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第2讲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专题二第2讲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专题二第2讲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若cos(3π-x )-3cos(x +π2)=0,则tan(x +π

4

)等于( )

A .-1

2 B .-2

C.12

D .2 解析:选D.由cos(3π-x )-3cos(x +π2)=0,得tan x =13.所以tan(x +π4)=tan x +11-tan x =13

+1

1-1

3

=2.

2.(2012·安徽淮北一模)已知cos2α2sin ???

?α+π4=52,则tan α+1

tan α=( )

A .-8

B .8 C.18 D .-18

解析:选A.∵cos2α

2sin ????α+π4=cos 2α-sin 2α2

???

?22sin α+22cos α

=cos α-sin α=5

2,

∴1-2sin αcos α=54,即sin αcos α=-1

8

.

则tan α+1tan 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sin 2α+cos 2

αsin αcos α=1

-1

8

=-8.

故选A.

3.(2012·乌鲁木齐诊断性测验)已知α满足sin α=12,那么sin(π4+α)sin(π

4

-α)的值为( )

A.14 B .-14 C.12 D .-12

解析:选A.sin(π4+α)sin(π4-α)=sin 2π4cos 2α-cos 2π4sin 2α=12sin(π2+2α)=12cos2α=1

2

(1-2sin 2α)

=1

4

,选A. 4.(2012·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校阶段性测试)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

b ,

c ,若cos B =14,sin C sin A =2,且S △ABC =15

4

,则b =( )

A .4

B .3

C .2

D .1

解析:选C.依题意得,c =2a ,b 2=a 2+c 2-2ac cos B =a 2+(2a )2-2×a ×2a ×1

4

=4a 2,所以b

=c =2a ,sin B =1-cos 2B =154,又S △ABC =12ac sin B =12×b 2×b ×154=15

4

,所以b =2,

选C.

5.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A .5 海里 B .5 3 海里 C .10 海里 D .10 3 海里

解析:选C.如图,依题意有∠BAC =60°,∠BAD =75°,所以∠CAD =∠CDA =15°,从而

CD =CA =10.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得AB =5,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5

0.5

=10(海里/小时).

6.(2011·高考江西卷)已知角θ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的正半轴,若P (4,y )是角θ

终边上一点,且sin θ=-25

5

,则y =________.

解析:r =x 2+y 2=16+y 2,且sin θ=-255,所以sin θ=y r =y 16+y 2=-25

5,所以θ为第四象限角,解得y =-8. 答案:-8 7.(2012·西城区期末考试)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25,

B =π4,sin

C =5

5

,则c =________,a =________.

解析:根据正弦定理得:b sin B =c sin C ,则c =b sin C

sin B

=2 2,再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

2ac cos B ,即a 2

-4a -12=0,(a +2)(a -6)=0,解得a =6或a =-2(舍去). 答案:22 6

8.(2012·高考江苏卷)设α为锐角,若cos ????α+π6=45,则sin ?

???2α+π

12的值为________. 解析:∵α为锐角且cos ????α+π6=45,∴sin ????α+π6=35. ∴sin ????2α+π

12=sin ????2?

???α+π6-π4 =sin2????α+π6cos π4-cos2????α+π6sin π4

=2sin ????α+π6cos ????α+π6-2

2????2cos 2????α+π6-1 =2×35×45-22????2×????452-1=12225-7250=17250. 答案:17250

9.(2012·高考天津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a =2,c

=2,cos A =-2

4

.

(1)求sin C 和b 的值;

(2)求cos ?

???2A +π

3的值. 解:(1)在△ABC 中,由cos A =-24,可得sin A =14

4

.

又由a sin A =c sin C 及a =2,c =2,可得sin C =74.

由a 2=b 2+c 2-2bc cos A ,得b 2

+b -2=0.

因为b >0,故解得b =1.

所以sin C =7

4

,b =1.

(2)由cos A =-24,sin A =14

4

得cos2A =2cos 2A -1=-3

4,

sin2A =2sin A cos A =-7

4

.

所以cos ????2A +π3=cos2A cos π3-sin2A sin π3=-3+218

. 10.(2012·高考山东卷)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B (tan A +tan C )=tan A tan C .

