判一人,分掌运、督捕、水利等;推官一人,专掌一州之刑事;经历一人,掌收发文移;监酒税一人;司户一人;司狱一人,掌察理系囚;教授一人,掌一州之学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设达鲁花赤、总管各一人,掌一路之政,同知、通判、推官、经历、治中、照磨、录事、学正、教授、训导各一人。

据明万历七年(1579)《括苍汇纪》记载:处州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掌印;佐同知一人,正五品,清军;通判一人,正六品,督粮;推官一人,正七品,理刑;吏房司三人,户忘房司六人,粮科司三人,礼房司三人,兵房司六人,刑房司六人,工房司六人,承发司二人,架阁库一人,门子五人,皂录三十七人。

据清光绪三年(1877)《处州府志》记载,处州府官员有:知府(掌一府之政)、同知(分掌督粮、捕盗等)、通判(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等)、推官(分掌一府刑事)、经历(掌管发文移)、照磨(掌磨勘卷宗)、司狱(掌察理系囚)、括苍驿丞(掌邮传迎送)、教授(掌一府之学政)、训导(掌训迪一府学校生员)。

自隋代建州至清末,历1322年,主治官员姓名有资料可查的297人,其中复任者9人。元朝以前缺漏甚多,唐贞观十一年(637)至开元二十三年(735),失载,现无从查考。明、清时期较为完整。处州历代主治官员名单录后:

唐:括州、处州刺史,永嘉郡、缙云县郡太守(28人)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

徐莹贞观十一年

李邕江都开元二十八年

张守珪陕州河北开元二十八年

苗奉倩开元二十八年

韦坚京兆万年天宝五年

季景宣广德二年

裴士淹大历

王缙太原祁人大历

第五琦京兆长安大历

贾岌大历

齐抗义丰贞元

李铝贞元

李敬仲贞元

姚駰元和

李繁京兆元和

韦行立长庆

韦纾太和

李中敏陕西会昌

邢群会昌

段成式临淄大中

徐戬大中

姜肃大中

唐枝大中

崔济大中

崔道纪大中

崔周衡大中

姜还大中

刘元勖大中

五代:处州刺史(3人)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

俞浩后梁

沈承礼后梁

曹仲达临平后唐

宋:处州知州(77人)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姓名籍贯任职年号

陈若拙卢龙端拱李尧俞皇祐杨亿浦城咸平杜垂象黄岩皇祐仲简咸平胡宗质皇祐张若谷咸平崔愈熙宁阳从易景德谢文瓘陈州元祐孙沔会稽景祐关景晖会稽元祐陈戬政和蒋行简永嘉绍熙杨嘉言政和徐邦宪义乌绍熙李孟传上虞政和赵善坚庆元钱竽政和赵雍庆元黄烈浦城宣和王元丽水庆元黄葆光徽州宣和应元衮庆元周邦彦钱塘宣和王梦龙嘉定张(缺)福州宣和张虑慈溪嘉定沈晦嘉兴建炎胡澄嘉定刘泾简州绍兴黄宜嘉定刘大中真州绍兴孔元忠嘉定陈公辅台州绍兴楼观临海嘉定王禔绍兴赵必愿余干嘉定徐汲毗陵绍兴叶武子绍定王庭芝柯山绍兴高似孙余姚绍定汪待举衢州绍兴马光祖东阳嘉熙叶(缺)莆田绍兴叶秀发金华淳祐耿延禧绍兴赵善瀚淳祐谢伋绍兴薛蒙永嘉淳祐徐度绍兴吴势卿建德宝祐吴谦绍兴刘安开庆许尹乐平绍兴钱焘景定苏简眉山绍兴洪起畏景定胡訢余姚绍兴王克让景定吴芾仙居绍兴李雷奋鄱阳咸淳王次翁淳安绍兴梁椅德祐王之望谷城绍兴李珏德祐钭滔绍兴陈(缺)余姚无

