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伤现场检伤分类的方法指引-2016
灾难救援之群体伤的检伤分类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以降低死亡率。
优先救治重伤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救治 重伤员,以确保其生命安全。
分类救治
根据伤者的伤情轻重,进行分类救 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医疗救援的流程与方法
现场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疗人员应对伤者进行初步评估, 确定伤情轻重。
分组救治
根据伤情评估结果,将伤者分成不同的救治组, 进行分类救治。
现场处理的资源与协调
医疗资源
信息共享
确保现场有足够的医疗人员、药品和 设备等医疗资源。
及时共享伤者的伤情信息,以便医疗 人员做出正确的救治决策。
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医疗资源 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04
群体伤的医疗救援
医疗救援的原则与目标
及时救治
在灾难发生后,医疗救援应尽快 到达现场,对伤者进行及时救治
资源合理利用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每个伤 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现场处理的流程与方法
01
02
03
04
初步评估
对伤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判断其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分组救治
根据伤情,将伤者分为轻、中 、重三个等级,分别进行救治
。
紧急处理
对危及生命的伤情进行紧急处 理,如止血、心肺复苏等。
转运救治
将伤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 一步救治。
转运救治
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伤者,应进行转运救治, 确保其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
医疗救援的资源与协调
医疗资源协调
在灾难救援中,医疗资源的协调至关重要,应确保各类医疗资源 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跨部门协调
医疗救援需要与其他救援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如消防、警察等,以 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检伤分类( 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
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重伤:黄色标识轻伤:绿色标识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 预后很差)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绿色标识):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
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
大批伤员现场检伤分类流程

大批伤员现场检伤分类流程大批伤员现场检伤分类流程●判断环境安全●核、化、生、不明气体泄露事件等做好个人防护快速判断伤情,分类处理轻伤员(绿色标记牌)致命伤(死亡,黑色重伤员(黄色标记危重伤员(红色标记牌)清醒、可以步行标志牌)严重头部伤牌)无严重创伤致命性损伤大出血非窒息性胸腔创伤一般软组织挫伤呼吸、心跳已停止昏迷长骨闭合性骨折轻度烧烫伤头、胸、腹严重休克小面积(30%一下)外伤而无法实施心肺开放性骨折烧伤复苏严重挤压伤无昏迷或休克的头内脏损伤大面积(超过30%)颅和软组织损伤烧伤呼吸道烧伤窒息性气胸颈、上颁和面部损伤严重烟雾吸入(窒息)次优先处理:现场处理:第一优先处理:将伤员送到●开放气道、人工●停放在临时停尸●开放气道、人工合适的医院通气处通气第三优先处理:●开放静脉通道●妥善保存其●胸腔穿刺减压●根据现场条●止血包扎固定所有物品以备●开放静脉通道件进行简单对症处生命体征或伤情后期查验●止血包扎固定理稳定后次优先转送由殡葬车运送伤情稳定后优先由稍延迟转送医院救护车转送可以用普通车辆转禁止不处理就转送送将伤员送到合适的医转送注意事项:院●连续监护和抢救●有条件可以进一步了解伤者的情况,如:过去病史、过敏史、用药史、最近的进食时间和详细的受伤经过等●与收治医院联系,向医院通报的内容包括:简要伤情和处理、医现场抢救原则:院需要作什么准备、预计何时到达先救命后治病●送达收治医院后,在急诊科进行交接班先重后轻●收治医院开放“绿色通道”先急后缓。
院前群体伤现场检伤分类PPT

RABC的意义
• RABC代表各种常见危重症的表现,只要其中任 意一项出现异常,就可以快速评估为危重伤员。 • 异常项目越多,伤势越重。 • 如果伤员无意识、无呼吸、无大动脉搏动,即 可判断为心脏停搏,如果发生在5分钟内挂红 牌并立刻心肺复苏,如果超过10分钟挂黑牌等 待最后尸体处理。因为群体伤时候,不能因为 抢救一个成活几率极小的伤者而放弃其他重伤 员的救治。作为现场医生必须谨慎判断。
