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特征2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荣枯代谢弥见其新——浅谈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陈高明(天津美术学院2003级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摘要] 现代主义设计作为除旧布新的一种文化思潮,把一代人从精英主义的睡梦中惊醒。

推崇功能主义、理性主义,顺历史潮流应运而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代主义设计以艺术、技术、科学相结合,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

现代主义力戒虚饰,以少装饰、反装饰著称。

且把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向极端,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在竭力满足人们渴求物质享乐的同时也在营造令人匮乏的精神世界。

于是,追求个性、满足自我,便成为抚慰与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

后现代主义正是以高情感、高技术、倡导个性化、人性化开始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逆动,成为与现代主义并行的一种设计风格而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 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在历经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小说艺术特点的探究分析

小说艺术特点的探究分析

小说艺术特点的探究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 (6)1. 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定义 (7)2. 小说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8)3. 小说艺术的共性特征 (9)三、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 (10)四、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 (12)1. 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13)2. 情感美的体现 (14)3. 韵味美 (15)4. 象征美 (17)五、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小说艺术特点 (18)1. 现实主义小说 (19)2. 浪漫主义小说 (20)3. 现代主义小说 (22)4. 后现代主义小说 (23)六、小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25)1. 数字化对小说形式的影响 (26)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 (27)3. 面向未来的小说艺术创新 (29)七、结论 (29)1. 小说艺术特点的总结 (30)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简述小说艺术特点探究分析是对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旨在揭示小说的内在艺术特质和表现手法。

在这一段落中,我们将简要概述小说的基本内容,为后续详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做好铺垫。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基本构成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则是小说的灵魂,通过其形象塑造展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环境则是小说赖以存在的背景,为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场所。

在内容简述部分,我们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背景、主要情节以及关键人物。

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思想,是作家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给读者的重要观念;背景则包括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等,对理解小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故事线,关乎全篇的起伏和走向;关键人物则是情节发展的核心,其命运转折、性格变化等对于揭示小说主题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基本概述,我们可以为后续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提供基础。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 以贝克特、尤奈斯库及其戏剧《等待 戈多》、《秃头歌女》等为代表。其 剧作立意认为人与世界往往处于一种 敌对状态,人被一种异己的强大力量 所左右,并且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却 无法沟通;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就体现 为一种荒诞性,且在毫无意义的世界 中飘浮不定。 • 基于对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深沉思考和 关爱,在满足当时代人的精神需求与 渴望的同时,也将碎片化、虚无化、 荒诞化的时代特征鲜明地展现出来。
• 不再追求或典型、或崇高、或优雅、或玄 奥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的是从本能角度 表现人性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本真面貌,不 再注重甚至是全面放弃“文学性”的提炼 或者修饰,将本能、丑陋、猥琐、堕落、 罪恶等,赤裸裸地、直白浅显粗鄙地呈现 在文学书写之中。
• (4)作家中心论受到挑战:大众传播媒体 的介入已经使作家的创作不再可能成为纯粹 的自主行为,甚至不再可能成为独自一个人 就能完成的行为。作家必须适应媒体,适应 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上,特 别是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不再是某一部分 人的特权,因此,不仅仅作家中心论的观念 被消解了,甚至连作家的身份也受到质疑。 • (5)复制与模仿代替独创与个性。 • (6)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7)文学自身的危机:解构性即文学的后 现代性。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历史进入20世纪中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已 经把科技和理性推到极端,科技革命使人 的理性主体地位消失了,人被全面异化, 人们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 己,导致了人类自然生存家园的破坏和精 神家园的丧失。 •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社会开始反省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中心价值观念理性和普遍性作 出质疑和摈弃,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对人类 体验和解释世界做出了重新的思考。
• • • • • • •
现代主义 有目的 有意设计 隐喻 所指 形而上学 确定性 超验性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Absr c :A s a ca sc a s d t e t e, i S a u diy r fe t he b s c a s he i ha a t rs i s o ta t l s i b ur h a r t bs r t e l c s t a i e t tc c r c e itc f
审 美 特 征 : 题 的 不确 定性 ; 物 的非 主 体 性 ; 主 人 削平 深 度 , 舞 台 本 身 说 话 ; 解语 言 , 言 仅 仅 用 来 填 补 时 间 空 白 。 让 消 语
[ 键 词 ]后 现 代 主 义 ;荒诞 派 戏 剧 ;不 确 定 性 ;非 主 体 性 关
[ 图 分 类 号 ]I0 . 中 1 64
第 2 5卷 第 6期
VoI 25 NO. . 6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21 0 0年 1 2月
De .2 0 c 01
J r alo ou n f Hub iUni e st fTe h l g e v r iy o c no o y
[ 章 编 号 ]10 —4 8 (o 】60 6 -3 文 0 3 6 4 2 1 o —1 10 O
[ 献标识码 ] 文 :A
Th s — o r s h tc Cha a t r s i s o a tng f r Go o e Po t m de n Ae t e i r c e i tc f W ii o d t
H U — a BO IJn
( c o l f Fo eg n u ge ,Hu e i o c n lg W u a 3 0 8 Ch n ) S h o r i n La g a s o b iUn v. f Te h oo y, h n 4 0 6 , i a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摘要】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是当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特点。

在艺术领域里,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展现出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和解构主义艺术的特点入手,探讨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代表作品。

分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探讨其意义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领略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以及艺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引领和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艺术,特征,发展趋势,代表作品,影响,意义,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是当代艺术中的两种重要流派,它们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了碎片化、多元化、相对主义和游戏性等特征。

