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光照,蓄舍基本结构
31
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 养殖场建设 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
. 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
两大因素,营养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54
、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 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 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 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 皮肤而发生感染。
. 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 市场、动物隔离场等。
.监测对象: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 壤、水源、饲料、粪便等)
. 监测分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 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
39
.监测方式、方法 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
感染不一定发病
22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23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课程类别:技能方向课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3、4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一门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树立依法防疫,依法制疫的理念,初步具备执业兽医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将来考执业兽医资格证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升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畜禽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畜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其它课程衔接非常密切。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从探索、实施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考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全文)导语: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推荐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法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jingye、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法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条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

对病原微 生物的影 响
对传播媒 介的影响
对动物的 影响
1、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 较多 2、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 多件 3、口蹄疫每2-5年流行一次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社会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第四节 动物环境卫生
一、动物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作用于家畜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 方面。
动物的环境:是指动物周围空间对其生存和生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种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群体四个方面 动物环境卫生:动物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发生的 影响。 动物环境卫生学: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规律,
(三)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性损伤:固着、移行、压迫、阻塞、破坏 2、营养消耗:抢夺营养、干扰代谢、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3、毒素作用 4、引入病原性微生物
(四)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
经口感 染
经皮肤 感染
接触感 染
经胎盘 感染
(五)影响畜禽寄生虫病的因素
1、宿主的防御能力 2、营养因素 3、年龄因素
某肉鸡场某鸡舍有30000只鸡,出现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第一天发现患病 100只、感染200只、死亡20只;第二天新增病鸡300只、感染500只,死 亡100只;第三天新增病鸡500只、感染1000只、死亡300只。计算各天的
发病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第二天发病率=(300+100)(第二天新发病例数)/(30000-20-100)(畜群动物平均 数)×100% 第二天感染率=(300+500+100)(感染传染病的动物数)/(30000-20-100)(检查总 数)×100%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疫病: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动物检疫:指国家法定的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方法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健康卫生状况实施定性检测和处理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3、疫病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4、疫病预防: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通常采取包括隔离、消毒、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群体免疫、群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的传染5、动物防疫:包括整个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6、产地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在离开饲养或生产地之前进行的检疫7、净化(疫区)检疫:在国内某地发生规定的检疫对象流行时进行的检疫8、运输检疫:对运输出县境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的检疫,包括发送检疫和途中检疫9、宰前检疫:对代宰动物活体进行的动物检疫10、宰后检疫:对屠宰后的动物酮体、内脏进行的检疫。
11、屠宰:指以人道的和无应激刺激的方式,将动物经过致昏和刺杀放血后而获取肉类的过程12、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之后的部分13、肉(广义的肉):指通常作为人类食用的动物肉,包括肌肉、器官(肝脏、肾脏、脑、心脏等)和其他可食组织14、有机食品:指未被人为制造的化学杀虫剂、除草剂、肥料和许多其他不良物质污染的优质食品,是安全、有营养、不掺假的食品15、食品安全:预防或减少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污染16、屠体:指屠宰放血以后没有脱毛或者剥皮后没有开膛的动物躯体17、摘脏体(肉体):指已经脱毛或者剥皮开膛取出内脏,但带头、蹄、尾巴18、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出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后的部分19、僵直的定义:指动物死后肌肉硬度增加的现象20、变质:指食品在储存中发生氧化等化学变化,或由自身酶发生自溶分解,使食品不能食用的变化21、腐败:食品由于微生物分解而不能食用的状态(狭义——蛋白质分解,广义——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22、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本身的因素、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3、新鲜度(鲜度),泛指生的水果、蔬菜、鲜活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新鲜程度24、保鲜期:维持新鲜不腐败变质的时期25保存期(保质期或货架期):肉制品由于经过加热或干燥等处理,质量稳定,不发生变质腐败的时期26、掺水肉(注水肉、灌水肉),指屠宰前向活畜体内,或放血后的尸体内或胴体肌肉内注入水分或含水物质的肉类二、填空题:1、动物屠宰的放血量约占总血量的(60%约2-4L);20-25%留在内脏,15-20%在瘦肉、脂肪和骨骼中;可食肉残留血不得超过(10%)。
动物防疫与检疫

动物防疫与检疫名词解释1.疫病监测:2.动物防疫:是指为防止疫病的发生、传播而采取各种措施,将动物疫病排除于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之外。
3.动物检疫:是指为预防、控制动物疫病,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扩散和流行,保护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体健康,由法定机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国家标准和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4.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采用人工的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5.一类疫病: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6.消毒: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的各类病原体,减少病原体对环境的污染,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阻止动物疫病的发生、蔓延,进而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措施。
