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呼吸道感染病毒

合集下载

202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防治要点

202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防治要点

202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防治要点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呼吸道合胞病毒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1virus z RS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感染全年龄段人群,但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本文对RSV的临床表现及诊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RSV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2d即有传染性,传染性通常持续3-8d,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即使临床症状消失,其传染期可长达4周。

传播途径RSV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也能通过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间接接触传播,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各年龄段均可感染RSV,但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潜伏期RSV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8d,平均4-6d o不同人群感染RSV的临床表现婴幼儿发病初期以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随之出现咳嗽、喘息,可有低热,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

严重者可出现喘憋、拒食、气促、胸廓凹陷、发绢和鼻翼扇动。

部分婴幼儿可出现呼吸衰竭,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尤其是早产儿、6个月及以下的婴儿、2岁以下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

学龄前期儿童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和咽部充血、水肿。

部分可进展为肺炎,表现为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

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声嘶、耳痛等,可伴发热,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球结膜、鼓膜等处充血、水肿。

部分可进展为肺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成人以鼻塞、流涕、咽痛为主要表现,可伴乏力、厌食和低热,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等处充血、水肿。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除了流感病毒,还有多种呼吸道疾病病原体可引发叠加感染,如何预防?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多种病毒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鼻病毒(RhV)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大约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的,而婴幼儿感冒有15%-30%是由鼻病毒所致。

感染以卡他性炎症、打喷嚏、流泪、鼻咽部刺激症状为主要特征,另外一些患者会同时出现肌肉酸痛、疲劳、乏力、头痛、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可以伴发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可能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身体不适持续2-7天。

鼻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隔接触和飞沫引起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鼻病毒感染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未有因该病死亡的报告,一般不导致肺炎。

腺病毒(ADV)腺病毒为无包膜的二十面体的DNA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及流行。

腺病毒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较大年龄组儿童或青年人感染腺病毒仅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在婴幼儿中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腺病毒性肺炎。

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毒性胃肠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等,其中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红眼病”最常见。

腺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14天,IgM抗体在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又称融合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

它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

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低烧和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占2岁以下婴幼儿住院患者的45%。

近几年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青少年感染率也在增高,容易形成学校聚集性疫情。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又比病毒大的微小微生物,它是最小的能独立生活的原核生物,但又具有某些细菌的特性。

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多见。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近年来,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呼吸道感染是指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的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鼻塞、打喷嚏等。

本文旨在分析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病因1. 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其中,流感病毒是最具传染性和危害性的,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2.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这些细菌多数来源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3. 真菌感染:某些真菌感染也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

如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4. 寄生虫感染:部分寄生虫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吸虫感染、弓形虫感染等。

二、常见症状1. 咳嗽: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可以是干咳或有痰咳。

咳嗽是机体排除呼吸道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2. 喉咙痛:喉咙痛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到病原体刺激而引起的。

患者常感到喉咙干燥、灼热或疼痛不适。

3. 鼻塞:呼吸道感染时,鼻腔黏膜充血,导致鼻塞现象。

患者流鼻涕,同时可伴有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

4. 发热: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体温升高是一种常见症状。

5. 胸闷气短:部分呼吸道感染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炎症引起的。

6. 头痛、全身乏力:呼吸道感染常伴有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是免疫系统应对病原体的反应。

7. 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通常在冬季和春季较多。

这是因为人们在封闭的室内集中活动,病毒和细菌更容易通过空气传播。

三、预防和治疗1. 健康教育:加强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人群聚集场所等。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ppt课件

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至 少1米的安全距离,以降 低飞沫传播的风险。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人员 密集场所,应佩戴符合防 疫要求的口罩,保护自己 和他人的健康。
04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特定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如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解热镇痛药
对于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 缓解不适感。
抗生素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呼吸道感染, 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 感染。
支持性治疗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 内湿度适中,有助于缓解 呼吸道症状。
饮食调整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多饮 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有 助于痰液排出。
病毒变异与进化研究
病毒变异机制研究
病毒变异是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原因之一,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病毒 变异的机制和规律,了解病毒变异的 趋势和特点。
病毒进化研究
病毒进化是影响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因素之一,未来需要加强病毒进化 研究,了解病毒进化的趋势和特点, 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研发
氧疗与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道阻塞的患 者,可能需要采用氧疗或 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如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缓解呼吸道症状,促进康复。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缓解呼吸道痉挛,改 善呼吸不畅等症状。
鼻病毒

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趋势

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趋势

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趋势近年来,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

呼吸道感染是指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包括流感、普通感冒、肺炎等。

本文将就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趋势进行探讨,并分析相关原因。

一、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通常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寒冷的气温、湿度的变化以及人们封闭空间内密切接触等因素,使得病毒和细菌更容易在这个时期传播。

特别是在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更为严重。

二、流行病学特征呼吸道感染通常呈现出明显的流行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者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呈现出爆发性传播的趋势。

