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子路问强》简案梳理与观感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子路问强》公开课教案

国学经典《子路问强》公开课教案

《子路问强》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

试读。

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

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

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子路问强》课件

《子路问强》课件
多角度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探究其深层次 的意义。
比较阅读
将《子路问强》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加深理解 。
实践应用
将《子路问强》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体会和理 解其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弟子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 “强”的道理。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道德和 仁义的重要性,而非武力和权力的价值。
《子路问强》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要点一
主要内容
要点二
主题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不己知焉得 仁?斯可谓之强乎?”子路又问:“什么是刚?”孔子回 答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可谓刚矣。”这段对话中 ,孔子阐述了“强”和“刚”的含义,强调了人的内在品 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阅读《子路问强》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义理解
对于生僻字词、难懂典故等,需要查阅资料,弄清其含义,避免 误解。
主题把握
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 意图。
批判性思维
对于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不盲目接受。
如何深入探究《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子路问强》作为《论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子路问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 、智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启迪后世的智慧
《子路问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的文 人墨客、思想家、教育家等产生了重要启示,成为他们思 考和创作的源泉。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一、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思想名著之一,由中庸之道而得名。

其中的第10课通过子路问强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人性、道德以及修养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庸第10课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我们对其的理解。

二、子路的问题及背景在《中庸》第10课中,子路向孔子提问:“子路问强。

子曰: ‘犬也’,‘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子路的问题是关于强者的品质和特征,以及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子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他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强者,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弱。

三、子路问强的深意子路的问题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他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展示了子路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关切,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强者的尊敬和追求。

3.1 强者的品质与特征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孔子用“犬”来形容强者。

这个比喻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与犬相似的特质,这包括警觉性、忠诚、机敏以及适应力。

强者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取得成功。

3.2 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强调了“弗及我者”,意思是强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强者凭借非凡的能力和品质,能够超越大多数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差距在道德修养、智慧和能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人格的卓越品质,并且能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目标。

四、孔子的回答及思考孔子用“犬”来回答子路的问题,并回应道:“饞而不知其澤,躁而不察其理,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孔子的回答充满了哲理,他希望子路能够深思熟虑其中蕴含的内涵。

4.1 对盲目追求的警示孔子在回答中提到“饞而不知其澤”,这是对盲目追求的一种警示。

他认为强者不仅有饥渴追求成功的愿望,还要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强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并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论语故事子路强辩读后感

论语故事子路强辩读后感

论语故事子路强辩读后感
读了子路强辩这个论语故事啊,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子路这家伙,在故事里就像个特别倔强的小孩,非要跟老师孔子争个高低。

他觉得自己有理,就不管不顾地强辩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梗着脖子,眼睛瞪得大大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全写在脸上。

从他这个强辩里呢,我一方面觉得他有点莽撞。

你想啊,孔子那是什么人啊,是大教育家,知识渊博得像大海一样,子路这么直愣愣地就上去争辩,感觉就像一个小蚂蚁想撼动大树。

这就好比在课堂上,一个刚学了点皮毛知识的学生,就跟资深老教授较上劲了,也不想想自己的斤两。

但另一方面呢,我又有点佩服他。

佩服他的勇气,在那个特别讲究尊师重道的时代,他还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方式有点让人觉得头疼。

这就像在一个特别传统、等级森严的团队里,有个人敢于站出来表达不同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可能不太成熟。

再看孔子呢,孔子真的是很有涵养。

面对子路这样强词夺理的争辩,他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直接把子路怼回去,而是很耐心地引导他。

这就像一位老司机遇到了一个莽撞的新手在路上乱开车,不是直接撞上去或者破口大骂,而是巧妙地引导他走回正道。

这个故事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

有时候我也像子路一样,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就想啊,在争辩之前得先冷静冷静,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脚。

而且也要学习孔子的那种涵养,要是遇到别人像子路这样跟我强辩,我可不能也跟着上火,得像孔子那样巧妙地处理。

这个小小的论语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莽撞和不足,也让我从孔子和子路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子路从而后读后感

子路从而后读后感

子路从而后读后感子路这哥们儿,跟着孔子赶路,结果一不小心就掉队了。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一不留神就走散了一样。

子路遇到个老头儿,老头儿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看起来就像个很有故事的“老江湖”。

