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
曾大败太平天国的江忠源究竟是怎么死的?江忠源的死与胡元炜有什么关系

曾大败太平天国的江忠源究竟是怎么死的?江忠源的死与胡元炜有什么关系本文导读:那么,湘军鼻祖江忠源是哪里的封疆大吏呢?答案是安徽。
江忠源也最终死在了庐州,当时安徽省的省会。
太平军攻打庐州,江忠源主持守城,城破后投水自杀身亡。
按说,江忠源是自己把自己淹死的,而且,迫使他这么干的是太平军,然而,湘军秋后算账,却都认为一个叫胡元炜的人才是罪魁祸首。
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在庐州修江公祠塑江忠源的金身,把胡元炜也雕了进去,不过却是跪在江忠源雕像前面的。
江忠源像那么,胡元炜是谁呢?庐州知府!而且是江忠源守庐州时期的庐州知府。
假如站在清方的角度看庐州城最后的日子,江忠源无疑是天使,而胡元炜呢,则是当之无愧的恶魔。
有关天使与魔鬼的传说是这样的:太平军大兵压境,庐州岌岌可危。
于是,庐州知府魔鬼胡给天使江写了一封信,甜言蜜语地夸耀庐州的守备情况,说是粮食火药足有,唯一缺少的就是象天使江这样一个天才统帅。
于是,单纯的天使江信以为真,当他满怀欣喜的来到庐州,却发现庐州城防一塌糊涂,自己被骗了。
也许因为魔鬼胡欺骗在先,天使江在接下去的共事中对魔鬼胡百般辱骂。
魔鬼胡怀恨在心,又见太平军势力庞大,于是和城外的敌人暗通款曲,最终把庐州和天使江都出卖了。
小人书插图太平军围庐州可以说,这个传说符合传统民间故事的套路。
英雄人物嘛,怎么可能被敌人打败,这不是明摆着暗示英雄技不如人吗?所以,若是自己内部出了内奸、小人那是再好不过。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内奸和小人永远是英雄失败最好的遮羞布。
在后来的演绎中,胡元炜更是被描写成提线木偶,打一开始就是太平天国培养出的奸细。
胡木偶的故事是这样的:话说胡元炜最初是一介平民,他攒了一笔钱,打算捐个官儿当。
然而,他的钱不多,只够捐个九品,但九品也行啊!于是,胡元炜揣着钱高高兴兴上路了。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人,此人虽与胡元炜萍水相逢,却是一见如故。
他拿出一大笔钱,为胡元炜捐了个庐州知府。
受此大恩,胡元炜自然是感激涕零,那人却只说了一句:“不用谢,有缘自会再见。
六安和六安瓜片简介PPT课件

六安特产茶的发展
.
10
六安瓜片 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 (茶)”之称;明代徐光启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 阳、 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风自 六 安”“陆羽旧经遗上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大文学 家曹雪 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多处提及;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 为中央军委特贡茶;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 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俄罗斯中 国年”活动并赠送“特级六安瓜片”,由此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俄罗
瓜片的特点
六安瓜片的产地十分促狭,只产于皖西大别山北麓的金 寨县、霍山县的部分地区,方圆五六十里,品质以金寨 齐头山为最佳。瓜片前身就为“齐山云雾茶”,而齐头 山所产茶被称为“齐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极品。在齐 头山南侧的上悬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栖居,故称 蝙蝠洞。相传,整座齐头山所产茶中,又以蝙蝠洞为最, 在蝙蝠粪便的滋养下,茶树芽叶格外肥壮,口味最为清 香醇厚。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山外有山、玄而又玄的故事。
茶的分类
茶类介绍
金寨翠眉
霍山黄芽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
“瓜片”又称“片茶”指全由叶片制成的不带嫩 芽和嫩茎的茶叶品种。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 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 ,耐冲泡。 六安瓜片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 ,亦有齐头 山的“齐山云雾瓜片” 之称 。
瓜片的价值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 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 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 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介绍霍山黄芽茶的典故

介绍霍山黄芽茶的典故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属于黄茶,为中国名茶之一。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霍山黄芽的历史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霍山黄芽茶的历史资料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
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
《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
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
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磨子潭、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
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
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
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
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
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
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
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的民间故事传说