邹翊毗陵绍兴应俊

范成大吴县乾道彭椿黄岩

楼璩乾道钱象祖

李处全淳熙赵善杠

李翔淳熙

元: 处州路达鲁花赤、总管(17人)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

赵贲享(达鲁花赤) 冠氏(山东冠县) 至元

僧家奴至元

凌德(总管) 杭州至元

斡勒好古(总管) 至元

孟淳汉东大德

脱钵至大

程周至大

周克敬延祐

三不都至顺

月忽难至顺

卢景后至元

韩裴后至元

石抹宜孙柳城至正

孙炎句容至正

耿再成濠梁至正

王道章至正

程孔昭至正

元: 处州府知府(72)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姓名籍贯任职年号刘仲廉武昌洪武胡有恒山阳成化

李达吉水洪武韩斐泰州成化

徐麟洪武熊祥四川资县成化

谢子襄新淦永乐刘钰天津卫成化

袁敬重永乐郭忠肥乡成化

武全漷县永乐傅鼐新河弘治

黄澍益都永乐傅希说武城弘治

张佑含山正统陈忠莒州弘治

李信圭江西景泰沈华四川弘治

侯昌衮州景泰谢辑乐安弘治

万安京山景泰白翱锦州弘治

周旭鉴贵溪景泰梁辰南海弘治

周哲莆田景泰沈彦实弘治马伟故城天顺刘斐海阳正德周祺贵溪成化林富莆田正德李恒华亭成化黄体仁莆田正德范天锡正德陈九敍漳平万历王俸长沙嘉靖喻均新安万历张綋上海嘉靖郭宗磐晋江万历张元资县嘉靖任可容怀宁万历潘润建平嘉靖李纯四川万历吴仲武进嘉靖许国忠宣城万历吴缙凤翔嘉靖郑怀魁龙溪万历孙存滁州嘉靖朱道相万安万历张厚平原嘉靖吴从诚潜江万历李冕章邱嘉靖邓士昌安州万历董德明桂林嘉靖陈见龙潮阳万历方介合肥嘉靖黄尧臣莆田天启高超莆田嘉靖任宏业关中天启谢教武进嘉靖李思敬兴化天启张大韶太仓嘉靖徐维藩巴县崇祯李学礼颍川隆庆朱葵丹徒崇祯陈烈建安隆庆郑奎光侯官崇祯马明谟广平万历陈之恪武陵崇祯熊子臣新昌万历汪宗明泉州崇祯李实泸州万历倪祚善桐城崇祯

清: 处州府知府(100人)

姓名籍贯任职年号

罗丽辰宁远顺治元年

张元枢顺治二年

张以谦醴泉顺治三年

鲁近逻孝感顺治

徐植辽东顺治

王崇铭山西阳城顺治七年

叶树德顺天大兴顺治十二年

周茂源华亭顺治十四年

孙大儒山东莱阳康熙元年

张怀德辽东康熙六年

陈遇主辽东康熙九年

姚启圣镶红旗康熙十三年缐一信辽东康熙十四年李率祖铁岭康熙十八年黄肇熙莆田康熙二十三年刘忠国奉天康熙二十四年窦日严直隶康熙二十五年刘廷玑镶红旗康熙二十七年刘起龙奉天康熙三十五年苏稷辽东康熙五十六年姚铃桐城雍正二年

曹抡彬贵州雍正七年

陈沆云南雍正十三年赋琏旗人乾隆十七年觉罗雅尔嗒乾隆十九年杨志道湖北监利乾隆十九年萧元桂道光四年

唐亮均道光五年

李荫圻道光十二年胡元熙黟县道光十三年陆玉书六合道光十四年刘荣玠道光

潘观藻道光

鄂克敦布旗人道光

于尚龄金坛道光十八年恒奎满州道光十九年朱淳云南道光二十四年方秉桐城道光二十五年徐相道光

恒奎满州道光三十年瑞春满州咸丰元年

恒奎满州咸丰七年

郑箎福建咸丰八年

马椿龄云南咸丰八年

李希郊金溪咸丰九年

何仁杰江西咸丰十一年李澍直隶咸丰十一年怀清满州同治元年

刘熙盛卢陵同治元年

吴泽江西同治二年

仓圣潢河南乾隆三十四年文常旗人乾隆三十八年骆大鹏乾隆三十九年保全乾隆

伊汤安乾隆四十三年杨成龙永济乾隆四十四年王绩著武清嘉庆二年

修仁嘉庆三年

王绩著武清嘉庆四年

张士楹嘉庆五年

王绩著武清嘉庆六年

时敏嘉庆八年

方维祺顺天大兴嘉庆十五年杨鑅嘉庆十五年徐国才怀宁嘉庆十五年蒋廷瓒嘉庆十六年涂以辀江西新城嘉庆十六年李昉嘉庆二十年吴光悦江苏阳湖嘉庆二十二年刘玉轮嘉庆二十二年孙德涵嘉庆二十四年刘炳嘉庆二十五年那尔布正黄旗人道光元年

