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

绝密★启用前

2009年6月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统一命题考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试卷

(课程代码 2245)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签名) 1. “机电一体化”含义是 【 】

A. 以机为主加点电

B. 机械部与电子部合并

C. 以电淘汰机

D. 机械与电子的集成技术

2. 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随着传动级数 【 】

A. 增加而增加

B. 增加而降低

C. 减少而降低

D. 变化而不变 3.滚珠丝杆副的基本导程减少,可以 【 】

A .加大螺旋升角

B .提高承载能力

C .提高传动效率

D .提高精度

4.光栅条纹密度是100条/mm ,光栅条纹间夹角θ=0.001弧度,莫尔条纹的

宽度 【 】

A .100mm

B .20mm

C .10mm

D ..0.1mm 5. 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的是与转速 【 】

A .成正比的交流电压

B .成反比的交流电压

C .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D .成反比的直流电压

6.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 【 】

A .等于

B .大于

C .大于等于

D .小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

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选错、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7.某4级交流感应电动机,电源频率为50Hz,当转差率为0.02时,其转速为【】A.1450[r/min] B.2940 [r/min] C.735[r/min] D.1470 [r/min] 8.某步进电动机三相单三拍运行时步距角为3°,三相双三拍运行时步距角为【】A.3°B.7.5°C.6°D.1.5°

9.某步进电动机,三相,转子40个齿,欲使其步矩0.5°,应采用的通电方式为【】A.单拍制B.双拍制C.单双拍制D.细分电路

10.梯形图中的计数器,采用的助记符指令为【】

A.OR STR B.AND STR C.TMR D.UD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机和电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驱动模块在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13.滚珠丝杆螺母副有哪些消除间隙和预紧的措施?

14.测量位移的传感器常用的有哪些?(最少指出5种) 15.直流伺服电动机的驱动电路包含有哪些类型? 16.对步进电动机驱动电路有哪些要求?

17.一直双波谐波齿轮的柔轮齿数Z1=200,刚轮齿数

Z2=202,波发生器的转速n H =360r/min ,如图所示。求:①刚轮固定时的柔轮转速n 1 ②柔轮从动时的传动比i 。

18.若某一光栅的条纹密度为100条/mm ,现利用光栅莫尔条纹的放大作用,把莫尔条

纹的宽度调成10mm ,求光栅条纹间的夹角。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9..用每转3000条刻线的增量方法,采用图示的测量方法,在0.1s的采样周期内测得的编码器脉冲数为1000,求转速n0

20.五相变磁阻式步进电动机,转子72个齿。

试计算:①单拍制步距角;

②双拍制步距角;

③单双拍制步距角。

21.某三相感应电动机空载转速1485r/min,电源频率50Hz,额定转差率0.04。

①该电极为几极,额定转速为多少?

②额定运行状态下,定子、转子绕组电势频率各为多少?

③电机空载时转子绕组电势频率较额定状态时变化如何?

22..已知:某机床x 向进给系统减速器的总速比要求为23

6

,取两级减速,试设计确定各

齿轮的齿数。

23.电位器的测量位移原理如图所示,图示为一线性电位器。若电位器的总电阻R 为

2k Ω,电刷位移为X 时的相应电阻Rx=1k Ω,电位器工作电压Vi=12V .R L 为负载电阻,求:

①当R L =∞时,输出电压V 0为多少?

②当R L =10K Ω时,输出电压V 0为多 少?

四、简单应用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

24分)

24.某直流电动机电枢电阻100Ω,做电动机使用时,电枢加110V电压,空载电枢电

流0.1A,空载转速4000r/min。(励磁保持额定状态)

①若用该电动机做发电机,仍保持4000r/min,空载输出电压为多少?

②该电机空载损耗为多少?

③作发电机时,若转速为2000r/min,,外接400Ω负载电阻,则电枢电流为多少?25.有一采用三相三拍驱动方式的步进电机,其转子有160个齿,经一对齿轮减速

(Z1=30,Z2=50)带动导程为8mm的滚珠丝杠驱动工作台移动。工作台的最大移速度Vmax=1.5m/min

试问:步进电机的步距角=?脉冲当量=?最大工作频率f =?

