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免疫调节学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同步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三种调节方式之一,对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分用2个课时完成,本节果为第一课时。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也比较多,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这样可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容易理解。
把本节内容放在必修模块中,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
2、能力方面
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四、教学手段:
1、预习、阅读、讲授、讨论、自主探究合作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授课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案3:2.4 免疫调节

(4)呼吸道中的纤毛
目标四:结合课本 P37 图 2—15 和 2—16,阅读 P37—38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阐明体液免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15/)
2、第三道防线
(1)体液免疫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
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 暴露出
传递给
在淋巴因子作
大部分成为
(产生淋巴因子)
,产生抗体(可以和病原
C.B 细胞和 T 细胞都不能形成 D.B 细胞和 T 细胞都能形成 8、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细胞免疫功能 C.体内的 B 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D.体内的 T 细胞数目增加
学后反思:
1、
的发明和应用,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例如,天花疫苗
2、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根据
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
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课堂练习:
A 类:
1、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性增强
B 类:
6、免疫是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 SARS 病毒的抗体消除 SARS 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7、下列有关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 B 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 T 细胞形成
C.皮肤中黑色素的作用是防止紫外线损伤机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3:2.4免疫调节 教案

2.4免疫调节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是帮助学习的工具,不是学习的对象!请认真钻研课本,努力将课本知识炼成自己的。
【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第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机体的调节方式有、、。
免疫调节是依靠来实现。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迁移到中成熟)血液、淋巴结)(在中成熟):、、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1)免疫器官包括:、、、、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免疫的类型:和二、合作探究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1)淋巴细胞起源于。
(2)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叫2、唾液、泪液、鼻液、血液、组织液中都有溶菌酶,它们具有抗菌作用。
如何判定属于第一还是第二道防线?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类型来源组成特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课本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三、达标训练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A、脾B、淋巴结C、扁桃体D、肝脏2、在胸腺中成熟的是()A、淋巴细胞B、吞噬细胞C、T细胞D、B细胞3、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C.溶菌酶杀死细菌D.白细胞吞噬病菌4、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是()①骨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⑥吞噬细胞⑦抗原决定簇A、①③④⑤⑥B、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5、淋巴细胞起源于()A.骨髓 B.脊髓 C.胸腺 D.脾四、延伸阅读——了解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语缩写AIDS。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 免疫调节》学案

2.4 免疫调节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③概述免疫的类型;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新课学习: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2、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系统(位于、(组成)免疫活性物质:。
3、淋巴细胞的来源与分化产生: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细胞思考: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概念预习。
①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的物质。
(特点: 、 、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产生:抗体的分布:1) (主要)2) (如: )③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 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可 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
3、体液免疫(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37图2-15,讨论回答以下问题:①什么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哪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②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③各个阶段分别需要哪些免疫细胞的参与?这些细胞分别行使怎样的功能?④抗体是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⑤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体液免疫的过程?思考:i.我们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ii.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回顾旧知、阅读文本,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学习难点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过程】边画图边讲解。
2.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回答:(1)回忆细胞膜的结构,B细胞是如何识别抗原的?(2)回忆细胞的生命历程,B淋巴细胞接如果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抗体还能对它们起作用吗?1.结合课本及PPT课件展示细胞免疫示意图(教材P37图2—17),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3.请学生完成细胞免疫的概念图:1.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思考讨论作答:(1)在细胞免疫的最后随着靶细胞的裂解而被释放的抗原,最终要如何被消灭?(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存在什么相似点?。
III-2-4--免疫调节-学案.docx