评估参数 无异常(0分) 轻度异常(1分) 明显异常(3分) 特别异常(5分) <100 计1分 <85 计3分 >120 计3分 >30 计3分 <75 计5分 <50 计5分 <10 计5分 不可理解的言 语 计5分 胸腹部有穿透 伤 计4分 1、收缩压 >100 计0分 (mmHg) 2、脉搏 51-119 计0分 (次/分) 3、呼吸 14-28 计0分 (次/分) 4、神志 神志清楚0分
重伤员的鉴别要点
• 1、循环:有明显外出血,脉搏>100次/分 • 2、CHANS受伤,即头、颈、胸、腹和骨盆、 脊柱其中一处或多处有无开放伤、可疑骨折或 者二度以上烧伤。 • 3、四肢有无肉眼可见的明确骨折或者肢体、 手指脚趾离断。 • 以上3项有任何一项有异常,则判断为重伤, 注意所有检伤都必须动态、反复、持续地进行 评估,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第二次检伤分类复 查。
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10分钟内)
• 二、发出第二次口令筛选危重伤
• 对于不能行走的或者已经倒地的伤员,大 声下令:“凡是能听到我说话的,请马上 举手示意并高声回答”。没有反应的伤员很 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 • 使用RABC法快速识别。一般20秒内完成一 例。
RABC快速识别法
灾难救援--群体伤的检伤分类

10
院外检伤程序
• 院外工作环境和条件更为广泛和复杂,实际运作 有一定困难,必须有救护技术、设备、经验等条 件支撑
• 需要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配合,需要动员一切 可以借助的资源
• 有时还需要消防、公安及军队的配合才能完成救 治任务。
7
伤情轻、中、重3级
中度
• 主要受伤部位损害严重,有功能损害,意识丧失 <15min,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一般无生命危险 ;
• 总面积在10%~30%的Ⅱ度烧伤,或Ⅲ度烧伤面 积< 10%;
• 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13;在一段时间内失去 生活、工作能力,治疗时间较长,治愈后可能留 有功能障碍。
• 确保伤员安全,分别由医生、护士、护理员陪同 疏散伤员,无需住院的伤员交代其回家休养。
40
心理救援
• 大规模灾害需要心理救援的患者众多,如给全 部人员进行心理指导将浪费更多的医疗资源, 根据三个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心理救援人员。
• 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 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4
ABCD法
• ABCD法来源于前述伤情程度的判断依据, 即从众多的伤情参数中,选择出四项最重 要的生命体征指标: • 体温(T) • 脉搏(P) • 呼吸(R) • 血压(BP) • 神志(C)
15
ABCD法
异常生命体征
– C:格拉斯哥评分≤ 9分 – P:50-120 次/分、脉搏微弱 – R:10-30 次/分、急促或表浅 – BP:收缩压<100 mmHg,或者平均动
灾害现场之现场检伤分类法

现场RABC检伤法
1. R. Response 反应性(有无意识障碍,意识水平低于A/V/P/U) 2. A. Airway 气道(有无气道部分梗阻甚至完全梗阻,后者听不
到呼吸音)
3. B. Breathing 呼吸(有无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感觉没有
自主呼吸)
2.主动询问伤员:“你哪里受伤了?”。如果是五处重要的部位 CHANS 受伤,即头(H,Head)、颈(N,Neck)、胸(C, Chest)、腹(A,Abdomen,包括骨盆)或脊柱(S,Spine),定 向检查其中局部一处有无开放伤、可疑骨折或者Ⅱ度以上烧灼伤;
3.四肢受伤有无肉眼可见明确骨折或肢体、指趾断离伤,有无末梢 血管神经受损(应该常规检查肢体末端有无 PMS 障碍,即 P 动 脉搏动、M 肢体运动和S 感觉功能)
现场评估(五要素,未接触伤员)
1. 急救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 2. 救护车上隔窗观察,看表 ; 3. 判断现场环境安全(警察已交通管制) 4. 伤员人数 是否需要增援; 5. 受伤机制(创伤原因与能量大小)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
➢ 四个等级: 1. 死 亡: 黑色标识 2. 危 重: 红色标识 3. 重 伤: 黄色标识 4. 轻 伤: 蓝色(或者绿色)标识
灾害现场之检伤分类法
主 要 内容
一、掌握检伤分类国标等级和标识; 二、掌握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
采用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 三、了解第二次检伤分类复检—
使用定量评估法(1小时完成); 四、小 结
场景
• 小汽车因违章变道导致 汽车连环相撞
• 现场一片混乱,有6位 乘客受伤!
• 您作为第一个到达现场 的医护人员该如何开展 救援???