26.PLC 控制系统的梯形图如图所示:

①写出助记符指令程序

②列出Y1、Y2、Y3、Y4输出变量 的布尔代数方程。

五、综合应用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

绝密★启用前 2009年6月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统一命题考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试卷 (课程代码 2245)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签名) 1. “机电一体化”含义是 【 】 A. 以机为主加点电 B. 机械部与电子部合并 C. 以电淘汰机 D. 机械与电子的集成技术 2. 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随着传动级数 【 】 A. 增加而增加 B. 增加而降低 C. 减少而降低 D. 变化而不变 3.滚珠丝杆副的基本导程减少,可以 【 】 A .加大螺旋升角 B .提高承载能力 C .提高传动效率 D .提高精度 4.光栅条纹密度是100条/mm ,光栅条纹间夹角θ=0.001弧度,莫尔条纹的 宽度 【 】 A .100mm B .20mm C .10mm D ..0.1mm 5. 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的是与转速 【 】 A .成正比的交流电压 B .成反比的交流电压 C .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D .成反比的直流电压 6.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 【 】 A .等于 B .大于 C .大于等于 D .小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 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选错、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7.某4级交流感应电动机,电源频率为50Hz,当转差率为0.02时,其转速为【】A.1450[r/min] B.2940 [r/min] C.735[r/min] D.1470 [r/min] 8.某步进电动机三相单三拍运行时步距角为3°,三相双三拍运行时步距角为【】A.3°B.7.5°C.6°D.1.5° 9.某步进电动机,三相,转子40个齿,欲使其步矩0.5°,应采用的通电方式为【】A.单拍制B.双拍制C.单双拍制D.细分电路 10.梯形图中的计数器,采用的助记符指令为【】 A.OR STR B.AND STR C.TMR D.UD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机和电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驱动模块在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13.滚珠丝杆螺母副有哪些消除间隙和预紧的措施?

机电一体化概论复习资料

机电系统设计提纲 第1章概述 1 机电一体化概念 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2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1)精密机械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检测传感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3 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及目的 作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为改造传统设备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2)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加快机电工业赶超国际水平的步伐 (3)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加速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4)机电一体化可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目的: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产品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智能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的结构向轻、薄、细、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要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第三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设计 1 精度(静刚度、动刚度、定位精度等)、误差概念 精度的概念 (1)准确度:用系统误差大小来表示,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程度。(2)精密度:用随机误差大小来表示,反映了测量值与真值的离散程度。(3)精确度: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大小的综合反映。 (4)设计精度:指在设计时要求达到的精度。 (5)零件精度:包括零件制造的几何尺寸误差和形状位置误差。 (6)运动精度:指设备主要零部件在以工作速度运动时的精度,常用运动误差来表示。 (7)装配精度:指零部件装配后零部件或设备的尺寸和相对位置误差,包括

外形尺寸、作业位置尺寸。 (8)定位精度:指机床或仪器重要部件在运动终点所能达到的实际位置的精度,是一个评价综合性能的精度指标。 (9)重复定位精度:指运动部件沿某个坐标轴向规定位置移动,作多次双向或单向定位时,其实际位置和规定位置的偏差。 (10)几何精度:指机床、仪器在不运动或运动速度较低时的精度。综合反映零部件和组装后设备的几何形状误差和相对位置误差。 (11)传动精度:指机械传动链单向传动时,其输入端与输出端瞬时传动比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差。通常是以传动误差和空程误差来衡量。 (12)测量精度:指计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使用精度,是一个综合性的精度指标,常用测得值与被测值的偏差程度来衡量。 (13)重复精度:指在同一测量方法及测试条件下,在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测量同一个物理参数,所得数据的分散程度。 (14)复现精度:指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试条件下,以较长的时间间隔对同一物理参数作多次测量所得数据的接近程度。 (15)动态精度:指系统的动态参数误差。 误差的概念 (1)误差:对某个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所测得的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反映了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程度。 (2)真值理论真值约定真值相对真值 (3)绝对误差:测得值与被测值的真值之差。 (4)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 (5)随机误差:在多次测量中,大小和符号都不可预定的误差。 (6)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对的大小和方向在多次测量过程中是不变的,或者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 (7)粗大误差:在系列测得值中有个别数值明显过大,超出在正常条件下随机误差应有的范围的误差。 (8)静态参数误差:测定静态参数所得的误差。 (9)动态参数误差:测定动态参数所得的误差。 (10)原理误差:在设计过程中,因拟定系统工作原理而作的近似假定,或采用近似理论,以及为使结构简单而采用近似的简化机构和电路等,都会使实际的作用效果与理论上出现差异,所造成的误差。 (11)制造误差:包括零件制造误差、电子元器件误差和零部件、产品的装配调整误差等。 (12)运行误差: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误差。 (13)传动误差:指输入轴单向回转时,输出轴转角的实际值相对于理论值的变动量。 (14)空程误差:输入轴由正向回转变为反向回转时,输出轴在转角上的滞后量。 2 齿轮传动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作用:用来传递转矩和转速。