7.微生态制剂:又叫活菌制剂、益生菌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8.预防性免疫接种:为预防疫病的发生,平时使用疫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9.死皮:10死亡率:11.终末消毒:在疫病控制、平息之后,解除疫区封锁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体而采取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简答1.简述猪屠宰检疫的程序2.简述消毒药品的选择原则①对病原体杀灭力强且广谱②对人、畜及动物性产品无毒、无残留、无异味③不损坏消毒物品④易溶于水,在消毒环境中比较稳定⑤价格低廉,使用简便3.禁止哪些动物、动物产品进入市场?4.当疫情发生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扑灭疫病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5.简述选择预防药物的原则6.动物检疫的作用7.简答粪便消毒的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8.简述动物产地检疫出证条件9.回答活苗的缺点10.回答产地售前检疫的程序11.说出国内动物检疫一类动物疫病记录12.简述微生态制剂的作用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13.什么是封锁,解除封锁的条件是什么①第一,传染源被消除②第二,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被消灭③第三,易感动物都通过一个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14.我国检疫对象分几类,写出一类疫病名录全国动物检疫对象共分为三类,157种,一类17种,二类77种,三类63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2023《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CATALOGUE目录•动物疫病的预防•动物疫病的控制•动物检疫技术•动物疫病的净化与消灭•公共卫生与动物防疫01动物疫病的预防选择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远离污染源及交通要道的地方建舍。
动物饲养管理合理选址根据不同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饲料和饮水。
科学饲养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定期清理动物排泄物,定期消毒栏舍和用具。
卫生管理诊断技术掌握动物疫病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如病原分离鉴定、抗体检测等。
监测计划制定定期监测计划,包括临床检查、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疫情报告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动物疫病的监测与诊断动物疫病的防疫措施根据当地疫情和免疫程序,合理安排动物免疫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
免疫接种隔离与封锁消毒措施人员防护发现疫情后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对动物舍、用具及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菌。
从事动物饲养和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人畜共患病交叉感染。
02动物疫病的控制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常见动物疫病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症状三种类型。
每种疫病的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发病特点等都不尽相同。
03动物疫病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征0201一旦发现动物疫情,应立即报告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确认。
疫情报告与确认对疫区进行封锁,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外进行全面消毒。
隔离与消毒针对不同疫情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动物疫病的疫情处理动物疫病的控制策略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提高养殖业主的防疫意识。
强化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警。
监测与预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疫病防治,包括合理制定免疫程序、规范使用兽药、定期进行驱虫等。
科学防治加强与国际动物防疫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动物防疫技术与管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动物疫情挑战。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2022

农业农村部发布《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国兽医发布2022-09-09 16:43发表于山东《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已于2022年8月22日经农业农村部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检疫活动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陆生野生动物检疫办法,由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另行制定。
第三条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农业农村部主管全国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工作,负责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检疫工作需要,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官方兽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为动物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条农业农村部制定、调整并公布检疫规程,明确动物检疫的范围、对象和程序。
第六条农业农村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动物检疫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动物检疫信息的可追溯。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信息数据管理工作。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运输、隔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在动物检疫管理信息化系统填报动物检疫相关信息。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检疫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本办法以及检疫规程等规定实施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出具动物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并对检疫结论负责。
第二章检疫申报第八条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货主应当提前三天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疫情诊断 接到疫情后,立即现场核实、诊断 3.采集病料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病
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诊断。
4. 调查疫源
2. 疫情控制
“边报告,边调查,边控制”原则
隔离患病动物
根据疫情初步诊断,将动物分为三类: 患病动物:有明显特征症状 可疑感染动物:无症状,但与病畜有接触 假定健康动物:无症状且无接触
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必要原因
1. 环 境中 存在 病原 体
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稳定性是疫 病发生的基础
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
2. 动 物受 到感 染
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
感染不一定发病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7. 应激
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
1. 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
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
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距离”,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清洁道与 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
2. 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饮水卫生
科学饲喂 饲养密度合理 全进全出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发病畜禽 数量不断增加(个—群,群—群),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 扩大
流行过程: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终止的全过程
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