安徽的民间故事传说合肥在三国时,是魏国南方的前哨阵地,曹操非常重视。
东吴孙权也很看重,因为它是吴国北上的必经之地。
两国争夺激烈,先后发生过11次争夺战。
其中一次战斗,双方竟动用了30余万人。
有一年,曹操到合肥,看见合肥的地势低凹,便叫士兵挑土堆筑土台,战时晾望敌情,指挥战斗;平时教500弓琴手练习射箭。
这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曹操登台观看弓琴手们操练。
弓弩手们在赤日炎炎的蓝天下拉弓夸射箭,大汗淋漓,热不可耐。
曹操是个爱兵的人,便下令停止,让弓弩手们休息一下。
但弓手们无处休息,只得站着不动,这样,还是挥汗如雨。
曹操说:"这不行,士兵们得有个休息的地方,得栽些树。
树长起来,才能有百年之荫凉,大家看看栽什么树好!"有人说:"槐树。
"曹操听了,摇摇头说:"不。
槐树多刺。
"又有人说:"榆树。
曹操还是摇头,说:"榆树多生虫,不宜树下纳凉。
"又有人说:"桐树。
"曹操又摆摆手,说:"不成。
桐树长得慢,且性儿轻薄,花开时,花絮乱飞。
"这时,旁边一位老农上前,说:"丞相,我看,栽松好,民间说:"一年不见松,三年不见人。
"曹操感兴趣了,点点头说:"这是说松树长得快,三年便可成荫。
"老农又说:"寿松千年,是长寿树。
民间常把松和鹤连起,说是松鹤延年,以喻长寿,松树是吉祥树,这对魏国的千秋大业也是个吉兆。
"曹操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
就委托你帮助张将军,到栽树季节时,在教弩台上栽松树!"老农接受了任务,和张辽在是年的冬季,栽了松树。
三年后,松树就长了起来,枝枝相通,叶叶相交。
原来黄土朝天的教琴台,变成松林荫地。
曹操在教弩台栽松,给合肥留下一片松林荫地。
特别是在秋风起时,松鹤和鸣,煞是好听。
后人因地建阁,起名叫"听松阁"。
“埋儿奉母”是孝道饥渴下的愚昧表演

“埋儿奉母”是孝道饥渴下的愚昧表演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
但其中一则“埋儿奉母”的古诗却让人难以接受,一些市民表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典故说的去做,无疑就是犯罪。
一些专家也表示,此类孝道弘扬,属于文化糟粕,不能倡导如此愚孝。
(10月26日中国广播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理应在每一个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政府机构通过公益广告对孝道的宣扬,还是学校教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普及孝道的基本理念,这种带有良善初衷的教育方式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可需要警惕的是,这并不等于一些机构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或形成表面上的文化盛况,就可以无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糟粕,将那些有悖于现代社会伦理的孝道故事广为宣扬。
很显然,“埋儿奉母”式的孝道弘扬秀之所以会引起民众反感,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类故事在宣扬孝道之义的同时,也奉行着长辈对晚辈的指使权力。
其客观上虽然达到了“孝”的目的,但本质上却拒绝了家长与孩子享有独立人格的自由。
与其说这类愚笨的方式是一种孝,倒不如说它是通过对孝的演绎,投射了旧时家庭中家长的专制权威。
这种“孝”不但会抹杀人的尊严,也会在无意识中将“孝”引向“顺”的反面,进而培养出一大批只有服从性没有独立性的人。
值得高兴的是,六安这则“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甫一面世,便引来了舆论的如潮批评。
这至少表明,当下社会,我们并没有丧失对孝道之义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在自我心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绝对服从。
可尽管这样,一些政府机关或学校机构仍旧我行我素地炮制出大批的孝道表演秀。
此类案例,发生在眼前的是六安这类低劣的孝道宣扬,稍远一点的便是媒体报道过的那些场面宏大、表演意味甚于教化意义的“给父母洗脚”和“为父母磕头”的孝道怪胎。
事实上,在道德渐成奢侈品,孝道之义被误解的当下社会中,要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也完全没必要重弹那些早该扔进垃圾桶的孝道叙事。
安徽省民间小调大全

安徽省民间小调大全安徽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间艺术繁盛的省份。
安徽民间小调作为安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安徽省民间小调的大全。
1. 芜湖小调。
芜湖小调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地方戏曲曲调,其曲调婉转悠扬,富有地方特色。
芜湖小调多以爱情、家庭、生活为题材,歌颂人民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表演形式上,芜湖小调多以清唱形式为主,歌唱者往往以清脆悠扬的嗓音演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2. 六安小调。
六安小调是安徽省六安地区的地方戏曲曲调,其曲调明快轻快,富有活力。
六安小调多以生活琐事、民间传说为题材,歌颂乡土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表演形式上,六安小调多以快板形式为主,歌唱者往往以豪放洒脱的嗓音演唱,配以热烈奔放的舞蹈动作,给人以豪情万丈之感。
3. 宿州小调。
宿州小调是安徽省宿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曲调,其曲调深沉悠扬,富有古韵。
宿州小调多以历史传说、宫廷故事为题材,歌颂古代风情,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表演形式上,宿州小调多以慢板形式为主,歌唱者往往以低沉悠扬的嗓音演唱,配以优美典雅的舞蹈动作,给人以古韵悠长之感。
4. 滁州小调。
滁州小调是安徽省滁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曲调,其曲调柔情似水,富有浪漫情怀。
滁州小调多以田园风光、爱情故事为题材,歌颂大自然,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表演形式上,滁州小调多以抒情形式为主,歌唱者往往以柔美婉转的嗓音演唱,配以轻盈柔美的舞蹈动作,给人以柔情似水之感。
5. 马鞍山小调。
马鞍山小调是安徽省马鞍山地区的地方戏曲曲调,其曲调豪放激昂,富有激情。
马鞍山小调多以英雄壮志、战争故事为题材,歌颂英雄气概,表达对正义之战的向往。
在表演形式上,马鞍山小调多以快板形式为主,歌唱者往往以雄壮豪放的嗓音演唱,配以激烈慷慨的舞蹈动作,给人以英雄气概之感。
以上就是安徽省民间小调的大全,每种小调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展现了安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
安徽的传说故事