《机电一体化概论》期末模拟试题

《机电一体化概论》期末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机电一体化”与英文单词( C )一致。 A. Mechanics B. Electronics C. Mechatronics D. Electric-Machine 2.下列哪个不是传感器的动特性( D ) A.临界速度 B.临界频率 C.稳定时间 D.分辨率 3.感应同步器定尺绕组中感应的总电动势是滑尺上正弦绕组和余弦绕组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 C ) A.代数和 B.代数差 C.矢量和 D.矢量差 4.光栅莫尔条纹宽度的计算公式是(B 表示莫尔条纹的宽度,W 表示栅距,θ表示两光栅线纹夹角) ( A ) A.W B θ = B. cos W B θ = C. sin W B θ= D. tan W B θ = 5.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的是与转速( C ) A.成正比的交流电压 B.成反比的交流电压 C.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D.成反比的直流电压 6.下列哪项不是齿轮传动的优点( D ) A.传动效率高 B.传动比准确 C.结构紧凑 D.制造成本低 7.右图称( B ) A.直流伺服电动机调节特性 B.直流伺服电动机机械特性 C.直流伺服电动机动态特性 D.直流伺服电动机调速特性 8. 不变)属于( C )调速 A.恒功率 B.变功率 C.恒转矩 D. 变转矩 9.步进电机一般用于( A )控制系统中。 A.开环 B.闭环 C.半闭环 D.前馈 10.计算步进电动机步距角的公式为( A ) A. 360KmZ ? B. 180cos sm T Km ? C. 60f KmZ D. 360180Km ? ?- 11.步进电动机三相六拍通电方式为( B ) A.A-B-C-A B.A-AB-B-BC-C-CA-A C.AB-BC-CA-AB D.AC-CB-BA-AC 12.对于交流感应电动机,其转差率s 的范围为( B ) A.1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 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 听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 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 各系统功能如下所述。 ①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包括手部、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围,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机器 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 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 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 多选题 CNC控制体统综合应用了()技术。正确答案:ABCD CNC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FR-A500变频器常用的外置选件可能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常用的编程元件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可以分为()结构形式。正确答案:ABCDE PLC指令分为()。正确答案:ABCD 步进电机可以为()。正确答案:ABCDE 采用PWM技术的逆变器具具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 齿轮传动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E 当PLC用于开关量逻辑程序控制时,其执行过程可分为()。正确答案:ABCDE 电力电子器件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E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多选题 工业上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一般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栅内部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滚珠丝杠副的有点有()。正确答案:ABCDE 恒量PLC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正确答案:ABCD 机电一体化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 基本单元加扩展型PLC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常用的PLC,它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交流电机具有()优点。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器常用的DO信号有()。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硬件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开环CNC属于经济性产品,一般无内置PLC,I/O信号直接连接到CNC的接口上,通常需要()基本输入信号。正确答案:ABCDE 气动控制系统有一些基本的回路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数控机床种类繁多,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无论就爱那个一个系统分解为多少子系统,都必须具备()基本要素,才能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否则只能是一正确答案:ABCD 下列哪些属于FX系列PLC计数器()。正确答案:ABCDE 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4大支柱是()。正确答案:ABCD 直线滑动导轨的截面形状常用的有()。正确答案:ABCD 单选题: ∑Ⅱ操作单元分为()个区域。正确答案:B ∑Ⅱ操作单元分为()种显示模式。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3,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B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4,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C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5,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0,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

