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合集下载

安徽小知识

安徽小知识

以下是有关安徽的一些小知识:
1.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2. 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曾经是吴国和楚国的领土。

3. 安徽的名胜古迹众多,包括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

4. 安徽的美食也很有名,如徽州饼、臭豆腐、毛豆腐等。

5. 安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主要产业包括钢铁、机械、化工等。

6. 安徽还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油菜等。

7. 安徽省会城市是合肥,但安庆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8. 安徽的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和皖南方言,但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的方言特点。

9. 安徽的戏剧种类也很多,如黄梅戏、庐剧、泗洲戏等,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0. 安徽还是中国的重要茶叶产区之一,出产的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以上是一些有关安徽的小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情公考常识点[资料]

安徽省情公考常识点[资料]

安徽省情公考常识点[资料]安徽省情公考知识点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6.人口6516万,第8位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佛教名山:九华山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20.楚庄王时孙叔敖在寿县建造水利工程---芍坡,安丰塘,全国唯一官方铜冶机构---汉代江南设“铜官” 21(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21(北宋毕升活字印刷~南宋寿州突火枪。

安徽省情(知识点).

安徽省情(知识点).

安徽省情(知识点)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到200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

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安徽常识

安徽常识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新安江是皖南的主要河流,源出安徽的休宁、祁门县境,向东南流入钱塘江。皖西枕大别山脉,是长江和淮河天然的分水岭。南坡水入长江,北坡水入淮河。
雄踞皖南的黄山(原名黟Yi山),是长江和新安江的分水水源地。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
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安徽省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平原: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淮河中游平原、沿江平原)
山地:分布于皖南和皖西。(皖南山地:以黄山为主;皖西山地:以大别山为主)
丘陵:分布于皖南、皖西两山地的外缘、沿江平原的北侧、皖东地区和淮北平原的滩河以北地区。为省内多种园地的集中分布地区。
台地:沉积台地是安徽除平原外的主要耕地。
三、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安徽省辖安庆、芜湖及淮泗三道,领60个县,省会在怀宁(安庆)。
1932年10月设立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为省派出机构。
抗战时期,分别在屯溪、寿县成立皖南、皖北行省。
解放前,安徽省会设在合肥,辖1市(蚌埠)63个县。
1949年4至5月,以长江为界
安徽省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2位。淮河和长江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部分。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为江淮,淮北,江南。
截至2008年末,安徽户籍人口达6740.8万,居全国第8位。全省人口密度不一,从大到小排列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人口最多的县是阜阳市临泉县,最少的县是黄山市黟县。
旅游资源: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不用介绍吧,天下第一名山)、九华山(佛教名山,供奉地藏菩萨,以寺庙建筑和山水风光闻名)、天柱山(汉武帝曾登此山称之为南岳)、琅琊山(以欧阳修《醉翁亭记》闻名)、齐云山(道教名山,以摩岩石刻和丹

安徽公共基础知识

安徽公共基础知识

安徽公共基础知识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安徽省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了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对安徽的公共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介于纬度北纬29°41′55″至34°38′50″之间,经度东经114°35′28″至119°38′31″之间。

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和江西省,西部与湖北省相连,北连河南省和山东省。

安徽地理位置独特,东临长江,西濒皖江,既有丘陵地带,也有平原地区,地形地貌丰富多样。

二、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安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故宫建筑群、古代村落、道教圣地等。

古代安徽是吴、越、楚、齐等多个古代文明的交汇地,曾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和事件。

当代,安徽也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拥有许多文艺团体和名家。

三、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尤其是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安徽省的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化工、钢铁、能源、冶金等。

安徽还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也成为了该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教育与科研安徽是中国的教育强省之一,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安徽的高等教育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高等教育,安徽的科研机构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五、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安徽拥有丰富的森林、矿藏和水资源,尤以它的森林资源为人称道。

然而,安徽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大气污染等。

安徽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旅游资源安徽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黄山是安徽乃至全国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于世。

历史高考知识点安徽

历史高考知识点安徽

历史高考知识点安徽历史高考考试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历史高考知识点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高考知识点中与安徽相关的内容。

一、安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东临东海,南界浙江、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山东。

安徽地势起伏,地形复杂。

其自然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大别山脉、黄山等。

二、安徽的历史沿革安徽在古代历史上地位重要。

早在战国时期,安徽就是楚汉争霸的主战场之一。

汉朝时期,安徽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豫章故事发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安徽的文化遗产安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中,皖剧、徽派文化等是安徽文化的代表。

安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舞蹈、音乐,也有绘画、戏剧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安徽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四、安徽的历史事件在安徽的历史上,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

