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合集下载

2019年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2019年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看鲁迅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论睁了眼看》:鲁迅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圣贤”一直在教人“非礼勿视”,“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这就造成了“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青年和“驯良的百姓”。

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国的“文人”,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和这样的国民性的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性的弱点。

——鲁迅正是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小说,于是有了许多重大发现。

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变成小说里的大团圆,眼睛一闭,就皆大欢喜。

提出两个极为严重的判断与概括:“瞒和骗”的国民,“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二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瞒和骗”。

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鲁迅看来,《红楼梦》开辟的是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从下文即可看出,鲁迅认为“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是他所期待的“崭新”的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鲁迅又提醒人们注意,旧的瞒和骗的传统完全可能在“新”的旗号下重现。

鲁迅对真正“崭新”的中国文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的期待:它应该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文学,是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破恶声论》提出的“伪士”的概念:第一,他们骨子里是“无信仰之士人”,第二,他们却要使出一切手段来扼杀别人的信仰;第三,但他们又处处把自己打扮成有“信仰”者,而且还要充当“信仰”的捍卫者。

精神信仰与自由创造精神这两方面的缺失,就形成了“无精神”的特征,这正是“伪士”的本质。

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伪士”是必然和专制体制(既是国家的专制,又是众数的专制)联在一起的。

《马上支日记》提出了“做戏的虚无党”的概念。

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苦难并不总是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在更多情况下,苦难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把苦难升华为美学是残忍而荒谬的。

因为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没有价值。

表扬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就像表扬太监守贞操一样没有意义。

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严厉,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的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毫无心肝。

最好的办法是扩大选择的自由,尽量减少牺牲的程度和人数。

在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的公民社会建立起来之前,迫切的任务是将道德从社会实际事务中剥离出来,不要一味怂恿年轻人吃喝玩乐,做新时代的“稻草人”;也不要一味宣扬“苦难美学”,让人们沉醉其中,无怨无悔。

狄马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由于和意识形态“捆绑销售”的时间太长,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

一座诺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

鲁迅题库

鲁迅题库

1.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进化论)。

2.在《摩罗诗力说》,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3.(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4.《斯巴达之魂》是一篇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5.《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作品,其体裁属于下面哪一种(文言小说)6.下列关于《呐喊》的说法正确的是:和《彷徨》一起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集结了鲁迅1918年——1922年的15篇小说;1923年集结出版;《孔乙己》出自《呐喊》7.关于《伤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是男主公涓生的“手记”;人们通常用《娜拉走后怎样》来阐释《伤逝》有一定道理。

8.吕纬甫是哪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酒楼上》9.鲁迅同果戈里创作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

10.鲁迅的小说《药》受俄国安特莱夫的影响很大。

11.《啊Q正传》与显克微支《胜利者巴尔代克》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相似。

12.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补天》13.《铸剑》的故事相传出自《搜神记》《列异传》14.《铸剑》的主人公是:眉间尺,晏之敖者15.《气死》对鼓吹“无是非观”的庄子(虚无主义)哲学进行了小说化和戏剧化。

16.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17.下列选项中出自《故事新编》的作品有:《奔月》《理水》《非攻》《出关》18.下列选项中对《不周山》的理解正确,表述正确的有:是作者从“古代”采集题材创作小说的开端;是开始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是鲁迅有意识的尝试用精神分析进行创作的开端;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为题材。

19.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实际上指的是(钱玄同)20.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指的是(南京求学期间)21.鲁迅认为“失学”无知的原因是:摹古、伪智、泥于习、惑于常。

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

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

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摘要: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胡适;戏曲批评;梅兰芳;审美差异;文化性格把同为戏曲“门外汉”的胡适放在鲁迅批判“旧戏”以及鲁迅与梅兰芳是非曲直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旧戏” 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鲁迅认为中国“旧戏”太陈旧,脱离现实人生,死板矜持,缺乏生机,尤其反感梅兰芳的“男人扮女人”,被士大夫“篡改”;认为“旧戏”的出路在于继承中求革新。

崇尚西化的胡适认为中国“旧戏”内容浅薄,说谎作伪,形式僵化难懂,主张以西方戏剧为模本加以改良,支持梅兰芳赴日本、欧美、苏联演出交流。

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戏”正走向没落的[JP2]同时,锋芒对“戏”更对人,批评梅兰芳直言不讳,无所顾及;胡适的批判也很尖锐,但他对“戏”不对人,在积极的交往中鼓励帮助梅兰芳出国访问演出,以改良中国“旧戏”。

不同的文化性格及其批评方式都对梅兰芳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

一、鲁迅和胡适对中国“旧戏”的审美感受1.鲁迅认为中国“旧戏”被罩上了“玻璃罩”,与现实人生分离;胡适认为中国“旧戏”远离现实,远离生活,说谎作伪,思想浅薄。

鲁迅和胡适都崇尚文学的写实主义,认为中国戏曲要睁开眼睛看,老老实实把现实再现出来,这样的戏曲才有艺术生命力。

鲁迅认为,由于中国戏与现实人生存在很深的隔膜,特别是中国戏在封建社会长时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统治阶级的直接控制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内容上的糟粕和形式上的陋习很多,鲁迅在情感上、思想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否定和排斥。

他感叹“戏剧还是那样旧,旧垒还是那样坚”,“先前欣赏那汲Ibsen之流的剧本《终身大事》的英年,也多拜倒于《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台下了”,〔1 〕(P172)他惊叹上海市民在“尧皇出世”的时代让孩子看《开天辟地》和《封神榜》这些旧戏,而新戏却只有《黄慧如产后血崩》这样的作品。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云南省全日制专升本《大学语文》鲁迅专题