机电一体化导论

第1章绪论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 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开始…… 控制技术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以军工技术为载体…… 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载体…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自从控制技术快速发展,就…… 20世纪70年代,60年代提出,70开始快速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各个学科综合结果,尤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日本:机械制造领域:为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生产、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 美国:主动将自动化技术(正像乔布什说的“人们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需要你来告诉他们”)、信息化技术推广到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 英国学者: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渗透,涉及大量学科。 中国:国家9.5开始大力支持;各个高校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 1.2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图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 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总成技术

1.2.1 传感器技 传感器:能检测各种物理量,将测得的各种参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的功能器件。 完成对各种信息的检测、收集,这些信息包括: 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力; 压力、流量、温度; 电压、电流 因此传感器首先需要有敏感元件部分。 输出量通常为 模拟电流、电压、数字量,因此传感器通常配有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1.2.2 信息处理技术 完成对信息的输入、输出、计算、分析、存储。通常为专用控制装置,以及计算机、单片机、A/D、D/A 完成上位机的信息交换功能。 1.2.3 自动控制技术 各种控制单元,以自动化过程为控制目的的各种逻辑控制;以某些参数值为控制目的的各种参数控制;以某些综合指标为控制目标的最优化控制。等等。 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示教再现、检索等技术。 各种控制理论、特殊控制策略、专用算法 1.2.4 伺服传动技术 电机拖动技术 液压传动及伺服控制技术 气压传动技术 1.2.5 精密机械技术 为更好地与控制技术结合,精密机械技术较一般的同类机械精度要求更高,要有更好的可靠性及维护性,同时要有更新颖的结构。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一、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1)1.精密机械技术2.检测传感技术3信息处理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传动技术6.系统集成技术 (2) 1.机械本体:作用: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 2.动力部分:其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输出,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显著特征 3.检测部分:其功能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 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系统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4.执行机构:功能:执行机构是运动部件,它: ?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控制器:控制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根据系统的状态信息和系统的 目标,进行信息处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 6.接口: 1). 交换: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输的环节之间,若信号的模式不同(如数字量与模拟 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就无法直接实现信息或能量的交流。 需要通过接口来完成信号或能量的统一。 2). 放大:在两个信号强度相差悬殊的环节间,经接口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 3). 传递:变换和放大后的信号在环节间能可靠、快速、准确地交换,必须遵循协调 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 二、掌握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参数及其含义。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在3第三章传感检测技术(09)) (1)静态特性: 1.测量范围:线性范围或动态线性范围是指机械输入量与传感器输出量之间 维持线性比例关系的测量范围 2.量程(满量程输出):测量范围的上限与下限之代数差 3.线性范围:线性范围或动态线性范围是指机械输入量与传感器输出量之间 维持线性比例关系的测量范围。 4.非线性度δL :被测值处于稳定状态时,传感器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曲 线(称校准或标定曲线)对拟合直线的接近程度: 式中:δL—非线性度; ΔLmax—标定曲线对拟合曲线的最大偏差; Y--满量程输出值 5.灵敏度K0 :传感器的输出变化量ΔY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量的变化量Δ X之比,K0=ΔY/ΔX (不恒定) 灵敏度误差:rs=(ΔK/K0)×100%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两个阶段,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反应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种。 2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有:单拍工作方式和倍拍工作方式。 23.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精度主要由步进电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

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论文(有参考文献)

