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

合集下载

子路的人生典故

子路的人生典故

子路的人生典故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子路的人生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的人生典故:阻拦孔子费邑为官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

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

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

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做好事。

子路的人生典故:阻拦孔子中牟为官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

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

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

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子路的人生典故:陪伴孔子周游列国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

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子路的人生典故:为孔子张罗后事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

论语《子路篇》全文

论语《子路篇》全文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简介资料

子路简介资料
• 现代社会尊重历史,传承子路的文化形象
• 现代社会通过教育和传媒,传播子路的文化形象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子路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现代教育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子路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子路的道德观念
子路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 子路主张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 现代社会强调公民道德,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 子路强调尊师重道,忠诚于国家
• 现代社会尊重师道,传承尊师重道的传统
• 子路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学习了儒家经典
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培养了高尚的品德
• 子路跟随孔子学习《诗》、《书》、《礼》、《乐》等
• 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学会了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儒家经典
• 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培养了高尚的道德观念
• 子路在孔子的指导下,掌握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 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为孔子弟子中的楷模
• 子路在《论语》中的形象,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
• 子路在《论语》中的形象,影响了后世对儒家的认识
子路对后世的影响与纪念
子路对后世的影响
• 子路的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子路的形象,成为后世儒家学者的楷模
• 子路的事迹,成为后世传颂的故事
子路的纪念
• 后世为子路建立了祠堂和庙宇,纪念子路
• 陬邑是鲁国的一个地方
• 子路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
子路的父亲是孔子的弟子
• 子路的父亲名叫孔阙
• 孔阙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 子路从小受到孔子的熏陶和教育
子路的身份及家族背景

子路简介(论语孔子)

子路简介(论语孔子)

子路简介(论语孔子)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

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

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

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

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摘要:1.子路篇原文概述2.子路篇的翻译3.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正文:【子路篇原文概述】《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28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孔子和子路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子路篇的翻译】子路篇的翻译大致如下: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回答:“有国家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1.“正名”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正名”,即明确各种名分和职责,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

2.礼乐教化: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3.君子之道:孔子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认为君子应该勇于担当,坚持正义,即使在乱世中也不失其节。

【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政治思想:子路篇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名分、教化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德观念:子路篇中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阐述,对后世形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教育理念:子路篇中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使礼乐教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子路全文翻译

子路全文翻译

《子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呢,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你能够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把弹瑟的声音逐渐放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自己谈谈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节气,(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

(我和)五六位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

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有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能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的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礼赞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礼赞人呢? 《劝学》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1.子路有过之,而无不及。

2.子路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有道则行之,无道则违之。

”3.子路三省吾身。

4.子路爱贫,吾爱子路。

5.子路闻之,大笑。

6.子路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7.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8.子路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9.子路曰:“愿有人行事之。

”子曰:“惟其事之,夫怨何难言?”10.子路曰:“衣狐者、冠狸者、不能以我与之比也。

”子曰:“资之者,与之谋也。

”11.仲弓问子路知仁乎?子曰:“知之。

故言与之谋,故其言善。

”12.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13.子路问:“君子恶乎无言?”子曰:“失之子羽,汉文帝失之东方朔。

君子恶乎无言?无言失则事不成,有言失则国败。

”14.子路问:“师与匠,相师得君子之道与?”子曰:“有之。

礼斯两者,孰不知之?君子居其中,不惟下人有所齐焉。

”15.子路曰:“君子有恒,小人无恒。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子路问:“子亦无忧乎?”子曰:“孟橘之子为梁孟仲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子路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何其之道也?”子曰:“善哉言之,有楚人为长箫,其状如左牛之角者,出于左衽之中,当其无人之时,遂鸣一声。

回也者,天下皆谓之难,大假以为不然。

回也不唯不难,而所欲者亦不难,此又何難之有哉?”18.子路问:“弟子如何则可以少失之?”子曰:“信而好疑,谏而好直,有耻而后勇。

”19.子路问:“叔与!开荒也,未央也,何以家哉?”子曰:“可也简。

”叔因荷蒲而遁,门人惑之。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0.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彻乎?”徵而不行,又徵而不行,百琴鸣,而不舞。

曰:“执其右,吾左置之。

”“子知道!福之与不福,富之与贫,贵之与贱,乃人之所以异也。

子路全文翻译

子路全文翻译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呢,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你能够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把弹瑟的声音逐渐放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自己谈谈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节气,(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