(1)求证:a ,b ,c 成等比数列;

(2)若a =1,c =2,求△ABC 的面积S .

解:(1)证明:在△ABC 中,由于sin B (tan A +tan C )=tan A tan C ,

所以sin B ????sin A cos A +sin C cos C =sin A cos A ·sin C

cos C

, 所以sin B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sin A sin C . 所以sin B sin(A +C )=sin A sin C . 又A +B +C =π,

所以sin(A +C )=sin B , 所以sin 2B =sin A sin C . 由正弦定理得b 2=ac , 即a ,b ,c 成等比数列.

(2)因为a =1,c =2,a ,b ,c 成等比数列,所以b = 2. 由余弦定理得

cos B =a 2+c 2-b 22ac =12+22-22×1×2=34

.

因为0<B <π,所以sin B =1-cos 2B =7

4

故△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12×1×2×74=7

4

.

11.(2012·福州市质检)如图,在△ABC 中,已知B =π

3

,AC =4 3,D 为BC 边上一点.

(1)若AD =2,S △DAC =2 3,求DC 的长; (2)若AB =AD ,试求△ADC 的周长的最大值. 解:(1)∵S △DAC =23, ∴12

·AD ·AC ·sin ∠DAC =23, ∴sin ∠DAC =1

2

.

∵∠DAC <∠BAC <π-π3=2π

3

∴∠DAC =π

6

.

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

DC 2=AD 2+AC 2-2AD ·AC cos π

6,

∴DC 2=4+48-2×2×43×3

2

=28,

∴DC =27.

(2)∵AB =AD ,B =π

3

∴△ABD 为正三角形.

在△ADC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D sin C =43sin 2π3=DC

sin (π

3

-C ), ∴AD =8sin C ,DC =8sin(π

3

-C ),

∴△ADC 的周长为

AD +DC +AC =8sin C +8sin(π

3

-C )+4 3

=8(sin C +32cos C -1

2

sin C )+4 3

=8(12sin C +3

2

cos C )+4 3

=8sin(C +π

3)+43,

∵∠ADC =2π3,∴0

3,

∴当C +π3=π2,即C =π

6

时,△ADC 的周长的最大值为8+4 3.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五章第三节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

1.(2012·广东东莞调研)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 .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不可能守恒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 .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选D.只有重力做功或弹簧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等于零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D 正确. 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 .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性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C .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 .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解析:选ABC.到达最低点前,高度始终在降低,所以重力势能始终减小,故A 正确.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伸长量逐渐增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大,故B 正确.在蹦极过程中,只有重力与系统内弹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C 正确.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重力做功只与始末位置高度差有关,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故D 错误. 3.如图5-3-7所示,用长为L 的轻绳把一个小铁球悬挂在高为2L 的O 点处,小铁球以O 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且恰能到达最高点B 处,若运动中轻绳断开,则小铁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 图5-3-7 A.gL B.3gL C.5gL D.7gL 解析:选D.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 ,则小球在最高点处的速度v =gL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 铁球在B 点处的总机械能为mg ×3L +12mv 2=72 mgL ,无论轻绳是在何处断的,铁球的机械能总是守恒的,因此到达地面时的动能12mv ′2=72 mgL ,故小球落到地面的速度v ′=7gL ,正确答案为D. 4.如图5-3-8所示,一根长为L 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光滑的水平轴O ,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2m 的小球A 和质量为m 的物块B ,由图示位置释放后,当小球转动到水平轴正下方时轻绳的中点正好在水平轴O 点,且此时物块B 的速度刚好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5-3-8 A .物块 B 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B .小球A 从图示位置运动到水平轴正下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专题二第2讲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若cos(3π-x )-3cos(x +π2)=0,则tan(x +π 4 )等于( ) A .-1 2 B .-2 C.12 D .2 解析:选D.由cos(3π-x )-3cos(x +π2)=0,得tan x =13.所以tan(x +π4)=tan x +11-tan x =13 +1 1-1 3 =2. 2.(2012·安徽淮北一模)已知cos2α2sin ??? ?α+π4=52,则tan α+1 tan α=( ) A .-8 B .8 C.18 D .-18 解析:选A.∵cos2α 2sin ????α+π4=cos 2α-sin 2α2 ??? ?22sin α+22cos α =cos α-sin α=5 2, ∴1-2sin αcos α=54,即sin αcos α=-1 8 . 则tan α+1tan 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sin 2α+cos 2 αsin αcos α=1 -1 8 =-8. 故选A. 3.(2012·乌鲁木齐诊断性测验)已知α满足sin α=12,那么sin(π4+α)sin(π 4 -α)的值为( ) A.14 B .-14 C.12 D .-12 解析:选A.sin(π4+α)sin(π4-α)=sin 2π4cos 2α-cos 2π4sin 2α=12sin(π2+2α)=12cos2α=1 2 (1-2sin 2α) =1 4 ,选A. 4.(2012·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校阶段性测试)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 b , c ,若cos B =14,sin C sin A =2,且S △ABC =15 4 ,则b =( ) A .4 B .3 C .2 D .1 解析:选C.依题意得,c =2a ,b 2=a 2+c 2-2ac cos B =a 2+(2a )2-2×a ×2a ×1 4 =4a 2,所以b =c =2a ,sin B =1-cos 2B =154,又S △ABC =12ac sin B =12×b 2×b ×154=15 4 ,所以b =2,

