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感觉与知觉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就是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看到了一个物体的视觉就包含了颜色、形状,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

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②共鸣理论
②共鸣理论——也叫位置 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 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纤维 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 音刺激频率低,长纤维发 生共鸣,作出反应。
——竖琴
③行波理论
③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 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 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 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 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 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比例的。 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
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 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3听觉
3.1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鼓、卵圆窗和正
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 传导和中枢机制
听觉现象
音强/振幅、音高/频率、 音色/器械声源特质
肌梭、肌腱和关节小体 内耳前庭器官中的纤毛
内脏器官及组织深处的神经末 梢
皮层中枢
枕叶 颞叶 边缘系统
中央后回最下部
适宜刺激
380-780nm 的电磁波 16-20000Hz 的声波
挥发性物质 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 的化学物质
中央后回
机械性和温度性刺激物
中央前回 前外雪氏回
骨骼肌运动、身体四肢 位置状态
(选学)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
视 觉 视觉神经元
嗅 嗅觉神经元 觉
听 觉 听觉神经元
感觉
味 味觉神经元 觉
痛 觉 痛觉神经元
肤 肤觉神经元 觉
编码
模式理论(pattern
编码
theory)-编码是由整组
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共 同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 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依赖于感觉提供的信 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 织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在个体和环境 互动中相互依存,共同发 展。
04
CATALOGUE
感觉与知觉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感觉与知觉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泛,它们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感知特点 ,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需求。
研究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探索大脑如何处理感觉信息,揭示感知 觉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探索机器如何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过程,实现机器感知和智能。
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探索感知觉如何影响人类的社 会行为和文化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科学研究
颜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 知,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组织性
知觉具有将感觉信息整合成有 意义整体的能力,即使某些部 分缺失或模糊,也能通过整体 来感知事物的完整形态。
在多种感觉信息中,人们会优 先选择某些信致的。
神经元编码机制
研究单个神经元如何编码感觉信 息,揭示神经元放电的规律和感 知觉的内在联系。
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研究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在感知觉 过程中的作用,解析不同功能区 的神经元活动和相互联系。
跨感官整合
研究不同感官之间的信息整合机 制,揭示大脑如何将来自不同感 官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感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知觉概述
• 一、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直接反映。 • 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 的高级形式。培养、提高观察力要做到:有准备、有步 骤、有计划、系统进行并做好记录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 1、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 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格式塔学派归纳为:接近第一印象效应 :新官上任“三把火”。 • 定 势 效 应: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 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 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 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 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 刻 板 印 象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 • 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 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 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 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 鱼。
双 关 图 立 体
4、知觉的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不随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 一、空间知觉 视觉、轮廓 • 1、形状知觉{ 触摸觉——>实现形状知 觉 • 动觉 • 2、大小知觉: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实 现; • 3、方位知觉:对物体空间所处位置的方 向的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 衡觉及听觉获得。如听见飞机响后才知 其方位。 • 4、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不可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定时间内,人仅能感受能引起注意的少数剌激。

伪装术:①性质相同;②结构相 同;③共同运动;④改变光和阴 影;⑤分散,迷彩服比绿装伪装 性强;⑥连续。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1)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4)经验在感觉和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种类。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周围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事物,这叫明适应。

9、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开不清,慢慢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增加,逐渐看清周围的的事物,这叫暗适应。

