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的雨量器》教案
小学科学_我的雨量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一师一优课_课_名师”《我的雨量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的雨量器》。
【教材分析】《我的雨量器》这节课是在制作风向标之后又一节制作观测工具的课。
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制作基础,而制作雨量器也不难,因此教科书对制作方法及过程呈现得比较简单,未做详细介绍,没有显示出可以创新制作及制作中的合作交流,但这些应该是制作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学情分析】本节课属单元以“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记录体验各种天气现象,形成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喜欢大胆想象和动手制作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细心、耐心观测,重证据的意识和关注天气对人的影响,正确对待自然现象的品格。
降雨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降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雨量器有极大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活动,通过观察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动手制作雨量器,能够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能对制作的雨量器进行自评和互评,用比较精确的语言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能进行修改,以提高作品质量。
4.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自制雨量器时,对饮料瓶底部不平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具:雨量器、课件、雨量杯(毫米)学具:(每个小组)水盆、浇花用的喷壶、大烧杯500毫升、剪刀、尺子、抹布、彩笔、大饮料瓶、透明胶或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我的雨量器》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我的雨量器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实际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申,学生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发现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发现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实际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剪刀、彩笔、尺子、大饮料瓶或其他透明大塑料瓶、浇花用的喷壶、雨量器、(每组一个)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吧。
播放视频《西游记》(.其中泾河龙王因为违反玉帝旨意少降了雨水,最后被斩首的选段)。
(因为袁守诚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置,让渔翁张稍算定何时能打到鱼,泾河龙王非常生气也非常恐惧,就去长安城找袁守诚的麻烦,让他算下雨的时间点数。
结果袁守诚算对了。
泾河龙王就想了一个非常非常蠢的主意,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结果被玉帝知道。
触犯了天条。
被魏征在梦里斩了。
)2.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下大家,玉帝让泾河龙王降水的量和泾河龙王自己降水的量各是多少呢?(学生交流后回答。
)3.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玉帝是怎样知道准确的降雨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雨量器》这一课吧。
(二)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1要想知道降雨量的多少,我们就应该认识雨量器。
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多少的仪器,它能精确的测量出降雨量的多少。
那么雨量器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能精确的测量出降雨量呢?我们分小组说一说,然后再班级交流(雨量器必须有刻度、一般都是圆筒的)。
2.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老师手里拿的东西就是雨量器,上面有一个像漏斗一样的东西,下雨的时候,雨水会从上面漏进去。
小学科学《我的雨量器》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我的雨量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掌握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了解降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我的雨量器》为主题,通过制作和使用雨量器,让学生了解降雨量的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2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雨量器的使用方法较为陌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雨量器的使用技巧。
2.3 教学目标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降雨量是如何测量的吗?”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雨量器。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雨量器的使用方法,总结测量降雨量的步骤。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5 实践操作学生在户外或教室进行降雨量测量实验,亲身体验雨量器的使用。
3.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雨量器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4.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了解学生对雨量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雨量器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
5.2 教具雨量器、测量容器、记录表格等。
5.3 课件制作与雨量器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5.4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雨量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科普知识介绍降雨的形成过程、类型及对环境的影响,拓展学生知识面。
小学科学《我的雨量器》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我的雨量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2)学会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3)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降雨量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2. 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3. 观察和记录降雨量的变化规律。
难点:1. 雨量器的精确使用;2. 数据分析的方法。
1. 教具:雨量器、说明书、数据记录表;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雨量器,记录本、笔;3. 教学场地:户外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雨量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学生分享对雨量器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雨量器的认识:(1)教师讲解雨量器的构造和作用;(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3. 雨量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示范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使用方法;(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降雨量的测量与记录:(1)学生分组进行降雨量的测量,并记录数据;(2)教师检查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填写数据记录表。
5. 数据分析:(1)学生观察和分析各自组的数据,总结降雨量的变化规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分组讨论:除了雨量器,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降雨量?2. 教师总结:除了使用雨量器,还可以通过积水法、容器法等方式测量降雨量。
3. 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降雨量的测量,并与同学分享结果。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雨量器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
《我的雨量器》教学设计

我的雨量器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意识到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准备:雨量器、计划表格、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二、讨论探究(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
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
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
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
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
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我的雨量器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教案集)