刘玉轮道光二年

雷学海通州道光三年

邓廷彩四川道光

清安满洲同治三年

杨镜涵江苏同治八年

冯誉骢广东同治八年

潘绍诒江苏同治九年

萧书湖北光绪六年

胜凯旗人光绪八年

邓字衡湖北光绪十一年陈璚广西光绪十三年傅泽鸿湖南光绪十五年文英旗人光绪十五年

李申言安徽光绪十六年

陈璚广西光绪十七年

傅泽鸿湖南光绪十八年

赵亮熙四川光绪十八年

林树滋旗人光绪十八年

邓嘉纯江宁光绪十九年

谦贵旗人光绪二十年

赵亮熙四川光绪二十二年

许星箕湖南光绪二十五年

刘瀚江苏光绪三十年

刘炬瀚陕西光绪三十年

萧文昭湖南光绪三十二年

常觐宸直隶光绪三十二年

萧文昭湖南宣统二年

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五日处州光复,二十七日成立处州军政分府,吕逢樵任都督。军政分府下设民政、军政、财政、教育、司法五部。

民国元年(1912)撤销处州军政分府,由浙江省都督府直辖县。

民国21年6月17日,设第十一县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暑址丽水市城内王衙弄。督察专员办事处设秘书一人,助理秘书一人,事务员一人,书记二人。第十二县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龙泉县。同年10月,第十一、十二县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为第二、第三特区。

民国24年6月,设丽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下同),25年4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34年,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设三科五室,第一科管民政,第二科管财政、教育,第三科管经济建设及粮食管理,秘书室、军事室、军法室、视察室、会计室,工作人员34人。

民国37年4月,改称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7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署址云和县。

历任专员名单

姓名处州军政分府都督籍贯到任时间

吕逢樵第十一县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浙江缙云宣统三年十一月

姜绍谟第二特区县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浙江江山民国21年6月

陈式正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浙江奉化民国23年6月

许宗武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广西桂林民国24年9月

余森文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广东梅县民国26年9月

杜伟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浙江青田民国27年2月

余森文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广东梅县民国28年9月

徐志道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四川合江民国35年12月

朱沛霖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浙江东阳民国37年7月

行政公署

1949年8月3日,成立浙江省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同年10月10日改称丽水专区专员公署。驻丽水城内孔子庙。

1952年1月19日,撤销丽水专区专员公署,所辖各县分别划归温州、金华、衢州专区。

1963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丽水专员公署,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驻丽水城郊白云山脚五宅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专员公署被迫停止工作,1967年3月8日,建立浙江省丽水军分区生产办公室,负责工农业生产和行政管理工作。

1968年11月18日,成立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组织。驻丽水城内灯塔街76号。

1978年9月16日,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丽水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历任专员、副专员、革委会主任、副主任、顾问名单

