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定稿版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癌症报告:乳腺癌为宫颈癌的三倍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癌症报告:乳腺癌为宫颈癌的三倍导读:中国最新癌症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我国恶性肿瘤负担日益加重,城乡差异较大,其中乳腺癌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为女性癌症发病首位,并且由于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乳腺癌防控形势严峻,防治难度巨大。
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乳腺癌为女性癌症之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女性乳腺癌恶性肿瘤死亡占女性居民全部死因的17.1%,且近十几年来乳腺癌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
扩大乳腺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为降低我国乳腺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发病率为宫颈癌的三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每年发病约为30.4万,其他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甲状腺癌和胃癌等,目前基层医院最为重视的宫颈癌甚至都排不上前五。
数据显示,乳腺癌占女性癌症发病率的17.10%,而宫颈癌为6.24%,乳腺癌发病率将近是宫颈癌的三倍。
大城市女性乳腺癌风险最高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城市地区发病率约为农村地区的2倍。
报告表明,城市地区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农村地区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等。
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分别占城乡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4.80%和79.50%。
其中乳腺癌在农村与城市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表现在城市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而农村乳腺癌死亡率高于城市。
这可能与城乡生活差异有关,农村地区相较城市生活节奏慢,工作压力小,因此乳腺癌发病率较少,但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诊治水平低、居民健康意识不足,导致乳腺癌生存率相对偏低。
与之相反的是,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乳腺癌发病率高。
但城市医疗条件好,相比农村,城市对癌症的科普比较全面深入,因此死亡率低。
国家癌症报告2023情况

国家癌症报告2023情况1. 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为了了解我国癌症的发展情况及相关数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年公布国家癌症报告,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家癌症报告2023年的情况,包括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死亡率、治疗情况以及防治措施,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癌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 流行病学特征2.1 年龄分布根据国家癌症报告2023年的数据显示,癌症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
在我国,中年和老年人群是主要的癌症发病人群。
其中,50岁以上的人群占癌症患者的比例超过60%。
2.2 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癌症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癌症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这与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社会环境以及行为习惯有关。
2.3 地理分布根据国家癌症报告2023年的数据分析,我国各个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3. 发病率和死亡率3.1 癌症发病率根据国家癌症报告2023年的数据,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各类癌症中,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几类癌症。
3.2 癌症死亡率癌症的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
其中,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乳腺癌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与发病率类似,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之间的死亡率也存在差异。
4. 治疗情况4.1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了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我国积极推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癌症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辅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种治疗模式能够更全面地针对癌症的生长、扩散和转移,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4.2 个体化精准治疗个体化精准治疗是当前癌症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和肿瘤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通过对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患者年龄分布、地域差异等关键指标的剖析,揭示我国癌症负担的现状和趋势。
文章将基于权威数据,结合专家解读,对各类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梳理,以期提高公众对癌症问题的认识,促进癌症防控策略的优化。
文章还将探讨癌症防控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概览在最新一期由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我们得以一窥我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整体态势。
根据这份数据报告,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全球癌症负担的整体增长态势相吻合。
数据也揭示了不同癌症类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癌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发病率方面,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几种癌症的发病率位居前列。
这些癌症类型的发病率不仅高于其他癌症,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尤为显著。
在死亡率方面,肺癌、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死亡率最高。
这些癌症类型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反映出我国在癌症防治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数据也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癌症治疗和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癌症死亡率的整体下降趋势并不明显,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癌症防治力度。
数据还揭示了癌症发病和死亡在地域、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一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某些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患癌风险也相对较高。
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在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域、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以实现精准防控和个体化治疗。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这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这些数据也提醒我们,癌症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持续加强研究、提高防治水平,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癌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家癌症中心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癌症报告。
本报告以最新的数据和统计结果为基础,详细描述了我国癌症的流行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1. 癌症概述癌症是一类由异常细胞增长而导致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对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根据报告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100万例,其中死亡病例超过50万例。
2. 癌症类型分布本报告对我国癌症的类型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是我国五大常见癌症类型。
其中,肺癌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3. 癌症防控策略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癌症的发展,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首先,加强对癌症风险因素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其次,加强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率。
此外,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防控措施。
最后,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癌症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促进癌症防治技术的发展。
