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民俗文化资料
六安天堂寨:古色古香

六安天堂寨:古色古香六安天堂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村落。
天堂寨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保存着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因而被誉为“古色古香”的六安天堂寨。
天堂寨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九宫格”规划理念,富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整个村庄环绕着一条回旋曲折的小河,河的两岸则是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
古老的石桥、青石板路、小巷弄堂,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使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天堂寨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融合了南方土楼的建造技术。
这些土楼坚固耐用,外形独特,不仅可以抵御外敌入侵,还可以在战乱中提供避难所。
土楼的内部结构十分独特,楼内分为若干个环形层,每层都有一个天井,使得楼内采光通风非常良好。
除了土楼,天堂寨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如三合院、四合院、马头墙等。
这些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均衡宜人的空间布局、精美的装饰和精湛的木工技艺。
建筑外墙多采用土红色的青砖,屋顶则覆盖着崭新的黑色琉璃瓦,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庄重的美感。
除了建筑之外,天堂寨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剪纸、麻绳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品大多是由当地村民亲手制作而成,传承了几百年的工艺技艺。
木雕作为天堂寨的特色之一,以浮雕和阴雕为主要手法,雕刻的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
剪纸则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将纸张剪出各种花纹来表现出各种主题的图案。
麻绳编织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家居用品和装饰品。
除了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天堂寨还有一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比如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天堂寨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节庙会,吸引着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庙会上有传统的表演、舞龙舞狮、杂耍等节目,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摊位,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感受。
天堂寨的古色古香,不仅仅是指它的建筑和特色手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它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安徽六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
那你知道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1】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
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
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2】皖西大裂谷原名避王岩。
源于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六安地区流动作战的史实和民间传说。
相传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为躲避清军围堵,发现了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于是率领残部,藏兵于此。
大裂谷曾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的藏兵之地,当年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特别选择了这样的险峻之处。
著名的险处三道闸,远胜中国五大雄关,必须循着人工开凿,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能容千军万马的避王岩,其中最大的名为“石窟王宫”,为张献忠的避难之所,岩面上还遗留着几百年前屯兵抗敌的凿痕;当年有“八大王”之称的张献忠下令开凿的大王井,据说是起义军埋藏黄金宝藏的藏宝阁仍静静地留在那里;而雄起岩,更是当年点将誓师的地方,并凿石立旗,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辨。
关于安徽六安市的介绍

关于安徽六安市的介绍安徽六安市位于中国安徽省的中部,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
下面将从六安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六安市进行介绍。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处,北临淮河,东南濒临长江。
六安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内有六安火车站和六安汽车站,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六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处,六安市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比较良好。
六安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六安是安徽的重要城市之一,曾经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
六安市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文峰塔、梅花洲、大别山革命旧址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近年来,六安市的经济发展迅猛。
六安市拥有丰富的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此外,六安市还发展了多个产业,如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六安市的经济发展在安徽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经济发展,六安市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六安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六安市也是中国的生态示范区之一,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六安市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安市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如六安师范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培养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安市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六安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经济发展迅猛的地级市。
六安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样化的产业。
六安市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六安市会有更好的发展,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安—文化篇

六安—文化篇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南宋时发明的“突火枪”,是管状兵器的始祖。
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疗马集》,被后世称为兽医学的“本草纲目”。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而产生的红军文化热情高亢,形式活泼,独树一帜。
皖西文化艺术门类丰富,民歌、民舞、曲艺、灯会和民间剧目种类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区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
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定“五礼”。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
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立“九德”。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六安的特色

六安的特色
六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历史:六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皋陶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六安独特的地域文化。
同时,六安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2.自然风光:六安山水秀美,大别山、天堂寨、万佛湖等风景名胜区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这里的山水相映,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3.特色美食:六安的美食丰富多样,特别是以各种山珍野味和绿色食品为主的农家菜,如野猪肉、石斛、竹笋等,让人食欲大增。
同时,六安的小吃也非常有特色,如油茶、麻饼等,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4.传统工艺:六安的传统工艺品独具特色,如六安的竹编、剪纸、泥人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代表了六安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5.民俗文化:六安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民间活动,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和习俗,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六安的特色是多元的,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美食传统和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体现了六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和感受六安魅力的机会。
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简介六安,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深厚典故的城市。
在六安的典故和历史文化中,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地方习俗,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为您介绍六安的历史文化和一些典故。
历史文化六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在历史长河中,六安曾是豫章郡、涡阳郡、泗州、六安府等行政区域的所在地。
这使得六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六安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
自宋代开始,六安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六安同样保留了许多北方文化的特点。
古代文人墨客往往视六安为避世的理想之地,他们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和文章。
六安还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自古以来,六安就有许多道观和寺庙。
这些宗教建筑保存完整,成为了了解六安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中最著名的有金寿观、慈惠寺等。
典故六安的典故多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相关。
孙武背水一战典故:孙武被称为六安人首屈一指的人物。
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兵法之神。
据说,孙武曾在一次战争中面对劣势决定背水一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在危机时刻采取果断措施,打破常规并取得胜利的情况。
悲歌老人典故:悲歌老人是六安的一个历史人物,在明朝时期被任命为泗州的县令。
据说他为人公正廉洁,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在任期间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得泗州的经济和治安都得到了改善。
因为他的才能和为民着想的精神,悲歌老人成为了泗州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三白草典故:三白草是六安的一个传说,在唐朝时期,六安附近的湖泊中出现了三株奇异无比的草。
这三株草长相相似,叶子纯白。
人们称之为三白草。
据说,这三株草每隔三年开花一次,并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这个传说成为了六安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了六安人民的骄傲。
总结六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典故。
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众多的名人、传说和民俗。
六安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安人民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
安徽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安徽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六安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典故。
以下是关于六安的一些历史文化和典故概述:
历史沿革
六安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在历史上,六安曾多次更名,直到北宋时期才定名为六安。
文化遗产
六安地区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其他文物。
其中,六安瓜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红色旅游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安境内的金寨县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将领。
古代典故
- 皋陶文化:皋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司法鼻祖。
据说皋陶曾在六安一带施政,留下了许多关于公正执法的传说。
- 楚汉争霸:六安地区在楚汉战争期间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著名战役都在这里发生,如项羽的巨鹿之战等。
自然风光
六安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天堂寨、万佛湖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经济发展
六安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六安的农副产品丰富,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六安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典故众多,上述内容只是一个粗略的概述。
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六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者亲自前往六安进行实地考察。
安徽六安的风俗