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1. 设计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设计要求包括:回转角度0~360°;最大回转半径400㎜;最大承载重量50㎏; 3. 机械部分的设计:装配工作图1(1号); 4. 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控制系统接口图一; 5. 控制装置采用步进电机驱动,MCS-51或单片机FX2N-PLC控制系统,软件环分,由键盘输入实现开环控制。 三、机械系统设计 在数字回转工作台机械传动部分选用蜗轮蜗杆传动,因为蜗杆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均较小;能以单级传动获得教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有利于实现回转工作台所要求的分度的实现.故选用蜗轮蜗杆传动. (一)、蜗杆类型的选择: 蜗杆选择为渐开线圆柱蜗杆.因为此种蜗杆不仅可车削还可以像圆柱齿轮那样用齿轮滚刀滚削,并可用但面或单锥面砂磨削.制造精度高.是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中较理想的传动.传动效率也高,在动力传动和机床精密传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由于蜗杆传动啮合摩擦较大,且由于蜗轮滚刀的形状尺寸不可能做得和蜗杆绝对相同,被加工出的蜗轮齿形难以和蜗杆精确共轭,必须依靠运转跑合才渐趋理想,因此材料副的组合必须具有良好的减摩和跑合性能以及抗胶合性能。所以蜗轮通常青铜或铸铁做齿圈,并尽可能与淬硬并经磨削的钢制蜗杆相匹配。故选择:蜗杆材料为:渗碳钢,表面淬硬56-62HRC 牌号为20GrMnTi.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牌号为ZcuSn10Pb1 (三)、蜗杆蜗轮参数计算: 1. 蜗杆传动尺寸的确定: 由设计题目中要求可知:工作台回转直径最大为400mm/50千克. 由《齿轮手册》(上)表6.2-3取蜗杆蜗轮中心距标准a=225mm; 估取蜗杆分度圆直径: 为能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取蜗杆头数为: z =1;z =90 估取模数m: m=(1.4~1.7)a/ z =3.6 取m=4 q=d /m=80/4=20 6 tanγ= z /q 则γ=2.86° 2. 确定蜗轮蜗杆各参数值 蜗杆尺寸“ 1) 蜗杆轴向齿距:p =πm=3.14×4=12.56 2) 螺旋线导程:p =p ×z =15.4×4=12.56 3) 法向齿形角:对于ZI蜗杆αn=20°在分度传动中允许减小齿形角α =15° 4) 直径系数:q= d /m=80/4=20 5) 蜗杆分度圆(中圆)直径: d (d )= d =qm=80 6) 蜗杆分度圆(中圆柱)导程角: γ=2.86° 渐开线蜗杆: 基圆柱导程角: γcosγ =cosαncosγ γ =15.264° 7) 基圆直径:d d = z m/tanγ =14.16 8) 法向基节:p =πm cosγ =12.12 9) 蜗杆齿轮顶高:h =h m=1×4=4 10 蜗杆齿根高:h =1.2m=4.8