2020版 第1部分 专题2 第1讲 从命题角度初识病句

专题二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情分析2018年,病句题以情景材料的形式出现,材料均为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的逻辑性的语言材料。考查形式由原来的“辨析病句”提升到“辨析并修改”层次。常考类型为结构混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等。 备考建议2018年全国卷“语病”的命题形式焕然一新,但命题角度没有变化,通过试做近6年全国卷(15个语病题,45个错误选项)考查辨析病句的试题,让考生熟悉并感悟高考是怎样考查病句的,哪些是考查重点和高频语病类型,哪些极少考查甚至从未考查,从而在辨析病句时有侧重、有方向。 导致语病的根源在于句子成分不明,句子结构不清,厘清句子成分和结构,将复杂的长难句化繁为简,化长为短,其“病”与“不病”立马显现。这就涉及一个语法知识问题,语法知识,初中不教,高中不学,成为考生的知识短板,因此,很有必要给考生补上这欠缺的一课。 和复句)→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语素(山)、双音节语素(徘徊、坦克)、多音节语素(高尔夫、奥林匹克)。 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能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就高考辨析病句而言,我们要重点了解“句子”这一级语法单位。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如:“好!”

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词可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有名词(山水)、动词(游玩)、形容词(美丽)、数词(一些)、量词(辆)、代词(你们)等;虚词有副词(非常)、介词(关于)、连词(如果)、助词(的)、拟声词(叮咚)、叹词(啊)等。 二、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加上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可以独立成句。按照结构特点可分为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等。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 (1)NO 2、N 2O 4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可逆反应:2NO 2(g) N 2O 4(g)。在25 ℃时,如果用不同起 始浓度的NO 2或N 2O 4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写空格: 起始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mol·L - 1 平衡浓度关系 c (NO 2)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N 2O 4) c (NO 2) c (N 2O 4) c 2(NO 2) 2.00×10- 2 0 6.32×10- 3 6.84×10- 3 1.08 1.71×102 3.00×10-2 0 8.00×10-3 1.10×10-2 1.38 1.72×102 0 2.00×10- 2 9.46×10- 3 1.52×10-2 1.61 1.70×102 0 0.100 2.28×10- 2 8.86×10-2 3.89 1.70×102 (2)根据上表数据,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一定温度下,N 2O 4和NO 2的平衡浓度相等(×) ②一定温度下,N 2O 4与NO 2的平衡浓度之比相等(×) ③一定温度下,平衡时c (N 2O 4)c 2(NO 2)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定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当K >105时,该反应进行完全。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当K <10 -5 时,该反应很难发生。

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三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 浙科版必修2

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78] 1.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 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 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 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抗虫性状 解析:选D。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为遗传现象。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B。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专题二第2讲

