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有机选修三是一门高中化学课程,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知识。

下面将对有机选修三的三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对于后续学习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非常重要。

有机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分子结构、键的性质和键的构型等方面。

1. 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方式,包括主链、支链、官能团等。

主链是指有机分子中最长的连续碳链,支链是指连接在主链上的其他碳链,官能团是指分子中特有的具有化学性质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2. 键的性质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单键包含σ键,双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不同类型的键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键的构型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决定了键的构型。

sp3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单键是直线型的,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双键是平面的,sp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三键是线性的。

这种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排布和化学反应。

二、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性质是指有机物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有机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这些性质与有机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可以用来鉴别、分离和纯化有机物。

2. 化学性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是指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有机物可以发生加成、消除、取代和氧化还原等各种化学反应。

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有助于预测和解释其化学行为。

三、有机反应有机反应是研究有机物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有机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有助于合成和转化有机化合物。

1.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多个原子或化学基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

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

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

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在高中化学和生物的学习中,选修三通常涵盖了更为深入和专业的知识。

以下是对高三化学生物选修三知识点的一个概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1.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分子结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包括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

- 官能团:掌握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及其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醛、酮、羧酸、酯等。

- 有机反应类型: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2.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 分子间作用力:学习范德华力、氢键等非共价键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掌握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

- 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学习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移动原理。

4.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电子转移。

- 电化学: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习电极反应和电化学腐蚀。

5. 配位化学- 配位化合物: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配离子、配位体和配位键。

- 配位化学的应用:了解配位化学在工业、医药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1. 遗传与进化- 基因的分子基础:了解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学习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 遗传规律: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了解连锁与交换、多基因遗传等现代遗传学概念。

- 生物进化:学习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基因漂变和物种形成等进化机制。

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分子生物学基础:了解蛋白质合成、酶的作用机制和细胞信号传导。

- 基因工程技术:学习基因克隆、DNA测序、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细胞生物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即《化学与能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选修课程。

本课程重点掌握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包括化学能量、热力学、电化学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化学能量1. 化学能量的定义:化学反应中,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分子内能和静电势能的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变化,称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即化学能量。

2. 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之间能量的变化量,称为化学反应热,通常用ΔH表示。

3. 燃烧热:单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

4. 热量的计算: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二、热力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从低温物体自动转移到高温物体,热永远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

3. 热力学第三定律:温度为0K时,所有物质的熵均为0。

4. 熵的定义:熵是度量分子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5. 自由能:一个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的做功,称为自由能,通常用ΔG表示。

三、电化学1. 电解质:能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

2. 电极: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固定在一个导体上,形成电极。

3. 电位: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电势的差值,称为电位,通常用E表示。

4. 电解池:由两个电极和介质(电解质溶液)组成的系统称为电解池。

5. 电解反应:电解池中,在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解反应。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

学习-----好资料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Cr [Ar]3d54s1、Cu [Ar]3d104s1. 2924(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比较重要的选修课。

在这门课中,学生们将学习有关有机化合物、化学键、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选修三的知识,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有机化合物是指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生物、医药、工业等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是选修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有机化合物的构造主要包括分子式、结构式和简式。

其中,分子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各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结构式则表示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式则是在结构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常用来描述一些相对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此外,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键词的基本概念。

例如,碳原子的价、化合价、饱和度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构造。

二、化学键的种类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根据原子之间连接的方式不同,化学键可以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等种类。

共价键是指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按原子间连接的方式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等。

在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键。

离子键是通过离子吸引力连接原子的化学键。

它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交换而形成的化学键。

这种化学键的最大特点是能形成导电和良好的热传导性能。

范德华力是一种分子间的吸引力,它需要分子的一个极性部分与另一个分子的一个极性部分之间产生瞬时偶极相互作用。

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量很小,范德华力是所有化学键中最弱的一种。

三、应用化学应用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外,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选修三中,学生将会涉及到化学肥料的制备,甲醇、乙醇的制备方法,化学反应中的热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应用化学的核心在于要掌握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的结合。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们都在积极备考各科目,其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选修三的内容,同学们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配位化学在高三化学选修三中,配位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配位化学是研究物质中复杂化合物形成和存在的科学。

其中包括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配位键形成以及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在学习配位化学时,我们需要了解几个核心概念:1. 配位键:指的是配体和中心离子通过配位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体:参与配位作用的化合物或离子,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

3. 中心离子:指的是配位化合物中被配体所包围的离子。

在配位化学中,我们需要掌握配合物的命名、配位数的判定、配合物的光谱分析等内容。

同时,了解配位离子的水合和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及对于配体排列的影响等知识也很重要。

二、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高三化学选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变化率。

2. 反应级数: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各参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3. 反应机理:指的是描述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和中间体形成的细节。

此外,化学动力学还涉及到反应速率常数、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表观活化能等知识点。

对于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内容,理解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三、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进行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高三化学选修三中,我们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应用等内容。

同时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自由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反应方向的判断。

在学习化学平衡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平衡的移动、平衡浓度的计算和平衡条件等知识。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与性质.一、认识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b.确定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NaCl型和CsCl型.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共价键的键能与热的关系:=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和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版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版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版1. __原子结构__- 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带负电。

2. __元素周期表__-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

- 周期表的一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 元素周期表以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

- 周期表上,元素的位置可根据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3. __化学键__-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

- 共价键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它们共享电子来达到稳定状态。

- 金属键形成于金属元素之间,它们共享大量电子形成金属网络。

- 离子键形成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它们通过电子转移来达到稳定状态。

4. __化学方程式__-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在方程式的右侧。

-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来实现反应。

5. __化学计量__- 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

- 反应中物质的数量比例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确定。

- 摩尔质量是用来衡量物质的质量的单位,以克/摩尔表示。

6. __溶液和浓度__-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7. __化学反应速率__-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8. __酸碱理论__- 酸是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

- 碱是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9. __氧化还原反应__-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10. __物质的性质__- 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 .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 、HF 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 —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