10、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11、首因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1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13、晕轮效应: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某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1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形成对 世界的完整认识。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 加工和组织,感觉信 息是知觉的原材料。
感觉与知觉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对世 界的认识和理解。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行为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个体的行为反 应。
个体能够觉察到的刺激的微小变化量。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
02
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 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 组织、解释、构建和整合 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需要人的大脑参与对感觉 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情感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引发个体的情感体 验和情绪反应。
04
感觉与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刺激
感觉刺激是引起感觉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光、声、气味等。它们通过特定的感受器被接 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受器
感受器是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殊结构,如眼睛对光线的感受、耳朵对声音的感受等。 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释。
质量控制
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中,感觉与知觉原 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产品进行快速 、准确的判断,保证产品质量。
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
通过感觉与知觉的干预手段,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康复。
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利用感觉与知觉原理,了解患者的认 知和情感状态,采用相应的咨询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解决 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知觉的类型
(一)形状知觉(shape perception)
医学影像学方面诊断错误率和诊断错误类型的研究:虚 报率(2%~15%),漏报率(20%~30%)。
1.诊断错误的研究 眼动记录技术。 漏报的三种情况:搜索错误(从未注视),再 认错误(单次注视时间不足而未识别),决策 错误。 避免方法:知觉反馈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 CAD)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不能被分解为小 的组成成分,知觉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觉本身 。
(二)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之争 知觉本质的不同角度探讨:直接知觉理论和间接 知觉理论。 1.直接知觉论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足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供 人产生与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因此“完形” 是刺激的“完形”,知觉的本质是人对环境信息 的直接获得。 实验:杰布森和沃尔克的“视觉悬崖”
白光,使用整个眼睛
暗适应实验 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都参与 了暗适应过程 ,但发生作用 的时间和效果 不同。
红光,只用中央凹
(1)暗适应
原理图解
许多视 杆细胞 具有共 同的神 经纤维 ,对光 更敏感
每个视 锥细胞 都有自 己的神 经纤维 ,易辨 别细节
(2)明适应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人从暗处到亮 处,即光刺激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会引发明适应 现象。是一种在高亮度环境下发生的感受性缓慢 降低的过程,时间约1分钟。 视觉适应的应用价值:戴红色护目镜保持暗适应 。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1.眼的结构和功能
1.眼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长为380~780nm 。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光的物理特性和人的心理特性 波长——色调 振幅——亮度 纯度——饱和度
(二)视觉实验
两种感光细胞。 1.视觉适应 反应眼睛对光刺激强度发生变化时的适应过程 。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1)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一个人 从亮处到暗处,即光刺激强度由高到低变化时 会引发暗适应现象。是一种在低亮度环境下发 生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举例:进电影院的适应过程。
(一)听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
2.响度和声压 响度(loudness):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 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 单位:宋(sone),一宋指40dB时1000Hz 纯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方法:二分法和多分法。
等响曲线: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纯音强度连 成一条曲线,同一曲线上各个点对应相同的响度 。
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 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 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表现出知 觉的恒常性。 ——经验参与知觉的结果
日常生活的证据;人类学研究的证据。 两者结合才能更贴切地描述知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CFF):通常指闪烁刚刚达到 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反映人眼对光刺激 的时间分辨能力。 举例:日光灯,电脑屏幕等。 实验:转盘闪烁法。
应用:中枢疲劳,CFF降低;精神分裂症,CFF 降低。
(三)颜色视觉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3.自我中性距离知觉研究
是绝对距离 双眼深度视觉和单眼深度视觉都可以在自我中心 距离知觉中发挥作用。 双眼视觉会在近距时高估距离、远距时低估距离 ,自我中心距离和知觉距离70-100cm最准确 。 实验研究的争议:自我中心距离知觉是否准确?
2.视敏度
考察人眼对光刺激的空间辨别能力,即人眼分 辨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公式: V(视敏度)=1/α(视角)
α=(A/D)×57.3(度)
视敏度测试:医用视力表。 5m距离外能够分辨一个形成1’视角的视标开 口方向,视敏度为1.0。 与近视眼有关的有趣研究。
视觉成像图
AnB为视角(visual angle)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proximity or nearness) 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 在一起形成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相似性(similarity) 在物理特点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 在一起形成整体。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两大重要思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知觉不是简单的 联想反应,知觉还具有独立于视网膜影像的整体 属性,这种整体属性就是完形。 知觉的完形规则:如果一个结构具有最简单和最 稳定的特征,那么它就最有可能成为知觉的目标 。
视崖实验
2.间接知觉理论
间接知觉理论 刺激信息本身是不完整的,不能对外界事务进 行全面描述,个体只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 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 激的真正知觉。 较早的间接知觉理论:所有的视知觉都源于过去 经验,即使瞬间完成的无意识知觉也只是一种视 觉习惯。——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兹
(2)相减混合
相减混合是颜料、油漆等的混合。 相减混合的三原色是黄、青、紫。
图1 紫 色加青 色是蓝 色光
(三)颜色视觉
(2)相减混合(subtractive mixture)
图2 黄 色加紫 色是红 色光
2.颜色的视觉现象
颜色对比现象 颜色同时对比现象:两种不同色光同时作用 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时颜色视觉的变化。 颜色连续对比现象:视网膜的同一区域相继 出现两种不同的色光时颜色视觉的变化。 颜色适应现象 先看到的色光对后看到的色光的影响。
二、听觉研究
二、听觉研究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频率范围为16~ 20000Hz。 三个物理量和三个心理特性 频率——音高 振幅——响度 波形——乐音和噪音
(一)听觉的心理物理学测量
1.音高和频率——音高量表
二分法:被试将一可变纯音的音高调到标准音 高的一半,求相应频率。
多分法:把高频音S1和低频音S5,在两者之 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相等( 四分法)。 等高线:频率、强度和音高的关系。 听觉感受性最高的频率为3000Hz,低频音的 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高频音的音高随强度 增加而升高。
(二)听觉的基本实验
低强度噪音对各种纯音掩蔽效应差别较大,高强 度噪音对纯音掩蔽效应差别较小。 应用:语言通讯系统的设计。 2.听觉疲劳 听觉疲劳:声音过强过持续时间过长引起的听觉 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 听觉疲劳的指标:暂时阈移(TTS) • 长期累计的听觉疲劳就可能造成听力损伤。
3.听觉定位
2.间接知觉理论
知觉假设检验说:知觉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间 接形成的,过去经验的功能是提供假设,人们重 复地形成假设并检验假设,直到某一假设得到证 实就完成了对感觉信息的知觉组织。——布鲁纳 &格里高利 间接知觉论的临床证据和实验证据支持 知觉恒常性对间接知觉理论的支持
2.间接知觉理论
2.间接知觉理论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2.单眼深度知觉研究
阴影(shading)线索:亮区较近而阴影区 较远。 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结构上 的递增或递减,距离较远的东西因为结构更 密所以看上去似乎更加顺滑。 高度(height)线索:把同样大小的对象置 于不同高度上,较高的看起来较远,较低的 看起来较近。
两种感光细胞
表5.1 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
明视觉
感受器 视网膜位置 功能上的亮度水平 锥体细胞 集中最敏感的波峰
颜色视觉
555nm