“名师优课”《我的雨量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的雨量器》。
【教材分析】《我的雨量器》这节课是在制作风向标之后又一节制作观测工具的课。
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制作基础,而制作雨量器也不难,因此教科书对制作方法及过程呈现得比较简单,未做详细介绍,没有显示出可以创新制作及制作中的合作交流,但这些应该是制作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学情分析】本节课属单元以“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记录体验各种天气现象,形成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喜欢大胆想象和动手制作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细心、耐心观测,重证据的意识和关注天气对人的影响,正确对待自然现象的品格。
降雨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降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雨量器有极大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活动,通过观察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动手制作雨量器,能够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能对制作的雨量器进行自评和互评,用比较精确的语言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能进行修改,以提高作品质量。
4.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自制雨量器时,对饮料瓶底部不平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具:雨量器、课件、雨量杯(毫米)学具:(每个小组)水盆、浇花用的喷壶、大烧杯500 毫升、剪刀、尺子、抹布、彩笔、大饮料瓶、透明胶或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教学情境。
21.我的雨量器-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的雨量器-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雨量器的作用、结构和使用方法。
2.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
教学重点1.雨量器的作用、结构和使用方法。
2.雨量器的制作。
教学难点1.制作雨量器的过程。
2.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雨量器的数据。
教学准备1.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课件:雨量器制作及使用PPT。
3.细沙、饮料瓶、钢尺、胶带等制作用具。
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一:雨量器的作用、结构和使用方法1.引入学生对雨的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发言。
2.向学生介绍雨量器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了解其基本结构。
3.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雨量器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二:雨量器的制作1.向学生展示制作所需材料与工具。
2.讲解制作雨量器的方法和步骤:•将细沙倒入饮料瓶中,约占一半瓶子的高度。
•用钢尺在瓶子的外部固定一条直纹,并将固定点记录下来。
•将瓶子放置在水平面上,直纹为指向地面的一条直线。
•在对面与直纹相交点处铅笔做记号。
•将胶带粘在瓶口处,即可完成制作。
教学内容三:雨量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1.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雨量器,并记录收集到的数据。
2.引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数据统计与对比。
3.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
2.讨论式教学。
3.合作式学习。
教学评价1.针对性测试。
2.观察总结。
3.自我评价。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高地兴致,他们积极参与制作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总结,加深了对雨量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通过教学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了效果。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我的雨量器_科学

《我的雨量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的雨量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第一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三课,是继制作风向仪之后再一次让学生经历制作观测工具的课程。
本单元以“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因此课堂上既要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记录、体验各种天气现象,形成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动手制作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观测能力以及重证据的意识。
关注天气对人的影响,能正确对待自然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说“雨下得真大啊!”但对雨的大小的判断上却只是外在的感性认识,不能从量上作出判断,因此如何科学描述就顺理成章。
此时学生对降水量的学习理解必然深刻。
在描述大雨和小雨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用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描述。
制作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是这节课的重点。
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直桶容器,外面贴上刻度。
制作的难点在零刻度的调整上。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容器底不平的部分用水填平,0刻度紧贴水面。
教师可以用喷壶模拟一次降雨。
由于学生所选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所以制作出来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也各不相同,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能行吗?以此引出雨量器量雨的标准,量得是雨的深度。
柱状的雨量器不管直径大小如何,它们的测量结果是相同的。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自己的雨量器。
能制作带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思考与操作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和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发现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24小时内降雨量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1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1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1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三个层次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的资质管理、分类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环境价值的衡量还可能是将来考试的重点。250.0以上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1)资质等级。评价机构的环评资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环评证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有效期为4年。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140.0以上
(2)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三)认识雨量器
其实早在公元1247年,南宋当时州郡均规定用“天池盆”来测降雨量,现在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引导学生发现: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4、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2)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要求。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三、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看完了微视频,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雨量ຫໍສະໝຸດ 制作计划我要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设想的制作步骤:
(五)制作量雨器
现在,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准备的材料做个雨量器。可是做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安全使用剪刀”、“小组同学之间遇到困难可以合作互助”。
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适当引导:饮料瓶切下来的部分应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其他要求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三)安全预评价程序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3、最下面是铁架。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1我的雨量器
课时
1
备课人
李贵兴
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直尺、大饮料瓶或其他透明塑料瓶、浇花用的喷壶。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
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
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
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制作,教师深入各组,参与制作、进行恰当指导,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谈话:雨量器我们已经做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它测量降水量了。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何种想都不要随意否定,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根据。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准备的微视频《制作雨量器》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
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
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