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检伤分类标准

医疗机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检伤分类标准1.编制目的在突发事故现场出现群体性伤害,合理利用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检伤、分类、处置,按照伤情的轻重缓急,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尽可能地减轻伤残程度,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
2.适用范围适用于市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群体性伤害紧急医学应急救援,本标准规定了检伤分类的执行者资质、检伤分类区域划定方法及标准、伤情分级标准、伤情评估方法、检伤分类卡制作标准及使用方法、检伤分类卡的流转方法等。
3.检伤分类区执行者资质3.1检伤分类的执行者应当由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医生担任。
3.2检伤分类的执行者除了要具备快速熟练评估分类的能力,还需要了解灾害的起因和重大程度。
4.检伤分类区域划定方法及标准医疗救援队到达事故现场后,遵照“三靠一避”的原则( 靠近水源、公路、现场,避开危险品) ,选定合适位置设立移动医院(Mobile Hospital,MH), 确认安全后立即展开医疗救援工作。
4.1选择靠近事故现场,空旷和安全的场所;4.2远离危险源和污染源的上风向安全场所;4.3需要良好的照明条件;4.4便于检视所有伤病员;4.5有便于陆地和空中疏散的通道。
5.伤情分级标准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事故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的伤病情及获救的轻重缓急的先后程序。
5.1重伤--Ⅰ类:用红色标识表示重伤但应可以救活的伤员,也称“第一优先”。
伤病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为急需进行抢救者。
如气道阻塞,中毒窒息,活动性大出血,严重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烧烫伤,重度休克等。
5.2中度伤--Ⅱ类:用黄色标识表示中度伤情,也称“第二优先”。
伤病情严重,应尽早得到抢救。
如各种创伤,复杂、多处的骨折,急性中毒,中度烧烫伤,疾病已陷入昏迷,轻、中度休克等。
群体伤现场检伤分类的操作考核评分细则表

2、立即向考官报告定量检伤分类结果,计算出正
确的量化评判总分。
定量检伤分类每错误1例扣5分,至扣完10分为止
整
体
考
评
10分
总体印象和用时
评委总体印象分
2分
1、要求穿戴整洁、佩戴胸牌,精神饱满、严肃认
真,动作规范、干净利落,全程体现人文关怀;
2、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并有医嘱回应,口齿清晰。
检伤分类超时或未及时报告每缺少1例扣5分,至扣完10分为止
第二次
定评
量估
PHI法
30分
第一步对已经初步筛选出的危重和重伤员进行定量评估
采用PHI定量评分法,记住5项指数的不同参数级别与量化分值,然后计算总分,进行第二次检伤分类复检。
20分
1、口述考核PHI法5项指数(包括收缩压、脉搏、
呼吸、神志与附加伤部及伤型)的不同参数级
别与相应量化分值;
2、口述考核PHI法定量评判危重伤、重伤员与轻
伤员的3个评分标准。
量化分值每回答错误1个扣2分,至扣完20分为止
第二步在1小时内
完成准确信息报告
第二次检伤分类采用PHI定量评分法结束以后,限定必须在1小时内向“120”报告结果,完成准确的信息报送。
10分
1、采用PHI定量评分法,模拟完成危重伤和重伤
15分
1、CHANS指头(H,Head)、颈(N,Neck)、胸
(C,Chest)、腹(A,Abdomen)和脊柱(S,
Spine)这5个人体重要的解剖部位;
2、只要其中任何一处是开放伤、骨折或者深Ⅱ度
以上烧灼伤,就应归类为重伤,挂黄色标识牌;
3、伤部不在CHANS且神清者,初步判为轻伤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
——深圳市二次评估法规范性指引(2016版)
(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
检伤分类(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
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
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
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
重伤:黄色标识轻伤:蓝色标识
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预后很差)
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
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
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
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
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蓝色标识):
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
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
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
采用RABC法进行徒手的快速识别,单凭肉眼一看和一听(或者一摸),最多
只需20秒钟便能迅速地完成一例检伤分类,从中快速筛选出危重伤或者死亡人员。
R. Response 反应性(有无意识障碍,意识水平低于V/P/U on AVPU以下)
↓快速评估方法为:给予伤患声音(V)和疼痛(P)刺激,观察其反应性;
A. Airway 气道(有无气道部分梗阻甚至完全梗阻,后者听不到任何呼吸音)
↓快速评估方法为:一看、二听、三感受,观察胸部起伏、呼吸音和出气;
B. Breathing 呼吸(有无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感觉没有呼吸)
↓与气道一起检查,用6秒钟观察呼吸(3次以上起伏甚至1次起伏都看不到);
C. Circulation 循环(有无明显的大出血或者休克表现,直至心脏停搏)
