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知识点

合集下载

农田水力学1 灌溉用水量

农田水力学1 灌溉用水量

,有利于根系发育
7
吸着水
Pore Space
Water on soil particle surface
8
毛管水与重力水
毛管水
重力水
9
土壤水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无效水: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 水分。作物不能吸收利用。 过剩水: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失。 有效水: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21
一、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
植株蒸腾( transpiration)
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面的气孔 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占根系吸入水分的99%以上。
株间蒸发(棵间蒸发)(evaporation)
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
☆蒸腾与蒸发合称腾发(evapotranspiration),通常 也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 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
a,b——经验常数。
•特点
–仅需水面蒸发量,易于获得
–常用于水稻地区
31
三、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K ”值法(以产量为基础,也称产量法) 基本公式:ET=KY 或 ET=KYn+c 式中:ET——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需水量,m3/亩
Y——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 K——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m3/kg;
水稻地区 适宜的淹没水层;适宜的渗漏强度;地下水位维
持适宜的深度。
17
三、不良农田水分状况
1.不良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原因 (1)土壤水分过多
原因:降雨、洪涝灾害、渍害、不合理灌溉 (2)农田水分不足
原因: 降雨不足(主要原因); 降雨径流损失(水土保持较差); 土壤保水性能差(有机质少) 过度蒸发(气象、地下水、土壤结构等

水利知识点总结

水利知识点总结

水利知识点总结一、水利的定义和意义水利是指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技术与工程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维护水资源安全、保障农田灌溉、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文学基础知识1. 降水量:指某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降水的形式沉积在地面上的水量。

常用单位有毫米和立方米。

2. 蒸发量:指水从地表或水体蒸发到大气中的过程,常用单位有毫米。

3. 地表径流: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形成的河流、湖泊等。

4. 地下水:指地下沉积层中储存的水资源,是重要的水资源补给源。

三、水利工程1. 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用于调节河流的径流、发电和灌溉等。

2. 水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对发电起到重要作用。

3. 灌溉系统:包括引水渠道、水门、喷灌装置等,用于向农田输送水源进行农业灌溉。

4. 河道整治:通过改善河道的水流动力条件,防止洪水、冲淤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5. 水务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水环境保护等。

四、水资源保护1. 水土保持: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2. 水污染防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3. 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广水-saving设备和技术,减少人们对水的过度利用。

五、水利问题与挑战1. 水资源短缺: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2. 水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受到各类污染物的威胁,需要加强治理工作。

3. 水灾害: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做好应对和减灾工作。

六、未来发展趋势1. 水资源综合管理:通过整合各类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2. 智慧水利: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水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 生态水利: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考农业复习知识点

高考农业复习知识点

高考农业复习知识点高考农业科目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了解并掌握农业相关知识点对于顺利通过高考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高考农业科目的重点知识点的整理,供考生参考。

1. 农业概述农业是培育农作物、养殖动物以及提供与之相关的农产品的活动。

农业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2. 农作物种植(1) 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

(2) 农作物生长要素:光照、温度、土壤、水分等。

(3) 种植技术: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

3. 畜牧养殖(1) 主要畜牧动物:猪、牛、羊、鸡等。

(2) 畜牧生产要素:饲料、饲养环境、疫病防治等。

(3) 养殖管理:饲养模式、疫苗接种、饲养密度控制等。

4. 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重要性:保证农田灌溉和排水,调节农作物生长环境。

(2) 灌溉方式:地面灌溉、滴灌、喷灌、井灌等。

(3) 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施肥、科学利用水资源。

5. 农业机械与技术(1) 农业机械的种类:拖拉机、收割机、喷灌机等。

(2) 农业技术的应用: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智能农业等。

6.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1) 农业生态系统:森林、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保护。

(2)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品质安全。

(3) 农药与环境:农药的合理使用、农残的排放控制。

7. 农业政策与发展(1)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组织、农村经济提升。

(2) 农业保险政策:农业自然灾害、疫病的损失补偿。

(3) 农业科技推广:新品种培育、先进技术应用。

以上是一些高考农业科目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做题、多总结。

通过充分掌握农业科目的知识点,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愿大家都能顺利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研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研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研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植物生理学1. 植物生长调节植物生长调节是植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包括光、温度、水分、营养、激素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光合产物可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碳源。

温度、水分、营养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植物生理生化过程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主要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化学反应、激素合成等。