安徽六安的风俗
六安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六安茶以其“独特的香味、淡雅的色泽、浓郁的滋味、甘醇的口感”而享誉海内外。
在六安,人们喜欢在茶馆里品茶聊天,也会将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六安民间艺术则包括了宣纸剪纸、秧歌、高跷、大鼓等表演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在六安历史悠久,特别是秧歌、高跷等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承。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娱乐和文化价值,还反映了六安地区的历史、习俗和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六安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清明节时去扫墓、赛龙舟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六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六安的传统风俗虽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但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六安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的民俗文化0814010079 李东梅旅游管理本2班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
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一:风土人情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1. 居住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
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
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
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
2. 饮食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
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
六安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3. 婚嫁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定亲、送日子(选定婚配日期)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
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
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
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
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
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
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4. 丧葬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和下葬四个环节。
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俗称“送老”)。
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
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
5. 生育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报喜,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婴儿也要洗澡,称“洗三”。
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
周岁时(俗称“抓周”),亲朋好友道喜祝贺。
到10岁时,也有做10岁生日的。
人到60岁时,儿女们要为父母做“六十大寿”(做九不做十)。
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场面大。
(6)礼仪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茶敬烟。
坐席以8人或10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
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不斜视。
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亲友,应先招呼。
二:节庆习俗六安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1)春节春节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
如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扫尘日”,除旧布新,祈求康健。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祈求平安。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
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过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2)元宵节“正月十五大似年”,“早过十五晚过年”,是六安的传统。
早餐元宵、饺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交财运”。
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或逛集,或玩乐。
是夜,城乡大闹花灯。
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门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烟、糖之类;在乡村,灯歌队、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3)端午节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
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荤有素,花色繁多。
至于赛龙舟,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下水龙舟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
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舷,击鼓者则立船头。
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4)中秋节有“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之俗。
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家在庭院、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备齐月饼、水果和茶水,边吃边叙,亲情融融。
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火狮,天上人间,飞彩流霞。
待一切平静之后,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谓“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三:六安的各地民俗(1)中秋耍火把、摸秋六安市城乡在中秋节晚餐后,都有品茶赏月的习俗,青少年则要尽情玩耍到下半夜。
而乡间则有耍火把之俗。
是日晚上,人们用麻秸、黄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后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
“摸秋”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传统活动之一。
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
俗谓“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
”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
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
中秋之夜,城镇上大户人家还有“步月”的雅兴。
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2)当头酒喝月色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
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当头”。
每逢这一天,上年纪的人们在天黑后都置酒院中,浅斟低酌,边饮边等。
有些爱热闹的人觉得独坐候月未免乏味,便三五相邀:“走,喝月色去。
”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抬石头”。
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中天。
故这一天城关及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几乎座无虚席。
此时庭院中早已竖立一根竹竿。
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
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3)柏树庙·柏树庙会柏树庙位于叶集镇彭台村,始建于隋朝,庙内供奉东岳岳神和十殿宫真君,千余年来香火连绵不绝。
1997年至2004年,柏树庙继续对原庙建筑重新维修,新建大雄宝殿一座,成为集宗教、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据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王降生之日。
这一天在这里烧香许愿十分灵验,有求必应。
故年年来此求签问卜、求子挂红、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
遂在柏树庙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但繁荣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间艺术,推动了边际民间贸易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4)霍山地方风情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如竹筛、簸箕、竹烘斗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
石磨、石碓等虽然很少使用,但仍保存完好,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
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
土灶、铁锅、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
玩龙灯、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爱的节目。
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5)大别山民俗文化苑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
始建于2002年7月。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
房屋样式为仿清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
室内陈列着当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
走进苑中,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百科全书。
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6)铜锣寨古石臼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
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
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40厘米,底径28厘米,深24厘米。
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
三个古石臼都已对游客开放。
(7)舒城民俗风情境内民风淳厚,民众性格开朗,处世多和亲睦邻,待人则热情大方,家庭观念较重,讲究落叶归根。
长期以来,衣着以朴素大方为标准;食则以大米为主食,铺以玉米、山芋等杂粮;菜食以咸味为主,辅以辣味,不喜甜食。
民居以背北向南为主,主房四周杂以牛屋、猪栏、禽舍、茅厕等简易建筑。
过去住房多泥墙草顶、开窗甚小,改革开放后,多建砖墙瓦顶的基建平房。
近年,则以两层(或以上)基建楼房为普遍。
结婚以男娶女嫁为主,男到女方落户称为招女婿。
结婚时以喜庆祥和为基调,设喜宴待客,有闹新房的传统风俗。
丧事过去多为棺葬,现除较远山区外,已大都实行火葬;除幼小夭折外,均有停尸3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