例如,安徽发生过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等。

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对安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安徽的名人与文化贡献安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为安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近现代的文学家、政治家等,他们的作品和事迹都为后人铭记。

他们的努力和才智促成了安徽在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通过对安徽的历史高考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安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地方,其历史知识点不仅体现了区域特点,也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高考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安徽的过去和现在,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情常识一、安徽概况㈠地理位置与面积1.地理位置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1.人口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

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1.安徽建省沿革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

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

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

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

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又相传周朝在皖山附近封大夫伯国——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二、自然环境㈠地貌特征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4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以平原、山地、丘陵、台地等构成,其中平原占49.9%,山地占15.3%,丘陵占14.1%,台地占13.1%,其余7.6%为大水面。

平原主要集中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面积6.94万平方公里。

主要有淮河中游平原和沿江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面积2.13万平方公里。

丘陵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两山地的外缘、沿江平原的北侧、皖东地区和淮北平原的濉河以北地区,面积1.96万平方公里。

台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东部,皖西山地丘陵的最外缘和宣(城)郎(溪)广(德)地区,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㈡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旱涝、台风、寒潮、冰雹、霜冻。

㈢自然资源安徽资源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⑴土地的适宜性较大。

⑵区域性差异较大,利用不平衡。

⑶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⑷土地质地差。

耕地分布情况:淮北平原最大,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8%左右;江淮丘陵次之,占全省的23%;沿江平原又次之,占全省的19%;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最少,两者相加仅占全省的10%左右。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398万千瓦,均居全国第20位。

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的为88.15万千瓦,居全国第24位。

3.生物资源由于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

白鲟、扬子鳄、白鳍豚等18种被列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短尾猴、穿山甲、大灵猫等36种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

4.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大多集中于皖北、沿江和皖南三大矿产集中区。

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3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铁矿储量居华东之首);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

钒矿储量也居全国第5位。

5.旅游资源安徽山河壮丽,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

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2010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35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迷窟—渐江、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和古地下运兵道、黟县古民居(西递、宏村)、马鞍山朱然家族墓群等。

黄山:古称黟山。

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名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古称陵阳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琅琊山:以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齐云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西递宏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

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三、历史文化1.历史概况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成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于亳(今亳州),今天安徽濉溪、亳州等地成为商统治中心的范围;公元前241年,楚国把都城由陈(今河南淮阳县)迁到寿春(今寿县),江淮地区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经济方面,安徽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楚庄王时期孙叔敖在寿县建造了春秋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丰塘),说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早在汉代,江南就始设全国唯一的官方铜冶机构——“铜官”;被世人称为“文房四宝”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早在唐宋时就驰名天下;皖南徽商在南宋时期就开始活跃,从明代至清代,雄踞中国商界,时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之说。

1877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清代著名理财家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

在科技方面,安徽拥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发明。

三国时亳州人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创造了保健操“五禽戏”,被世人称为神医;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南宋寿州工匠发明的突火枪,堪称近代枪炮的鼻祖;明代数学家、徽州人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为珠算专著,流传甚广;清代歙县人郑复光是著名的光学家,所著《镜镜詅痴》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光学著作;近代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诞生在安庆。

在文化方面,安徽是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

旧石器时代的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是长江中下游迄今发现的唯一猿人遗址。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管仲(齐国相)为颍上人;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道家——老子、庄子,也出生在安徽。

其后,更是名家辈出,从东汉的桓谭、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到现代的陈独秀、胡适,或集一代之大成,或开一代之先河。

文学上,庄子的散文,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文学,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方苞等开创的桐城文派,影响都极为深广。

艺术上,先有“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后有自成一格的新安画派,以及现代的黄宾虹等,彪炳艺坛,各领风骚。

2. 安徽名人春秋时期: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效力齐国,主张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今涡阳人),中国春秋时期知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道德经》上下篇,提出无为、公平、简政、反战的政治主张。

庄子:蒙城人。

是战国时期知名思想家,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根据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主张“任天然,去人为”,向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

其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

庄子还是杰出的散文家,名著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管仲、蹇叔:驰骋政治军事领域的春秋时期政治家。

秦汉时期:刘安:主持编著《淮南子》是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和地理的重要著作。

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我国古代积累的科学知识。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新论》,阐发了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神医,他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张良、范增:楚汉相争中的著名谋士。

《孔雀东南飞》:东汉末年,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五言长诗。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操:三国时沛国谯(今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魏武帝,古代知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曹丕、曹植:先秦文学之后又一个辉煌期——建安文学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