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冰雪旅游产业效率分析
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123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辽宁冰雪发展重大机遇研究(L19BTY007)作者简介:胡俊英,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吴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李军,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
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胡俊英 吴芹 李军 沈阳大学 体育学院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现状,找到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发展冰雪产业的困境有:冰雪旅游产业粗放式发展、冰雪外围产业单一、冰雪产业中介组织缺乏、冰雪产业缺乏品牌,并根据以上四个发展困境提出适合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道路,为我国的冰雪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冰雪产业;发展困境;对策一、前言在国际奥委会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权的那一刻起,冰雪运动开始又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讨论话题中,同时也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1]。
我国的冰雪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南北差异,制约我国冰雪产业的前期开发以及深入发展,想要冰雪产业在我国获得良序发展,必须让可持续发展贯穿始终[2]。
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冰雪产业先进发展经验,特别是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本文在梳理冰雪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借鉴各方冰雪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为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困境与机遇(一)发展困境1.冰雪旅游产业粗放式发展冰雪本体产业是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包括冰雪竞技业和冰雪旅游业。
目前我国冰雪竞技方面成绩逐步提高,在国际竞技冰雪的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另外,小众消费向大众化消费迈进也是一大特点。
但是,冰雪旅游产业逐年扩大,大多为规模小、定位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小型冰场和雪场,硬件设施不达标导致其无法转型升级为功能全面、产业完善的大型冰雪度假区;冰雪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导致以滑雪场为核心的冰雪旅游业呈现粗放式的经营状态。
龙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㊀㊀2023年7月知㊀与㊀行Jul.,2023总第63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Cognition and Practice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 No.63㊀No.4龙江高质量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3-0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规模收缩问题研究 (21BJL048)[作者简介]梁汉昭(1999),男,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刘明昊(1999),男,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㊂龙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梁汉昭,刘明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50)[摘㊀要]2023年7月8日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为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㊂冰雪旅游作为冰雪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龙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石和全新动能㊂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 法,并结合五个省份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分析进行综合评价㊂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冰雪文旅融合较差㊁冰雪品牌影响较弱和服务质量普遍偏低的问题㊂因此,黑龙江省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㊁提升冰雪品牌效应㊁加强人才培养㊁促进冰雪旅游热销㊁建设冰雪主题乐园等具体措施,打破龙江发展冰雪旅游的关键堵点,构建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我国 冷资源 催生为 热经济 提供有效参考㊂[关键词]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PCA -DEA 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4-0072-10㊀㊀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冰雪旅游一词起源于20世纪欧洲北部,最早特指人们娱乐放松和强身健体的活动㊂欧洲㊁北美㊁东北亚以及北极地区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滑雪产业研究㊁冰雪旅游消费者研究㊁气候变化等对冰雪旅游的影响研究等议题㊂Michael [1]等研究了滑雪旅游广告宣传对滑雪旅游市场开发的促进作用㊂Kirstin [2]等针对冬季滑雪旅游企业竞争意识制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各滑雪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竞争㊁企业管理㊁核心资源开发以及旅游目的地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㊂国外关于滑雪旅游消费者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动机及消费习惯的分析㊂David [3]等基㊃27㊃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索影响游客选择或放弃滑雪运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游客参与滑雪运动主要受家庭㊁经济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㊂气候变化对滑雪旅游的可持续性有显著影响㊂Mia [4]等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越野滑雪的影响,通过潜类模型将芬兰和奥地利的滑雪旅游者分成三种类别,并运用离散选择法探究潜在滑雪旅游者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㊂Michelle [5]等分析了加拿大东部17个地区的雪质㊁人造雪所需水量及景区缆车的运营状况,模拟研究气候变暖对滑雪旅游的影响,依据假设的滑雪供应因子构建数学模型展开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使滑雪者体验感降低,并为旅游企业提出应对策略㊂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以滑雪旅游为主,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旅游企业的发展阻碍,预测游客需求变化,为旅游企业的市场开发提供依据㊂在冰雪旅游开发方面更是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经验,能够为我国的冰雪旅游发展提供一些思路㊂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6]㊁冰雪经济[7]㊁冰雪赛事[8]等议题㊂对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主题为 