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解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

合集下载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张飞。

他们带着刘
禅来到白帝城,将他托付给了当地的百姓。

这个故事也因此而得名“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这个
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张飞对刘备的忠诚与担当。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白帝城百姓对这个孤儿的慈爱和保护。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那个乱世,刘备的
托孤之举,无疑是一种无奈和苦衷。

但在这种苦难之中,他依然将儿子托付给了忠心耿耿的人们,这种信任和托付,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呢?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白帝城百姓对这个孤儿的慈爱和保护。

在那个动荡的
年代,他们没有因为孩子的身世而对他冷漠,而是用爱和关怀包裹着他,给予他温暖和力量。

这种对弱者的关爱,是一种怎样的人性光辉呢?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历经千年,仍然给我们启示和感动。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
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对待家人和弱者,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精神品质。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铭记这
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让爱和关怀在世间永远流传。

愿这个古老的故事,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发出温暖的光芒。

刘备的管理沟通

刘备的管理沟通

刘备的管理沟通一:刘备赞美黄忠备《三国》第49集里面,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

当问到黄将军在哪里的时候,关羽说黄将军说身体不适没有来迎接。

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吧,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

刘备见到黄忠的时候,黄忠正在练习射箭,其实我想并不是在练习,而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刘备见到黄忠首先是行礼,然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在下刘备,拜见黄老将军”。

黄忠看刘备已经来了,不欢迎也不好,干脆就来一个“此地无茶,到屋里请吧”。

此时再看看刘备,刘备说:“不妨,就在此地跪坐直谈”。

于是和黄忠开始了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刘备说我是来请将军出山相助的时候,黄忠的表现是我也老了,并且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的时候,刘备这样说:“黄将军,您不老,您仍然很善战,您更是没有厌倦这样的生活,为何呢,您看,首先将军的名字是“黄忠”,里面有一个“忠”字,就代表您忠贞和忠义,其次您的大名为“黄汉生”,“汉生”啊,意为为大汉而生,而此时大汉仍然在动荡中,所以您肯定不会厌倦;其次,您和我的二弟关羽大战三百回合仍然没有分出胜负,关羽一直在赞您很勇猛啊,要是他在您的这个年龄肯定不是您的对手;而我的三弟张飞和大将赵云也大赞您的箭法非常的好,就连他们二人也自叹不如啊”。

这也说明您没有老啊!刘备话说到此处,看看黄忠表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开始的阴沉转为笑脸了。

刘备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又卖了一个关子。

说:“我们为了大汉的统一稳定而努力,请黄将军一定要仔细的想清楚在做决定,我们不会逼迫您做任何的决定”。

然后准备离开,此时黄忠有反应了,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疑惑,事情到此结束了,就这样,刘备又获得了一员大将。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分析下刘备是如何沟通赞美人的,我们分析了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很厉害的地方:第一、柔和的身段很重要,切忌居高临下的姿态场景中,刘备先是行礼,然后尊称了一句黄老将军,最后再使用了一句“在下”,看看这个身段多柔和,多有礼数,后面的尊称和自我在下的称呼,使用的多好;更厉害的是最后刘备说了无妨,就在此处跪坐而谈,看看“跪坐”,多经典。

学习永安托孤启示

学习永安托孤启示

学习永安托孤启示古人托孤,是一件很慎重的事。

托的好,帝业得以延续;托的不好,江山易人。

刘备虽名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但到他这一代时,家境已败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的地步。

几十年惨淡经营,刘备在军阀林立的混乱局面中立住了脚,三分天下有其一,在他花甲之年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而今大业未成,又遭新败,自己却将撒手人间,刘备当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受。

此时,刘备之子刘禅已有十七岁,论年龄,不算年幼,但刘禅是个没有本事的人,俗称“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对于儿子的德才,刘备自然心中有数,不可指望独撑局面,必须要有人加以辅佐。

然而此时,于刘备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先后去世,遍观蜀中,唯有诸葛亮是可寄托之人。

刘备与诸葛亮,从三顾始到托孤止,他们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成为历朝历代效法的楷模。

刘备对诸葛亮,先是降格以求,后是施之于重任;诸葛亮于刘备,不仅仅在于他的竭尽禅思,屡建奇功,更在于他对于刘备的忠心耿耿。

正是基于对诸葛亮的深刻了解,刘备才把辅佐刘禅的大任交于了诸葛亮。

然而,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却引起人们许多猜测。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说,这是刘备故意考验诸葛亮的话,意即刘备临终时,仍不能对诸葛亮百分之百的放心。

这就是所谓的刘备托孤之谜。

有的人在描述这段历史时,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说诸葛亮听了这番话,诚惶诚恐,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跪在地上,直到把头都磕破了,才赢得刘备的信任。

时下理论研究盛刮“新意”风,文不惊人死不休。

理论研究,史学严加搞出新意本应提倡,但切忌形而上学。

没有新意硬要搞出新意,新意便被扭曲。

刘备对诸葛亮有十余年的了解,用现在的话。

亦可说为考查,因此,把辅佐之事托付于诸葛亮,是建立在对诸葛亮深刻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

我们研究历史,既要看历史的渊源,又要看历史的发展,既要分析历史的具体事件,又要联系历史背景,切不可在一些细节上钻牛角尖,更不能为新意而新意,把历史研究引向死胡同。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故事。

刘备,字玄德,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在年轻时就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尽忠的强烈愿望。

在一次征战中,他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出色的将领,结为兄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三义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蜀汉的兴起并不容易。

在一次战争中,刘备被敌军追杀,危急时刻他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请求他代为扶持蜀汉王室。

