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之大题精做4 岩石圈(教师版)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含答案(解析)**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一)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题。
1、图示地区()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③处是背斜山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2、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参考答案】1---2、D.C解析:第1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第2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二)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A.C处—流水侵蚀作用D处—流水沉积作用B.C处—风力侵蚀作用D处—风力沉积作用C.C处—流水沉积作用D处—流水侵蚀作用D.C处—风力沉积作用D处—风力侵蚀作用2.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A 2.C第1题,图中C处为山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D处为河漫滩平原,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第2题,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说明A1与A2、B1与B2山脉原来是相连的,是同时形成的,但随后发生了断裂,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位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一、典例剖析典例: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数码是( )A.②B.③C.④D.⑤[解法指导]读:岩石循环模型图。
提:根据图中岩石的相互转化可以判断:当炽热的岩浆从地球内部向上侵入或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石在地表暴露,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影响,常形成沉积物,进而形成含有化石的沉积岩;岩石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岩石在地壳深处被高温熔化变成岩浆。
调: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答案:(1)C (2)C解析:(1)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2)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图中④表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思:要明确各种岩石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把握好箭头的方向,根据其相互转化明确岩石类型及作用过程。
[考法指导]二、知识归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字母是a属于外力作用的字母是b。
3.写出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
(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Ⅰ冷却凝固作用,Ⅱ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Ⅲ重熔再生,Ⅳ变质作用。
判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三、跟踪训练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基础题:地表形态的塑造(附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基础题:地表形态的塑造(附答案)岩石圈物质循环在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内,一堆堆硕大的近圆形石头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
这里的近圆形大石头不是由大理岩构成的,而是由典型的花岗岩构成的。
下图示意“魔鬼大理岩保护区”的近圆形大石头。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期末,11)花岗岩属于 ( )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2.(2020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期末,12)图中的近圆形大石头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泥沙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上升—风化侵蚀B.岩浆侵入—冷凝成岩—地壳上升—风化侵蚀C.风化侵蚀—地壳上升—岩浆侵入—冷凝成岩D.变质成岩—地壳上升—物理风化—风力侵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下图为某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中地层T、J、K年代依次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1河北选考模拟,3)图中发育两条河流,一条已标注,另一条( )A.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甲地B.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甲地C.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乙地D.自东南向西北流经乙地4.(2021河北选考模拟,4)正确表示图中“Ⅰ—Ⅱ”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的是 ( )ABCD板块构造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
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1福建南平浦城期中,19)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的( )A.①处附近B.②处附近C.③处附近D.④处附近2.(2021福建南平浦城期中,20)下列时段板块移动平均速度最慢的是 ( )A.距今100百万~120百万年B.距今120百万~140百万年C.距今140百万~160百万年D.距今160百万~180百万年地质构造下图为地表P—P'沿线的野外地质考察资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知识讲解1.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二、高考经典试题1.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1)C(2)C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典型例题】(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 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AD 2.AC练习:(2015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试)下图中a图是香港西贡国家地质公园滨海地带火山海蚀地貌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b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中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能属于b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变质岩2.导致a图玄武岩石柱断面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二)波浪岩(Wave Rock)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帕斯以东340公里处的沙漠中,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左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高考大题训练岩石圈教师版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四周陡峭,山顶却平展恰似一个长1500多米、宽200多米的巨大桌面,开阔无比,被称作"上帝的餐桌"。
在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
晴天时受海陆风的影响,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
左图是桌山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桌山景观。
(1)简述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
(2)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的桌布"的最佳季节为当地夏季,分析其原因。
(3)分析桌山上"溪流几乎绝迹"的原因。
【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因沉积作用形成平坦的沉积岩(石灰岩);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或侵蚀作用)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原因∶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视线好;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
(3)桌山顶集水面积较小;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虽然稍多,但风力大,蒸发强;所以溪流几乎绝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成因、海陆风以及河流的相关知识。
(1)本题应从桌山主峰的像"桌面"一样平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
优选例题岩石圈大题优练4(2)结合材料的信息"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可出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分有关。
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晴天多。
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夏季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练习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含答案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一)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2)和花岗岩地貌景观照片(图3),完成题。
1、图1中甲、乙之间区域()A.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B.岩层向下弯曲C.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D.肯定不存在生物化石2、图3为甲地照片,该景观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2中的()A.a B.b C.c D.d答案:1---2、C.C解析:第1题,根据甲、乙之间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判断,该区域地质构造为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但该区域有河流流经,应为河谷,A、B错;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C对;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之间区域是否存在化石,D错。
第2题,根据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向d判断d为岩浆,c为岩浆岩,则a、b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图3中花岗岩为岩浆岩。
(二)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地形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B.乙处岩石由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C.①—②—③岩层年代由老到新D.地表形态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2.图中河流()A.在丙处常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B.丙、丁间河道弯曲,水流平稳C.丁处河岸以沉积作用为主D.冬、春季有明显的凌汛现象【答案】1.D 2.B第1题,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堑,A项错;乙处岩石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B 项错;①—②—③岩层年代由新到老,C项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二者共同塑造了当地的地貌形态,D项正确。
第2题,洪积、冲积扇一般位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丙处地形平坦,无冲积扇或洪积扇分布,A项错;丙、丁间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水流平稳,B项正确;丁处位于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C项错;无法判断图示河流是否有结冰现象,所以也无法判断是否有凌汛现象,D项错误。
(三)[2019·阳泉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米,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黏土和粉质黏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中。
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
左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 和B 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右图示意城市C 附近理论与实际沉积剖面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城市A 和B 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判断城市C 附近岩层的沉积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并从地质作用推断其成因。
(4)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答案】
(1)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沉积发生中断(沉积不连续),缺失了P1地层。
由于地壳运动,先形成的P1地层被抬升,风化剥蚀后,导致该地层消失,之后继续接受沉积。
精选大题 岩石圈
大题精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