冰雪旅游 的文献进行检索,至2023年3月15日共检索到文献1971篇㊂以 黑龙江省 冰雪旅游 为篇名检索到文献693篇㊂其中,针对冰雪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从冰雪旅游资源[9]㊁滑雪场和滑冰场数量[10]等因素深入分析㊂相较于国外研究,我国关于冰雪旅游的研究多数为定性分析㊂如董欣[11]等对哈尔滨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进行调查分析,朱红[12]等对滑雪休闲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等,本文通过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逻辑框架,以质量与效率的视角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进行竞争力评价分析和发展效率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寻找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全力推动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引擎(见图1)㊂图1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逻辑框架㊃37㊃㊀㊀二㊁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现状黑龙江省具有工业文明厚重㊁中西文化交融㊁历史底蕴深厚㊁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㊂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首个发展冰雪旅游的省份,凭借其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曲折但辉煌的发展道路㊂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通过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冰雪经济㊂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12月20日确立为黑龙江 全民冰雪活动日 ;2016 2017年为持续强化相关产业融合,黑龙江省实施 旅游+ 战略,整合打造了127项冰雪文化旅游体育活动㊂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黑龙江省率先启动 迎冬奥冰雪体育智慧工程 计划,为辐射周边起到了战略支点作用, 北京冬奥+冰雪旅游 对促进黑龙江冰雪事业及特色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㊂随着冬奥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为冰雪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市场基础㊂黑龙江省也抓住这一时机,打造以冰雪旅游为中心,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现代科技㊁冰雪文化㊁民族特色与冰雪旅游的深度融合,延长冰雪产业链条,构建冰雪旅游多元化发展体系㊂㊀㊀三㊁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为明确冰雪旅游发展各级指标之间的作用机理,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结合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基础与特点,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见图2)㊂在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过程中,结合先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遵循可操作性㊁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构造㊂该评价模型由经济绩效㊁资源禀赋㊁产业发展㊁需求条件㊁支持环境五个要素,经济绩效㊁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潜力三个一级指标所组成㊂具体而言,资源禀赋及市场潜力对经济绩效规模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和需求条件深刻影响着支持环境的形成㊂而经济绩效规模能够直接体现冰雪旅游发展水平,同时与资源禀赋㊁需求条件㊁产业发展以及支持环境相互交互,是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核心要素㊂图2㊀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由于冰雪资源有着地域特殊性,选取北京市㊁辽宁省㊁吉林省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冰雪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域与黑龙江省进行竞争力比较,通过建立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以论证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的必要性㊂采用熵权-TOPSIS 评价法,通过将熵权法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 法)㊃47㊃相结合,利用各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加权欧式距离,对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能够充分反应各省之间冰雪旅游发展的差距,对指标和样本进行综合评价㊂考虑到数据时效性与指标体系差异性,参考其他文献在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基础上选取各省竞争力评价指标(见表1)作为变量,以‘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为基础建立5个省份五年的面板数据㊂因个别省份冰雪旅游总收入及冰雪季旅游人数统计数据缺失,故以春节假期旅游总收入和人数进行代替㊂其他某些原始数据缺失,笔者运用插值法进行补齐㊂研究工具运用STATA16.0进行计算㊂通过构建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中的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如下㊂表1㊀冰雪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冰雪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条件对冰雪旅游发展的驱动作用经济绩效冰雪旅游总收入(X1)旅游从业人数(X2)第三产业增加值(X3)基础设施对冰雪旅游发展的保障作用设备规模星级酒店数量(X4)旅行社数量(X5)铁路里程数(X6)公路里程数(X7)滑雪场数量(X8)市场潜力是冰雪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潜力旅游接待人数(X9)入境过夜游客人数(X10)限额以上住宿企业营业额(X11)㊀㊀(二)实证结果与分析为确保数据测算的准确性,将正负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计算基础,通过熵权法为各具体测算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㊂依据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出5个省级单元冰雪旅游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以及黑龙江省各子系统的竞争力评价结果(见表2)㊂根据表2,对2017 