4. 抗癌药物创新为了更好地治疗癌症疾病,本报告提倡加大抗癌药物的创新研发力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抗癌药物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抗癌药物的创新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5. 癌症康复与关怀癌症的治疗不仅仅是消除病灶,更重要的是提供全面的康复关怀。
本报告强调了癌症康复的重要性,包括身体康复、心理康复和社会康复。
通过提供恰当的康复服务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心理压力,并重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国家癌症中心的全国癌症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数据,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癌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全国癌症报告

国家癌症中⼼:2019年全国癌症报告总体看癌症是与年龄上升正相关的,这与前期认为中年癌症⾼发不相符合,政府需要重视中国⽼年化社会的肿瘤⾼发预期。
80%的各肿瘤死亡率在农村和城市间⼏乎⼀致,肺癌,肝癌,胃肠癌⾷道癌⼏乎⼀样,隐含这些⾼度恶性肿瘤治疗技术,城市医院即使医疗条件好,医药保障花费⾼,疗效仍然没有起⾊,说明应该审视包括⼤医院主导的的中国PCR为主基因检测后靶向治疗与国际上的全外显⼦测序在肺癌,肠癌存在差距,在肝癌,胃癌,⾷道癌,胰腺癌,淋巴瘤等基因表达检测特征来降低死亡率的能⼒更是不⾜,近年来不采取国际精准检测技术⽽⽤流⾏的⾼通量测序技术在我国⽣物公司⾮常流⾏,但昂贵的靶向药物即使消耗财⼒也没有得到期望的疗效,对于死亡率前⼗名恶性肿瘤来说,中国流⾏的基因检测技术和⽣物主导医学的模式需要反思。
------------赖仁胜主任医师评2019年1⽉,国家癌症中⼼发布了最新⼀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全国肿瘤登记中⼼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作。
(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的数据⼀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5年登记资料。
)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问题之⼀,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报告主要发现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死亡约233.8万⼈。
平均每天超过1万⼈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被确诊为癌症。
与历史数据相⽐,癌症负担呈持续上升态势。
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
肺癌位居男性发病第1位,⽽乳腺癌为⼥性发病⾸位。
国家癌症报告2023

国家癌症报告2023引言癌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严重疾病,它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并且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癌症问题,各国纷纷进行癌症报告的发布。
本文将介绍到2023年为止我国的癌症报告情况,包括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来源我国的癌症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报告和各地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后,经过专业机构的核实和审核,形成了一份全面、准确的癌症报告。
发病率根据2023年的癌症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肺癌、胃癌、乳腺癌和肝癌等是我国癌症发病率较高的类型。
这些癌症类型的发病率与吸烟、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肺癌是我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类型。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肺癌的高发原因主要是我国吸烟率较高以及大气污染严重等。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紧随其后的癌症类型。
目前,胃癌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胃癌的发病与饮食结构、食物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之一。
虽然该病在男性中也有发生,但多数发生在女性身上。
乳腺癌的高发原因有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生育年龄、饮食结构等。
肝癌是我国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肝癌的高发原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感染、饮酒、肝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我国对肝炎的防治工作的不断加强,肝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的趋势。
除了以上提到的癌症类型外,我国还存在其他一些发病率较高的癌症类型,如结直肠癌、食管癌、宫颈癌等。
这些癌症类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给我国的癌症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死亡率癌症的死亡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癌症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程度。
根据2023年的癌症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
与发病率相比,我国癌症死亡率的前几名排序存在一定差异。
最新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

最新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的全国癌症报告。
该报告详细介绍了全国范围内癌症的发病率、治疗进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癌症的现状和趋势癌症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而中国也不例外。
根据报告,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是国内五大常见癌症类型,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不良等因素与这些癌症密切相关。
二、癌症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当前癌症形势,报告呼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教育公众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举措被认为是降低癌症风险的重要手段。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普及癌症筛查技术等建议,以促进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三、研究进展和新治疗方法报告还总结了国内外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和新治疗方法。
例如,基因治疗、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这些新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才能真正在临床中产生广泛应用。
四、癌症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照顾报告还关注了癌症患者在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
癌症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还给他们的心理和社交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至关重要。
报告呼吁加强癌症患者权益保护,提供包括心理咨询、社会援助和就业帮助等在内的全方位照顾。
五、展望未来最后,报告展望了未来在癌症预防、治疗和控制方面的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宣传,人们的健康意识将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最新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目前癌症的现状和趋势,呼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护理》
【年(卷),期】2022(22)4
【摘要】[本刊讯]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上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6)。
该报告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6年收集汇总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呈现了2016年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情况,以及癌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情况等;同时分析了2000-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趋势。
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
【总页数】1页(P72-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美国癌症研究院发布最新版常见的癌症谣言
2.开展肿瘤健康科普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家癌症中心举办全国癌症防治科普大赛为例
3.开展肿瘤健康科普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国家癌症中心举办全国癌症防治科普大赛为例4.美国癌症研究院发布最新版常见的癌症谣言5.从愿望到行动,探索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发展之路——第五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发布“中国癌症姑息医学武汉宣言”(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
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
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
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
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
覆盖人口共288243347人(包括男性146203891人,女性142039456人),占全国2014年年未人口数的21.07%,其中东部地区164062330人,中部地区81477272人,西部地区42703745人。
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情况据估计,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
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
