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设计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关注时事。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题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附:“神五”的相关资料图片

六、目标检测

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科学家是如何确定航天发展途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天孕育着希望,在这一年三月“863计划”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2.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此十分谨慎,而且是历经思考探索,“逐渐形成了共识”。

六、课堂小结: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