姓名职务籍贯任职年月

宣恩金专员江西弋阳1963年7月—1968年11月

亓汉三专员山东莱芜1970年11月—1975年6月

何纪明革委会主任安徽庐江1977年6月—1978年10月

刘俊芝革委会主任山东沂水1978年10月—1983年8月

邵宗仁专员山东惠民1983年8月—1985年12月

徐松林专员浙江衢县1985年12月—1991年2月

梁鸿铭专员浙江黄岩1991年2月—

赵仲光专员浙江诸暨1949年9月—1952年1月

傅光汉副专员山东淄博1963年4月—1968年11月

刘朝中副专员、副主任河南西华1963年4月—1968年11月

傅伯达副专员、副主任山东苍山1963年4月—1968年11月

崔文彬副专员江苏睢宁1964年1月—1968年11月

柳林副专员安徽天长1964年1月—1968年11月

何纪明第一副主任安徽庐江1968年11月—1970年11月

刘俊芝第一副主任山东沂水1971年9月—1977年6月

苏乐良副主任山东莱芜1968年11月—1970年12月

毛同昌副主任浙江义乌1968年11月—1977年4月

田新友副主任浙江丽水1968年11月—1977年11月

雷桂梅副主任、副专员浙江景宁1968年11月—1981年10月

李志武副主任浙江温州1968年11月—1977年11月

纪中一副主任、副专员山东莱芜1968年11月—1983年8月

牛万龄副主任、副专员山东沂南1970年6月—1980年12月

张复兴副主任山东庆云1971年11月—1978年10月

杨才副主任陕西子长1971年11月—1975年6月

顾琴洲副主任上海南汇1971年11月—1975年6月

王光松副主任安徽舒城1971年12月—1975年6月

1949年8月专员公署设14个部门,1952年1月随丽水专区撤销而撤销(下同)。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专员公署设16个部门。1968年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下同)设四大组,下设24个办公室。原专员公署工作部门自行消亡(下同)。1978年9月改称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赋税-

赋税

清光绪三年(1877),有茶课、渔课、芦课、牙课、当税、坑税、炉税、铁税、竹木税、碓税、牛税等,年征银541. 6两,占丁漕0.38%。宣统二年(1910),丽水、青田、松阳、龙泉县设厘金总卡,征收百货、丝、茶、中药、西药等厘捐商品通过税。

民国元年(1912)2月,开征统捐,3—18年,年均实征银元10.9万元。2年,开征印花税、牙贴税,5—18年,年均实征牙贴税3896元,3年,开征营业牌照税,31年实征4.47万元。4年,开征屠宰税,至18年,年均实征1.29万元。10年,开征所得税。17年,试办统税,征收种类从卷烟、面粉扩大至棉纱、火柴、水泥、酒等。20年,裁厘捐,开征营业税,21—23年,年均实征26.23万元。24年,开征使用牌照税,实征9272元。31年,开征筵席税和娱乐税,实征2.38万元,另征房捐、警捐8.72万元。34年,统税并称货物税,36年,实征258.86亿元。各种杂捐,大体分随田赋、契税附征,随屠宰税附征和单项征收3类,约50余种。民国34年8月29日《浙江日报》消息:龙泉县抗日战争以来,各种捐税综计每人每年均需负担2380.4元,每户9960元。按当时市价折算,每人平均负担大米68市斤,比民国25年该县每人平均负担0.81元,折大米16.2市斤,增加3.2倍。

财政支出

清光绪三年(1877),府署官吏薪俸、隶役工食、零星开支等,年白银2400两,县署开支5917两,另加地方兵费3842两,总计12159两,占财政支出64.37%。民国时期,预算、概算数除文教外,多为行政费。

解放初,地、县经费报帐,党政干部实行供给制。

1950年,设行政经费支出。

1951年,分设行政、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经费,公安、司法、检察单独列支。改供给制为包干制。

1952年1月,增设政治业务费、公检法经费、财务费和其他行政经费。

1955年7月,干部职工逐步衽货币工资制。

1956年,行政管理费支出416万元,占财政支出43.29%。

1959年,归并为国家机关经费、公社行政经费、其他行政费

1962年,增设党派团体补助费。

1963年,部分职工调整工资。

1965年,增设干部训练费。

1970年7月,调整部分低工资职工工资。

1977年和1979年,分别调整部分职工工资。

1980年。实行增收节支奖。

1982年10月,普调工资。

1985年,实行结构工资制。

1986年,增设离退休人员费用款。

1990年行政管理费支出7492万元,占财政支出21.84%,其中地区本级852.3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2.57%。

1953—1990年,行政管理费支出55718万元,占财政支出20.25%,其中地区本级5766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26.33%。

