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5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续)
三项质量控制标准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的重点由生产线的“终端”移至生产过程的 “工序”;
把全数检验改为随机抽样检验; 用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控制图”; 再用控制图对工序进行加工质量监控,从而杜绝过程中
大量不合格的产生。
6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 《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指出:
7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续)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是:“四全、一科学”。
“四全”: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指标的质量管理; ➢ 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科学”:
➢ 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中心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8
四、标准质量管理阶段
ISO9000诞生的背景:
不同的客户对供应商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无统一标准; 接单时供应商往往要接受不同顾客多次的质量体系审核,耗
三项原则:计划、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二个分工:计划与执行分工、检验与生产分工 终端专职全数检验。
但这都属于“事后检验”,即使全数检验也 不能确保质量。因为本质上来说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需物资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而“终端检验制”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三 项战时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 服务,把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 为整个的有效体系。”
市场研究
设计开发
生产加工
售后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市场又终于市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是由世界八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结合 汽车行业特点,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发起制定的一 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它使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汽 车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相一致,以达到一个欧洲和美国乃至 世界汽车工业承认的统一文件和认证流程。
ISO系列标准
IS0
OHSAS18000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管理体系)
该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 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
ISO系列标准
OHSMS18000标准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2013年11月 程海波 于宁夏
前言
•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 有管理职责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 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 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 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 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年代~50年代)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二次 世界大战。由于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 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 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 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 的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从产生到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从18世纪中叶欧洲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当时,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把关,对已完成了的全部产品进行事后的、百分之百的检验。

而由谁来执行检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过程。

初期的检验由工人自己进行,工人依靠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其后,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了工长,有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一职能又有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有人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选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确实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卸责任。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在战后才得以传播和广泛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事前的、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事后质量检验的弱点,尝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明城墙城砖上仍然 可以清晰地看出烧制窑主的名字。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车同轨,书同文。
质量统一的思想停留在政府层面上。 质量思想:做好质量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TJ INNOVA_SQMC
2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工业革命以前质量管理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作坊,质量控制依靠工匠或艺人自己 来控制。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 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埃里·惠特尼答应为美国政府生产毛瑟枪时,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 式来制造。新方法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互换性……最终导致 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的里程碑式案例。
TJ INNOVA_SQMC
3
TJ INNOVA
二、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
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目录
1.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2.质量检验时期 3.统计质量控制时期 4.全面质量管理时期 5.供应链管理时期
TJ INNOVA_SQMC
TJ INNOVA
1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车同轨,书同文,质 量才能做好!
回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 发现,质量一直是人们给予巨大 关注的大事。
后期检验,不良品已经发生,不良品也占到生 产成本的很大比例。
老休呀,能不能想 个办法,提高一下
质量?
我试试……统计质量 控制,我看行!
TJ INNOVA_SQMC
6
TJ INNOVA
三、统计质量控制时期(1925-1960)质量?生产?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 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技术取得成效; 美国军方物资供应商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美国军方 制定战时标准,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以休哈特、道奇、 罗米格的理论为基础)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Hale Waihona Puke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TJ INNOVA_SQMC
4
TJ INNOVA
二、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时期特点: 当产品被生产出来,需要对它进行严格仔细的筛选。
合格的就可以交付用户,不合格的报废或者降价处
理给愿意接受的使用者。
结合,并开创了把数量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
新局面。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请大家讨论本阶段可优化点
TJ INNOVA_SQMC
8
TJ INNOVA
四、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 和工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 测,质量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 产品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 法来更有效的控制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 管理的序幕。
当你在主机厂关注汽车质 量好坏的时候,有人已经 把关注点放在了零部件厂 甚至原材料厂家。
TJ INNOVA_SQMC
12
五、供应链管理(1985-今)质量?管理?
TJ INNOVA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 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 链".它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 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 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 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所以,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应包括 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或零配件供应商),制造商(加工厂 或装配厂),分销商(代理商或批发商),零售商(大卖场,百 货商店,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和杂货店)以及消费者。
要想质量好,多加质
检员,检验检验再检
代表作品:图纸,标准作业指导书
验。
请大家讨论本阶段可优化点
TJ INNOVA_SQMC
5
TJ INNOVA
三、统计质量控制时期(1925-1960)质量?生产?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量的提高,检验人员越来越 多,最多的占到公司的30%人数,对产品成本造成很大 的压力。
顾客为关注焦点
系统的管理方法
持续改进
预防为主
代表作品: ISO9001 精益思想
质量设计出来的, 在设计的时候就 要考虑到怎么做 更容易实现,一 致性会更好!
看板管理
请大家讨论本阶段可优化点
TJ INNOVA_SQMC
11
五、供应链管理(1985-今)质量?管理?
TJ INNOVA
随着产品的复杂程度提高,供应链的不断扩大,要想 更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不只要控制好内部的质量 (控制图),还要供应商的质量(TQM),更要对分 供方及至更上游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和控制,供应链 管理科学应运而生。
1950年戴明提出质量改 进的观点(戴明14法)
TJ INNOVA_SQMC
7
TJ INNOVA
三、统计质量控制时期(1925-1960)质量?生产?
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
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
事前的、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把以前质量管理
中的“事后把关”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
质量意识: 好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 并且要以数据为客观依据, 要视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核心; 在实现方法上,要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TJ INNOVA_SQMC
10
TJ INNOVA
四、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主要特点:全员参与;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TJ INNOVA_SQMC
9
TJ INNOVA
四、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 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其次,TQC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 造过程,而且要管理采购、设计直至储存、销售、售 后服务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