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

《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导语:读完《国富论》,各位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富论》的读书笔记,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
这本专着共为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
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
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
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
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二】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欢迎借鉴参考。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
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
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
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
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
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
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
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国富论》读书笔记二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7篇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7篇作者亚当•斯密主要在论述“贸易自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7篇,欢迎借鉴参考。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
相恨见晚。
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
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
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
呵呵。
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
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
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
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
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
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
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
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
综合国力无人能敌。
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
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
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
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
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
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
国富论读书笔记13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1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富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1在20xx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经济学类著作的排名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稳稳排在第一,而充斥了这个排行榜的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个学科的辅导书,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亚当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为市场经济留下的财富直到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亚当99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99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
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国富论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富论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篇1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
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
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
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
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
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
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
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
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
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国富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国富论》为该经济学迈进现代科学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也可以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国富论》读书笔记1当读了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
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1、分工合作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
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
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2、劳动价值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3、三个阶级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富论》读书笔记1《国富论》是亚当。
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们一一分析了经济与国家的种种关系,读后笔者觉得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著。
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就像赌场中一个个旁观他人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
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
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
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
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一个词偶然地出现,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
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
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
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亚当?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
国富论读书笔记三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三篇《国富论》读书笔记看完国富论、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罗斯福新政后,一直想写点嘛。
现在4点多了,也睡不着了,就写点吧。
1929-1933年的美国,是美国经济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这个时期,是美国私人垄断企业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但是这种私人垄断鼎盛带来的,是国民经济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每一个人都把最坏的东西扔在大街上,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跟今天的中国发生的情况一样带来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私人垄断企业的鼎盛。
因为私人垄断企业追逐的就是利润,就是个人利益,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不负任何社会责任的就像现在的中石油,中石化。
我垄断了我就是不降价很多商品他宁可囤积烂在仓库里就像现在的囤积房地产,倒在大海里,也不愿销售出去。
因为赔本销售,带来的是不盈利。
私人垄断追逐的是个人盈利。
社会动荡什么的,似乎跟它无关。