2021年各省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的综合测算结果可知,北京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最高,东三省次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表明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经济导向㊂黑龙江省受到区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北京市和辽宁省而言,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较低,黑龙江省这5年内的得分始终介于0.232与0.293之间,而且有着逐年浮动下降的趋势㊂这说明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正在缓慢下降㊂同时结合原始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相较于其他省份旅游从业人员人数较少,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㊂㊃57㊃表2㊀2017—2021年各省冰雪旅游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得分省㊀份年㊀份相对贴近度排㊀序北京市20170.724432521辽宁省20170.3763148892黑龙江省20170.2937322463吉林省20170.24275864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0.176289015北京市20180.7403917811辽宁省20180.3653631212黑龙江省20180.2706810723吉林省20180.21701590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0.1637527065北京市20190.7509448351辽宁省20190.3529607672黑龙江省20190.2517508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0.2202921714吉林省20190.1606893895北京市20200.6972318481辽宁省20200.41670916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0.2760390163黑龙江省20200.2710691464吉林省20200.1802342475北京市20210.7193631871辽宁省20210.372350486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0.2697275893黑龙江省20210.2321699174吉林省20210.15868975㊀㊀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分析(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为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在近五年发展的真实态势㊂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模型㊂在进行数字包络分析时,如果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那么会造成决策单元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比较集中,为更精准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PCA-DEA)相结合进行分析㊂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㊁实用性㊁可操作性原则,参考相关研究,并考虑本省现实发展现状,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的投入与产出指标(见表3)㊂㊃67㊃表3㊀冰雪旅游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指㊀标二级指标投入指标滑雪场数量A 级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产出指标冰雪旅游总收入冰雪季接待人数㊀㊀(二)实证结果与分析由于冰雪旅游投入指标的原始数据之间可能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利用DEA 法评价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投入指标数据进行精简㊂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在提取主成分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㊂经KMO 和Bartlett 球型检验,发现KMO 值大于0.5,因此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4)㊂表4㊀KMO 检验和Bartlett 检验结果检验指标指标检验结果KMO 检验KMO 值0.529Bartlett 球型检验4.292自由度6p 值0㊀㊀其次进行主成分提取,参考其他文献的做法,仅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根据表4我们可以得知投入指标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5.75%,因此,可以用主成分F1㊁F2替代原来的4个投入指标,且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见表5)㊂表5㊀投入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F1 2.3956759.89%59.89%F2 1.0342125.86%85.75%㊀㊀利用主成分得分系数及黑龙江省五年的原始数据可求得各年的主成分得分㊂又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值可能为负数,而采用DEA 法时投入指标的数据为正值,故进行标准化处理㊂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2个主成分也就是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指标㊂将2个投入指标与2个产出指标数据代入产出导向的BCC -DEA 模型中,通过计算分析整理,得到黑龙江省2017 2021年冰雪旅游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值㊂通过PCA -DEA 模型进行测算,我们可以发现黑龙江省在2018 2020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而2021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冰雪旅游相关产品需求减少,导致产业规模相对扩大㊂通过技术效率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置存在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宣传等方面投入较大,㊃77㊃但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㊂通过PCA -DEA 模型,保证了DEA 评价的有效性,更能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㊂另外,根据上一节选取的地区进行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比较㊂以2017年数据为例(见图3)㊂图3㊀黑龙江省与其他省(区㊁市)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对比图从图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所选取的5个省(区㊁市)的冰雪旅游发展效率的差异㊂无论是TE㊁PTE 以及SE,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在这三个方面都名列前茅,由此说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效率相对较高㊂虽然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与挑战,同时根据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值,我们也可以看出黑龙江近几年冰雪旅游发展存在劣势,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改进技术,大力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㊂㊀㊀五、黑龙江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冰雪文旅融合较差这一短板首先体现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内涵挖掘仅停留在表面,冰雪景观缺乏龙江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限于模仿或照搬世界著名建筑㊁著名景点,少有鲜明地体现龙江历史文化特色㊁地域特色的作品,导致哈尔滨 冰雪节 