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课文中的几生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很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他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因为“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所以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设计思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由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在这首五绝中,诗人借助主要意象“故园菊”寄托了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注重通过意象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这点,只简单地将诗歌的情感告诉学生,那么诗歌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以后学习诗歌也会兴趣全无。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途径来让学生掌握诗人传达的主要情思,从而让学生掌握“核心意象分析法”与“叠加意象分析法”两种意象分析法来对意象特点具有典型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教师教得有用,学生学得有效。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掌握分析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直接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诵诗歌,初探诗歌的情思。

(一)朗诵诗歌,正字音诗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应读qiăng,诗中表示勉强之意。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屏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屏显: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学习“意象”,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型并掌握“意象分析法”。

(一)明确“意象”这一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的简单含义。

通过上述对诗歌情感的探讨,在此适时给出诗歌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意象”的概念。

屏显: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含有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二)理解“核心意象”,并学以致用。

1.点出“意象”类型一:核心意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潼关清•谭嗣同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2、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难点: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与互动过程:一、新课导入看下面几段文字,猜猜他是谁?1、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梁启超称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3、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他是谁呢?他就是谭嗣同。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潼关》。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语言豪迈奔放的特点;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四、新课教学:(一)初读破诗题全班齐读诗题:《潼关》并结合注释分析诗题。

1、潼关,在今陕西通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二、创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 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 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 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 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 )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 生了。他的家人跟着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儿时万死 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陆宰 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 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 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五、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夜卧孤村, 连梦中都想为国戍边杀敌的描述,表达了诗 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爱国情怀。
六、巩固练习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
凉。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 哀”2.诗,更中“显僵他”的、“志尚向”坚二字定用不得移好,. 请你说出一点理由。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
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四、合作探究

6.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
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虚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了解诗人;2、合作交流,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合作交流,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关于诗人陆游,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找几生说)师:同学们讲的很好,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我们齐读。

(ppt)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打压。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诗人。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诗题与我们之前学的其他诗题有什么不同呢?师:(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题目点明了时间、天气,就像写日记一样。

你写日记都写什么内容呢?生:(自由言说)师:我们来看看陆游的日记里都记录了些什么呢?(ppt)《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⑴火软蛮毡⑵暖,我与狸奴⑶不出门。

注释:⑴溪柴:若耶溪(绍兴境内的一条溪流)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蛮毡:毛毡。

⑶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诗歌大意: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师:这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风大雨之境,以及诗人在这冷天,和小猫待在一起不愿出门的处境。

下面,我们来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其二)。

同学们先自主朗读诗歌。

(生读诗)一、朗读诗歌了解诗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首先齐读诗歌——找3生单独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再全班齐读诗歌。

思考讨论:刚刚同学们说往往会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心事。

每人和同桌讨论讨论,在这篇日记里写了什么心事呢?(思考讨论并发言)师(明确)心事:在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不图收复、诗人伤心、为风雨飘摇中的小朝廷忧心如焚。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特色与创新之处
1.板书设计美观,知识点体现到位;
2.在教学设计中,用心选择素材,打破陈规,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情况给予学生学习资源,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授过程中,写作背景放在了恰当的位置(“不自哀”);教学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
3.设计以“雨”串起两首诗,别出心裁;课堂线索明朗,第一首诗歌由教师带领分析,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第二首诗歌用于学生练习,效果较好;课堂收束设计的造句总结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环节很有新意,学生也很参与热情。
4.诵读次数很多,运用个读、齐读、轮读多种读书方式,真正落实古诗词的诵读要求。
二、不足与改进之处
1.学生在正课的学习过程中发言不够多,没能调动起大部分人回答问题的热情;
2.没能完全展现教学设计的亮点。在第二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学设计有出入,教师呈现结果过快,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自主解读的过程太少;
3.布置作业
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1.用对应的诗歌情感完成续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回顾诗歌内容,再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借景抒情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1.
巴山夜雨,感李商隐
风雨大作,悟陆游
赏雨,品雨中情
我懂了,
3.作业: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1.(1)给生字注音,划节奏,自由朗诵、
(2)分析“雨”的特点及诗人情感(理解诗意、得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讲练结合,比较阅读,将上一首诗学到的鉴赏方法迁移到本首诗歌中来,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掌握鉴赏方法。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越是悲愤,他对理想越是执着;对理想越是执着,他的悲愤也越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的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
4.品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夜雨寄北》: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播朗读音频,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夜雨寄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课题
学科
语文
版本
人教版
设计者
ZXZ
课型
课外诵读指导
班级
702
课时
2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入选了四首古诗:《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直接赞扬了秋天的美好,说秋日胜过春天,并借对鹤直冲云霄的描写,用短短28个字,否定了千古悲秋的老调,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诵读过很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多于形象思维。基于丰富的阅历,七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够想象诗句所描述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他们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四、教法设计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秋词》:
(一)导入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请学生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