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文地理概况
安徽人文地理概况共21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安徽人文地理概况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
安徽简介介绍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生物资源丰富,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这些生物资源为生态 系统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安徽省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 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同时,安徽省也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如中药材的采集和 加工等。
工业概况
制造业为主导
安徽省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 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 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提高工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服务业概况
旅游业发达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铜矿、钨矿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而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 较小。
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水污染 等问题。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代表性戏曲之一,起源于民间,融合了 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一。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 城市发展、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教育资源
01
高等教育
安徽省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涵盖了
文、理、工、管、法、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发展规划与战略
01
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街道人文地理特征研究报告

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街道人文地理特征研究报告盛玉全地理科学专业2012级(2)班学号:170212112一.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芜湖路街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西北部,东至徽州大道,西接金寨路,南到水阳江路,北界环城路,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下辖曙光、友谊、望江东路、南园、东陈岗、茶亭、兰亭、城南、银河、太湖新村10个社居委。
(2)地貌及土地资源:本区地形平坦,无山地,土地资源基本用于城市建设用地。
地面广泛粘土覆盖,丘陵岗地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比较贫乏。
(3)气候概况:本区位于江淮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4)河流植被:本区植被种类多样,区域内有一城中河为环城河的一部分,区域植被多为景观植被,其中芜湖路段的梧桐树最为历史悠久,树木粗壮,年代较远。
(5)人口和民族:本区域内人口11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兼有部分少数民族,如满族等,外来人口较多,多为周边县区和本省其他地区务工人员,科技人才在本区域内较多。
二.人文地理特征(1)政治:本街道党工委下设1个社区党委、9个社区党总支和1个机关党总支,共有党员2381名。
政治民主氛围浓厚。
(2)经济: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跨越赶超为主题,以“抓规范、快提速、求创新”为主线,主抓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民生工程政策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等重点工作,街居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一个环境优美、秩序良好、实力雄厚、文明温馨的“幸福家园”正在逐步形成。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一、概况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省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省的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湖南,西邻湖北,北接河南、山东,总面积139,100平方千米。
省会是合肥市。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
丘陵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5%,平原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占比18.7%,山地面积为8.6万平方千米,占比61.8%。
2.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和东部气候较为稳定,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易受台风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截至2019年,安徽省总人口为6,063.45万人。
城镇人口为2,813.28万人,农村人口为3,250.17万人。
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为省内三大城市。
2.经济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以及阜阳市、亳州市和滁州市的北部煤炭储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安徽省处于一个逐步崛起的发展阶段。
3.文化安徽省的文化遗产众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
安徽省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有皖南古村落、黄山风景区、宏村古建筑群等。
四、旅游资源分布在安徽省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自然风光如黄山、六安山、信州岭等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赏。
人文遗产有皖南古村落、徽州古城、庐州千佛岩等。
五、结语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涵盖了省份面积、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阅读本文可以使读者了解安徽省的地理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贯注对安徽人文地理

在贯注对安徽人文地理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坐落在华东地区。
安徽省的人文地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
1. 历史文化遗产:安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黄山、九华山、庐山等著名的山峰和风景区,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安徽还有徽派建筑、黟县古村、宣城古城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古城镇,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2. 文化传统:安徽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徽州文化影响深远。
徽派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精美的木刻、砖雕、石雕和园林设计而闻名于世。
徽州民间艺术如徽剧、徽调、皖剧等也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地理特点:安徽地处中国东部,东临长江,北抵淮河,南连吴淞江,地势东高西低。
安徽省境内有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资源丰富。
安徽还有许多湖泊,如巢湖、洪泽湖等,周围的湿地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4. 民俗风情:安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例如花炮、舞狮、舞龙等传统的民间表演,象棋、麻将等民间游戏,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都展现着安徽独特的人文风貌。
总结来说,安徽省的人文地理丰富多样。
其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地理特点和民俗风情都是安徽的宝贵财富,展现了这个省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千岛湖、黄山、西递、宏村等景区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
你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安徽的人文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参观旅游景点、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深入学习。
(完整版)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局部。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顶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清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伦敦开罗莫斯科新加坡北京东京堪培拉旧金山纽约12:00 14:00 15:00 19:30 20:00 21:00 22:00 4:00 7:00[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安徽省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这种过渡带气候型,它的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气温的时空分布及随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有南部高、北部低,岗丘高、山区低的特点。
降水量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大于岗丘地区,全年降水量在770~1670毫米之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从气候方面来看,全省气候资源丰沛,且雨热同步,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形势多变,且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常有干旱、洪涝、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
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灵秀而繁盛的合肥市
[1] 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长江下游平原区以及皖南山区。
长江流经安徽中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
接下页
人文地理
根据《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
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
其中,男性
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
万人,占49.1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
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39;0-14岁人口为1069.9
万人,占17.98%;15-64岁人口为4274.5万人,占
71.84%;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8.5万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1.0万人;具有
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61.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62.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安徽主要城市的人口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