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图片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历史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是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的主要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的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的发明和技术较多,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的主要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第一次工业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的主要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的历史背景。

4.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的主要成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发明和技术的图片、地图等资料。

5.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第二次工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通过学习,了解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学校办公楼前的停车场)这个地方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师:现在汽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交通工具,我们学校的办公楼前每天都停满了汽车,来的晚的老师都没有地方停车了。

同学们知道汽车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吗?生:第二次。

师:除了汽车之外,电灯,飞机,随处可见的塑料,以及用来制作我们校服的化纤,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也就是说,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之深远,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探究一:电的应用1.人类对“电”的认识自我测评:(1)电的发明和运用对我们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

(2)能源领域发生了哪些巨变?2.师生互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市场条件、资本积累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试着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五章,关于“近代工业化进程与技术变革”这一主题,共有七节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章的重要一课,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内容,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工业化、科技变革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课程之一。

教材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包括课文、图片、解释说明、作业等。

课文简明易懂,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理解不深或是不清楚的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中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解释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时间段和历史背景;(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2)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逻辑;(3)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探究知识;(2)提高学生对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理解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思维。

三、教学策略1.阅读策略: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关键词或难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提前了解并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

2.课堂讲授与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师主导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并进行相关解释,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流程Step 1 Leading In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多幅描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了解图片中的关键内容和标志;(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多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有哪些重大影响?”搜集学生答案,进行互动交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情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应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政治上,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科技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对电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图示明确电力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这种新能源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同时结合物理知识,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工作原理明确汽油和柴油等原料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兴起。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师应运用视频、图示、图片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讲解汽车、飞机等的发明创造,联系现实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对我们今天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用幻灯片出示一则故事:爱迪生从穷苦的工人到大发明家,其一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直很节俭。

未成名前,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在街上看到他一副寒酸的样子,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旧得已经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让别人看到也好一些啊。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这样的穿戴,谁相信你是一个大发明家啊!”“用得着吗?这儿人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教师过渡:爱迪生一生有哪些重大发明?为什么“人人都已经认识”他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睹他的风采吧。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并提问:(1)此图是哪一科技成果?是由谁发明的?(2)这一发明成果出现于哪一时期?它的广泛应用有何重大意义?(3)在这一成果发明后,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革?(4)这一机器的应用使哪一能源得到了大量的开采?有哪些负面影响?(5)这一发明引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爱迪生:①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等②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机和输电网时代:“电气时代”内燃机:①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②1883年,德国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③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汽车:①19世纪89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油发动机的汽车②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革命化学:①19世纪60—80年代,人们使用新方法生产产品,成本低,性能好②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③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④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次日凌晨2点20分沉没。

下列对于当时情况的场景设置中,符合史实的是( B )A.船上装有以核能为动力的发动机B.嘹望员抓起话筒高喊“正前方有冰山”C.船长拿起手机拨打报警电话求救D.游客纷纷通过互联网向家人发送电子邮件5.[2016·湖南永州] 拜伦(1788年—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B )A.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黑人奴隶买卖的广告B.他与欧洲大陆的朋友用电话交流写作心情C.他听说拿破仑当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D.他乘坐轮船到欧洲大陆各国旅游了解国情1.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

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D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B.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

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
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

“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

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量图片,联系课外的一些知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