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弱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冰雪节㊂在我省冰雪旅游资源开发上,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没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㊂(二)冰雪品牌影响较弱黑龙江冰雪旅游的一大突出问题体现在整体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㊂除冰雪大世界㊁亚布力滑雪场这两个成名已久的冰雪旅游品牌以外,其他的冰雪旅游品牌的知名度㊁影响力㊁竞争力普遍偏弱,缺乏冰雪旅游重点项目㊂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少数民族冰雪历史文化,但是黑龙江冰雪相关企业在打造品牌影响力时并没有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品牌缺少文化的积淀㊂品牌的影响力除了文化的积淀外,还体现在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㊂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开㊃87㊃展缺乏与最新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影响了消费者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在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影响力也就随之变弱㊂(三)服务质量普遍偏低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一条红线,服务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好的服务不仅能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体验,更能使游客在结束行程后口碑相传㊂导游作为整个旅游环节的联络者,游客的行程满意度大部分都在导游的服务上,导游的服务意识不提高,不利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㊂目前,黑龙江省旅游服务质量㊁管理水平与行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冰雪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在管理理念㊁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均存在不足,部分旅行社和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差,对细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不少导游在带团过程中降低服务标准,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旅行社不正当低价竞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做 一锤子 买卖的行为,让游客难以身心融入冰雪旅游中㊂㊀㊀六、黑龙江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2023年3月28日,省委书记许勤指出要全力推动冰雪旅游重点工作落实落地,确保冰雪经济产业规划目标如期实现㊂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需要抓住后冬奥时代契机,立足于 十四五 整体发展规划,贯彻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提升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实施路径㊂(一)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必须要植根于冰雪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㊂冰雪景观是冰雪产业的外貌,冰雪文化则是冰雪产业的灵魂,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更优发展,需要植根于冰雪文化的内涵之中㊂基于此,应将冰雪文化旅游打造成为传承㊁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首席名片,打造成为宣传人文龙江㊁文化龙江㊁历史龙江的优质名片㊂一是继续完善冰雪文化理论㊂成立相关的研究组织㊁团队,系统整理现有的冰雪文化理论,为冰雪文化产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继续深入,不断延伸冰雪文化认知的深度,始终引领潮流,通过多方交流,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在国内外应有的文化地位㊂二是应促进龙江历史文化与冰雪旅游的融合㊂将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㊁挹娄和满族文化等,以及源自黑土地的抗联精神㊁大庆精神㊁铁人精神㊁北大荒精神等龙江精神融入冰雪文化旅游中[16],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龙江冰雪文化㊂(二)大力提升冰雪品牌效应,突出创新发展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尚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㊂随着国内外冰雪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强化品牌效应已势在必行㊂一是丰富冰雪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㊂冰雪旅游品牌的打造应充分注入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等文化元素,从而使其更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㊂提升大众对冰雪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为冰雪旅游品牌创造更多资源,加强冰雪文游产业融合,依托文化张力提高我省冰雪旅游品牌在游客心中的美誉度和忠诚度㊂二是做好冰雪旅游品牌的推广推介㊂应努力形成持续稳定的 冰雪人才 ,即冰雪文化产业的创造者㊂通过 互联网+ 等手段,使冰雪旅游的品牌化宣传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吸引旅游爱好者的同时,也能吸引到想要投身于冰雪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人才,实现消费者和行业人才的双重聚集㊂㊃97㊃(三)重点加强冰雪人才培养,突出服务质量黑龙江省应注重对冰雪旅游人才的培养㊂由政府牵线,校企之间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协同育人,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冰雪旅游从业人员,从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㊂对接各高校,着重引进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技术型人才㊁冰雪运动专业型人才和冰雪文化传承发展型人才,助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全方位㊁深层次发展㊂开设冰雪课程㊁冰雪专业,努力培养冰雪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冰雪赛事㊁召开冰雪主题论坛和展览展示等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文化氛围,让更多人爱上冰雪,从而扩大冰雪旅游产业人才队伍㊂有针对性举办培训讲座㊂为快速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政府部门应牵头多举办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从而改善旅游服务软环境㊂(四)积极促进冰雪旅游热销,突出示范效应黑龙江省应大力推进拓展国内外冰雪旅游潜在市场,全面优化冰雪旅游产品供给㊁服务供给,以市场化思维推进冰雪文化㊁冰雪旅游一体化发展,切实增强冰雪经济综合竞争力,打造龙江振兴发展新的增长极㊂一是不断夯实冰雪旅游营销的市场基础㊂积极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使更多的人广泛参与到冰雪活动中来,引导冰雪旅游消费群体参加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提高冰雪竞技水平㊂针对青少年大力普及冰雪运动知识,弘扬冰雪运动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体验活动,了解㊁喜爱并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形成冰雪旅游的可持续消费群体㊂二是发挥北京冬奥会的营销带动效应㊂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应借助其有利契机,促进商贸㊁娱乐活动与冰雪旅游融合发展,借鉴迪士尼主题乐园的娱乐项目㊁商业模式的成功经验,打造 龙江冰雪旅游主题乐园 ;促进装备制造业与冰雪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哈尔滨㊁齐齐哈尔㊁牡丹江等地现有装备制造生产能力,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合资合作研发制造索道㊁压雪机等冰雪运动设施装备,以高质量的装备促进冰雪旅游项目的市场热销㊂(五)聚力建设冰雪主题乐园,提升国际影响力黑龙江省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的重要讲话㊁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㊁旅游休闲㊁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㊂目前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有了最初的发展雏形,为了更好地带动龙江冰雪旅游业,可借助冰雪节现有的影响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造北方的童话城堡 