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散文。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时的惨状,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爱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距离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事件时间较远,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圆明园毁灭的描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分组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圆明园产生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圆明园的描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的人物,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圆明园的语句?这些语句表现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短文,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
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
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
”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学生珍惜文化遗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建设和重要性。
2.理解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后果。
3.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圆明园被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圆明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材: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3.手段:黑板、彩色粉笔、课堂活动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 讲述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引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话题。
2. 学习(15分钟) - 请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
3. 分析(10分钟) - 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被毁的原因,讨论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 - 复习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原因。
2. 深入学习(15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的价值,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总结(10分钟) - 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圆明园的重要性和被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阅读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拓展对圆明园的了解。
2.安排一次露天教学活动,带学生到历史遗址参观。
七、课后作业1.用一句话概括圆明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并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和被毁的原因,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明白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运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2.难点:把握史实,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课件3.教学环境: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出话题,通过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20分钟)1.教师讲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及其特点。
2.学生跟随教材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要表达的内容。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描述的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语组织成段落。
3. 练习(15分钟)1.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课文中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进一步探讨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影响,并展开讨论。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引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旨在唤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加强对历史概念和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仅限于对文字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思考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读懂过渡句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时光,走进当年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件出示句子“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建筑宏伟”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这个句子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给句子换两个关联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作用也不变。
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想象宏伟的建筑,学习写法1.理解宏伟的意思。
(规模、雄壮伟大。
)(1)默读第三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宏伟(2)课件出示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③数一数作者用了多少个“有”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建筑物种类多,数量多。
2.想象园中的景象,引导背诵。
3.模仿写法,说话写话。
校园里,有_________的,也有的_________。
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也有_________的_________。
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园中的风景如此美妙,大家还能想出来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 6 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先后内容密切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采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匡助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
坚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经历材料采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索、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味,分清文章的主次,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味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环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体会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
2.理解圆明园为何被毁,体会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围绕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历史价值和毁灭原因展开,通过阅读相关课文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圆明园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3.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毁灭对中国的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总结教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他们对圆明园知识的掌握情况。
2.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思考,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引导。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或历史爱好者来学校做相关讲座,深入探讨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历史遗址,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与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历史文化,培养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秀8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
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 -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读文。
抄写生词3遍。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准本课词语,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作者“有……也有……”写清楚曾经辉煌的写法,并指导迁移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
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
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
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