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其歧义现象极其普遍。
歧义现象的存在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得表达不够准确,甚至会产生误解或误导。
因此,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特别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对改善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如多义词、歧义词语、歧义标点等等,分析其特点和范围。
2. 因素分析,探讨歧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差异、语用学原理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一些经典的、典型的歧义句子,探索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针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探讨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及其相关研究。
然后,结合实际语言环境,收集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结果将对加强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度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预计研究成果可形成学位论文,并可进一步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化和翻译等方面。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10歧义分析

3.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系统中的多音词、多义词造成的歧 义。词汇歧义存在于书面语中。
多音词造成的歧义 小张特别好说话。(好hǎo/hào) 小心地滑。(地dì/de)
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那场演出让小沈阳火了。(火:出名/生气) 买房子送家具。 (送:赠送/运送) 我叫他去。(叫:让/喊)
4. 语法歧义
6. 语义歧义
句法成分(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的语义由题 元角色来规定。
题元角色 施事 (Agent) 受事 (Patient) 主题 (Theme) 经验体 (Experiencer) 受益体 (Beneficiary) 工具 (Instrument) 处所 (Location) 目标 (Goal) 来源 (Source)
Das Ende
现代战争小说现代战争小说一个学生的建议一个学生的建议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他们三个一组他们三个一组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布置好房间布置好房间没有买票的没有买票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sis
5. 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
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见结构:
结构 V+A的+N V+N的+N P+N的+N V+V+的 N1 和 N2 的 N3
组合方式
V + [A的N] [VA的] + N
V + [N的N] [VN的] + N
P + [N的N] [PN的] + N
V + [V的] [VV] + 的
8. 歧义化解
利用语境消除歧义,例句: 算一个半知识分子 (组合歧义)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疼 ,头不疼 。
社 含 。
语分别 是 “ 书”和 “ 杯子 ”的所 有者 , 这
时定 语 和 中 心 语 之 问 是 领 属 关 系 ;也 可
子, 我不愿 意当着人谈这 件事。( 稍停 )
(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 的时候 ,你 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 周萍:( 更惊恐 ) 爸, 没有的事 ,没
语 义指向 ,是 指一个成分与某 一成 分 发生直接 的语 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
如果 语 义指 向不 明 ,就会 引起 句子 的歧 义 。例 如 :
三例都 只有一种切分 的可能。但语
法关 系上 ,既可以理解 为动宾关 系 ,也
可理解 为偏 正关系。因为 “ 出租” “ 学 习” “ 研 究”都兼 属动名词和动词 ,在
是充 当状语 ,句子都 只能作一种结构层
次 的分 析 。
语境歧 义是指说 写得 的表 达有 明确
的语 义内容,而 听者 在理解 时由于受语
( 5) A . 没有 , 做不好 的事情 。B . 没
有做 , 不 好 的事情 。A中 “ 没 有”作动 词 ,意思是 “ 什么事 都可 以做好” 。B 中作副词 ,意思是 “ 做 的都是好事 ”。
他功课” :但这句话也可 以理解为 “ 他 读英语不止一遍 了” ,这时跟 “ 又 ”发
生直接语义关系 的就是 “ 一遍 ”了。 ( 2)小 李有个 儿子 很骄傲 ( 可能 是小李很骄傲 ,也可 能是小李 的儿 子很
骄 傲 )。 ( 五) 语 境 因 素 造 成 的歧 义
二、歧义 的消除
周萍 为 什 么会 由惊恐 失 措 转 为放 下心?因为他先误解 了周朴园的话语 。 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 “ 一件很对不起 自己的事 ”这样一个可 以与两个话题相 关联的断语 :它可 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 的事 ,也可 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 间 的乱伦关系 。周萍误解父亲 的话语 ,从 内因看 ,是 因为他心 中有鬼 。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试论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根源

试论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根源本文从结构和认知两个方面对歧义的根源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上来说,歧义根源于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和语言的线条性;从认知角度来说,歧义根源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以及人类认知过程和交际过程的特点。
标签:汉语歧义根源一、结构分析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那样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歧义的根源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加以说明。
从意义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主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的线条性。
从结构上对歧义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语言的内部入手来探索歧义的根源,我们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歧义的根源之一: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语言是有限的。
从语言符号的数量来说,它是有限的,各种语言都只能包括有限的音素和有限的词语;从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手段来说,它也是有限的;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来说,它同样要求是有限的,因为作为一种工具来说,它总要具有容易掌握的特点,如果它是无限复杂的,人们又如何掌握它呢?所以说,语言是有限的。
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意义却是无限的和复杂多样的。
要用这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来表达客观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事物和意义,就必然要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语言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或者说是形式的多义性,具体说就是语言为了表达无限多样性的客观世界,就一定会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还有大量的同义句式和多义句式。
而多义是歧义的基础,是潜在的歧义。
所以说语言符号和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歧义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歧义的根源之二:语言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运用中表现出现实空间线条性和抽象空间层次性的对立统一。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依次出现。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2 . 1 . 2词的多音现象导致歧义 的产生 汉语有不少 的多音字 ,这些字 的读音和语法意义却大不 相 同, 因此在书面语中常常产生歧义 。例如 : ①到 2 0 0 0 年, 他还欠款 3 0 0 0元 ( h t i i / h u i f n ) ②眉毛又长 了 一 些 。( c h i f n g / z h  ̄ i n g )
一
‘
车人没有锁 住 白行车 : 例② 中“ 跟” , 作介词指父亲足主力 , 我 是跟随者, 作连词可 以理解为我和父亲俩人… 一 起去打猎 。
2 - 3 语 法 歧 义
.
