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睁了眼看》公开课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论睁了眼看

第三段(12—14自然段):提出解决“瞒和骗”的方法 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返回
7.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
一、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 二“文鲁艺迅是对国“民瞒和精骗神”所的发文的学火传光统,的同抨时击也时是从引国导民国性民入精手神的。的中前国途人的为灯什火么。不”
这敢句正话视该社如会何、理人解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 ”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 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返回
6.
艺术赏析
艺术赏析: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论辩说理性强;描摹世 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二)语言犀利,锋芒毕露。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 并出,准确朴实;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善用比喻, 多有暗示;
论睁了眼看 鲁迅·《坟》
要点 > 链 接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简介 内容述评
背景简介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1.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 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 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 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 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求,更新学习理念。
2.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过程。
3.在具体的写作中实践鲁迅杂文突出的思维方法“心理透视法”“历史烛照法”。
【教学重难点】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清晰。
【教学过程】任务一:我是小小阅卷人。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了全社会的心,作为老师的我,和作为学生的你们除了关注出卷外,也非常关注阅卷的标准。
现在各位都是忙忙碌碌、紧张有序的阅卷场上的作文题组阅卷人,今日的课堂任务首先围绕阅卷展开。
1.接受课程标准培训。
阅读印发的补充材料——课程标准之学习任务群6,明确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的要求及其关系。
学生读后分享交流。
2.明确重点。
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据此,我们可以析出思辨性阅读的内容:思想(观点、态度和立场),思路(方法、思路和逻辑),语言(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
课标关于思辨性写作的要求是:“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思辨性表达的关键是:立论、语言、论据、逻辑。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非常强调逻辑。
3.假设今天是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第三天,有篇考生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作文题题组长把这篇作文印发出来,让各位评判讨论。
文题展示: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走好心灵之路2017年浙江考生有作家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五彩文章 阅读与鉴赏 12 论睁了眼看》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戏剧文学单元《雷雨》教案教学目的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一、曹禺和《雷雨》(大屏幕投影)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大屏幕投影)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剧情繁简和结构看,能够分为多幕剧(如《雷雨》)和独幕剧(如《一只马蜂》);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看,能够分为历史剧(如《王昭君》)、现代剧(如《雷雨》)。
从矛盾冲突的性质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和正剧(如《白毛女》);从演出场地看,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广播剧、电视剧等。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中学生,语文是我们必修的科目之一。
而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是我们掌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教材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本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我们需要睁大眼睛,认真阅读这本教材,并通过教案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睁大眼睛看教材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是一本系统全面的语文教材,它包含了语文的各个方面。
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这本教材,进一步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了解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歌,欣赏其中的艺术文学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最后,我们需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积累和运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习教案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并不仅仅意味着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更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时,使用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有序地学习教材,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例如,对于文言文,教案可以引导我们学习句子结构和语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现代文,教案可以引导我们掌握主旨和段落结构,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另外,教案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分析和总结句子结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更加高效的记忆方法;通过阅读古代和现代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学会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文章意义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到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结语学习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读书过程,它需要我们耐心的阅读和认真的学习。
睁大眼睛,认真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案,我们一定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论睁了眼看》word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论睁了眼看-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

论睁了眼看-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校的教育中,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也被广泛认同。
《睁了眼看》是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中的一本,教材设计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以及其思想内涵,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文就《睁了眼看》这本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进行探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2.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背景;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艺术;2.《阿Q正传》中的人性问题;3.《药》中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的主要思想;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发现其中的艺术性、思想性;3.剖析法: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语言技巧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
第二步: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学习《朝花夕拾》、《阿Q正传》和《药》三篇作品。
第三步:分析使用剖析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语言技巧等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第四步:讨论让学生就每篇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总结每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和文学表现形式,并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内涵,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学习鲁迅作品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近代史和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评价《睁了眼看》是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中的一本,其教学设计围绕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展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步骤清晰明确。
本教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任务一:初读者视角,梳理文脉。
1.大家预习了《论睁了眼看》,你对鲁迅这篇杂文有什么阅读感受?
2.那如果是你来写《论睁了眼看》,你打算怎么写?
3.鲁迅先生针对谁提倡“睁眼看”?
4.概括行文思路。
任务二:我即鲁迅,作家视角,深入文本。
假设你就是1925年的鲁迅,此刻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又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去年你便写文章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这不是玩笑、愤激之辞。
此时,有个偏爱你文章的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询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问题。
你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
思考角度:
1.举什么例子?分析每个例子中的“闭眼”指什么内容。
尽量从原文中找信息。
(1)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对闭眼。
鲁迅把才子佳人小说称作。
(2)《红楼梦》续作者对闭眼。
鲁迅对高鹗的评价是。
(3)《醒世恒言》的改编者对闭眼。
(4)文人们让关羽成神、岳飞前世有罪,是对闭眼。
这种行为用鲁迅的话来概括就是和。
综上所述,“闭眼”的内涵就是。
2.对中国文人没有正视的勇气,鲁迅认为原因是。
任务三: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群文关联。
鲁迅评价自己:“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
”鲁迅能一眼看出中国文人的创作不过是一次次的“瞒和骗”,他肯定也看穿了文人们为什么要自欺且欺人。
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
大家也可以关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自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欺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整合。
《推》一文是怎么样走向深刻的?
《论国骂》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