子路上去就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那感觉特别像个迷路的小孩在急切地找家长。

老头儿可逗了,来了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啊?”这老头儿说话还挺呛人。

不过这也让我想到,在那个时代,可能像孔子他们这样一心追求学问、到处讲学的人,在一些普通劳动者眼里,还真是有点不接地气。

然后子路就被怼得没话说,只好恭敬地站在旁边。

这子路也是个实诚人,被这么数落也不生气。

老头儿看子路态度挺好,就把子路带回家住了一晚,还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出门在外,遇到个陌生人,一开始可能互相有点不对付,但要是对方态度好,咱也就热情相待了。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事儿一说,孔子就说:“这是个隐士啊。

”然后孔子让子路回去找老头儿,还嘱咐子路跟老头儿说一些话,大概就是说,隐士虽然自己躲起来独善其身,但孔子他们这些人还是想在这个社会里努力,想把正道推广开来。

这让我觉得孔子特别伟大,他没有因为被老头儿怼了就生气,还想着去跟老头儿讲讲自己的理想。

就好比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别人不理解,我们也想努力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看到了子路的单纯可爱,他那种莽撞地问路,又恭敬地对待老头儿的样子,特别像我们身边那些直来直去但又心地善良的朋友。

而孔子呢,就像一个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长者,他不会被一时的小挫折影响,一直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个小窗口,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不同的人,有隐居的、有积极入世的,还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又有趣的互动,真是越读越有味道。

第9课 子路问强..

第9课   子路问强..

说一说
听完故事,你觉得故天我们怎样 才能做个强者呢?
这必须要从鼎的性质与功能说起。 铜鼎是在商周时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但鼎这种器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 经出现,不过那时是用陶土作成的陶鼎。器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口沿上 有对称的两耳,是日常生活炊煮食物的用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 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的器形来铸造青铜容器,有了形状各异的青 铜鼎。后来,奴隶制礼乐制度不断加强,它的性质与功能就起了根本变化。 在奴隶制礼乐制度下,赋予了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以不同的特权,使国家 权力得到有秩序的分配,反映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区别,从而更有 效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铜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它和其它青铜礼器 一样,又称为青铜“彝器”,“彝器”就是“常宝之器”的意思。这时的铜 鼎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被视为统 治权力的象征和指示物,而广大奴隶和平民是绝对不能使用铜鼎的,甚至使 用陶鼎的权力也被剥夺了。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犹如命根子一样重 要,所以,他们是极为重视的。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 庄王问鼎,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向周王朝的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 为了维护当时已风雨飘摇的奴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必 然要说些硬话,说“在德不再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 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今后不要问鼎的 大小轻重了。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 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 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 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 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 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

四年级国学第9课《子路问强》教案

四年级国学第9课《子路问强》教案

第9课:子路问强(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七册第九课《子路问强》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能熟能成诵。

教学难点: 诵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二、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引导学生一句句跟读。

三、学生齐读全文。

(多读几遍)四、学生背诵课文。

第9课:子路问强(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七册第9课《子路问强》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

3.理解儒家对“强”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对儒家关于“强”的看法有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能行“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强,感知课文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和脉络梳理。

1、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注意古今差别,进行古今转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课文内容,将“说一说”模块纳入其中。

(1)理解“金革”。

金指兵器,革指铠甲,它们都与古代的战争有关。

(2)“强哉矫”这个句子类似于现在的感叹句。

(3)课文论证很有逻辑性,先分别讲述了什么是南方之强,什么是北方之强,从“故君子和而不流”进行总结;表明孔子的态度。

(4)理解儒家认为的“强”应该从中庸之道出发的,即不随流俗,不偏不倚,坚持自己的操守。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1.让学生以历史人物为例子谈谈对“强”的理解;2.了解子路的情况,明白子路问强与他的性格关系,再读文章。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

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
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出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 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 年 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子路问强。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
《 中 庸 第 十 章
子 路 问 强