市政民政-

供水

城镇居民历来饮用井水、溪水。宋庆元三年(1197),知州主持引丽阳后溪水入城,解决丽水城内生活用水问题。1959年冬,筹建青田瓯江水电站时,在西门山建100立方米清水池一座,引毛桐坑山溪水,经简易处理后供瓯江水电站工程局职工及家属饮用,日供水1000吨。1965年,建丽水县水厂,日供水2500吨。1974年,建缙云县水厂,日供水2000吨。1977年,建青田县水厂,日供水2500吨。1977年,扩建丽水县水厂,日供水1万吨。1979年建龙泉县水厂,日供水1000吨。1980年,建云和县水厂,日供水4000吨;建遂昌县水厂,日供水2500吨。1983年,建景宁县鹤溪镇水厂,日供水500吨。1984年,建庆元县水厂,日供水3000吨。1985年,建松阳县水厂,日供水2500吨。1986年,丽水市在溪口新建厂,日供水2万吨。1987年,建景宁县水厂,日供水2500吨;扩建龙泉、遂昌县水厂,日供各1万吨;青田、缙云、云和县水厂技术改造,供水能力翻一番。全区近百家企业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共1.41万吨。至1990年,各县共投资1600万元,建水厂15家(其中镇级水厂6家),简易供水设施12个,铺设自来水管道285公里,日供水10.1万吨,年实际供水2311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502万吨,生产用水809万吨。城镇24.76万人用自来水,普及率90.23%。

排水

解放前,城镇有少量明暗沟,没有排水管道,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或地下渗透,暴雨时污水横溢。1949—1966年丽水县城大众街、中山街等主要地段修建瓦管或块石下水道,以后各县城镇主街道陆续埋设下水道。1982年后,各县编制城镇排水工程实施计划,铺设下水道。1987—1988年,丽水市疏浚环城河3.8公里,松阳县城埋设下水道2公里。至1990年,城镇下水道总长129.08公里,排水面积3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排水管网体系。

民政

民国12年(1923),县公署设户口登记分事务所。23年11月,始行保甲制度。34年1月,丽水县调整保甲编制,进行户口调查,实行联保连坐,一户违犯,各户同罪。

救灾

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丽水大水,朝廷遣使发粮赈贷。明嘉靖十二年(1533),因旱免处州府田粮。清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旱,户部复准丽水、缙云、松阳等县受灾田亩应免银两,灾民米谷赈济。民国31年(1942)6-8月,日本侵略军窜犯丽水、青田、松阳、遂昌、缙云等县,民国浙江省政府派员抚慰赈济55.5万元。33年,日本侵略军再次窜犯丽水、青田、省政府赈济55万元。

福利事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各县设养济院落。乾隆二十年(1755),丽水县建育婴堂,咸丰八年(1858)毁,同治三年(1864)修复,同治九年收养200多人。民国17-18年,青田、遂昌、缙云、松阳等县设救济院,龙泉县设临时旗医所。31年(1942)11月,云和县设乞丐收容所。各县还有济生会、同善堂、育婴所、贫民习艺所等慈善事业,多数因为理不善,持续时间不长。解放前夕,丽水、遂昌、缙云县有育婴堂,遂昌、云和县有救济院。1949年10月-1950年1月,收容弃婴3人,安置残婴17人。1950年4月,丽水县育儿所扶养弃婴23人,雇乳母23人。1965年4月,民政部门负责托养婴孩81人,其中集中抚养30人,分散托养51人。1979年,丽水县社会儿童福利院收养残弱儿童97人,出院44人,死亡7人,年末在院儿童46人。1984年,丽水、缙云县儿童福利院,共收养残疾儿童53人,出院落26人,死4人,年末在院儿童23人。1990年,丽水、缙云两县儿童福利院,收养残疾儿童123人,出院19人,死32人,年末在院儿童72人,其中婴幼29人。

治安-

公安

清宣统元年(1909),丽水县设巡警局,三年,改为警务公所。民国元年(1912)设县警察署,翌年改称警察事务所,4年,改为警察所。18年,改设县政府公安局,25年改为县政府第三科。民国26年后改为县警察局。37年,撤销县警察局,成立县警察大队。地区级无警察机构。

监所

明代,处州府设监狱,有司狱1人,禁子20人。民国28年(1939),丽水地方法院管理监狱。

消防组织

清宣统元年(1909),青田县城居民组织水龙会。民国时期,丽水、龙泉、松阳等县部分镇设有由商会出资的水龙会组织,有水龙15具。

检察

民国时期,地方检察机构设地方法院。元年(1912)1月23日,设第十一地方检事厅。次年3月,改为丽

水检事厅。3年3月,裁撤。11年10月,成立浙江永嘉地方审判厅丽水分庭检察处。16年7月,改为丽水地方检察处。36年11月27日,建立浙江高等法院第五分院检察处。37年2月,改称浙江高等法院丽水分院检察处。