但私人垄断忘记了,个人利益虽然最大了,但在一个动荡、黑暗、每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折手段的社会里,怎样安全消费,利益再大又有何用。
只有社会稳定,人人富裕,商店顾客盈门的环境里去消费,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到处游说,提倡富人要把自己的财富,反哺于社会。
这就是为什么郎咸平在讲座时,一遍一遍问富人们,你们还敢不敢让孩子一个人去上学。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美国富人们为什么去上书国会,主动要求增加自己的税负。
他们这种财富来源于社会,就要反哺社会思想的起源,就源自1933年以后的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结束了美国最黑暗的私人垄断企业时代。
最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国家拿纳税人的钱,出手收购私人垄断企业部分股份不交出股权的就反托拉斯法解散掉,使私人垄断企业发展成国有私人混合的垄断企业。
美国也由一个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虽然企业还是垄断,但因为股权的改变,导致垄断的受益人变了,垄断赚的每一分利润,都通过国家控股这一部分,返还到每一个纳税人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看完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做针的例子是亚当他老人家说的。
说了半天,主要还就是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我们好像背过的: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
分工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导致的,而且文章中开始提到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交易,结果都对大家都有好处的思想。
还看到两个印象比较深的句子,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
想想这个场面,还是蛮搞笑的。
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成觉的那么大。
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在高中后就开始分科,结果后面大家的差异真是非常大的,分工也导致了大家在某一技能上不断学习,从而使得专业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在现在各种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不过有的时候也觉得蛮残酷的,会不会以后社会竞争激烈到我们的小孩要在初中、甚至小学就要分工,以后的小孩子会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确定方向,不然在以后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可以想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要成为一个建筑专家,就要从小开始学习和建筑方面的知识,日后他可能不会学习文学、化学、原子物理等知识,他可能在建筑方面是一个天才,而在其它方面是一个白痴,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在想一步,看到有的科幻片上对小孩子的DNA进行检验,从还没有出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比如从DNA上看到这个小孩子身体强壮,但是40岁以后会生病,那么就让他打仗,从而从小就将他培养成一个战士,这样不知道是不是剥夺了其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权利。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就很难找到各种细致分工的人,而且也难以消化分工后带来的巨额产量,
然后又说了市场范围如果大,自然分工就很早也很多,其中提到了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这个论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也确实。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这个问题以前也学过的,看了这个是比较细致的理解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就是我有甲产品,你有乙产品,但是我需要丙产品,而你需要丁产品,我一时找不到一个人有丙产品而且需要甲产品的人,也很难找到一个拥有和需求产品能完成你我他之间的交换链的人,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我将甲产品和需要甲产品的人换成钱,等下次看到有丙产品的人再用钱和他换我要的丙产品,而且同时也了解到了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挺好玩的。
而且此章中又提到了前者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怎么我们政治书上看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从这里来的阿,奇怪!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一看这题目,怎么那么的长啊,可再一看就知道点了,原来就是在说商品价格和价值。
在这里关键的是要懂得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却不用劳动来衡量;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而货币只是名义价格。
在这章,我对“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价值。
”这点记忆蛮深的,因为我只要联想到水和钻石这两种东西就完全理解了。
觉得这些大师们真正厉害之处就在于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用自己的话精炼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金银这两种贵金属的价值与价格比较及其它们二者之间的价值比较,实际上就是金银货币的兑换比例,这在不同的本位币体制下有着不同的比例,这又让我想起在复本位体制下的“Greshem Law”,其中的劣币有时是银币而有时却是金币,它们是取决于法律比价与市场比价的离差程度。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支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种组成部分中,少数商品只有两种,甚至只有一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这里说的是大海,而河流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从垃圾堆里拾取得废旧品拿去出售也只有拾取者的工资,而没有其他两种。
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
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就可以理解为商品的实际价值,也即把商品生产并送到时市场来出售的实际成本,当然,这个成本是包括资本家运用资本的回报——利润。
而市场价格是某一时刻市场上商品的出售价格,它要受到这种商品的供给情况影响的,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自然价格,反之,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高于自然价格。
这点就相当于我们以前学习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关于价值和价格的论述,所以这章我就看的快一点了。
第八、九、十、十一这三章,分别讲述劳动工资、利润、地租,其中第十章穿插了关于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的内容。
在这里产品就是劳动的自然工资。
雇主不能没有工人,也像工人不能没有雇主一样,但是雇主没有工人不像工人没有雇主那样的迫切。
这是因为资本相对劳动力来说是稀缺的资源,所以资本能指挥劳动力的去向,而劳动力只能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吸引资本的眷顾。
但总的来说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谁离开了哪个都是不能创造价值的。
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的国家,而是在发展最快的国家里,因为在发展迅速的国家里,对工人的需求是爆发性的,造成雇主们竞相争取工人,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工人劳动工资的飞快增长,而在富有的国家里,由于资本的积累与分配,每个人都以获得了相对贫穷国家里的人更多的福利,他们的需求与劳动供给也是更为稳定的,所以很少会出现剧烈的爆发性需求,工人们只是照常的出工就能获得养活自己及家人的报酬,资本家也只需要和平常差不多多的工人来生产就行了,这二者的相对均衡(可以理解为静态的均衡),就导致了在富有国家工人的工资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劳动工资。
另一个观点:劳动价格往往在物价低廉的年份上升,物价昂贵时工资下降。
我的理解也是由于竞争所致,因为在物价低廉的时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大增,而资本家为了在薄利的时候获得足够多的利润,也竞相雇佣工人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这样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就导致工人劳动工资的增长。
而在物价昂贵时期,由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降低,自然对劳动工人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导致劳动工资下降。
在利润这章里,我注意到这么一个观点:提高利润相似复利,提高工资相似单利的增加商品的价格。
这的确很有意思,我理解为只要最终出售者提高了利润预期,那么其上游的那些相关资本家就必须也要相应的提高在他这个环节的利润,运输商提高运费,生产商提高产品出产价,地主提高地租,所有这些都利滚利似的提高了商品的最终价格,而要是单独的提高工人工资,那就只是在此环节上提高了商品的价格,而不会对下个环节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里,斯密还特意提出青年人特别容易高估获得的机会和低估丧失的风险。
在最后,得出工资和利润是价格的原因,地租是价格的结果。
此外文中说到非必需品的价值
在繁荣时期上升,在贫困萧条时期下降,必需品的情况则相反。
这话自然是比较好理解的。
贵金属在某国的数量依赖于本国的购买力和整个世界的供给数量,本国购买力越大,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金银流进来,而当世界金银供给不足时,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金银都很难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