无疫区:指某特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一种或者几种规定 的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根据达到无疫区标准是否采取免疫接种
措施,分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 对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管理
5. 对动物疫情进行管理
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
“养、管、免、消、检、治”
生物和寄生虫卵的“保护伞”“培养基”,如果不及时清理或处理不 当,不仅使生活在圈舍内的畜禽非常容易接触到病原而感染,也污染 周边环境。
6. 湿度
畜禽粪便中水分,潮湿地面蒸发的水分,畜禽呼出的水汽和大气湿 度的影响,使圈舍湿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发 育繁殖,饲料、用具也会受潮发霉,引起消化道疾病。
群体相对纯净。
检疫 非免疫净化 免疫净化 培育健康种群 定期驱虫 综合性净化措施
2. 治疗
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互相
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
预 防
扑 灭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 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终止 传播和流行。
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
病的预防要求采取控制、扑灭措施;而及时控制、 扑灭疫情,则是最有效的预防。
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加强领导、
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
依法防疫、
群防群控、
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锁期间和解除封锁后的监测工作。
5.监测方式、方法
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6. 预警预报 7. 强制免疫 2013年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
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强制免 疫计划。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 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一、动物环境卫生
1. 环境 2.动物环境:
饲养管理环境 饲料、饮水;饲养方式密度,规模等
生物学环境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其它有害鼠类、蜘蛛
昆虫
理化学环境
舍基本结构
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分,光照,蓄
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1. 养殖场建设
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
3. 饲养密度 是指畜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饲养密度越大,排泄物越多,粉尘气
体越多,温度越多,湿度也越大,环境中病原体生存分布机会越大, 动物发病量增多。
4.空气环境
在封闭的畜舍内,尘埃、飞沫、有害气体含量均高于舍外,对呼吸 道疾病影响最大。
5. 养殖废渣废水 养殖废渣废水是养殖场的污染源,它们含有大量病原体,是病原微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个体—个体,出现和患病动物相同的症状。
传染性是疫病与普通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流行:疫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的特性,个体—群体。
动物疫病是群发性疾病。
3. 具有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抵抗力。动物患某种疫病后,由于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
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1. 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无疫区: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
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国家验收合格的区域。
2. 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 3.加强优势畜牧业产业区的疫病管理
4. 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
其他控制措施
3. 疫情认定
重大动物疫情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
门认定。
4. 疫情处置
①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情确认后,迅速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点: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 疫区: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由疫点向外延伸3km。 受威胁区:疫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疫区周围向外延伸5~10km。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1、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
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 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 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 皮肤而发生感染。
② 封锁疫区
程序: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封锁疫区——政府在 24h内发布封锁令——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进出口设立临时检疫消 毒站
③ 处置措施
扑杀、销毁、消毒、接种疫苗
5. 解除封锁
6.恢复生产
二、 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 1.净化
是指清除动物群体中一种或数种最普遍最难控制的疫病,使疾病减少,
群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抗体合格率是指某病免疫接种后进
行抗体检测,抗体合格的动物占动物总数的百分率,一般 大于70%,群体的抗病能力强,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表现形式:
1.散发
2.地方性流行 3.流行 4.大流行
第二节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
扑灭原则:
“早、快、准、严、小”
早发现、早报告 快行动、快控制
准确诊断
严封锁、严处理 把疫情控制在最低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
扑灭措施
1. 疫情报告: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动物种类、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免疫情况 是否有人员感染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报告单位、单位负责人、报告人、联系方式等
2. 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两大因素,营养 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 的排出,均需溶于水中进行。缺水导致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抑菌物质 (唾液、呼吸道黏液、生殖道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减少,降低防御屏障 对病原的低档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黏膜侵入机体。
3. 清洁养殖
清污分流 清除废渣 销毁动物尸体 消毒
4. 控制理化环境
5. 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
1. 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
验证查物
采样、留 验、抽检
补检、重 检
调查取证
隔离、查 封、处理
三、疫病监测
1. 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疫病进行系统、完
交配
拥挤 饲料、饮水 空气 土壤、粪便 动物产品 工具及其它产品 风源 饲料、饮水 空气 土壤、粪便 动物产品 工具及其它产品 风源
非生物媒介
生物媒介
3.易感畜群 距传染源的远近
群体模式
幼龄畜群 群体营养状况
群体免疫状况
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
果断处置
动物检疫
※ 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
方法,依照法定检疫对象和检疫标准,对动物、 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
动物检疫特点
具有强制性
(政府行为,法律)
具有法定的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
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具有确定的动物疫病 具有科学性
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
寄生虫(线虫、原虫、吸虫、绦虫)等微生物或寄生
虫。非生命的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
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
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中间屏障,动物和人 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疾病。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测。了解、掌握疫病分布和发生、发展趋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