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初试统考大纲)
(354)汉语基础考试大纲

(354)汉语基础考试大纲一、考察目标“汉语基础”入学考试是为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
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及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二、考试主要内容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第一部分语言学基础1、语言的功能2、语言是符号系统3、语音和音系4、语法5、文字6、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二部分汉语概况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现代汉语方言第三部分现代汉语语音1、语音概述2、声母3、韵母4、声调5、音节6、音变第四部分现代汉语词汇1、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2、词义的性质和构成3、词义的分解4、词义的聚合5、词义和语境的关系6、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7、熟语第五部分现代汉语语法1、词类2、短语3、句法成分4、句法错误5、复句第六部分汉字1、汉字概说2、汉字形体3、汉字结构4、汉字的整理与规范第七部分修辞1、修辞格2、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汉语应用能力部分:1、辨音和标音能力2、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3、词汇、语法规范汉语语言分析部分: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3小时。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80分)1、名词解释(20%)2、填空题(25%)3、判断题(%)4、选择题(%)5、分析题(30%)汉语应用能力部分:(40分)1、语法词汇规范判断题(%)3、标注拼音、汉字书写、改错、阅读等应用题(%)汉语语言分析部分:(30分)1、语音、词语辨析(57%)2、语法分析、病句修改等应用题(43%)主要参考书目1、叶蜚声等主编:《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一览表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150分)
水产养殖*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150分)
捕捞学*、渔业资源*
417-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150分)
其它学科、专业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8××或9××,考试时间三小时以上六小时以下的科目代码使用5××)(150分)
2.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均可选用相应单元的统考试题。
3.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的满分值。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试题选用一览表
序号
类别码
类别名称
第一单元科目
第二单元科目
第三单元科目
第四单元科目
1
0251
金融
▲101-思想政治理论(100分)
▲201-英语一或▲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统考外国语以外的其它语种,由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240-289)(100分)
7
0352
社会工作
331-社会工作原理(150分)
437-社会工作实务(150分)
8
0353
警务
332-警务硕士专业基础(150分)
438-警务硕士专业综合(150分)
9
0451
教育
333-教育综合(150分)
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8××或9××) (150分)
10
0553
新闻与传播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50分)
11
0554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试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年10月目录一、《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介绍《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一项标准化考试。
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标准能力的考查,评价考生是否具备国际汉语教师能力。
(一)考试对象《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主要面向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志愿者;同时面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海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学习者。
(二)考试用途1.作为孔子学院(课堂)选拔和评价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重要参考标准;2.作为海内外学校、教育机构选聘和评价汉语教师的参考依据。
(三)报考条件1.遵纪守法,热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应届本科毕业生)。
3.外国公民汉语水平相当于HSK6级。
4.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含)以上,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考试时间和报名考试每年定期举办。
汉语考试服务网公布考试时间,并提供报名、成绩查询等相关服务。
(五)考试内容和方式《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笔试达到要求后,方可参加面试。
1.笔试笔试全部为客观题,分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三部分,全卷共150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5分钟(含5分钟考生填涂答题卡时间)。
笔试试题主要采取案例导入式设计。
案例源于教学实际,形式多样,包括:教材中的课文、教学大纲和计划、教案和教学日志、课内外活动方案、学生作业和答卷、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调研报告、教师事迹、新闻报道等。
2.面试面试是对笔试达到要求的考生进行的考官小组面试。
面试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沟通交际、心理素质、教姿教态等基本职业素养。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含提纲)》

本文将《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1、2 两册(共44 篇课文)、《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下两册(共30 篇课文)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文本、词语、注释、练习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目的是描述和说明现状,并为今后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的选择和整理提供一些建议。
赵金铭(2004)指出,教材中中国文化项目不能盲目传播和灌输者,而是学习者自然应该认同中国文化,这些文化内容的内化。 赵金铭(2009)还指出,语文教科书的主要标准是区域化和类型化,二级标准是多样化、多样化、本土化和个性化。他认为,我们需要考虑教学的环境因素来评价教材,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环境、教学语文与语文的相似性都会影响教材的编写。
四、选题的创新性
本文首先界定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根据学者的分类使传统文化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出现在教材根据各处理的分类和统计;传统文化因素和出现次数的形式,并计算比。教科书也是如此。
五、写作纲要பைடு நூலகம்
一、前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项目的界定
(二)文化项目的分类
三、教材中文化项目的编排分析
(一)系统性分析
Ur(2000)制定了教材评价标准。具体而言,教材的理论基础是否适合培养目标语言和交际能力,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语言是否真实、教材编排、教材配套设施等。
国内对第二语言教材的评价主要针对英语教材,致力于评价教材是否符合大纲,是否符合教学目的。许多专家对教材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材编写原则,赵贤州(1988)提出教材编写应遵循四个原则,即针对性、实用性、兴趣性和科学性。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真理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教材评价标准,程晓堂(2002)指出,教材评价的两个原则是效果原则和效率原则。其中,效果原则指的是教材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效率原则是指与其他教材相比,教材是否能更有效地满足学习需要,达到学习效果。同时,李泉(2005)还指出,教材评价也应遵循信度和效度原则。
汉字与汉字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大纲

