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误研究课程调研报告课程名称:语误研究 _ 调研报告题目: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姓名:王思思_ 学号: 2012041172 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七班 __ 任课教师:陈一 _2014年12 月7日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所谓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汉语歧义的成因歧义的影响消除歧义【正文】什么是歧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

汉语歧义的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 1959 年发表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对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论证,使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方法获得突破。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一、歧义的成因(一)语音歧义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

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在汉语中,存在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例如:(1)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

”(张 / 章)(2)拿个 dài zi 来。

( 带子 / 袋子)她在 huà zhuāng 。

( 化妆 / 化装)我要 tuō xié。

( 拖鞋 / 脱鞋)2、多音字引起的歧义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例如:(3)这个人好说话。

“好”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作者:吕宏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0期在语文教学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经常会遇到汉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从本质上讲这是由于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同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构成的。

一些研究者把歧义现象定位为一种不合规则的语言现象,认为歧义是产生语病的原因,是消极的,应力求避免。

其实研究歧义现象能揭示许多掩盖在语言表层结构下的微妙的语法规律,对于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

一、歧义的定义要弄清歧义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什么是歧义。

有的研究者在使用歧义这个术语时比较随意,导致了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模糊等一些概念的混淆。

其实歧义可以简单化理解,歧义是某个语法单位或语法结构体(包括词、短语、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即具有两种或几种解释意义的可能性。

二、歧义的类型及成因关于歧义的类型,语法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角度不同分类就不同。

从语体角度来划分,歧义可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语歧义;从语法单位角度来划分,就可分为词汇歧义、短语歧义和句子歧义;从语法的不同平面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句法平面的歧义、语义平面的歧义和语用平面的歧义等等。

(一)口语歧义口语歧义,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形成的歧义。

口语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同音词又可以分为同形同音词和异形同音词,这两类同音词都能造成歧义。

如下例:请注意一下仪表。

这句话是同形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句中的“仪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等的仪器”,一种是“人的外表、仪态、风度”。

这里“仪表”是由于同形同音词产生了歧义而非多义词。

(二)书面语歧义书面语歧义与口语歧义没有实质上的明显的界限,书面语中的歧义通过口语表达出来有时也可以造成口语歧义,有时则由于具体语境,或是口语发出者的轻重音等因素而消除了书面语的歧义。

这里讲的书面语歧义是从歧义本身来看更应该划属于书面语的范畴,而并非口语中没有这种歧义的影响。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存在歧义的情况。

句子歧义指的是语句中的词语或语法结构使得其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或混淆。

本文将总结归纳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并对其解释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词语的歧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存在多种解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句子的意思也会因此而产生歧义。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他很坏。

这句话中的“坏”一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可能表示这个人品德不好、行为不良,也可能指的是他的技能不错、很厉害。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是哪个意思。

例 2:她学习很"高"。

这句话中的“高”可以指她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指她的身高很高。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歧义会影响句子的理解。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词性的歧义在句子中,有些词语的词性会产生歧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也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同。

下面是几个例子:例 1: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他喜欢阅读。

但是如果把“读书”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他喜欢读书的活动或场所。

例 2:我们晚上去公园玩。

这句话中的“玩”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我们晚上去公园进行游玩活动。

如果把“玩”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我们晚上去公园游玩的场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性的不同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产生歧义。

在理解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词性的转换和上下文的语境。

三、语法结构的歧义有些句子存在歧义是因为语法结构的使用不当或不明确。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我们打算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

这句话中的“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可以理解为我们明天要去北京参观长城,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打算明天参观长城,地点就是北京。

高中语文语言歧义现象及产生原因

高中语文语言歧义现象及产生原因

语言歧义现象及产生原因【教学目的】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级。

常考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知识点属于“表意不明”类病句。

2、通过分析典型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重点】1、特别要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乏语言存储,语感迟钝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