机电一体化概论4000字

机器人学的进步与应用是二十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的自动化,尤其在当今的工业制造中,机器人学已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功[1]。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已经愈来愈亲身地感受到机器人深入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坚实步伐。一方面随着各个国家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更多的老人需要照顾,社会保障和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紧迫,老龄化的家庭结构必然使更多的年青家庭压力增大,而且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的压力,也使得年轻人没有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随之酝酿而生的将是广大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将更加广泛地代替人从事各种生产作业, 使人类从繁重的、重复单调的、有害健康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中解放出来 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不同国家对服务机器人的认识不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给了服务机器人一个初步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3],即除了手术机器人、诊断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医用机器人外,也包括各种家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体育机器人、玩具机器人、导游机器人、保安机器人、排险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秘书机器人、建筑机器人、邮拾和送信机器人以及加油机器人等。随着开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服务机器人将广泛进入医院、家庭、工地、办公室和体育娱乐场馆,直接与人类共处,为人类排忧解难 中国机器人专家、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教授说:“只要10年时间,机器人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预计将比现在的汽车市场还要大。”②韩国科学家预测:到2015年至2020年,每个韩国家庭将拥有一个机器人。③日本专家估计:到2020年日本将有25%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护理型机器人将供不应求。④德国科学家预计: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家庭生活中将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机器人的普及,家庭服务机器人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机器人已从工厂的结构化环境进入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医院、办公室、家庭和其它杂乱及不可控环境,成为不仅能自主完成工作,而且能与人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或在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特别是最近几年,对会清洁地面、割草或充当导游、保姆和警卫等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上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日本将机器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日本根据目前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机器人研究和推动机器人产业化的具体措施,日本机器人工业之所以领先世界,一方面和他们的机器人文化也有关,在日本,有一种“让机器人成为人”的氛围,在日本,由于人口不多,而且老龄化趋势严重,他们需要机器人来承担劳力的工作,因此培养起浓厚的机器人文化;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希望机器人研发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所以投入大量资金,为了攻克更关键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日本在2006 年至2010 年间,每年投入1000 万美元用于研发服务机器人。 韩国将服务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10大“发动机”产业,他们已经把服务型机器人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着重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给予了重点扶持,通过不断地努力,韩国近几年来也逐渐跻身研究机器人的世界潮流。韩国信息通信部官员表示,虽然韩国的机器人技术起步比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竞争者要晚,但是有望在未来5~10年内迎头赶上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尽管美国在机器人发展史上走过一条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开发研究的曲折道路,但是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例如:专治中风的机器人医生将在密歇根州圣约瑟夫默西奥克兰医院率先上岗,这种机器人头部是一个显示屏,能显示网络另一端医生的形象和声音,显示屏上方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可以把医院现场的图像和声音传回给医生,有了这种机器人,医生在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a、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b、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 c、传感与监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监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d、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的功能。 e、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1-4、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功能水平和和附加值,它为开发者、生产者和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成技术。 1-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自适应化。 第2章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动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 2-2、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a、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b、丝杆转动、螺母移动;c、螺母转动、丝杆移动;d、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e、差动传动。 2-3、滚珠丝杆副的组成及特点:由丝杆、螺母、滚珠和反相器四部分组成;具有轴向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2-4、滚珠丝杆副的选择:结构形式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 2-5、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原则:①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②重量最轻原则③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最末两级的传动比应取大一些,并尽量提高最末一级齿轮副的加工精度); 2-8、齿轮传动侧隙的调整有偏心套调整、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和轴向垫片调整等多种方法。 2-9、机械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①惯量小、动力大;②体积小、重量轻;③便于维修、安装;④易于计算机控制。 2-10、简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一、静态特性是指当测量处于稳定状态下,传感器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关系。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4、重复性。5、分辨率。6、零飘。二、动态特征是指传感器测量动态信号时输出对输入的响应特性。 (1)电气式,具有操纵方便、适宜编程、响应快、伺服性能好、易与微机相接等优点;(2)液压式,优点是输出功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概述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学生姓名 学号 20130429 指导教师张进年 院系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 年级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杨健 日期:2015年10月12 日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1 绪论 (1) 1.1 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 1.1.1现实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机电一体化概述 (2) 2.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2) 2.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越性 (3) 2.3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4)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5) 3.1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 (5) 3.1.1国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5) 3.1.2国内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7)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8) 3.2.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8) 3.2.2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9) 3.2.3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9) 3.2.4在煤矿中的应用 (10) 3.3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 (12) 3.3.1缺乏核心技术是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出口的软肋 (12) 3.3.2技术壁垒是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出口的新拦路虎 (13) 3.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资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说明书) 龙门式数控钻床机械结构设计 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龙门式数控钻床机械结构设计分析与综合》摘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机床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以数控为特征的现代化机床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大型回转体类零件,其上需加工很多孔。用普通机床对其加工往往会遗漏,而小型数控加工中心则难以对其进行加工。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台龙门式数控钻床,专门适合对这一类零件进行钻削加工。它不仅大大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本次设计包括了数控钻床的主要机械结构,其中包括:主轴箱中的主传动系装配;进给系统中的工作台装配和传动系统中的丝杠螺母等设计。同时,将各项相关技术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优化设计的目的。 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机床工业则是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机床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努力工作,以便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数控钻床导轨工作台滚珠丝杠