2 . 3 . 1 词 和 短语 同形 现代汉语中讧 J 与短语 的区分度并不 卜 分 明显 ,导致了歧 义 的产 。 例如: ①我在等弟妹。② 我要烙饼 。 例① 中弟妹做名词, 指 的足弟弟的妻子, 把“ 弟妹” 理解为联 合短语时, 指弟弟和妹妹: 例② 中烙饼做名词, 指的是一种食物 , 若是把“ 烙饼” 看成动宾短语, 意思是我要干烙饼这个事情。
2 . 1 . 3由重音引起 的歧义 有 时句 子中的重音所在字不 , 就会形成不 同的表达意 义 。例 如 : 我 早晨 就 吃 了 。 重音在 “ 就” 上时 , 表示“ 饭吃的不多” 的意 思, 重音在 “ 三 碗米饭” 上时, 意 思是“ 吃的很 多” 。 2 . 1 . 4由轻声 引起的歧 义 轻声歧义—般产生在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有时也会同时出现。 例如 : 他睡了三天 , 终于想起来了。 ‘ 轻 声, 意思是想起来某事; 不念轻声, 指的是想起床。
词 \连 词) 例① 中的“ 锁锤” , 名词是指车上的一种装置, 动词表 示骑
三个方面来对歧义现象进 行一个概 括的叙述 , 希望在总结前人 的基础上 , 丰富和充 实现有歧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先来举两个例子: 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若对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内部构造层次是相同的。但是可以明显感到,a和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a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把b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因此“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是一个既能表示A义又能表示B义的歧义格式。
(一)“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分化 我们可以利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我们把上例中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A式”,把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假设为“B式”。根据二者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可以发现,“A式”与“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即“A式”可以转换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 鲜花摆在戏台上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墙上挂着画 →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观察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句式变换前后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这说明“A式”和“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同理,“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相关联,我们把“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句式假设为“D式”,“B式”转换为“D式”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后,两个句式的语义结构关系仍保持不变,所以,“B式”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例如:
B式 → D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嘴里嚼着饭 → 嘴里正在嚼饭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门外敲着鼓 → 门外正在敲鼓 而对于“A式”和“B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 ;“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头上戴着帽子 → 帽子戴在头上
→ *①头上正在带帽子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课上在教室里 这样,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将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很好的分化开来。
(二)“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运用变换分析法虽然可以将“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分化开来,但是却不能解释这一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上述句式可以被分为A、B两种格式,关键在于动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式”句中的动词“摆、戴、挂、贴、躺”,虽然各自具体的意思不同,但是都具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共同语义内涵,我们可以将其标记为[+附着]。“B式”中的动词“演、上、教、下、敲”没有“使(某物)附着(于某处)”的语义内涵,标记为[-附着]。正是因为“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才使它成为一个歧义句式并能分化成A、B两种格式。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属“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的“A式”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 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从而将歧义句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分化开来。而造成歧义的原因则是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反对的是他”,这个句子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反对某人或某事的是他”,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是“反对”的施事;第二个意思是“某人所反对的人是他”,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他”变成了“反对”的受事。由此看来,“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就产生了歧义。
(一)“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歧义格式的分化 对于这一歧义句式,我们同样可以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按照上面第一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转换为“动词(及物)+实词+的+是+名词语”的形式。我们假定这样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 格式为“A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C式”。例如: A式 → C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外出旅游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吃过的是老王 → 吃过晚饭的是老王 而按照上面第二种理解方式,“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可以变换为“动词(及物)+名词语”。同样,我们可以假定这种“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为“B式”,与其相应的变换式为“D式”。例如: B式 → D式 反对的是他 → 反对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说的是日语 → 说日语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二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句式 对于上面的两种变换形式来说,“A式”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同样的,“B式”只能变换为“D式”,而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苦练的是他 → 苦练英语口语的是他 → *苦练他 喝的是饮料 → 喝饮料 → *喝××的是饮料 很显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一歧义句式,可以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
(二)“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在“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这个结构里,“动词(及物)+的”是一个“的”字结构,是做主语的。根据语言学语法理论中的“配价理论”②及物动词属于二价动词③,即及物动词是要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即主语和宾语)相关联的。“动词(及物)+的”形成的“的”字结构中及物动词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出现的个数,决定了这个结构作主语时是否会产生歧义。下面举例来说明:
a.今天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b.今天学生们讨论的是很重要的 c.今天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d.今天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是很重要的 在上面四个例句中,中心动词“讨论”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支配主语、宾语两个名词性成分。在a句中,可以由“讨论”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而此句既可以理解为“今天某人讨论的是很重要的”,也可以理解为“今天讨论的某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歧义句;在b句和c句中,分别出现了“讨论”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b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而不是其他人讨论的很重要”,c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讨论的语法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很重要”,是没有歧义的;d句中“讨论”所支配的主语“学生们”和宾语“语法问题”都出现在句子中,也没有歧义。 因此,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出现或者只出现一个时,“动词(及物)+的”结构独立做主语或宾语所在的“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是没有歧义的;而当及物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都没有出现时,“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就会有歧义。
(三)小结
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于同属“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结构的“A式”
和“B式”,前者只能变换为“C式”,而不能变换为“D式”;而后者只能变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