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致力于揭示并颠覆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稳定性等传统观念。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在艺术领域的结合,形成了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这种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叙事结构,而是探索混乱、矛盾、错位和意义缺失等问题。

通过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思维方式,引领着当代艺术走向新的境界。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融合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启示,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它们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开拓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思考。

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的出现,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引领着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解构主义对艺术的影响解构主义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观念和结构的挑战和颠覆上。

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对原有艺术形式、象征和意义进行解构和重组,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关于后现代主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摘要]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孟菲斯设计集团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设计方面,出现过许多的设计流派,从封建时代到现在,有理性主义、表现主义、风格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其中后现代主义在历史中画下了浓烈的一笔,至今仍然是许多设计师喜欢运用后现代的设计理念。

并且也赢得了消费者的热爱。

一: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产生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的工业设计思潮极为混乱,产生了众多设计流派,“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

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风格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而后现代主义也就此产生了。

后现代主义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似乎并不具备严格的理论上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还分“狭义后现代主义”和“广义后现代主义”。

“狭义后现代主义”: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装饰。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纽约帝国大厦“广义后现代主义”:注重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本质。 这种多元性原则的直接结论是:反对 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后现代思维积极 维护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坚决反 对任何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 使异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 野心;它尊重并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 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选择。 后现代的“基本内容在20世纪上半期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宗旨便已经
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思维又 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同自启蒙运动 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全然不同的社会思 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标志着 一种标新立异的学术范式的诞生。更 确切地说,一场崭新的全然不同的文 化运动正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改变着我 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原有经验和解释。 从其最为极端的阐述来看,后现代主 义是革命性的;它深入到社会科学之 构成要素的核心,并从根本上摧毁了 那个核心。从其比较温和的声明来看,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 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 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夺 人之势并震慑思想界。后现代主义认 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稳 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 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并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
方法是以人物为核心,故事情节只能 围绕人物而展开。人物,尤其是主人 公,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外貌、性格、 举止、行为甚至语言,必须生活在特 定的环境中。在叙事上,现实主义小 说以模仿或再现客观现实为基本原则, 情节的展开和事件的发展是按照现实 的时间顺序安排的,体现为线性叙事、 因果逻辑,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活动 的描写局限在常规的几何空间之内。 这种时空结构把读者紧紧地束缚在日 常现实之中,读者只能看到生活的表 面现象而无法领悟到隐藏在
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 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 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 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 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当今 的时代已放弃了制定统一的、普遍适 用的模式的努力,新的范畴如开放性、 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不可预 见性等等,已进入后现代的语言。在 后现代,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 基本观念;后现代的多元性是一切
世界观和艺术形式,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对这 一新的文化思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 理解和认识,甚至就在近二、三年 内,仍不时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关 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可以结束了;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 发展;后现代主义纯属子虚乌有, 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等等。
看来,为了真正形成对后现代主义 这一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有比较清 楚的认识,继续为我国新时期的文 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后现代 主义的讨论还须继续进行下去。
二、小说的演变: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 在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一种人人可 以效仿的模式:一部小说必须叙述一 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塑造一个或几 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陷 入某种心理的或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之 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矛盾和冲 突最终获得某种解决。这种小说的写 作
关系、叙事/正史、类型、偏执狂、 本源/原因、超验、确定性、超越性 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 主张反创造/解结构、对立、缺席、 分散、本文/本文间性、平行关系、 反叙事/野史、变化、精神分裂症、 差异/痕迹、反讽、不确定性、内在 性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存在 着根本的分歧:它反对任何一体化的 梦想,否定普遍适用的、万古不变的 原则、公式和规律,放弃一切统一化 的
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等级划分,又反 对对于某一个第一学科的寻求。” 后 现代主义取消了现代性所确立的此岸 与彼岸、短暂与永恒、中心与边缘、 深刻与表面、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 体等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实际上取 消了基础、中心、本质、本体这一知 识维度。它要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 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个世界,使整 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面化的、短暂 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 可的、不确定的维度之中。
这种现象之后的生存的深刻意义。现 实主义小说具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主 题,它所叙述的故事目的在于宣示某 种确定的、具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原 则或人生真理,试图引导读者得出明 确的道德结论,达到教化的目的。其 语义是单一的,明晰的。
现实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19世纪末起就受到了象征主义、表 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有力挑战。现代主义
后现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美国杜克大学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教授曾于1985年秋季在北京大学进 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有关当代西方文 化理论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 理论”的讲学。在自那时起至今, 我国从事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研究 的学者、高校文学专业师生一直在 了解、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的
存在,只不过当初它们大多停留在一 种主张、宣言或构想之上,或仅仅是 某一领域的特殊现象,而今天它已开 始全面而深入地成为我们的生活现 实。”在这种时间意义上,“后现代 主义似可理解为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发 展。”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现代主义主张创造/总体化、 综合、在场、中心、文类/边界、主 从
后现代主义提倡实质性的重新界定和 革新。后现代主义想要在现代范式之 外确立自身,不是根据自身的标准来 评判现代性,而是从根本上揭示它和 解构它。”后现代主义者抛弃了关于 现代性的各种“权威”、“中心”、 “基础”和“本质”,“消解了所有 法典的合法性”。现代主义的哲学基 础是追求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追求 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终极价值的本 体论和认识论。而后现代主义“既反 对人具有先天的镜式本质,又反对世 界具有同一性、一致性、整体性和中 心性的话语,既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