安徽的传说故事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那你知道安徽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安徽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的传说故事篇【1】在安徽省宿松县郊外有一座高达百米、风景秀美独树一帜的奇山,山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山体俊美,坐落在波浪涛涛的长江里,三面环水,只有一面挨着陆地,方便世人的出入,因此也叫“长江第一关”,在古时地形险要,是兵家必争的风水宝地。
此山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非常壮观奇特,香火旺盛,不知多少善男信女来此一游,抽得灵签一支,以求得妈祖娘娘的保佑。
此山叫小孤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说,而我最喜欢的是故乡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从前有一位富有的员外,员外夫人早逝,只留下一爱女小姑。
小姑天性活泼美丽,又聪明灵巧,深得父亲的宠爱。
小姑十三岁那年,员外又娶了一位娇妻柳氏,柳氏本是一风尘女,对员外百般娇嗲,妩媚风情,直哄得员外对她眉开眼笑,疼爱的程度,不亚于对小姑。
柳氏久不生育,表面上对小姑也还不错,但是小姑对她却敬而远之。
每天除了吃饭,一家人在桌上相遇,小姑对她以礼相待,剩下时间,小姑总是躲在自己的闺中做女工,有时和丫环梅儿一起出去走走逛逛街市。
小姑闲时无事,好坐在窗户前观看外面的景色,特别是对面一条街市,街市上繁华昌盛,日夜都很热闹,让她常常忘记对母亲的痛苦思念,有时一呆,就是几个时辰,也不觉得疲累。
日子一久,她已养成了这个习惯,却不知楼下时常有一个后生在看她。
一个楼上,一个楼下,天天如此,小姑却浑然不知。
后生叫达古,住在小姑家的大宅子后面,只是家境一般,与老母相依为命。
达古喜欢读书,一边种几亩薄地,虽说不是富贵,但日子也过得算是平静,自从发现小姑喜欢站在窗户前,他也习惯了天天看上几回,一日不瞧上一眼,心里就难受,夜晚也难以入眠。
他很想接近小姑,但是人家是员外小姐,自己怎么可能有机会呢?小姑喜欢在街市上东转转西转转,看到喜爱的什物会买一些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
安徽六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
那你知道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1】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
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
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2】皖西大裂谷原名避王岩。
源于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六安地区流动作战的史实和民间传说。
相传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为躲避清军围堵,发现了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于是率领残部,藏兵于此。
大裂谷曾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的藏兵之地,当年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特别选择了这样的险峻之处。
著名的险处三道闸,远胜中国五大雄关,必须循着人工开凿,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能容千军万马的避王岩,其中最大的名为“石窟王宫”,为张献忠的避难之所,岩面上还遗留着几百年前屯兵抗敌的凿痕;当年有“八大王”之称的张献忠下令开凿的大王井,据说是起义军埋藏黄金宝藏的藏宝阁仍静静地留在那里;而雄起岩,更是当年点将誓师的地方,并凿石立旗,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辨。
你脚踏的石头,说不定就是那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曾经踩过的地方,印记未变,而时光转眼数百年已过。
这里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开,两厢峭壁撑天对峙,中间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蜿蜒石阶,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回廊,隔涧相对,洞内两旁野花葱郁,香草点缀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悬挂、清溪跌宕,时有几时鸟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围,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愿离去。
安徽的民间故事篇【3】旧时,合肥东门外坝上街东首沿淝河向北有条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桥,名曰:“凤凰桥”。
最早时,这里是一处河滩,滩岸绿树红花相拥,蜂喧鸟鸣相和,景色十分美丽。
在一个七夕的晚上,河滩附近一个乡村的姐妹们聚会一起,纷纷
结七彩线穿七彩针,希望能成为“巧手”、“巧姐”、“巧媳妇”,以得到天神赏赐。
就在众姐妹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个手儿最灵巧的姑娘忽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
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
孰知此动作让天神看见,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慨而赐之。
自此,这巧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一个姑娘家,嘴上长出这许多浓密的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见人?巧姑娘终日躲在闺房,大门不出,忧愁不止,苦不堪言。
又是一个银月当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觉得滋味难受,日子难熬,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淝河边,对着苍天和银月叹道:“天神啊,您的赏赐没给我带来丝毫幸福和快乐,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灵,就让我插上翅膀,飞到南天,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吧。
”语罢,扑嗵一声跳入河中。
却说那天神在南天之上还真的听到巧姑娘的哭诉,深感愧疚。
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该怎么办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地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自那以后,这里得天神所赐祥瑞之气,每日清晨,旭日东升,彩霞辉映大地,吉祥之气萦绕,总有数只凤凰于其间飞来舞去,好一派仙乐景象。
后来人们为仰慕巧姑娘,并思得惠凤凰之灵气,便在这里架设一座大青石桥,名曰“凤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