子 路
读:读顺文字。
(读懂字音,读好停顿)
解:读懂文章。
(对照注释,读读译文)
悟:读出感受。
(明白内容,有所感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
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
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
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
于首 回领 到幽 了禁西 长,汉 安吃尽 。尽忠 苦守 头节 ,的 绝英 不雄 投人 降物 。。 囚北 禁上 十匈 九奴 年, 后被 终匈 奴
杀 了 夏 明 翰 , 还 有 后 来 人 !
砍 头 不 要 紧 , 只 要 主 义 真 。
民 族 英 雄 —— 文 天 祥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而不厌,北方 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
君子和而不流 , !中立而不倚, 强 强哉矫
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 哉矫!国有道,
道,至死不变 , 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问强》简案梳理与观感
《子路问强》简案梳理与观感
一、谈话导入: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子路是个什么样的
人?
二、新课导读
1.有一天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怎么说的呢?读《子路问强》,读出韵味,至少读三遍。

2.全班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师相机提示:问句读时语气上扬。

3.区分古人吟诵与现代人朗诵的不同
(1)师讲规律:古人吟诵有腔调,汉字有四声,腔调:一声高而平,二声向上走,三声打个弯,四声落下来。

还要注意诗的结尾有拖音。

(2)师教读,生自读,男女分别读。

4.自学后半段,“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自读、指名读、合作读。

5.看视频理解文本内容。

6.(1)对照译文勾画孔子所说的强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解。

(2)抠句读,抠句吟诵
7.看视频,跑马拉松。

师:说说他强在哪?
生:他坚持跑下来——衽金革,死而不厌。

帮助对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8.读新闻
(1)小伙伴们从楼梯高处往下跳,只有晓明不跳,同学们笑话他胆小,可他还是不跳,这是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流。

(2)小方到处扔垃圾,虽是好朋友,但你还是批评了他,还和他一起把垃圾扫干净,这是孔子说的中立而不倚。

三、拓展理解
1.你还听过校园中发生的强者的事吗?
2.小结强者的品质:成为生活的强者,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一次听国学课,在我教学的城市,小学生接触多的古文只有诗歌,教材中没有涉及文言文的文章,更没有开展国学的校本研究课。

此课无论从设计到实施再到效果都达成非常好。

一、读——突破三观,营造国学气息
文言文的学习第一大难关便是把文章读通顺,老师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过诵读关,除了老师带读、学生自读、合作读、个别读之外,这节课老师引用了吟诵的方法,吟诵是古人读书的方式,当老师第一遍吟诵结束,娓娓动听的声音,浅吟低唱,回荡在教室里。

一遍结束让我们这些第一次听的人惊讶不已,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书可以读出音律。

我们接受了,惊讶的是吟完之后没有学生微感不适的反应,说明学生也是接受的,我们都接受实则说明上课的老师吟得好,氛围营造的也好,突破了还原关无疑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开了一张绿色通行证。

为了让孩子快速上手学,老师总结了一个基本规律“腔调:一声高而平,二声向上走,三声打个弯,四声落下来。

还要注意诗的结尾有拖音。

”,并把每个字都标上调,学生在老师的吟诵和手势带动下反复练习数遍,直至腔调最终的内化。

方法简单,易上手,学习关突破了。

而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师把古琴引入课堂,在每个句子吟诵结束微拨轻撩,琴音是那么简单,但唯有简单能锦上添花,唯有简单的几个音能推动吟诵走向艺术化,升华艺术关。

学会不是最后的目标,追求美是更高的境界,有谁不被这样的国学氛围影响呢?沉浸其中是尊
享国学的美,而让孩子想学、乐学,这是国学的魅力对孩子的引领,只有深深感知国学的魅力,才能达到此效果,无疑这堂课,老师成功地做到了。

二、看——架接文字,初解强者内涵
为了理解孔子认为的强,除了读、借助译文理解之外,适当的视频引入是有必要的,这节课,老师就引入了这篇文章的动画视频,在视频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读之后有一个过渡缓解的环节。

进而让学生自己谈对句子的理解,再反复抠词、抠句读、背。

加强理解、落实背诵。

三、议——检测拓展,深解强者意义
为加深理解,老师加入了“跑马拉松”以及“新闻几则”,联系生活实际,有梯度地在选择中理解“强者”内涵,既是检验也是学习。

拓展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强者。

孩子的回答很精彩,真正理解了君子的强才是真的强。

最后教师总结:成为生活的强者,坚持自己的信仰。

设计遵循孩子认知规律,板块清晰,环节层层推进,感情与理解层层叠加,国学氛围浓郁,真是一堂精彩的国学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