第2讲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问题 高考定位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角(以线面角为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相结合,热点为空间角的求解,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高考注重以传统方法解决空间角问题,但也可利用空间向量来求解. 真题感悟 (2017·浙江卷)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 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 (1)证明:CE∥平面P AB; (2)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法一(1)证明如图, 设P A中点为F,连接EF,FB. 因为E,F分别为PD,P A中点, 所以EF∥AD且EF=1 2AD, 又因为BC∥AD,BC=1 2AD, 所以EF∥BC且EF=BC, 即四边形BC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E∥BF. 又因为CE?平面P AB,BF?平面P AB, 因此CE∥平面P AB. (2)解分别取BC,AD的中点为M,N, 连接PN交EF于点Q,连接MQ. 因为E,F,N分别是PD,P A,AD的中点,所以Q为EF中点,

在平行四边形BCEF 中,MQ ∥CE . 由△P 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PN ⊥AD . 由DC ⊥AD ,N 是AD 的中点得BN ⊥AD . 因为PN ∩BN =N ,所以AD ⊥平面PBN . 由BC ∥AD 得BC ⊥平面PBN , 因为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 ⊥平面PBN . 过点Q 作PB 的垂线,垂足为H ,则QH ⊥平面PBC .连接MH ,则MH 是MQ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所以∠QMH 是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设CD =1. 在△PCD 中,由PC =2,CD =1,PD =2得CE =2, 在△PBN 中,由PN =BN =1,PB =3得QH =1 4, 在Rt △MQH 中,QH =1 4,MQ =2, 所以sin ∠QMH =2 8,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2 8. 法二 过P 作P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H .不妨设AD =2,∵BC ∥AD ,CD ⊥AD ,则易求DH =1 2,过P 作底面的垂线,垂足为O ,连接OB ,OH ,易得OH ∥BC ,且OP ,OB ,OH 两两垂直.故可以O 为原点,以OH ,OB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1)证明 由PC =AD =2DC =2CB ,E 为PD 的中点,则可得: D ? ????-1,12,0,C ? ????-1,32,0,P ? ????0,0,32,A ? ????1,12,0,B ? ????0,32,0, E ? ?? ??-12,14,34,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浙科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浙科版必修2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78] 1.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 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 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 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抗虫性状 解析:选D。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为遗传现象。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B。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

高考文科数学专题训练 专题二 第2讲

第2讲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高考定位 1.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其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是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三角恒等变换是利用三角恒等式(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变换,“角”的变换是三角恒等变换的核心;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边、角、面积的计算及有关的范围问题. 真 题 感 悟 1.(2017·全国Ⅲ卷)已知sin α-cos α=43,则sin 2α=( ) A.-79 B.-29 C.29 D.79 解析 sin 2α=2sin αcos α=(sin α-cos α)2-1-1=-7 9. 答案 A 2.(2016·山东卷)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已知b =c ,a 2=2b 2(1-sin A ),则A =( ) A.34π B.π 3 C.π4 D.π6 解析 因为b =c ,a 2=2b 2(1-sin A ),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2b 2-2b 2(1-sin A ) 2b 2 ,则cos A =sin A . 在△ABC 中,A =π 4. 答案 C 3.(2017·全国Ⅰ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B + sin A (sin C -cos C )=0,a =2,c =2,则C =( )

A.π12 B.π6 C.π4 D.π3 解析 由题意得sin(A +C )+sin A (sin C -cos C )=0,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sin A sin C -sin A cos C =0, 则sin C (sin A +cos A )=2sin C sin ? ? ???A +π4=0, 因为sin C ≠0,所以sin ? ? ? ??A +π4=0, 又因为A ∈(0,π),所以A +π4=π,所以A =3π 4.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2sin 3π4 =2 sin C , 则sin C =12,得C =π 6. 答案 B 4.(2017·全国Ⅰ卷)已知α∈? ????0,π2,tan α=2,则cos ? ? ???α-π4=________. 解析 由tan α=2得sin α=2 cos α, 又sin 2α+cos 2α=1,所以cos 2α=1 5. 因为α∈? ? ? ??0,π2,所以cos α=55,sin α=255. 因为cos ? ? ???α-π4=cos αcos π4+sin αsin π4 =55×22+255×22=31010. 答案 31010 考 点 整 合 1.三角函数公式 (1)同角关系:sin 2α+cos 2α=1,sin α cos α=tan α. (2)诱导公式:对于“k π 2±α,k ∈Z 的三角函数值”与“α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可按下面口诀记忆: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五章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