冰雪主题乐园,打造影视娱乐㊁主题公园和度假区㊁媒体网络㊁消费品㊁互动媒体五大相互关联㊁互动提升的支柱产业,形成不断延伸㊁拓展的品牌产业链条㊂通过冰雪主题乐园项目,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性㊁渗透性,提升其他行业附加值等㊂冰雪资源让龙江与众不同㊂ 冰雪主题乐园 的建立需要继续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发挥冰雪旅游优势,加快龙江 冰雪主题乐园 走出去的步伐,抓住周边机遇,吸引世界目光,继续摸索符合龙江的多元化㊁特色化㊁差异化和国际化 冰雪主题乐园 的发展之路㊂寒地冰雪是龙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我国冬季旅游市场的主力军,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冰雪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丰富龙江独有的冰雪文化内涵,破解阻碍发展的难题,加大扶持发展力度,让 冷资源 开花结果, 热经济 高效落地,真正把冰雪旅游产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使其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龙江振兴发展的新动能㊂㊃08㊃。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营效率研究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营效率研究卢明强;徐舒;王秀梅;栾贞
【期刊名称】《旅游论坛》
【年(卷),期】2010(003)006
【摘要】数据包络分析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目前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应用DEA的CCR模型,以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旅行社的行业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旅行社行业的经营效率差异明显:北京、黑龙江等9省市达到技术有效;宁夏和西藏表现为规模无效而纯技术有效;辽宁、河南等4省份表现为规模有效而纯技术无效;天津、河北等16个省市表现为规模和纯技术都无效.【总页数】4页(P735-738)
【作者】卢明强;徐舒;王秀梅;栾贞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4;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024;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4;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0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6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电商行业上市公司效率研究 [J], 王广生
2.基于DEA方法的西部地区旅行社经营效率研究 [J], 郭峦;杨志红
3.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成因的再探讨--对姚延波"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及其效率研究"一文的补充研究 [J], 张凌云
4.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的我国省际旅行社经营效率变化研究 [J], 罗师慧
5.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效率研究\r——基于DEA-BBC数据包络分析 [J], 屈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20年国外冰雪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第36卷第6期2020年12月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Vol.36No.6Dec.2020V体育人文社会学近20年国外冰雪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基于科学如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兰顺领1朱颖2(1.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合肥238000;2.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旅游学院,安徽合肥230012)摘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99—2019年收录的共360篇冰雪体育旅游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文献,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国内外冰雪体育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显示:冰雪体育旅游研究热点包括高山滑雪需求、环境管理研究、黑林山现象研究、人工造雪研究、温度影响5个方面。
国外高山滑雪需求情愫依旧;冬季旅游环境管理日趋人本;冬季体育旅游产品渐趋多元;人工造雪市场开始活跃,温度控制左右冬季旅游。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冰雪运动;冬季旅游;知识图谱;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65(2020)06-0032-08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Snow Sports Tourism in Recent20Years------VissalizaSion Analysis Based on ScientiSe Knowledge MapLANShun-in%,ZHU Yin%(1.P.E Department,Chaohu College,Hefei238024,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ourism,Hefei Technolo%College,Hefei230012,China)Abstract:A mmi of360periodical paperc on icc and snow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ccllected from the core ccllection database of Web of science from1999te2019were taken as tS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frontier hot spots of ice and snow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 ere visually analyzed by means of knowledge map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data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ice snow sports tourism include alpine skiing deman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earch, the black forest phenomenon research,artificial snow research and temperature influence.The demand for alpine ski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remains the same;the management of winter tourism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umanistic;the winter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the market of artificial snow making has become active,and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affects winter tourism.Key words:snow sports tourism;ski sports;winter tourism knowledge map;climate change冰雪体育旅游已经呈现出多样化、高水平的发展态势,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国际市场,每年吸引3亿至3.5亿名滑雪者来访。