云南省全日制专升本《大学语文》鲁迅专题

云南省全日制专升本《大学语文》鲁迅专题相关试题1.周树人用笔名“鲁迅”于()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A.1917B.1918C.1919D.1920B2.1902年在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的作家是()A.冰心B.巴金C.鲁迅D.老舍C3.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的作家是()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茅盾A4.《论睁了眼看》是鲁迅的一篇()A.散文B.日记C.小说D.杂文D【解析】《论睁了眼看》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和文艺。

5.下列关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创作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B.鲁迅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C.鲁迅的《呐喊》《彷徨》达到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D.鲁迅的《热风》开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先河D【解析】《热风》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开创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先河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6.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班固B.韩愈C.鲁迅D.茅盾C7.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A.胡适B.茅盾C.鲁迅D.巴金C8.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 )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1年B9.鲁迅小说《风波》的线索是()A.辫子事件B.赵七爷的竹布长衫C.九斤老太的唠叨D.张勋复辟A10.在鲁迅小说中,以农民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是()A.《孔乙己》B.《伤逝》C.《风波》D.《狂人日记》【解析】C《风波》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广大民众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11.鲁迅的《风波》选自( )A.《闲书》B.《呐喊》C.《朝花夕拾》D.《往事》B12.《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A.赵七爷B.七斤C.八一嫂D.九斤老太D13.鲁迅《风波》的历史背景是()A.张勋复辟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A14.鲁迅哪篇小说具有“出走—返乡—再出走”的深层结构(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故乡》D.《药》C【解析】鲁迅的小说《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体现了“出走—返乡—再出走”的深层结构。

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三第12课《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三第12课《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论睁了眼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瞧鲁迅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瞧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就是别一方面——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就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就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就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就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瞧,所得的结果就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就是敏感人物,从她们的作品上瞧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就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她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瞧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就是“天之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就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与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她于就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与,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

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与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论睁了眼看》:
鲁迅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圣贤”一直在教人“非礼勿视”,“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这就造成了“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青年和“驯良的百姓”。

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国的“文人”,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和这样的国民性的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性的弱点。

——鲁迅正是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小说,于是有了许多重大发现。

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变成小说里的大团圆,眼睛一闭,就皆大欢喜。

提出两个极为严重的判断与概括:“瞒和骗”的国民,“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二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瞒和骗”。

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鲁迅看来,《红楼梦》开辟的是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从下文即可看出,鲁迅认为“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是他所期待的“崭新”的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鲁迅又提醒人们注意,旧的瞒和骗的传统完全可能在“新”的旗号下重现。

鲁迅对真正“崭新”的中国文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的期待:它应该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文学,是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破恶声论》提出的“伪士”的概念:第一,他们骨子里是“无信仰之士人”,第二,他们却要使出一切手段来扼杀别人的信仰;第三,但他们又处处把自己打扮成有“信仰”者,而且还要充当“信仰”的捍卫者。

精神信仰与自由创造精神这两方面的缺失,就形成了“无精神”的特征,这正是“伪士”的本质。

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伪士”是必然和专制体制(既是国家的专制,又是众数的专制)联在一起的。

《马上支日记》提出了“做戏的虚无党”的概念。

鲁迅多次谈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首先讨论的也是“面子”。

——这也是鲁迅长期关注的一个国民性命题。

除本文外,还有《两周氏谈:“面子”和“门钱”》,以及《说“面子”》等。

而在《马上支日记》里,鲁迅所强调的却是他从中感到的民族危机:外国人正在“精深圆熟”地利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的面子观念,以取得他们在外交上的“胜利”,比如,明明是干涉中国的邮政,但只要将“邮政局”改为“邮务局”,“外国人管理一点邮‘务’,实在和内‘政’不相干,这一出戏就一直唱到现在”。

——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戏”。

他首先将其概括为一种“做戏”现象——这是一个演戏者与看戏者(看客)的合谋,为使瞒和骗的“戏”得以“做下去”,自然要将不做戏、并要揭穿做戏的真的人(知识分子)如鲁迅者,视为“扫兴”者、异己者而加以排斥,甚至放逐。

对于那些既无真的信仰,又无特操(道德坚守),打着西方新旗号的“伪士”,鲁迅命名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

在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鲁迅又发现了“革命”旗号下的“瞒和骗”。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的论战,有两个焦点。

其一是敢不敢正视现实的黑暗?其二是敢不敢正视自身思想的黑暗?鲁迅因此而提醒人们注意:在追求革命的队伍中,确有真的革命者,但也有一些“颓废者”,“因为自己没有一定的理想和无力,便流落而求刹那的享乐;一定的享乐,又使他发生厌倦,则时时寻求新刺戟,而这刺戟又须利害,这才感到畅快。

革命便也是那颓废者的新刺戟之一”。

还有一些“毫无定见,因而觉得世上没有一件对,自己没有一件不对,归根结蒂,还是现状最好的人们”。

鲁迅也给他们一个命名,叫做“急进”的“非革命”的“个人主义的论客”。

——所谓“急进”,不过是表演的姿态,其实是“非革命”的,因为他们既“没有理想”,又“毫无定见”,也就是从根底上缺乏信仰,所有的演戏都是为了掩盖自己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到“革命”中来寻求私利,即鲁迅所说,视“造反”为“最有大利的买卖”。

这就是说,我们又遇到了“伪士”,不过这回是“革命的伪士”。

鲁迅就这样与形形色色的“伪士”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始终不渝地反对“瞒和骗”。

他的追求集中到一点,即是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这是使无数人的灵魂为之震撼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