(我和)五六位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

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有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能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的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礼赞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礼赞人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 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
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
的理想。
2018/9/7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 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 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 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 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
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
2018/9/7
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
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
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
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
2018/9/7
写作特点
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
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
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018/9/7
你觉得孔子是怎 样的一位老师?
孔子是一位爱护学 生,坚持以正面教育 为主、循循善诱的老 师。
孔 子 像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品
( )
2018/9/7
孔子的四位学生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018/9/7
词类活用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 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 面。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2018/9/7
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华
(由) (点)(求) (赤)


陪长者闲坐
2018/9/7
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
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 慧。
——1998年1月全世界 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 的宣言
2018/9/7
孔 子 像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品
( )

2600年前,孔子虽然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

2018/9/7
•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子路率尔而(表修饰) 对曰:“千乘(shèng) 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加到……上)之以 师旅,因之以(用)饥 馑;由也(句中语气词)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勇,且知方也。”夫 子哂(shěn)之。
2018/9/7
子路轻率急忙地回 答说:“拥有千辆兵 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 间,有别国的军队来 犯,接着又遇饥荒, 如果让我治理,等到 三年的功夫,我就可 以使国人勇敢善战, 而且懂得是非正道。” 孔子听了,微微 一笑。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来自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2018/9/7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
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
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2018/9/7
问“志”
言“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2018/9/7
评“志”

子曰:“以吾一日 长乎(于)尔,毋吾 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宾语 前置)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
子路:自信而率真 冉有:谦恭有力 公西华:谦虚谨慎 曾晳:从容有礼
孔 子 像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品
( )
2018/9/7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晳 的一段话。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 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 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 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yí )水中 洗去尘土,到舞雩(yú )台上临风起 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2018/9/7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表顺承)作,对 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 ,你怎么样?” 曾点将弹瑟的声音 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 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 位的才干不同呀。” 孔子说:“那有什 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 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2018/9/7
孔子为什么“哂由”呢?
孔子为何与点呢?
2018/9/7
¤ 为何“与”曾点?
一 太 平 盛 世 的 缩 影
2018/9/7
二 不 想 做 官 , 逍 遥 生 活
三 还 是 在 讲 ﹁ 治 国 ﹂
以 礼 治 国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 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 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 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 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用 之则行,去之则藏” ,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 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 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 “吾与点也”。
2018/9/7

曾点说:“暮春时 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 冠(guà n)者五六人,童子六 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 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 雩(yú),咏而(表修饰) 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 归。” 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 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也。”
2018/9/7
子路、冉有、公西 华三个人都出去了, 曾点留在后面。曾点 问:“他们三位的话 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 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 向罢了。” 曾点说:“您为什 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用礼治 理国家,他说话却不 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 国家大事吗?怎见得 则非邦也与(欤)? 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 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 家大事呢?公西赤所 六十而非也者?唯赤 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则非邦也与?宗庙会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 和朝见天子,不是诸 同,非诸侯而何?赤 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 大?” 小小的赞礼官,那么 三、写孔子对三人的评价。 谁能做大事呢?”
侧重富民
性格: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2018/9/7
公西华(赤)
志: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 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性格: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2018/9/7
• 子路: 侧重强国 • 冉有: 侧重富民 •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2018/9/7
志向虽各有侧 重,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唯(句首语气词)求
2018/9/7
• 一、文脉梳理
2018/9/7
¤ 为何“哂”子路?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2018/9/7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 曲礼》上说:“侍 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 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 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 之瞽。” (《论语· 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 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 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躁”与 “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2018/9/7
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 力在哪里。
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 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 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yuè )” 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 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 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 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 和灵魂的自由。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啊。”

二、四个学生分别讲自己的志向。
2018/9/7
子路(仲由)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 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 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 并懂得义理。
侧重强国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2018/9/7
冉有(求)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 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 教化,还难办到。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
2018/9/7
俄远东第二所孔子学院落户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2018/9/7
在德国柏林的一
座公园中,中德学者
为孔子树立雕像。底
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 的名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18/9/7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
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2018/9/7
• 问志 —— 师长风范 • 言志 —— 各展抱负 • 评志 —— 借评传志
2018/9/7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 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 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 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 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 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 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 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求 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 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 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 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 治理,等到三年,可以 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 于那修明礼乐,只好来 等待君子了。”
2018/9/7
孔子说:“因为我 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 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 (你们就不说了)。你 们平日就说:‘没有 人了解我呀!’如果有 人了解你们,那么你 们打算怎么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