物质代谢是植物生理生化的重要内容,包括糖代谢、氮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等。

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合细菌固氮作用等。

激素合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调控机制。

3. 植物适应机制植物适应机制包括发育适应、生理适应和分子生物学适应等方面。

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适应性的生长特点,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不同植物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的特异的适应性生理性状也是植物适应机制的重要内容。

二、植物保护1. 农业害虫防治农业害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

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包括甲虫、蚜虫、螟虫、蝗虫等。

农业害虫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2. 农作物病害防治农作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另一个重要的病害因素,其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主要包括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等。

农作物病害防治主要包括耕作措施、轮作休闲、防病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等多方面手段,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3. 农田杂草防治农田杂草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杂草对作物的危害严重,它们会竞争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田杂草防治主要包括耕作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三、土壤学1.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密度等,这些性质对土壤的透气性、水分保持性、保肥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二农训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农训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农训必备知识点总结农训是高中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体验活动,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农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农业、关心农民、感受农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训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高二年级的农训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农训活动,这里对高二农训必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战。

一、农作物种植知识1. 果树种植:了解果树的生长特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 蔬菜种植:熟悉蔬菜的生长环境、播种、管理、病虫害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3. 粮食作物种植: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特点、优良品种选择、肥料施用等方面的知识。

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习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

二、养殖知识1. 家禽养殖:学习家禽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 猪、牛、羊等畜禽养殖:了解畜禽的育种选择、饲养技巧、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三、农田水利与农机使用1. 农田水利:熟悉农田的水源供给、灌溉技术、排水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2. 农机使用与维护:学习农田管理中常用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技能。

四、农村经济与农产品加工1. 农产品市场与销售:了解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销售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2.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熟悉农产品的初加工技术、贮藏保鲜方法等相关知识。

五、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1. 农业生态系统: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调控措施等相关知识。

2. 环境保护:学习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列的知识点只是农训内容的一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全面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农训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够让同学们对农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农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次农训,相信同学们会对农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粮食资源,关注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水利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水利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水利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水利工程基础知识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的总和。

在自然界中,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特性和使用是水利工程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2. 水文学原理水文学是指研究水文过程的科学,包括降雨、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观测、分析和预测。

水文学的知识对于水文循环研究、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工程设计至关重要。

3. 水力学原理水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流体静力学的学科,是水利工程中的基础理论。

水力学主要包括流体力学、水流动力学、水力机械和流量测量等内容。

水利工程师需要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尤其是在水体的波动、水流动的理论和公式计算方面。

4. 水质污染与治理水质污染是指水体被污染物质所污染,导致水体变得不能被正常利用的现象。

水利工程师需要了解水质污染的成因、种类和治理方法,以保护和恢复水体的良好水质。

5. 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水资源总体规划和使用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水利工程师需要了解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水利工程设计知识1. 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勘测是指对水工程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水力学等方面进行详细勘测和测量的工作。

水利工程勘测需要掌握地形测量、地质勘察、水文测量和水力学测量等方法和技术。

2. 水利建筑设计水利建筑设计是指对水利工程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和选材方案的编制。

水利工程师需要了解水利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抗震、抗风等工程设计标准要求。

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和水资源的利用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需要掌握水力发电技术、水能资源的调查评价和水电站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4. 渠道与灌溉设计渠道与灌溉设计是指设计渠道和灌溉系统,以实现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工程。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高考中,三农知识点是考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涉及的三农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农业生产1. 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土壤分类、农田利用率、耕地保护等。

2. 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农药使用安全、农产品标志等。

二、农村经济建设1. 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等。

2. 农村金融与扶贫: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扶贫政策等。

3. 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等。

三、农民问题1. 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

2. 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分配、农民工工资支付等。

3. 乡村治理与农民自治:乡村治理体系、村民自治等。

四、农村土地问题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

2.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征收等。

3. 农村土地利益相关方:农民、政府、发展商等。

五、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1. 农业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

2. 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土地管理法、农药管理法等。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农药污染防治等。

3. 农业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田生态系统保护等。

七、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素质提升1. 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民文化活动等。

2. 农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学校发展等。

以上是高考三农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考生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备考。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考成绩,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建设美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种植技术1. 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改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常用的方法有施加有机肥料、翻耕、灌溉等。

2. 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施用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料,能够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促进作物生长。

4. 植保技术:采取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包括预防、治理和防治,防止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保障产量和质量。