目录 一、绪论 0 1.1国内外发展现状 0 1.2方案论证 (1) 1.3数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2) 二、结构设计 (2) 2.1主机部分总体方案确定 (2) 2.1.1床身 (2) 2.1.2 工作台 (2) 2.1.3主要参数 (2) 三、实体建模.................................................. 3、4 3.1 Solidworks三维建模 (4) 四、滚珠丝杠设计计算 (4) 4.1 动载强度计算 (4) 4.2滚珠丝杠轴向负荷F的计算 (5) 4.2.1摩擦力的计算 (5) 4.2.2惯性力计算 (5) 4.2.3丝杠螺母长度估算 (5) 4.2.4确定最大动载荷 (5) 4.3确定滚珠丝杠型号 (6) 4.4滚珠丝杠副的几何参数 (6) 4.5传动效率计算 (6) 五、机械部分设计计算 (7) 5.1 轴承的选择与校核 (7) 5.2等效力矩计算 (8) 5.3 电机的选择 (8) 5.3.1步进电机的选择 (8) 5.3.2直线电机的选择 (8) 设计小结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1 /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复习1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x)P4 2.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P10 3.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等技术。(√)P11 4.自动控制是在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x)P11 5.产品的组成零部件和装配精度高,系统的精度一定就高。(x) 6.为减少机械传动部件的扭矩反馈对电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固有频率应低于电气驱动部件的固有频率的2~3倍,同时,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应接近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以免系统产生振荡而失去稳定性。(x)P21 7.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质量和转速。(x)P21 8.在闭环系统中,因齿轮副的啮合间隙而造成的传动死区能使系统以6~10倍的间隙角产生低频振荡,采用消隙装置,以提高传动精度和系统稳定性。(x)P44 9.进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时,由于阻尼对系统的精度和快速响应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系统的阻尼比ξ取值越小越好。(x)P27 10.滚珠丝杠垂直传动时,必须在系统中附加自锁或制动装置。(√)P33 11.采用偏心轴套调整法对齿轮传动的侧隙进行调整,结构简单,且可以自动补偿侧隙。(x)P47 12.采用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但是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能力。(x)P65 1.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以机械部分为核心,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x)P7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应具有高精度、良好的稳定性、快速响应性的特性。(√)P20 3.双螺母消除轴向间隙的结构形式结构紧凑,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能够精确调整。(x)P35 4.传感器的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x)P72 5.感应同步器是一种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高精度检测元件,有直线和圆盘式两种,分别用作检测直线位移和转角。(√) 6.选择传感器时,如果测量的目的是进行定性分析,则选用绝对量值精度高的传

《机电一体化导论》期末测试题

《机电一体化导论》期中测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有机械设计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技术。 2、机电系统的支撑部件包括导向支撑部件轴系支撑部件旋转支撑部件和机座机架。 3、传感器是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4、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接口有输入/输出芯片、RS-232串行口和RS-485串行口等。 5、机械设计是机械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6、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有幅值控制、相位控制幅相控制双相控制 7、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8、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有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法和组合法。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2、闭环系统 闭环系统:当一个系统以所需要的方框图表示而存在反馈回路时,称为闭环系统。 3、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机,是搬运物料、工件或操作工具及完成其他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4、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是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或力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及驱动系统,也叫随动系统。 5、接口 接口:为确保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与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必须在它们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称为接口。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机电一体化’的英文单词是Mechanics。() 2、真空吸附手是工业机器人的一种末端执行器。(√ )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实验

实验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了解物流生产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典型机电系统基本组成概念;了解机电 系统五要素。 2.了解物流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体会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相互间是如何通讯协调工 作的。 实验设备: 1-立体仓库系统单元 2-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3-多工位加工系统4-多通道环行线系统单元 5-视觉检测系统单元 其中巷式起重机基本结构; 由丝杠驱动步进电机(5-1-1)、光杠(5-1-2)、气动储取货物机构(5-1-3)、X轴步进电机(5-1-4)、X轴光杠(5-1-5)、Z轴气缸(5-1-6)、滚珠丝杠(5-1-7)组成。巷式起重机(5-1)主要是实现货物在仓库内的自动存取

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 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结构:由伺服电机驱动可旋转角度=270°的气控机械手(具有光电传感器)(1-1-1)、②由步进电机驱动丝杠组件构成沿X、Y轴移动装置(含x、y轴限位开关)(1-1-2)、可回旋=270°的转盘机构(1-1-3)(其电气部分由直流无刷电动机、光电编码器、接近开关等)。型材基体(1-1-4)组成。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主要实现空间货物的存取

多工位加工系统单元 4000E2多工位加工系统单元结构图如图 4-3 所示。 (2-1)-铣床(2-2)-钻床(2-3)-多工位工作台 多工位工作台 多工位工作台由X轴步进电机(2-3-1)、滚珠丝杠(2-3-2)、自动夹紧工作台(2-2-3)、直线导轨(2-3-4)、Y轴步进电机(2-3-5)、Y轴丝杠(2-3-6)、型材基体(2-3-7)组成,多工位工作台主要是通过X、Y轴步进电机使自动夹紧工作台中的货箱到达预定的钻、铣工位,并对货箱进行钻、铣削加工。见图4-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