1.数列0,1,0,-1,0,1,0,-1,…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1n +12 B .cos n π2 C .cos n +12π D .cos n +22 π 解析:选D.令n =1,2,3,…逐一验证四个选项,易得D 正确. 2.(2012·保定质检)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n n +1,则1 a 5 =( ) A.56 B.65 C.130 D .30 解析:选D.当n ≥2时,a n =S n -S n -1=n n +1-n -1n =1n n +1,所以1 a 5 =5×6=30. 3.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0,a n +1a n =1 2 ,则数列{a n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摆动数列 D .不确定 解析:选B.∵ a n +1a n =1 2 <1.又a 1>0, 则a n >0,∴a n +1

2021-2022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阶段专题二第2讲 专题特辑 课堂 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2021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阶段专题二第2讲 专题特辑 课堂 针对考 点强化训练 1.(xx·福建高考)如图2-2-4所示,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小物块A 、B 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初始时刻,A 、B 处于同一高度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剪断轻绳后A 下落、B 沿斜面下滑,则从剪断轻绳到物块着地,两物块( ) 图2-2-4 A .速率的变化量不同 B .机械能的变化量不同 C .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 D .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解析:选D 由题意根据力的平衡有m A g =m B g sin θ,所以m A =m B sin θ。根据机械能守 恒定律mgh =12 mv 2,得v =2gh ,所以两物块落地速率相等,选项A 错;因为两物块的机械能守恒,所以两物块的机械能变化量都为零,选项B 错误;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变化为ΔE p =-W G =-mgh ,选项C 错误;因为A 、B 两物块都做匀变速运动, 所以A 重力的平均功率为P —A =m A g ·v 2,B 重力的平均功率P —B =m B g ·v 2cos ? ?? ??π2-θ,因为m A =m B sin θ,所以P —A =P —B ,选项D 正确。 2.(xx·莆田质检)如图2-2-5所示,轻质弹簧的一端与固定 的竖直板P 栓接,另一端与物体A 相连,物体A 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A 右端连接一细线,细线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 B 相连。开始时托 住B ,让A 处于静止且细线恰好伸直,然后由静止释放B ,直至B 获 得最大速度。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B 物体受到细线的拉力保持不变 图2-2-5 B .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小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C .A 物体动能的增量等于B 物体重力对B 做的功与弹簧弹力对A 做的功之和 D .A 物体与弹簧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细线拉力对A 做的功 解析:选D 设细线的张力为T ,弹簧的弹力为F ,B 的质量为M ,A 的质量为m 。静止释放B ,A 向右加速,B 向下加速。对B 、A 物体受力分析知,Mg -T =Ma ① T -F =ma ②