诸葛
亮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将自己的家人作为抵押,保证将来一定会为刘备守护好他的儿子。

最终,诸葛亮的努力和智慧帮助刘备完成了蜀汉的统一大业,刘禅成为了蜀汉的皇帝。

刘备托孤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托孤”美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他是汉室宗亲,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备以仁德和谦和的为人处世而著称,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成语故事一,刘备借东风。

刘备在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等英雄豪杰争霸天下。

在一次作战中,刘备的军队因为风向不利,无法渡过长江,孙权的军队却利用东风顺利渡江。

刘备知道东风对自己很重要,于是派人去向孙权借东风。

孙权知道刘备的困难,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刘备借来东风,成功渡过了长江,最终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二,刘备托孤。

刘备在临终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关羽。

他对诸葛亮说,“蜀国虽小,但我儿才幼,望先生尽心辅佐,以成帝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在临终前还是把国家和家庭放在了一起,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和子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成语故事三,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

当时,刘备在逃亡途中,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便三次前去拜访他,希望他能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诸葛亮的才华非凡。

成语故事四,刘备义释。

刘备义释是指刘备在三国时期,曾经放过对手。

在一次作战中,刘备俘虏了敌军将领马超,但他却没有杀马超,而是释放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有仁德之心,能够宽容大度,不忍心伤害别人。

成语故事五,刘备慷慨解囊。

刘备慷慨解囊是指刘备对贤才慷慨相助。

在三国时期,刘备曾经慷慨解囊,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总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有仁德之心,宽容大度,善待他人,乐于助人,这些品质才是真正的英雄所应具备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导读: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白帝城托孤来历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

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托孤用意刘备托孤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

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

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

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

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

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白帝城托孤给刘备的儿子刘禅。

这段托孤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一生忠义仁勇,备受人们敬仰。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皇位,但由于年幼无法理政,蜀汉政权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自然要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他深知国家的命运系于儿童皇帝刘禅,便决定亲自前往白帝城托孤。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托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举动,也是一种政治仪式。

通过托孤,诸葛亮向世人表明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也为刘禅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安排。

他首先设法稳定了白帝城的局势,确保了刘禅的安全。

其次,他对刘禅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教导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待人接物。

同时,他还安排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官员来辅佐刘禅,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在托孤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向刘禅传授了许多治国安邦的理念和道理。

他告诉刘禅要以民为本,要明察秋毫,要诚信待人,要明智决断。

这些教诲无疑对刘禅的成长和未来的治国大有裨益。

最终,经过诸葛亮的精心安排和教导,刘禅顺利继位,成为了一位明君。

他在位期间,治理有方,国泰民安,被后人称颂为“孝明皇帝”。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更是一段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仁义道德的故事。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经过精心的培养和教导,需要有明智的领导者来引领,更需要有人心向善,忠心耿耿的臣子来辅佐。

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汲取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多的贡献。

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今天我们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刘备托孤。

说起刘备,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但是这个孤是谁呢?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

在刘备病危之时,将他托付给诸葛亮的故事。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

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

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

"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诸葛亮也哭着说:"望陛下保重身体。

"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

"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

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

"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

"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

"诸葛亮问:"有什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使国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故事赏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
【故事原文】
刘备永安托孤
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故事解析】这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都说刘备狡猾,临死怕孔明挖自己儿子墙角,将了孔明一军。

是呀,孔明即使有这个想法,面对自己老板这么深情的告白,即使想单干,也不行啊。

刘先生把诸葛先生的脾气禀性摸的清清楚楚,即使你有着想法,让我这感情的炮弹这么一打,你也得乖乖的为我们老刘家卖命。

是呀,诸葛先生整个一生就注定为刘先生卖命了,从茅庐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但是凭孔明的智慧,刘备再狡猾也是不能逃出诸葛先生的手掌的,即使是刘备托孤的话传遍大江南北,来个替天行道的口号,以及众多哥们的支持,孔明自己当老板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选择。

在上个故事中我们谈到人分为三种,有权利归属型,有集体归属型的,有个人成就型的。

显然诸葛先生同刘备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属于权利型的,不适合当最高的领导。

有相才,诸葛先生本身对这点也最清楚,所以即使在多么利于自己当老板的情况下,他还是在那里死心塌地的为老板服务。

从旁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是一种愚忠,但是从他本人角度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显然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要的是有领导的支持,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领导是最大的追求,所以当这个条件满足时,他的才能就能最大性的发挥,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对他来说,刘备托孤儿是对他最好的激励,倒不是说他不愿意做老板,是因为他最高的目标不是老板而已,他认为当老板要干这干那,反而不如他这样一个打工的实惠。

管理者传达信息重要的也是要把握这个双方都能满足的度。

认清属下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其相应的支持。

重要的是让对方感觉到满意,这样管理效果才最佳。

但是有的时候管理者很难发现属下的需求,即使刘皇叔也难以全面了解诸葛先生的需求,所以有的时候就让诸葛先生有无限大的权利,实际上是让孔明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老板的刘备才能给予其相应的帮助。

而我们的管理者如何才能全面了解属下的需求呢?最好的
一个办法是让属下自己管理自己,甚至让属下管理你这个老板。

所谓的员工管理老板,就是让员工制定计划,并根据计划来实施,而作为老板不可能顾及所有情况的条件下,让员工自己来提出愿望,然后老板给予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其要求。

员工管理老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在这里老板能得到效率提高的好处,能费用较低的了解到员工的自我需求;而员工也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板狡猾的都不用鞭子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双方都获得自己所需的效率,是一个最优选择。

【点评】管理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管理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并有满意度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