↓快速评估方法为:扫描全身,同时10秒钟触摸颈动脉与桡动脉搏动(对比强弱),觉得跳很快(120次/分以上),并感觉皮肤湿冷苍白(毛细血管回流征>3秒钟)。
RABC分别代表着各种常见危重症表现,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便可快速评估为危重伤员;异常的项目越多说明伤情越严重,如果伤病员无意识、无呼吸,同时也无颈动脉搏动,即判断为心脏停搏,10分钟过去后可诊断死亡(须描记心电图证实)。
究竟该挂红牌还是黑牌,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谨慎地作出评判。
3、然后进入第三步,快速区分出轻伤(挂蓝色标识)或者重伤员(挂黄色标识):
听到第二次口令后,只要能立即举手示意并高声回答者,可能就是轻伤员或者是重伤员,说明他们神志是清楚的,而且气道畅通、有自主呼吸,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
轻伤与重伤的鉴别诊断依据下列三点:
(1)只需检查循环:全身有无明显的外出血,或者脉搏是否有增快(100次/分左右);(2)主动询问伤员:“你哪里受伤了?”。
如果是五处重要的部位CHANS受伤,即头(H,Head)、颈(N,Neck)、胸(C,Chest)、腹(A,Abdomen,包括骨盆)或脊柱(S,Spine),定向检查其中局部一处有无开放伤、可疑骨折或者Ⅱ度以上烧灼伤;(3)四肢受伤有无肉眼可见的明确骨折或肢体、指趾断离伤,有无末梢血管神经障碍。
如果以上3条全部“无”异常,即使伤病员不能自行走动,仍可初步分类为轻伤;而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有”异常,则判断为重伤,即使全部生命体征都保持平稳;但如果循环C项检查明显异常,仍应评判为危重伤。
注意,所有检伤分类都必须动态、反复、持续地进行评估,应选择适当时机,在稍后进行第二次检伤分类复检,不能仅给予一次性评估后,就维持检伤分类结果一成不变。
四、第二次检伤分类复检——使用定量评估法(1小时完成)
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所用的方法仅适用于事发现场面对群体伤的最初快速筛选,
采用上述两次口令和RABC法初步分类出危重伤及重伤员;然后在增援的医生赶到、现场人手足够多或者伤病员即将被搬运上救护车时,再结合定量评分法进行第二次检伤分类复检,以确保评估准确。
定量评分法中推荐比较简单实用的PHI法(Prehospital
PHI法的检伤分类标准为,将表中上述5项参数每个级别逐一评估所得的分值相加(每一项只取其中一个对应分值),然后根据5项合计的计算总分数进行评判:评分0~3分——轻伤;评分4~5分——重伤;评分6分以上——危重伤。
五、注意事项:
●绝对不可以根据伤员的呻吟喊叫程度来判断伤情的轻重。
●第一个到达事发现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医生,就是现场医疗急救的当然责任人和临时指挥员,必须首先采用定性的快速检伤分类法,即刻实施第一次检伤分类。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其转送到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在转运之前对确定优先运送的伤病员再进行第二次复检评估。
●如果现场只有1~2个伤病员,或者伤病员被转送到救护车上之前,要求对每一个伤员个体,遵循DR.ABCDE的七大步骤进行详细查体。
由医生一步不少地依照下列顺序:D(Danger,现场环境)→R(Response,患者意识)→A(Airway,检查气道)→B(Breathing,自主呼吸)→C(Circulation,循环体征)→D(Disability,神经状态)→E(Examination,专科查体),规范化接诊与检查评估。
其中任何一步发现问题如需要紧急干预,就应立即下达医嘱(管理),吩咐助手采取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Fix it),然后继续往下查体,不要中断、直到完成所有步骤为止。
强调团队精神和医护配合。
●如果是创伤,查体时伤员身体应充分暴露,受伤部位和定性要具体化描述,如
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尽量用数字准确表达受伤范围。
附1、群体伤的情景案例
2分钟前,在某闹市区的一条市政道路上,一辆小轿车突然失控,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路边人群,造成人行道上四个成年人受伤。
你正在院前值一线班,听从120调令,立即上救护车迅速赶往事发现场。
请问到达现场后,你应该怎样正确实施医疗救援行动?
附2、两次发口令的建议台词
(1)第一次口令:
我是“120”的急救人员,我们现在来救助大家!请大家保持镇定、不要慌张,服从指挥、积极配合。
下面请听从我的口令:凡是能自行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手边!(或者右手边,视现场具体情况而定,走往安全的地方并且不阻碍救援通道)。
(2)第二次口令:
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以便我们尽快地前来救助你!(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病员)。
附3、深圳市二次评估法规范性指引(2016版)小结
(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蓝色标识)。
凡是能听从口令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
仅针对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伤病员(肯定是少数),采用RABC法进行徒手的快速识别,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便可快速评估为危重伤,而如果RABC全部异常(即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则判断为死亡(稍后必须描记心电图作为客观依据)。
(3)然后进入第三步,快速区分出轻伤员(挂蓝色标识)或者重伤员(挂黄色标识)。
听到第二次口令后,凡是能举手示意并高声回答者,可能就是轻伤员或者是重伤员,只需要检查循环C一项,同时主动询问伤员的受伤部位进行局部定向查体。
如果循环检查、CHANS部位或四肢局部查体发现明显异常,即可判断为重伤,否则就是轻伤。
(4)在救护车转运之前,对确定优先运送的伤病员再进行第二次复检评估,采用院前指数(PHI)法定量评分,准确地区分出重伤员与危重伤(目前考核只要求口述说出评判结果),完成全部检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