中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测度与空间收敛性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2269)㊂作者简介:王潇涵(1995-),女,泰州学院数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与方法㊂中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测度与空间收敛性分析王潇涵(泰州学院数理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㊀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是衡量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㊂本文以全国省级行政区2006年㊁2011年㊁2016年㊁2021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SBM 模型及空间收敛性模型对中国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情况进行研究㊂结果表明:各省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有明显差距并存在趋同性和收敛性㊂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空间收敛性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06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产业环境污染㊁能源消耗较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有优势㊂但是在旅游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背后,旅游环境日益恶化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也日渐突出㊂这些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会降低旅游产业高增长所产生的福利㊂因此,关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探讨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㊁演化规律,保障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㊂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㊂杨玉珍(2022)利用超效率SBM 模型测算黄河流域73个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制定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㊂李锦宏(2022)以贵州为例运用超效率DEA 进行生态效率与旅游效率的耦合,揭示空间分异与内在机理㊂黄冬春等(2023)将DEA 与超效率SBM 模型相结合,观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网络效应㊂综上所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全国范围的研究比较少;二是忽视了其空间相关性㊂基于此,为优化各省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产业自身的生态效率,本文首先对全国范围内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然后运用空间收敛性模型反映各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之间的差异变化趋势㊂希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㊂1㊀研究方法1.1㊀超效率SBM 模型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为基础,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研究了各省旅游业的生态效率㊂Super -SBM 模型允许ȡ1的结果存在,可以对有效单元进行评价和排序㊂1.2㊀空间收敛模型参考相关文献可知,目前主要采用σ收敛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等模型来研究空间收敛性问题:(1)σ收敛模型是研究离散程度的指标,本文用此指标来判断相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㊂(2)绝对β收敛模型是在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落后指标追赶领先指标的趋势,在本文中可对各地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速度是否存在趋同性做出描述㊂(3)条件β收敛模型用于判断各指标是否可以稳定地在某个水平发展,在本文中可用于衡量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水平能否收敛于各自的稳定状态㊂2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测度提升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思想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环境产出㊂衡量旅游业的生态效率主要是考察旅游业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㊂2.1㊀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指标包括投入和产出两部分㊂从投入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是国民经济核算增加值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劳动要素选取旅游产业劳动人员数,因土地投入无法度量,故资本要素选取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和生态建设投资来代表㊂从产出方面来说,大多以旅游收入或旅游接待人次作为旅游业产出指标㊂从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角度出发,一个地区的入境过夜游客数和艺术演出收入可以反映旅游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旅游者对其发展质量的评价和认可程度㊂旅行社数可以反映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㊂而造林面积则可以代表生态产出㊂㊃61㊃2024年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2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测度结果对中国各省2006年㊁2011年㊁2016年㊁2021年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测算,通过测度结果可以发现:2.2.1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情况良莠不齐,但稳定性较强从全国层面来说,2006年㊁2011年㊁2016年㊁2021年各省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均值达到0.70,但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较大㊂尽管大多数省份的旅游业生态效率值波动较小,但总体水平相对稳定,这表明中国旅游业在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中具有较强的平衡性㊂2.2.2㊀各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值差异较小从区域层面来说,华北地区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㊂西南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㊂华北㊁东北和西北地区生态效率值于2006年和2011年之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或由下降趋势逐步变为增长趋势㊂2.2.3㊀多数省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较为平稳,个别省市变化较大从省市层面来说,全国大多省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