Ill 2-4免疫调节学案一、 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 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 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4.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5.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二、 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35-37内容,认真观察图2—15。
8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知识导航___________ 调节和 ___________ 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因此,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 _________________ 调节,该调节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 系统实现的。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免疫系统是由 组成的。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屮分布的场所) r 等(2)免疫系统《(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1_(位于:V 免疫活性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思维拓展】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_(迁移到中成熟)(在中成熟)'吞噬细胞T 细胞(胸腺)—[ 记忆T 细胞 效应T 细胞骨筒中造 血干细胞转移到淋也器官抗原刺激浆细胞一抗体 B 细胞 3(骨记忆B 细胞(生来就有)免疫 ------------- 1-第二道防线:体液屮的I 特异性免疫一一第三道防线:主耍由(如 和等)和 ____________ ________ 借助血液(后天才有,因人而异)循环和 而组成的。
有和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式。
2、免疫的过程(1)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授课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 免疫调节学案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判一判]1.脊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2.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他们分化、成熟场所也相同() 3.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三、免疫失调疾病[连一连]四、免疫学应用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______,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______——检测追踪______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________——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判一判]1.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2.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细胞() 3.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4.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5.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1.教材35页[问题探讨],明确免疫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教材35页最下面免疫系统的组成。
3.教材36页[资料分析]和教材41页[科学·技术·社会]有关艾滋病及其病毒相关知识。
4.教材37页图2-15和图2-16,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关系。
5.教材38页左边“想像空间”、“相关信息”及最下面思考题,加强对知识理解。
6.教材39~40页[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有关热点问题。
7.教材40页练习一中1、3和4;教材43页自我检测一中1、3,三技能应用。
能力提高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1.免疫失调(1)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2)免疫缺陷病: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3)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1)类型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疾病。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疾病。
(2)艾滋病(AIDS)①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②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③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
④病症——HIV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
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⑤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3)艾滋病病毒(HIV)①遗传物质:RNA。
②信息表达:③此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T细胞的核糖体内。
④变异类型多,突变频率高,因为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给研制疫苗带来困难。
⑤生活方式:寄生。
注意艾滋病死亡的直接原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HIV破坏免疫系统。
免疫机理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要做好综合应用题,必须理解三道防线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1)第一、二、三道防线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2)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及关系。
(3)免疫活性物质与三道防线、免疫细胞的对应关系。
基础知识落实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2.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菌体在人体内裂解释放出类毒素,患者出现中毒休克综合症。
实践证明,从病愈者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猪链球菌”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类毒素是大分子化合物,抗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B.类毒素是一种抗原,抗毒素是一种抗体C.类毒素是一种过敏原,抗毒素是一种抗原D.病愈者血清提取物治疗患者属主动免疫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和联系。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抗体B.淋巴因子C.溶菌酶D.吞噬细胞4.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首次侵入机体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B.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C.记忆细胞迅速分化D.入侵病毒最终被效应T细胞清除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病毒主要攻击B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B.在细胞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构成D.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6.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D.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7.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8.以下与人体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记忆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C.吞噬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D.免疫系统有防御功能,而没有调节功能9.科学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但是临床上不可用于治疗() A.风湿性心脏病B.过敏性鼻炎C.艾滋病D.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10.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
下列有关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B.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11.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在T细胞内通过二分裂迅速增殖,使T细胞大量死亡B.艾滋病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D.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是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等12.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C.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效应T细胞因能裂解靶细胞从而直接消灭抗原1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14.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 B.b C.c D.d15.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16.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
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浆细胞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能产生约2 000个抗体。
浆细胞与分泌抗体功能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_________,另一种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是________细胞,图中属于反应阶段的是__________(填编号)。
(2)与细胞f 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能特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5)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______。
答案回扣基础构建网络一、吞噬 淋巴 T B 抗体 淋巴因子 溶菌酶判一判 1.× 2.× 3.×二、1.生来 后天 皮肤、黏膜 体液 杀菌物质 吞噬 细胞 效应T 细胞2.B 浆细胞 效应T三、连一连四、1.抗原 2.抗体 抗原 3.抑制剂判一判 1.√ 2.× 3.× 4.× 5.√知识网络 监控 清除 细胞 体液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课时规范训练1.C 2.B 3.D 4.B 5.D 6.C 7.C 8.A 9.C 10.A 11.C 12.D 13.C14.D 15.D16.(1)细胞B 、细胞C 、细胞E 细胞B 、细胞C 、细胞E(2)抗原④,细胞E ――→⑦细胞D ――→⑧沉淀或细胞集团(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4)抗原与细胞C 中抗原识别受体的直接结合 细胞B 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C17.(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 效应T 二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得分) (3)b 、c 、d 、e 、g(有a 、f 的答案不给分,缺一不得分) (4)④ (5)b 免疫缺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