汉字与汉字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大纲汉字与汉字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汉字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教授汉字知识和引导学生汉字学习。
以下是该课程大纲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 课程背景: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汉字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汉字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汉字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教学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基础理论与知识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2. 汉字教学理论:介绍汉字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认知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学法原则等。
3. 汉字教学法:介绍常用的汉字教学方法,如教授常用字的顺序、教授汉字的结构和字形特点等。
三、教学实践1. 汉字词汇教学:讲授汉字与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词汇分类、词汇扩展等。
2. 汉字阅读教学:介绍汉字的阅读教学策略,包括语境引导、巩固记忆等。
3. 汉字写作教学:讲授汉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笔画顺序、字形规范等。
4. 汉字听说教学:介绍在听说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入和巩固汉字知识。
5. 汉字教材与评价:分析现有的汉字教材,提供编写和评价汉字教材的指导原则。
四、教学实践与论文研究1. 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生需要设计并实施一堂汉字教学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
2. 汉字教学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与汉字教学相关的课题,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程设计与实践报告:根据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估。
3. 论文评估: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研究能力。
通过以上相关参考内容,汉字与汉字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大纲确立了课程的背景及目标,提供了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教学实践及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评估方法上综合考察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024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大纲

2024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大纲导言:2024年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大纲是根据当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和需求,经过专家团队论证和审定制定的。
该大纲旨在提供学科设置、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指导,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试要求,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一、学科背景和目标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以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为目标,是为满足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增长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学科。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熟悉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能力。
二、学科设置和内容1.语言学(1)语音学:音节和声调的学习与教学。
(2)词汇学:词语的学习与教学,词汇的归纳总结。
(3)句法学:句子结构的学习与教学,句法分析与句法教学。
(4)语义学:词义的学习与教学,情景语义的教学。
(5)语用学:语境的学习与教学,交际策略的教学。
2.教育学(1)教育心理学:学习者心理特点的研究与应用。
(2)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技巧。
(3)测评与评估:学习者测评与教学效果评估。
3.汉语学习与教学(1)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教材的开发与评估,课程设计与实施。
(2)教学实践与评价: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3)汉字学习与教学:汉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4.跨文化交际(1)中国概况与文化导入:中国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的介绍。
(2)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沟通策略。
(3)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际教学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三、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满分为100分。
其中,笔试占70分,口试占30分。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评价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结语:2024年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大纲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试要求。
南京师大2011年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硕士生招生目录书目

F172中外语言学史:
《欧美语言学简史(修订本)》,徐志民著,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备注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人数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01国际汉语教育与文化交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人数
050125★对外汉语教学
01语法理论与应用
02语言习得理论与应用
03中外文化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44现代汉语理论及应用
④874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⑤F172中外语言学史
⑥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
⑦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
24
初试参考书目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⑤F173语言学基础理论
⑥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
⑦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
20
初试参考书目
354汉语基础:见大纲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见大纲
复试参考书目
F173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李海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4现代汉语理论及应用:
《现代汉语》,胡裕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黄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74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所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所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目354汉语基础:1.《现代汉语》(第二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汪国胜、曾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3.《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45国际汉语教育基础:1.《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2.《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心理学概论》(第二版),张旭东、刘益民、欧何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4.《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10汉语与文学基础(之前为:中国语言文学基础):1.《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史任选其一);3.《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任选其一);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两本选其一);8.《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两本选其一);9.《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胡亚敏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0.《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1.《现代汉语》(第2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824语言与文学理论(之前为: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 《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胡亚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10汉语与文学基础:1.《现代汉语》(第二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汪国胜、曾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824语言与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