呈现出缓慢递增最后趋于均衡的发展态势,在2011-2021年达到了较为均衡的水平㊂只有吉林等八省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呈现严重的衰减,可能是这些省份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从而忽视了旅游产业的发展㊂广东等六省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发展情况较为良好,这主要得益于其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措施也做的十分到位㊂3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空间收敛性分析为了衡量旅游业生态效率发展水平的空间差距和演变特征,计算了中国旅游业2006年㊁2011年㊁2016年㊁2021年的生态效率σ值㊂由表1可知,自2006年至2011年间,在全国范围内计算的σ值呈现下降趋势,σ收敛状态明显,但在2011年σ值到达低谷0.4403后又有缓慢上升态势,严格来说尚未形成一致的σ收敛性㊂但可以看到,2021年的σ值(0.4555)明显小于2006年的σ值(0.4833),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时期存在收敛㊂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值在2006-2021年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变小的状态也说明中国各地区旅游生态效率发展逐渐进入平稳状态㊂表1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σ值年份2006201120162021σ0.48330.44030.46990.4555㊀㊀为了研究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现状与其增长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我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β值进行计算,由表2可知,绝对β收敛系数和条件β收敛系数均< 0,说明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水平一般的省份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将追赶上较高水平的省份,并最终趋于稳定㊂表2㊀旅游产业生态效率β值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β值-0.2316-0.1987㊀㊀根据上文对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收敛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各省旅游业生态效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收敛状态㊂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旅游业的生态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㊂4㊀结论与建议本文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各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差异较大㊂从区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最高的地区为华东地区,均值达到0.93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最低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均值仅为0.45㊂(2)空间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指数满足σ收敛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㊂根据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较低的省份大多是工业大省,这些省市应当合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充分利用地方财政的特点,加大对旅游业环境的治理和投资,将自身经济优势变为生态优势,推动旅游景区进行低碳改造和绿色升级;(2)旅游业生态效率较高的省份按照其经济特征可以分为2种㊂第1种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努力改善交通㊁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自身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多元旅游产品㊂逐渐加强旅游业相关经济发展在本省的重要地位㊂第2种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增强旅游产业的改革创新,打造融合型旅游新产品,以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中国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相对薄弱的方面㊂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发展对自身的影响,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向高水平 邻居 学习,加强不同地区旅游业的战略合作㊂参考文献[1]杨玉珍,闫佳笑,杨洋,等.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73个城市数据的分析[J].生态学报,2022,42(20):8202-8212.[2]李锦宏,肖林.区域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的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考察样本[J].生态经济,2022,38(04):121-127.[3]姜钰,蔡秀亭.中国森林生态安全动态测度及空间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02):91-95.[4]王潇涵.中国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及其空间特征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20.㊃71㊃。
中国旅行社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和灰色关联方法

中国旅行社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和灰
色关联方法
李向农;延军平;薛东前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14(030)007
【摘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影响旅行社业生产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近十年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态势,但行业处于轻度规模不经济状态;东部地区旅行社业的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区A级景区密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对旅行社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较大,其结论可为有效提升区域旅行社业的生产效率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总页数】4页(P870-873)
【作者】李向农;延军平;薛东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654
【相关文献】
1.中国信托业经营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CR-BCC混合数据包络法[J], 薛飏;刘媛;冯雷
2.我国高新区生产效率评价--基于D 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J], 聂文星;王聪
3.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J], 黄利军;胡同泽
4.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工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J], 肖枝洪; 徐洪成
5.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农业生产效率测度 [J], 陈宗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