2、指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入由学生自演小品引出本节内容。

小品材料:赵:你出国几年了?范:出国六年。

赵:听你妈说,你在外面研究爹呢?范:没,没有,研究木乃伊。

赵:噢,是研究姨呢。

范:不是姨,是古尸。

赵:研究古诗,你上那里研究啥,咱们国家就有古诗啊。

唐诗三百首,“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

要不及时擦,整不好就得脏”,我都会。

(赵本山,高秀敏,范伟:《送水工》)分析:“伊”和“姨”,“古尸”和“古诗”异形同音,口语中引起了歧义,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考题研究纵观近几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辨析病句年年出题,其中属表意不明占19%。

命题形式为客观选择题(选没有语病的一句)和主观改错题两种形式。

三、新授(一)金题引路语言歧义,指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

请看下列二则材料:①丈夫从商店中偷了东西回家,妻子责问丈夫:“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一想?”丈夫回答:“当时我想到了,只是店里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

”分析:这则笑话中丈夫的回答为什么可笑?②上海解放前,有一个人等车急了,抱怨道:“八路为什么还不来?”一个密探便把他抓走了。

分析:国民党密探把人抓走的借口是什么。

分析语言歧义现象,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结构的辨识能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导读:本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葛蓓蓓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众多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在总结歧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歧义现象的分类入手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跟学生探讨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既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还可以是语音和语用的。

因此划分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类型也不同。

如王震雷(1997)从歧义产生的条件分句法平面的歧义和语义歧义;李汉威、黄春珍(200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歧义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郭文静(2002)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等等。

本文则从歧义产生的原因角度,将歧义分为四大类。

一、与语音有关的歧义
1.语音停顿
(1)十二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
(此句由于停顿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分别为27、75。


(2)他们/三个/一组去工人中作调查。

(可以认为只有三个人组成的一个组作调查,也可是他们一群人三个为一组分组调查。


2.轻重音
(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
(“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语音内部曲折
(1)这个地方没有缝。

(“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qīzhōng考试?(q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语音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这里的“饭”有多种含义,既可指大米饭,也可指各类煮熟食品。


(2)来的多半是文学院的学生。

(“多半”既可表示数量概念“大半,超过多数”,也可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2.由短语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1)这孩子样样都好,就是不会说话。

(“不会说话”既可指是哑巴,也可指交际方面不善于与人交流。

)(2)大家都说他手长,我倒没发觉。

(“手长”既可指手体细长,也可指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3.由兼类词引起的歧义
“服务员,我的饭不热了。


(“热”当动词用时,表示饭不加热了;当形容词时,表示饭凉了。


三、与语法关系相关的歧义
1.由结构关系的多重理解引起的歧义
下边那根棍长三寸。

(“长三寸”既可构成主谓关系,表示长度为三寸;也可构成偏正关系,表示比较,为长度上多出三寸。


2.由层次关系多样性引起的歧义
高级干部俱乐部。

(“高级干部俱乐部”一种层次是“高级”与“干部俱乐部”构
成直接关系,指干部俱乐部高级;另一种是“高级干部”同“俱乐部”构成直接关系,指俱乐部是高级干部的休闲场所。


四、与深层语义关系相关的歧义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大多数情况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一致的,有时深层语义关系有分歧,可以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出来。

不同的切分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这是与句法结构相关的歧义。

但是有的是深层语义结构有歧义但无法从表层的结构层次中反映出来,不能通过层次切分发现歧义。

1.与施受关系相关的歧义
由于通知的人搞错了,会议只好改期。

(当人为“通知”这一动作的受事时,意为被通知的人搞错了;当“通知”这一动作是施事时,意为发布开会通知的人搞错了。


2.由语义指向不同引起的歧义
这些点心同学们都吃了。

(“都”的语义可指向“点心”,意思是说同学们把点心都吃完了,但不一定每个同学都吃到;另外,“都”的语义也可指向“同学们”,意为每一位同学都吃了点心。


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歧义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有些歧义现象模糊不清,歧义与多义的区分还不是很严格,有关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还有待突破。

另外,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口语歧义的研究,重视应用性的歧义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