【通用版】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_专题二_大气运动_专题2_第2讲_逐题_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讲 (2016·浙江衢州1月质检)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速度会持续增强。下图示意某锋面系统过境后的风速等值线分布(单位:米/秒)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此时甲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 B.此时丁测站的风向为东南风 C.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丙 D.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乙 2.关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B) A.纬度低气温高导致甲测站风速大 B.摩擦力变化导致甲、乙两测站间风速变化 C.天气系统过境时丙测站大风、增温、降水 D.天气系统过境后丁测站气压降低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湖为太湖,从风速等值线图上判断出风从太湖西北岸至东南岸速度持续增强,最大风力在东南部甲处,由题干可知“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强”,所以甲处的风向是由西北部经过湖泊吹向东南部的,所以甲测站为西北风。选A项。同理丁处风向应为西北风,B错;甲处是风力最大处,C、D错。第2题,甲处风力较大是因为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大的缘故,摩擦力的大小,会产生风力大小的差异,A错,B对;由上题判断,该地为西北风,故该锋面应为冷锋天气系统,而冷锋过境后一般会出现大风、降温、气压上升等现象,C错;冷锋过境后,太湖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丁处气压应该升高,D错。 (2016·福建莆田3月质检)下图示意局部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该日最可能是(A) A.大寒(1月21日前后) B.谷雨(4月21日前后) C.大暑(7月23日前后) D.霜降(10月23日前后) 4.该图所反映的天气现象是(C) A.海南岛受西南气流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 B.福建各地普遍降雨,雾霾天气严重 C.冷锋正接近香港,未来数日天气转冷 D.台湾海峡西北季风强劲,海面风浪加大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日我国大部分地区为高压控制,海洋上没有明显的低压系统,因此,应该是冬季,选A。第4题,据图可知,此时海南岛受偏北气流影响;福建部分位于冷锋锋前,不可能各地普遍降雨;冷锋由北向南移动正接近香港,未来数日天气转冷;台湾海峡位于冷锋锋前,等压线稀疏,风力不大。选C。 读东亚地区冬季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5~6题。 5.从气压分布状况看,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A) A.39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1)概念 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c(H+)·V(酸)=c(OH-)·V(碱), 则c(H+)=c(OH-)·V(碱) V(酸) 或c(OH-)= c(H+)·V(酸) V(碱) 。 2.主要仪器使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4.实验操作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滴定 (3)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答案(1)×(2)√(3)√(4)×(5)× 1.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碱液容易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使玻璃活塞与滴定管壁粘合在一起,碱式滴定管有胶皮管,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2.强酸与强碱恰好中和时pH=7,而甲基橙、酚酞的变色均不在pH=7时,为什么还可以用它们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提示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HCl溶液的滴定曲线为例。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一定,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是一个常数 B .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 C .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D .浓度商Q c v 逆。 2. 对于3Fe(s)+4H 2O(g) Fe 3O 4(s)+4H 2(g),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 A .K =c (Fe 3O 4)·c (H 2) c (Fe )·c (H 2O ) B .K =c (Fe 3O 4)·c 4(H 2) c (Fe )·c 4(H 2O ) C .K =c 4(H 2O ) c 4(H 2) D .K =c 4(H 2) c 4(H 2O ) 解析:选D 。固体不写入表达式中。 3.(2012·黄山高二测试)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 2(g)+O 2(g) 催化剂△ 2SO 3(g),已知c (SO 2)始=0.4 mol ·L - 1,c (O 2)始=1 mol ·L - 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19,则此反应中SO 2的转化量为( ) A .0.24 mol ·L -1 B .0.28 mol·L - 1 C .0.32 mol ·L -1 D .0.26 mol ·L - 1 解析:选C 。2SO 2(g)+O 2(g)催化剂△ 2SO 3(g) 起始量/(mol·L - 1): 0.4 1 0 变化量/(mol·L - 1): x 0.5x x 平衡量/(mol·L - 1): 0.4-x 1-0.5x x 由平衡常数的定义:K =c 2(SO 3)c 2(SO 2)·c (O 2) =x 2 (0.4-x )2·(1-0.5x ) =19, 解得x =0.32 mol ·L - 1。 4.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2Y 2Z ,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n (Y)=n (Z),则Y 的转化率为( ) A.a +b 5 ×100% B.2(a +b )5b ×100%

2017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 专题2 第1讲 对点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 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H的数值应为(B) A.40 B.60 C.125 D.134 2.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A) A.A的数值B.B的数值 C.I的数值D.G的数值 解析:第1题,H的数值应该是大气支出中指向大气的部分。数值上等于大气的热量收入与热量支出之差。大气的热量收入为19+23+10+114=166,所以H=166-106=60,故选B。第2题,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使大气中的各种数值发生变化,但不会影响太阳辐射。 (2016·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016年某月新加坡惨遭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标攀升至“不健康”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下图为新加坡周边地区烟雾浓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新加坡雾霾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C) A.该雾霾现象主要是由于当地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烟尘 B.该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主要来自马来半岛 C.该雾霾现象持续发生时,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可能正忙于剪羊毛 D.该雾霾现象的产生与当地森林茂密不利于烟雾消散有关