5.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要求,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资源,提高产量。

6. 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二、畜牧技术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配比、饲喂技术、疾病防治等,确保畜禽的健康成长。

2. 畜禽疫病防控:加强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消毒和排泄物处理,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3. 畜禽环境控制:对畜禽的饲养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育种选种:选用高产、抗病、优良遗传性状的畜禽品种,通过育种选种,提高畜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5. 饲料加工: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方和加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促进畜禽生长发育。

6.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建设合理的畜禽养殖设施和设备,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1. 建设灌溉设施:通过建设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定量定时灌溉,保证作物的水分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农田防渗排水工程:适当的排水是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建设农田防渗排水工程,调整土壤水分,改善土壤通气性。

3. 水库建设和管理:利用水库储水供农业灌溉和生产用水,合理管理水库水资源,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 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梯田、防风林等水土保持工程,保护耕地不受水土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土壤水:通常将存在于非饱和带的水分称为土壤水,(土壤水是联系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纽带,农田土壤水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水,气,热,养分等状况,与作物生长关系密切,是作物生长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

)地下水:储存于饱和带的水分称为地下水。

土壤含水率:(习惯上称为含水量)是指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有水分数量的多少,又称土壤湿度。

毛管水:是受土壤毛管力作用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水依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又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时,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上升水:借助毛管力的作用,由地下水上升进入上层土体的水。

凋萎系数:出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点含水量,也称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当充分降水或灌溉后,地表水完全入渗,并防止蒸发,经过几天时间,土壤剖面所保持的含水量,即为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其数量是三者数量的和)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SPAC系统的主要内容: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系,进入根系,通过细胞传输进入木质部,由植物的木质部到达叶片,再由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最后参与大气的湍流交换,形成一个统一、动态的互反馈连续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

在这一连续体中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土壤、植物和大气是SPAC系统的研究对象。

SPAC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水分在土壤、植物和大气中的传输。

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运动。

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能取得高产潜力条件下的作物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量,包括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潜在腾发量):指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地块的长度和宽度都大于200m)矮草地(草高8~15cm)上的蒸发量。

作物系数:指不同发育期中需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值。

植株蒸腾: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又称株间蒸发。

深层渗漏:是指灌溉水或降水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作物根系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下渗到不能为作物利用的深层土壤现象。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指在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作物生长过程中,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蒸发蒸腾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灌溉制度:是指某一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稳定高产,所制定的一整套向农田灌溉水的方案,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等四项内容。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一般用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

灌溉水利用系数: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称为灌溉水利用系数,用η水表示。

W毛=W净/η水(W毛:毛灌溉用水量,W净灌溉用水量)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为灌溉模数。

畦灌:畦灌是将田块用畦梗分隔成许多矩形条状地块,灌溉水以薄层水流形式输入田间并渗入土壤的灌水方法。

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像天然降雨一样进行喷灌。

沟灌: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挖灌水垄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垄沟,在流动的过程中借助重力作用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滴灌:滴灌是利用喷头、滴灌管等设备,以滴水或细小水流的方式,湿润植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

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是灌溉渠道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亦即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

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得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

喷灌均匀度:指在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

它是衡量喷灌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水滴打击强度:喷头喷洒出来的水滴对作物的影响,可用水滴打击强度来衡量。

水滴打击强度是单位喷洒面积内水滴对作物和土壤的打击动能,它与水滴的大小,降落速度及密集程度有关。

田间渠系指的是条田内部的灌溉网,包括毛渠、输水垄沟和灌水沟、畦等。

设计流量:是渠道的毛流量,它是设计渠道断面和渠系建筑物尺寸的主要依据。

自由渗流:渠道渗流不受地下水顶拖,在渗流过程中渠道中的水流与地下水不形成连续水流。

顶拖渗流:渠道渗流受地下水顶拖,在渗流过程中,渠道中的水流与地下水形成连续水流。

渠道的工作制度就是渠道的输水工作方式,分为续灌和轮灌两种。

续灌: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自始至终连续输水的渠道,称为续灌渠道。

这种输水工作方式称为续灌。

轮灌:同一级渠道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轮流输水的工作方式叫做轮灌。

实行轮灌的渠道称为轮灌渠道。

灌溉水源:是指天然水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其中地面水是主要形式。

地面水包括河川,湖泊径流以及在汇流过程中拦蓄起来的地面径流。

地下水一般是指潜水和层间水,前者又称为浅层地下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由于补给容易,埋藏较浅,便于开采,是灌溉水源之一。

