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课件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探究其深层次 的意义。
比较阅读
将《子路问强》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加深理解 。
实践应用
将《子路问强》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体会和理 解其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弟子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 “强”的道理。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道德和 仁义的重要性,而非武力和权力的价值。
《子路问强》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要点一
主要内容
要点二
主题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不己知焉得 仁?斯可谓之强乎?”子路又问:“什么是刚?”孔子回 答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可谓刚矣。”这段对话中 ,孔子阐述了“强”和“刚”的含义,强调了人的内在品 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阅读《子路问强》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义理解
对于生僻字词、难懂典故等,需要查阅资料,弄清其含义,避免 误解。
主题把握
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 意图。
批判性思维
对于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不盲目接受。
如何深入探究《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子路问强》作为《论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子路问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 、智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启迪后世的智慧
《子路问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的文 人墨客、思想家、教育家等产生了重要启示,成为他们思 考和创作的源泉。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子路问政文言文翻译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子路曰:“仲由问政,闻斯行之。
”子曰:“由!知之次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路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说:“先以身作则,再勤劳不懈。
”子路请求进一步的教诲,孔子说:“不要感到疲倦。
”子路接着说:“仲由问政,我只听说要照着去做。
”孔子说:“由啊!知道政事是第一步,但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以下是《子路问政》的文言文翻译:子路问于孔子曰:“政事如何?”孔子答曰:“先以身作则,勤勉不懈。
”子路再请曰:“请益其说。
”孔子曰:“无倦。
”子路复问曰:“仲由问政,闻斯行之。
”孔子曰:“由也,知之次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路请教孔子关于政治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首先,你自己要身体力行,然后才能勤奋不懈。
”子路再次请求说:“请您进一步解释。
”孔子说:“不要感到疲倦。
”子路再次问道:“仲由问政,我只听说要照着去做。
”孔子说:“由啊!知道政事是第一步,但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强调了政治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和勤奋精神。
他告诉子路,一个政治家首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他人。
同时,他还强调了勤奋不懈的重要性,因为政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付出。
此外,孔子还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子路,知道政事的人不如喜欢政事的人,喜欢政事的人不如以政事为乐的人。
这里的“知”、“好”、“乐”分别代表了知道、喜欢和以……为乐三种不同的心态。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将政事视为一种乐趣,那么他在政治上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以身作则、勤奋不懈的精神,同时培养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才能在各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子路问强①。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②宽柔以教,不报无道③,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④。
衽金革⑤,死而不厌⑥,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⑦,强哉矫⑧!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⑨,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注释:①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②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而:代词,你。
与:疑问语气词。
③报:报复。
④居:处。
⑤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
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⑥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⑦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⑧矫:坚强的样子。
⑨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题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
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

中庸第10课子路问强心得简书一、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思想名著之一,由中庸之道而得名。
其中的第10课通过子路问强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人性、道德以及修养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庸第10课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我们对其的理解。
二、子路的问题及背景在《中庸》第10课中,子路向孔子提问:“子路问强。
子曰: ‘犬也’,‘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子路的问题是关于强者的品质和特征,以及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子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他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强者,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弱。
三、子路问强的深意子路的问题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他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展示了子路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关切,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强者的尊敬和追求。
3.1 强者的品质与特征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孔子用“犬”来形容强者。
这个比喻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与犬相似的特质,这包括警觉性、忠诚、机敏以及适应力。
强者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取得成功。
3.2 强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强调了“弗及我者”,意思是强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强者凭借非凡的能力和品质,能够超越大多数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差距在道德修养、智慧和能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孔子认为强者具备人格的卓越品质,并且能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目标。
四、孔子的回答及思考孔子用“犬”来回答子路的问题,并回应道:“饞而不知其澤,躁而不察其理,弗及我者,其牙如犬之牙乎?” 孔子的回答充满了哲理,他希望子路能够深思熟虑其中蕴含的内涵。
4.1 对盲目追求的警示孔子在回答中提到“饞而不知其澤”,这是对盲目追求的一种警示。
他认为强者不仅有饥渴追求成功的愿望,还要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强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并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 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 第8课 率性修道 • 第9课 子强问路 • 第10课 君子之道 • 第11课 素位而行 •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 第四单元 诚心体道 • 第13课 择善固执 • 第14课 至诚能化 • 第15课 至德凝道 • 第16课 至圣配天
经典诵读
第七课 仁人君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bǐng)诸四夷,不与 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 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 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 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 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 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guǎ),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 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 (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经典《中庸》权威完整大字注音版(原文)

zhōng yōng yě jūn zǐ ér shí zhòng
bù jí yě dào zhī bù míng yě wǒ
中 庸 也,君 子 而 时 中 。 不 及 也。道 之 不 明 也,我
xiǎo rén zhī fǎn zhōng yōng yě xiǎo rén zhī zhī yǐ xián zhě guò zhī bú xiào
驱而纳诸罟擭 陷 阱 之
zǐ yuē tiān xià guó jiā kě
子 曰:“ 天 下 国 家 可
zhōng ér mò zhī zhī bì yě rén jiē jūn yě jué lù kě cí yě bái rèn kě
中 ,而 莫 之 知 辟 也。人 皆 均 也,爵 禄 可 辞 也,白 刃 可
隐 恶 而 扬 善 ,执 其 两 端 ,
dì bā zhāng
第八 章
yòng qí zhōng yú mín qí sī yǐ wéi
用 其 中 于 民。其 斯 以 为
zǐ rì
huí zhī wéi rén yě
子 日:“回 之 为 人 也,
shùn hū
舜 乎!”
zé hū zhōng yōng dé yí shàn zé quán
仲 尼 曰:“君 子 中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yōng xiǎo rén fǎn zhōng yōng jūn zǐ zhī wǒ zhī zhī yǐ zhì zhě guò zhī yú zhě
庸 ,小 人 反 中 庸 。君 子 之 我 知 之 矣,知 者 过 之,愚 者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区别?
南方之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北方之强:
衽金革,死而不厌
何为孔子眼中真正的“强者”?
(从译文中找一找。)
“君子与人和睦相处, 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这才是真强啊!”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生活中的“强者”?
1.在班里,当我跟其他同学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致时,我 还能跟他们和睦相处! 2.在生活上能够自立自强小学生们! 3.在学习上考得好了不骄傲,继续努力的学生! 4.妈妈失业了,但她继续找工作,她还说不经历风雨怎么 能见彩虹? 5.跌倒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的孩子们! 6.别人故意找茬,我们不报复,而是用宽容敦厚去原谅他 们……
读经典读通 句子,读出文言 文的语感。
一.认读重点生字。
yú 与 rèn 衽
Zāi
南方之强与? 衽金革, 强哉矫!
哉 yǐ 倚
中立而不倚,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 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 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 流,强哉矫(jiǎo)!中立/而 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 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二、古今中译。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 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 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译文: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做“强”。 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 强呢?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敦厚 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 这是南方的强,君子信守这种坚强。时刻披甲 带刀,坐卧都不离身,到死也不厌倦,这是北 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信奉这种坚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 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 便附和流俗,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 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 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这才是真 强啊!国家政治黑暗,到死也不改变气 节,这才是真强啊!
真正的强者有一颗“ 宽容,仁厚,容天地”的心!
自读《楚子问鼎》,思考:楚庄王为什么在王 孙满面前无言以对了?
治国在德不在鼎
鼎是象征国家政权的 传过之宝,凡占有此 王权之象征着,既有 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