在社区或特定区域内,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疫情,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三、感染原因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病毒感染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细菌感染通常导致较为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此外,弱化的免疫系统、空气污染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流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纸巾遮嘴鼻等。

其次,加强免疫力,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提高人体抵抗力。

此外,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等,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

五、应对流行疫情当呼吸道感染疫情爆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监测病例数量、病毒变异情况等,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其次,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此外,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为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六、国际合作与责任担当呼吸道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病毒和细菌的快速传播已经超越了国家边界。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

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推荐剂量: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6岁,2.5 mg/次,用药间隔视病情轻重而定。

呼吸道感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呼吸道感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呼吸道感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导语: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的疾病,如果一旦患有这种疾病在平时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出现气管阻塞、呼吸困难等其他的不良情况,严重
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的疾病,如果一旦患有这种疾病在平时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出现气管阻塞、呼吸困难等其他的不良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使你出现窒息和呼吸衰竭,所以在平时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

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另有20%~30%的上感由细菌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最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为革兰阴性细菌。

外界因素:
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治疗方法:
首先第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是,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通过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每天服用三顿诺氟沙星,一次两粒。

其次患者一定要做到每天晚上按时睡觉调整生物钟,只有足够的休。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和流行概况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对五岁以下的儿童造成严重威胁。

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病情也更加严重。

然而,目前还没有RSV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该病毒感染。

唯一可用于预防RSV感染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2儿童RSV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致病机制2.1病理生理特点RSV感染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这些病理生理特点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严重疾病。

2.2致病机制RSV感染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

RSV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此外,RSV感染还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3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标准3.1临床表现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

3.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儿童RSV感染,包括鼻咽拭子或喉拭子的RSV抗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核酸检测等。

4儿童RSV感染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儿童RSV感染。

临床上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保持水分平衡、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

5儿童RSV感染的预防措施5.1个体预防个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5.2集体预防集体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儿童疫苗接种、加强儿童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等。

帕利珠单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RSV感染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RSV是最常见的婴幼儿ALRTI病原,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抗RSVIgG抗体阳性率从1到6个月龄为71%,随后逐渐上升,在6到12个月龄、1到3岁、3到6岁和6岁以上分别为84%、89%、96%和98%,20岁以上则达到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于俄国 始于法国 始于贵州 始于香港 始于东北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死亡约十万人 波及 155 个国家 许多国家受影响 没有明显的暴发流行
一.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 球形或丝状 ,螺旋对称型 RNA(分节段) 核衣壳 NP(核蛋白)



基质蛋白M1 包 膜 宿主膜成分 脂质双层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2、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Cov进行 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 3、血清学检查:但一般在患病后12天检 出率高,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

四、防治原则
1、对SARS病人及疑似病例进行及时严 格隔离和治疗; 2、特异性疫苗正在研制中; 3、对患者治疗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给予 抗病毒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防止病情 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2、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由接触病
人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不排除经粪-口等其他 途径 3、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4、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 节痛、干咳、胸闷等;肺部X线片出现明显 病理变化 5、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也 有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其他传染病 血源性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乏力、四肢酸痛
自限性疾病 易造成大流行
第1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概述: 有包膜的RNA病毒,呈球形或丝状 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
包括
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80 年以后
1.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2.病毒通过飞沫或人与人直接传播; 3.过程:

V
呼吸道上皮细胞 面部局部淋巴结
血流 腮腺 及其他器官
4.流行性腮腺炎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儿童获得性 耳聋最常见原因; 4.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接种MMR三联疫苗.

1.婴幼儿中引起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 病原因子,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病 原之一; 2.通过手\污染物品\呼吸道传播; 3.至今未有有效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 感染加重。
1.途径: 飞沫直接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用具; 胎盘传播等 2.过程: 呼吸道 上皮细胞 病毒 眼结膜

第1次V血症 单吞系/淋巴组织 第2次V血症
全身表现





3、致病特点: CD46是麻疹病毒受体 可形成V血症 ; 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炎;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炎; SSPE为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 病后可获牢固免疫性,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
时间:多在第四病日,少数可于第2-7病日
顺序:耳后及发际
及上胸部 次日 手掌、脚心
整个脸部、颈部 躯干及四肢近断 三日 全身、
特点 :初为圆形玫瑰色斑丘疹,疹间皮肤
正常,皮疹加压褪色。渐后疹数增多,融 合而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出疹第四天皮 疹出透,呈深红棕色或暗红棕色,相互融 合
二、腮腺炎病毒 二.腮腺炎病毒:


SARS冠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从基因进化树看出,SARS与人冠状病毒相距 很远,故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种; 1、核壳体:单正链RNA及衣壳(N蛋白), 2、包膜:有E、S、M 蛋白,S蛋白是病毒主 要抗原,也是介导感染的关键蛋白。M蛋白参 与包膜形成。 3、可在Vero-E6细胞及FRhK-4细胞内增殖; 4、病毒对脂溶剂、酸、普通消毒剂等敏感。 对热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
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
传染源:患者,隐 性感染者; 途径:经飞沫、气 溶胶或共用手帕。
肺炎型流感


2.特点: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
①不形成V血症; ②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③易继发细菌感染.


