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5 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

_二__氧__化__碳__能__溶__于__水__且__能__与__水__发__生__反__应__,__该__因__素__也__会__引__起__压__强__变__化___。
4. 实验改进——做对比实验
再分别增加一个相同的装置,将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水__。
二、检验有新物质生成
方法:分别向各实验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__过__量__的__稀__盐__酸___,观察到_有__气__泡__产__生____
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 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 化情况,请回答: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_升__高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排除_二___氧_化__碳__溶__于__水__或__与__水__反__应_ 对实验的干扰。
CO2与NaOH反应无明显现象,可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有新物质生成这两种思路 探究反应是否发生。 一、检验反应物减少 1.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利用二者在密闭容器中反 应的压强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 实验装置
3. 实验反思:上述实验不严谨的理由是:未__设__置__对__比__实__验__,__氢__氧__化__钠__溶__液__中__含__有__水__,
2. 在化学课上老师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①CaCl2溶液可与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在水溶液中CaCl2不与CO2、H2CO3等物 质反应。
人教版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共13张ppt)

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
鸡蛋为什么会被"吸"进去? 二氧化碳反应减少, 瓶内外产生压强差
完善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瓶内气压减少,鸡蛋被压入瓶中 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再做一个对比实验
设计方案一
利用产生压强差的原理,证明二者发生反应
设计方案一
设计方案一
设计方案二
氯化钡溶液
氯化钙溶液
远大于A中溶液的体积,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 • • • • • • • • • • • • • • • • • •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6、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经历也是人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9、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个光鲜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请相信,你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爆发出来,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写给渴望突破瓶颈、实现快速跨越的你。 10、生活中,有人给予帮助,那是幸运,没人给予帮助,那是命运。我们要学会在幸运青睐自己的时候学会感恩,在命运磨练自己的时候学会坚韧。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 实都是祝愿。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ppt课件

碱 的化学性质
墨玉县第二中学阿依加 玛丽.阿卜杜热合曼
目标
01
设计
02
实验
03 过程
反思 05
04
总结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教学中创设以实 验为主的科学探究 活动,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
一级主题 科学实验探究
二级主题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实验反思
实验基本 操作能力
实验探 究能力
探究实验
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素养
(碱的性质)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要求:能完成基本的实验操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 探究,观察 实验过程, 掌握二氧化 碳与氢氧化 钠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分 析和实验设 计,提高学 生的实验探 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身参 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 探究意识,提升 学生的化学学科 素养。
3 、新物质生成的角度
通过这个实验 证明了稀盐酸 和氢氧化钠反 应生成了新物 质碳酸钠。
Na2CO3+2HCl═2NaCl+H2O+CO2↑
4、归纳总结 如何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
总体思路:无现象
有现象
1. 证明参加反应的某种物质减少了或没有了。 2. 证明生成物的存在。 ……
实验总结
创新没有止境,以 上实验还有改进的空 间,唯有不断实践才 是硬道理。
积减小,产生气压差。
交流共享 进行实验
仅通过矿泉水瓶 变瘪能说明二氧 化碳与氢氧化钠 溶液发生了反应 吗?如何验证?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