507nm

暗适应
空间分辨
快,约5分钟
高敏度,光感受性低
慢,约30分钟
低敏度,光感受性高
(1)暗适应
不同色光的混合对颜色视觉的影响
实 验 演 示 图
白色光源 滤光片
(三)颜色视觉
颜色混合的两大法则: 相加混合,相减混合 (1)相加混合( additive mixture) :光谱中色光的混合。 三原色:红、绿、蓝。
(1)相加混合
每一种补色以适当比例加上相应的基色即可得到 白色。(红、绿、蓝为基色,青、紫、黄为补色 ) 相加混合时,混合光的明度是各被混合颜色的明 度之和。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错 觉 三 角 形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认知心理学——整体优先效应
H H H H H H H HH HHH H H H H H H S S S S S S SSSSSSSS S S S S S S
判断目标为大写字母时, 反应时无差别;判断目标 为小写字母时反应时有差 别。表明视觉加工由整体 开始,然后才转向部分。
无相应的感觉器官;不具有适宜刺激。 任何刺激达到一定强度,都会产生痛觉。对人 起保护作用。 痛觉的特殊现象 先天性无痛症;肢痛幻影(phantom limb pain )
四、感觉剥夺研究
感觉的功能 • 提供内、外环境信息的功能,认识自身与世界 。 • 保证机体环境信息平衡功能。 信息超载——“冷漠” 信息不足——感觉剥夺,导致心理危机 感觉剥夺的应用:沙漠、海洋、雪原
第二节 知觉研究
知觉(perception) 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 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知觉的本质是什么?知觉是直接的 or 间接的?
一、知觉的本质
(一)知觉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 家的根本信条 :整体不同于 部分之和,强 调结构的整体 作用和产生知 觉组织成分之 间的联系。
2.响度和声压
等响级(equal loudness level):等响曲 线上各频率声音响度的量度指标。
(二)听觉的基本实验
1.听觉掩蔽研究 听觉掩蔽现象(auditory masking):一个原本可被 觉察的声音可能由于其他声音(掩蔽刺激)的存在而表 现出阈限强度增加的现象,即必须增加强度才能被重新 听到,阈限强度所增加的量就是声音的掩蔽效应。 纯音掩蔽的三个特点: ①掩蔽音越强,掩蔽效应越大,影响范围越大; ②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产生更大的掩蔽效应; ③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效应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