3.免疫性:
对同型有牢固免疫力(抗HA中和抗体)
潜伏期1~3天 ,最短仅数小时
单纯型流感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显著,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第3节 副粘病毒
特点:
①病毒体较大; ②具另一种刺突(F蛋白); ③单链RNA,不分节段。
种类: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间质性肺炎病毒
一、麻疹病毒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 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 征的急性传染病。

单负链RNA,不 分节段
致病性与免疫性

RNA分节段,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 型由7个节段构成;
核蛋白(NP):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核糖核蛋白(RNP):NP+RNA多聚酶复合体
+RNA节段
血凝素(HA) 三聚体,糖蛋白成分,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 亚型的主要依据。 1.吸附宿主细胞; 2.为V保护性抗原; 3.凝集红细胞(人、鸡等RBC). 神经氨酸酶(NA) 四聚体,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有利于成熟V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具抗原性
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
四、防治原则: 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 暂停集会
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
板兰根、大青叶
疫苗接种 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
灭活疫苗
第2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1、多形性,单正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 2、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包膜表面有突起(呈花瓣 状,排列为一圈); 3、人冠状病毒据中和试验至少可分三个血清型; 4、可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血清型可致 成人腹泻或胃肠炎; 5、疾病多为自限性,主要经飞沫传播; 6、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传 染 源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 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也有主张出疹 前6天至出疹后3天传染性强,以潜伏期 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 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特征性病理变化
多核巨细胞、上皮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


出疹
疹 期 皮 疹
昼夜间
第5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二.风疹病毒 1.单正链RNA,有包膜; 2.经呼吸道传播; 3.能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鼻病毒
均为单正RNA病毒, 引起普通感冒(自限性疾病)
呼肠病毒
双链RNA病毒, 引起 上呼吸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
禽流感病毒
1957年和1968年两次人群大流感流行,就 分别是来自禽流感的病毒节断与人流感 病毒基因片断重配所致。 1918年西班牙流感,完全是禽流感本身病 毒的一个变种,也就是禽流感病毒传染 到人体后发生变异生成的 中科院:雷富民
突发高 热、全身酸痛、乏力;
●面部潮红,结膜、鼻粘膜充血,咽部淋巴滤泡 增生 ●症状持续时间:发热3 ~ 4天,全身症状1 ~ 2周
三、微生物学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
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鼻粘膜印片检查 抗原检测 PCR检测病毒RNA 病毒分离
确诊的依据 有助快速诊断
血清学检查

神经氨酸酶 血凝素
脂质
核蛋白 RNA
2.分型与变异:
依NP和MP不同,分为 甲、乙、 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HA和NA不 同,可分若干亚型 ,变异形式有: 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
编码表面抗原(H、N)基因点突变,变异幅度小, 导致了甲型流感病毒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性转换 (antigenic shift)
由于基因重组或动物源性抗原转换,表面抗原变 异幅度大,易致新亚型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
大型变异:
H、N均大变异 , 约30-40年发生一次,
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亚型变异:
H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
约 10年发生一 次,
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 四、Fra bibliotek第 4节
腺病毒
1.双链DNA无包膜病毒; 2.人来源细胞是培养腺病毒的最适细胞 3. 腺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脂 溶剂及胰酶等不敏感; 4.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从人传播 到人; 5.与腺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疾病多:呼吸 道感染,胃肠炎,结膜炎等 6.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腺病毒
H、N均小变异, 经常发生,导致小流行。
3.培养特性:
鸡胚接种:羊膜腔,尿囊腔 RBC凝集试验 易感动物为雪貂 病毒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可提高毒力。
4.抵抗力:

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乳酸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细胞变形、坏死、脱落 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 单 纯 型 流 感
流感病毒
产生过量干扰素
科学家们怀疑1918年的流感病毒蛋白 质的大约4400个氨基酸中有25到30个发 生了突变。这个突变把流感病毒变成了 致命杀手。
从禽流感病毒到人流感病毒,有时候只需 要几个非常简单的基因变异步骤就可以 完成。目前肆虐的H5N1病毒与1918年流 感病毒的变异路径极为相似。“一旦产 生突变,就可能在人群传播,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种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V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V、RSV、麻疹V、腮腺炎V 其他:腺V、风疹V、鼻V、冠状V、呼肠V 二、比较:
种类
正粘V 副粘V
体积
小 大
核酸
分节段RNA
抗 原 性
表面Ag易变异
不分节段RNA 表面Ag较稳定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5年 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