4.下列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D) A.苏门答腊岛地处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B.马来半岛西侧冬季降水多于夏季,东侧夏季降水多于冬季 C.爪哇岛植物繁茂、草木终年常青,肥沃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D.除东、西两端外,马六甲海峡内流向西北的海水流速冬季较大、夏季较小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烟雾飘移方向为东北,说明此时吹西南风。由于烟雾浓度的范围比较大,新加坡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加上风向的影响,所以产生的原因不是当地人口密集,生产活动排放大量烟尘,A错;根据烟雾飘移的方向,该雾霾应该来自苏门答腊岛,B错;该地吹西南风时,气压带风带往北移动,此时南半球为冬季,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着剪羊毛,C对;该地雾霾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从西南方向吹过来的,D错。第(2)题,苏门答腊岛地处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马来半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东西侧全年降水丰富,只有北部有一小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该海域吹西南风,西侧迎风坡降水多;冬季吹东北风东侧迎风坡降水多,B错;爪哇岛土壤肥沃主要因为火山灰多,不是有机质多,C 错;马六甲海峡内海水流向,跟气压带和风带有关。冬季太平洋海域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向西流呈逆时针流动,整体上是自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西侧安达曼海的海面降低,马六甲海峡海流补偿北印度洋海水增强,这时马六甲海峡海流速度较大;夏季受印度洋的顺时针洋流影响,流速较小。

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离子反应 一、激趣·形成动力 1.什么叫做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Mn4++2O2—+4H++2Cl—==Mn2++Cl2↑+2H2O 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CO32—+2H+==CO2↑+H2O C.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O42—==CuSO4 D.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O32—+Ca2+==CaCO3↓ 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将容易和圆满地解决以上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体系 1.化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进行课本第53页“活动与探究” ↓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归纳 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填“大”或“小”) (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及其应用 ①CaCl2+Na2CO3== 写出上方程式中易溶易电离的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②CaCl2== ③Na2CO3== ④NaCl== 将以上电离方程式代入上化学方程式中得:⑤ 可见,什么离子不参加反应?⑥ 处理方法:⑦ 反应方程式:⑧ 这就是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1.以上反应被称为:定义:。2.以上式子被称为:定义:。

3.阅读课本第54页的“信息提示”,写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4.课本第55页的“问题解决” (1) (2) (3) (4) 5.分类比较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是。7.练习:课本第57页的“练习与实践”1、2、3、4、6、7、8。8.将下列在课本中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离子方程式: (1)课本第4页的四条化学方程式: (2)课本第6页的3.(1)中的三条化学方程式: (3)Zn+H2SO4==ZnSO4+H2↑: Zn+HCl: (4)氯化铵跟氰酸银反应: (5)氢氧化钠跟盐酸反应: (6)课本第19页的MgCl2+2NaOH===Mg(OH)2↓+2NaCl: (7)课本第2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氯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五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 1.(20xx·清华附中高一检 测)下列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匀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 C.加速度不变的曲线运动 D.变加速曲线运动 解析:选D.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它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是变量,故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曲线运动,A、B、C错误,D正确. 2.(20xx·广州高一检 测)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某高速列车时速可达360 km/h.当该列车以恒定的速率在半径为2 000 m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则( ) A.乘客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5 m/s2 B.乘客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0.5 m/s2 C.列车进入弯道时做匀速运动 D.乘客随列车运动时的速度不变 解析:选A.乘客随列车以360 km/h的速率沿半径为2 000 m的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a=v2 r = 1002 2 000 m/s2=5 m/s2,A正确,B错误;乘客随列车运动时的 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C、D错误. 3. 如图所示,一个球绕中心轴线OO′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则( ) A.A、B两点线速度相同 B.A、B两点角速度相同 C.若θ=30°,则A、B两点的线速度之比 v A∶v B=3∶2

D .若θ=30°,则A 、B 两点的向心加速度 之比a A ∶a B =2∶3 解析:选BC.A 、B 两点绕同轴转动,角速度相同,由于半径不同,线速度 不同,v =ωr ,v A ∶v B =r A ∶r B =3 2R ∶R =3∶2,a =ω2r ,a A ∶a B =r A ∶r B = 3∶2,所以A 、D 错误,B 、C 正确. 4.(20xx·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检 测)如图所示,两轮用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图中有A 、B 、C 三点,这三点所在处半径关系为r A >r B =r C ,则这三点的向心加速度a A 、a B 、a C 的关系是( ) A .a A =a B =a C B .a C >a A >a B C .a C a A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v A =v B ,ωA =ωC ,而a n =v2 r =ω2r .v 一定,a n 与r 成反比;ω一定,a n 与r 成正比.比较A 、B 两点,v A =v B ,r A >r B ,故a A r C ,故a C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