管井:由于水井结构主要是由一系列井管组成,故称为管井。

当管井穿透整个含水层时称为完整井。

穿透部分含水层时称为非完整井。

农作物的设计排渍深度:是指控制农作物不受渍害的农田地下水排降深度农作物的耐渍深度:是指农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保持一定的地下水适宜埋藏深度。

即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状况适宜于农作物根系生长(有利于农作物增产)的地下水深度。

农作物的耐渍时间: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允许地下水有短期升至耐渍深度以上,其持续时间以不危害作物正常生长为限度,该持续时间称耐渍时间。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排涝流量:排水沟道汛期需要排出因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称为排涝流量。

排渍流量:是指非降雨期间为控制地下水位而经常排泄的地下水流量,即当地下水位达到一个控制要求时的地下水排水流量,又称日常流量。

排涝设计流量是指在发生除涝设计标准规定的设计暴雨时,排水沟中应通过的最大流量。

排涝模数:单位排涝面积上的最大排涝流量。

设计地下水排水模数或排渍模数:单位面积上的排渍流量。

灌水率图修正原则(填空):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准则。

(1)尽量保持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不动或稍有移动(前后移动不超过3天)(2)在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各次灌水时间,延长或缩短,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比较均匀连续(3)为了减少输水损失,应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流量相差过大,一般q(min)≥40%q(min) (4)灌水时间上要分出次数,留出时间间隔为工程维修留出时间,应避免短期停水,特别应避免小于5天的短期停水现象。

一般从修正后的灌水率图中取延续时间较长(例如达到20~30天)的最大灌水率值作为设计灌水率,而不是短暂的高峰值,这样不致使设计的渠道断面过大,而增加渠道工程量。

但短期的高峰值不应大于设计灌水率的120%。

在渠道运用过程中,对短暂的大流量(大于设计灌水率的120%),可由渠堤超高部分的断面去满足。

P10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1)在既定的水源和水位情况下,各级渠道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

尽可能与道路和防护林带,排水渠系等统一考虑,以减少渠道深挖高填和交叉建筑物的数量,节约工程投资及管理费用。

(3)渠道的布置应尽量与用水单位相结合,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5)要考虑综合利用。

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置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灌溉渠系。

应避免沟、渠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如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田间工程规划原则1、必须在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2、田间工程规划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当年增产。

3、田间工程规划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调查研究。

4、田间工程规划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执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排水工程的规划布置原则(简答or论述)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尽量增加自流排水面积,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2、系统分级合理,长短适当,排水与行政区划相结合,以利于机耕和统一管理。

3、尽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注意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保障排水流畅。

4、建筑物尽量集中。

尽量减少交叉。

5、系统线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一直、二短、三安全”。

线路尽量避免深挖高填、风化岩层、节理发育的破碎带和强透水地带。

6、灌排配套,有灌有排,保证及时灌溉与排水。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灌溉水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水损失。

包括各级输水渠道通过渠底、边坡土壤空隙渗漏的水量和田间深层渗漏的水量。

②漏水损失。

包括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而形成漏缝或裂隙损失的水量,或因管理不善引起的田面流失及泄水损失,工程失修引起的建筑物漏水等原因造成的水量损失,这是应该在施工、管理中加以避免的。

③蒸发损失。

沿渠道水面蒸发的水量,可根据水面蒸发资料及渠道总水面积近似求得,其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三种输水损失中,渗水损失最大,漏水损失次之,水面蒸发损失最小。

灌溉水的水量损失,直接影响着灌溉水的利用程度,因此,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从灌溉水量损失方面来考虑主要有防渗措施、土壤质地及地下水埋深、灌区类型、灌区地理位置、灌区规模、渠道级别及灌溉技术等。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方法:(1)配水:加强配水工作,提高配水质量,避免超过安全输水高度放水,在计划引水流量时,要尽可能与渠道设计输水能力相吻合。

(2)采取工程技术措施:①进行渠道衬砌,防止渠道渗漏②塑料防渗法③改进灌水技术(3)加强灌溉管理①加强计划用水管理②健全各项制度和巡渠组织③推进先进灌水技术④加强建筑物维修⑤整修渠道绪论农田水分的不足和过多的调节措施:灌溉和排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