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存在地区性差异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
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
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各地区肿瘤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趋势相似。
肺、结直肠、胃、肝癌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较常见,东、西部地区女性乳腺癌较常见,中部地区食管癌较常见。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肿瘤死因均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分年龄段发病率各地区0~30岁组恶性肿瘤发病率均较低,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快速增高,80~岁组时达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
各地区20~50岁组女性发病率均略高于男性,5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
3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人数快速增高,60~64岁组的发病人数最多,其后发病人数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各地区男性、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变化趋势相似。
肺癌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调查显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肿瘤,发展中国家男性肺癌新发病例数远超排在第2位的肝癌,但在发达国家中前列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新发病例最多的癌症。
我国各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中部地地区男性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这可能与我国男性较高的吸烟率有关。
肺癌在全世界女性中发病率排名第3、死亡率排名第2,发达国家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低于乳腺癌与结直肠癌,肺癌死亡病例数排名第1,发展中国家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低于乳腺癌与宫颈癌,肺癌死亡病例数低于乳腺癌。
我国女性肺癌发病率排名第2,但在西部地区肺癌发病例数仍居第1位,所有地区女性肺癌死亡率排名第1。
发达国家女性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近年来这些国家女性吸烟率的不断上升有关。
我国女性吸烟率较低,但女性肺癌发病率仍高于一些女性吸烟率较高的欧美国家,这可能与女性性二手烟暴露、室内油烟与燃料污染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
我国不吸烟女性二手烟暴露率高达71.6%,农村地区(74.2%)二手烟暴露率高于城市地区(70.5%)。
另有研究显示,我国北部、东部地区各省工作场所禁烟率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公共场所吸烟情况较为普遍。
同时,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室内燃料使用情况更为普遍,这些可能是导致西部地区女性肺癌负担较重的原因。
胃癌胃癌新发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第5位,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第5位,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最高。
我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东、西部地区。
不良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慢性幽门螺旋杄菌感染可能是胃癌高发的危险因素。
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和甘肃等地是胃癌高发区巧。
中部地区胃癌发病、死亡率较高,这与胃癌高发区的分布有一定关系。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
发达国家中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发达国家较高的肥胖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东部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这可能与东部发达地区人群生活方式明显西化有关。
西部地区发病率、死亡率与东部地区相似,而中部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则均较低,其原因需要更多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大规模人群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的筛查方法包括: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免疫化学粪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测、血清癌胚抗原检测测、弯曲乙状结肠镜检查、CT仿真内镜、气钡双重造影、结肠镜检査等。
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
肝癌肝癌疾病负担男性重于女性,发展中国家重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中男性肝癌发病排名第10位死亡排名第6位,女性发病排排名未进前10位、死亡排名第7位。
发展中国家男性肝癌发病、死亡均排名第2位,女性发病排名第6位、死亡排名第5位。
我国肝癌发病、死亡从高到低依次为西、中、东部地区。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肥胖等因素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1992年全国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流行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列。
2006年全国调查显示,东、中部地区乙肝流行率大幅降低而西部地区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与西部各省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有关。
西部欠发达地区应注重肝癌危险因素的防控工作,从而降低区域癌症负担。
乳腺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均排名第1,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2,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15。
我国东中部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排名第1,西部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例数少于肺癌,但发病率仍排名第1。
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
我国各地区乳腺癌死亡率普遍低于肺癌、胃沪、肝癌、结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乳腺癌负担较重,这与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较快有关。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西化、肥胖率的普遍增高、生育率的相对降低都是导致城市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增高的危险因素。
食管癌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ー。
包括河南、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区的太行山脉一带是我国传统的食管癌高发区域,我国中部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与食管癌高发区的分布有一定关系。
我国国高发地区90%以上的食管癌为鳞状细胞癌,其发生与吸烟、营养元素缺乏惯、食烫食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主要出现在女性人群中,发达国家女性甲状腺癌发病排名第7位,发展中国家女性甲状腺癌发病排名第9位。
我国东部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甲状腺癌是30岁以下女性人群的最主要癌症类型。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死亡率则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其他国家也发现了类似趋势,这可能与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有关。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甲状腺癌筛查率不同所导致的。
宫颈癌发展中国家女性宫颈癌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
宫颈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中未排入前10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2位,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9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3位。
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西、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死亡率略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低,这与欠发达地区女性宫颈癌筛查普及度较低、HPV感染率较高有关。
2017年,宫颈癌疫苗在我国内地正式获批上市,这为我国宫颈癌防控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体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癌谱略有不同。
胃癌、肝癌、宫颈癌等与慢性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疾病负担较重,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与较高社会经济水平、西化的生活方式有关的恶性肿瘤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疾病负担较重。
疾病谱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医疗资源分配的地域差异,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及高危地区对重点肿瘤开展基于人群的早期筛查工作提高预后较好的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加大力度推进医疗资源公平化,同时在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肿瘤监测和筛查覆盖率可能是未来我国肿瘤防控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