民事调解

解放前,没有民间纠纷调解组织,邻里发生纠纷,一般由保甲长或绅士、族长出面调解。

律师

民国5-10年(1916-1921),龙泉县有开业律师6人。

公证

民国时期,各县公证事务由地方法院兼办。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传六

陆丰政区沿革变化报告

古代陆丰政区及东海镇与碣石镇历史变化 摘要:“安陆”是陆丰县以前的旧称,该县位于今广东省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其建置析合不定,至雍正九年始建置县,保持稳定。并以《陆丰县志》为根基,基本厘清县历史沿革及东海镇和碣石镇历史,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丰,东海,碣石,置县,沿革 本文选取陆丰县及其两个重要的城镇来进行对古代陆丰地区行政区划沿革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加强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认识。 一、陆丰县历史变化 (一)陆丰地理位置 陆丰县地处广东沿海,陆丰地形依山面海。北部多为山地,中部和南部沿海以丘陵台地居多,螺河和乌坎河的中下游沿岸多为冲积平原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陆丰县地理位置险要。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故《陆丰县志》称其为“滨海要区,惠(州)、潮(州)孔道也”。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中记载这一地区:“府(惠州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自秦至清,陆丰县地域名称和所辖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其历史地位也沉浮不定,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 (二)魏晋南北朝以前时期情况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在陆丰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沿海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大禹分天下九州,即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时陆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加强地方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36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设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等四县,陆丰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 西汉南越平定后,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在辽阔疆域基础上,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岭南地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中宿县。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东晋成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陆丰地则属海丰县。 (三)隋唐时期安陆县的“置”与“废” 隋文帝时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州治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但隋炀帝将州改为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陆丰县。 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

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221年(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223年(魏黄初四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浔阳。412年(安帝义熙八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 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1927年(民国16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1932年(民国21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1938年(民国27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1942年(民国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1948年(民国37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 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 与教育 □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 ? 3 2 ?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在全市实施“蓝天”、 “清水”、 “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资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3∶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蜂窝状区划结构。从建议方案地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各省(黄河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基本呈蜂窝状排列,而且都能以一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度结合的综合经济地域(图见附件三)。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凉州,今称武威,或雍凉之都,属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祁连山脉和西宁,北临银川、内蒙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从青海东北部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武威因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2],凉州因其“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而得名[3],武威郡归属凉州刺史部。这即是凉州、武威之名的由来。 古凉州非今凉州,今凉州特指武威市所辖的凉州区,古凉州的辖区在历史上时大时小。最大时包括大半个甘肃,还扩延到周围几省,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一、秦汉时期及其以前 夏商时期,雍凉地区为游牧民族犬戎所占据,西周东周前期为北羌、马羌、西戎所占据,后期乌孙与月氏在此间游牧。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部落逐渐强大,到秦朝时,月氏破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月氏王再此修建盖臧城。 汉朝时,自高祖元年至前元六年(前202-前174年),汉朝一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前元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大败月氏,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休屠王修建了姑臧城(凉州),和休屠城(凉州城郊)。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后多次向匈奴用兵,最终占领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由凉州刺史府领之。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原王朝巩固其统治的战略要地[1, 4],尤其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汉代有“凉州之畜为 天下饶”的说法,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5]。 悠悠历史长河,兴衰荣辱若一一赘述起来必定相当冗长,也很乏味,故在这里选取汉之后若干相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时期或事件来反映凉州历史变迁。 二、魏晋十六国时期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 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 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

河南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原创)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原创)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 鄂州市,帝尧时为樊国,夏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今大冶金牛镇)。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战国时为鄂邑。 秦置鄂县,属衡山郡。两汉鄂县属江夏郡。公元前201年刘邦封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郡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六县,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同年吴改武昌郡为江夏郡,江夏郡仍治武昌县。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九月迁都建业,武昌县为吴陪都。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吴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治今鄂城区),

同时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仍治武昌县),属荆州。 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夏口)。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武昌县。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废北新州,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治今黄石市城区)三县。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并入武昌县,废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唐武德初年,武昌县属鄂州,天宝年间属江夏郡,乾元年间属鄂州。 1221年(南宋嘉定十四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领武昌县),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武昌县。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寿昌军升为寿昌府(散府,仍领武昌县)。1301年(元大德五年),废寿昌府,武昌县改属武昌路。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县治一度迁保安。明清两代,武昌县属武昌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