5.将20ml注射器中的稀硫酸注入瓶中,稀硫酸与瓶中的溶液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塑料瓶重新鼓起来。
【实验小结】
1.该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且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2.该实验从塑料瓶为什么先略微变瘪,后来更加变瘪,最后又重新鼓起?塑料瓶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前后现象对比明显,而且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原理】
在通常条件下,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向集满CO2的瓶中倒入适量的水,盖紧瓶塞振荡后,瓶内压强略微降低,塑料瓶会略微变瘪。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与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反应,使容器内压强明显降低,塑料瓶更加变瘪。通过塑料瓶变瘪程度不同,排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利用容器内压强的不同变化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注入塑料瓶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பைடு நூலகம்塑料瓶重新鼓起,这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后有碳酸盐生成,从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实验用品】
1个塑料瓶(容积为550ml),1个剪有开口的多功能滴管肚,1个注射器,1个橡皮塞,两个烧杯,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水。
【实验步骤】
1.将剪有开口的多功能滴管肚固定在橡皮塞上,将注射器插入橡皮塞中。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的改进
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 刁山强 王连弟
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56页设计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实验。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对这一反应事实不容易接受。为了能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能够发生反应,对此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能用压强的改变和检验碳酸盐的存在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而且趣味性也增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改进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反应物消耗的角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中的内容。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属于一级主题“科学实验探究”中的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能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且这个性质往往成为各种化学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情、实验目标、实验重难点、实验过程、反思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九年级下册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的一个重要反应。
因为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没有明显现象,教材没有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而是直接给出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让学生类比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从而归纳出碱的一条重要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已经掌握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感到比较抽象,其一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实验,学生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没有现象认识模糊;其二绝大部分学生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否反应的探究中存在普遍的认知障碍,该障碍是:在设计利用压强变化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因为没有意识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降低,所以不能认识到设置实验时需要补充水和氢氧化钠的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掌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能力目标通过应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和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理解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从而能够发现问题改进实验设计。
3.素养目标(1)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从数据的变化认识反应的发生,培养证据推理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构建从反应物消耗角度证明反应发生的认知模型。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这是一种酸碱反应,也被称为中和反应。
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涉及到酸和碱的中和过程,生成盐和水。
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CO2)是酸,氢氧化钠(NaOH)是碱。
CO2溶于水会生成碳酸(H2CO3),而氢氧化钠溶于水会离解成Na+和OH-离子。
在反应开始时,CO2会溶解在水中,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然后,碳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其中,碳酸钠(Na2CO3)是生成的盐,水(H2O)是生成的副产物。
这个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释放出能量。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来观察到这个反应。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会变得混浊,同时放出热量。
这个反应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
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常用于制备碳酸钠(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制备碳酸氢钠(苏打粉)等化学品。
此外,二氧化碳也经常被用作饮料中的气泡剂,使饮料具有一定的气泡感。
总结起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 + 2NaOH → Na2CO3 + H2O,这是一种酸碱反应,通过中和过程生成了碳酸钠和水。
这个反应具有实验室和工业上的应用,也与日常生活中的碳酸饮料有关。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实验现象。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不可燃的气体,它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存在,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氢氧化钠溶液是一种强碱性溶液,在化工生产和实验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则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之一。
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会产生碳酸钠和水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验价值和应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三个方面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一、实验现象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明显的现象。
当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明显的气泡。
这些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释放出来的,通过观察气泡的数量和速度可以初步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程度。
在反应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氢氧化钠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从无色变为淡黄色或者浑浊的白色。
通过化学实验方法可以验证,生成的产物是碳酸钠。
二、反应方程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其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反应物,而碳酸钠和水是产物。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O2 + 2NaOH → Na2CO3 + H2O从微观上来看,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中时,会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CO2 + H2O → H2CO3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这个反应机理说明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而碳酸又会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这一过程不仅是化学方程式所描述的物质变化过程,更是一个微观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还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可以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净化空气和净化废气。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下 7.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教案

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展示归纳【反馈检测】利用froclass,及时反馈检测;【链接中考】在二氧化碳性质学习中,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其中,我们也做了塑料瓶变扁的实验。
刚刚第一、二小组提出的方法中,氢氧化钠溶液也含有水,因此瓶子变扁和气球变大的实验不严谨。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使该实验方法更加严谨。
【方法指引】现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什么干扰?如何排除干扰。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展示方案一】对比实验【演示实验】同体积二氧化碳和同体积氢氧化钠溶液分别装入塑料瓶,观察现象。
【归纳现象】瓶子的形变程度不同。
【构建方法模型】针对干扰的排除1.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小组展示方案二】使用干燥的氢氧化钠固体,不用溶液,排除干扰【演示实验】利用气球装置收集满二氧化碳,迅速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观察现象】气球逐渐变大【归纳方法】2.直接把干扰除去思考质疑审题思考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构建模型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爱动脑筋的科学精神。
同时,展现真题,一方面使问题与中考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使问题更规范。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直观、清晰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把抽象、枯燥的问题形象、具体化。
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对照目标,谈谈收获】【课堂检测】导学案【梳理知识,建构模型】整理检测智慧课堂测评一体化,可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知识网络 CO2+NaOH==Na2CO3+H2O 方法模型无明显现象1.检验反应物减少2.检验有无新物质生成无色无味气体干扰排除: 1.对比实验(控制变量)与C反应与碱反应 CO+Ca(OH)2==CaCO3+H2O 2.直接除去干扰CO2 有明显现象能溶于水与水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例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
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
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
上升,B中_______。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点实验,但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或者其他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解答本题时,只需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对照题给信息,实验A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后,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取下橡皮塞后,氢氧化钠溶液会进入试管,且试管中液面高于水槽中液面;实验B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后,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胀大,故B中的现象是气球膨大。
A实验不严谨的理由是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故应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来与A实验对比,看液面上升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鉴别生成物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因此不可用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的方法,应该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以此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参考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变式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上图所示。
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_,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_______。
(2)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2.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试剂,在实验课上,同学们自己动手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看不到任何现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能否发生反应?
【设计方案】小林同学用右图所示的实验仪器与药品以及
下列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探究:
请你预测有关的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将预测到得实验现象以及对产生
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的氢氧化
钠溶液,立即盖好玻璃片,振荡,
将集气瓶倒置,把扶在玻璃片上
的手移开。
应。
请你分析她这样说的原因。
在小林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自选药品帮助他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确实发生了反应
(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1.(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二氧化碳在水中可以溶解一定量,装置内气体压强也会变小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观察现象(2)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玻璃片悬空,不掉落瓶内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压强变小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或与水反应)
用试管取少量集气瓶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