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艺术概论教案-语言艺术

第九章语言艺术一、本章内容概要1.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如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也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 公元前11 世纪) ,下至春秋中期( 公元前 6 世纪) ,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
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 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以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各种形式。
因此,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坦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即使诗中有一些关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诗人仍然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来体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常常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
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之事。
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全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女扮男妆参军到屡建战功返乡,在写人叙事中融汇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具有了浓厚的抒情意味,也使得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受。
高二语文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张复林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
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
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
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
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
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
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
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
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
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
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一、诗歌的作用诗歌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文字的出现便有了诗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以后到现代的新诗这样一段几千年的多元化发展历史,其思想表现形式和语言展现艺术始终没有背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轨迹,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诗歌学习和运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知祖国语文,传承中华文化。
诗歌是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植根于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参入、社会文人所推动,自始至终传承了着中华文化传统,是祖国语言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运用能够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祖国语言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认知传统古老的祖国语言文化的璀璨辉煌、博大精深;认识中国诗歌文化深厚雄浑的人文根基,广博深邃的思想底蕴,形式多样的类型体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是西方诗歌文化无法比拟的;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弘扬祖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2、认识社会生活,提高人格品质。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
不同的诗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出多样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直接而又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
通过诗歌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时代的变迁,知晓社会历史,认识社会环境,增长社会知识,进而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优美和伟大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3、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思维创造力。
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近现代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入信息化的本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对象,所以正确了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由于不同的民族产生的艺术特征不同,所以民族艺术是多元化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并有不同的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多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的盛况局面,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且相互交流,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特色.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以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还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服饰艺术和饮食艺术等.其二是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民族、地域的不同产生的艺术也不用,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神庙,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器,以及近代梵高的立体绘画和齐白石的花鸟、山水画并肩齐放,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的产生才会让世界艺术和而不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的油画家梵高及中国画家齐白石,不论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还是艺术造诣,不仅属于他们的民族更是属于世界的,都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联系的:民族性不仅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反之同样成立,中国的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汲取世界其他各地的文化艺术,当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随后的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的石刻佛像艺术,到现在所产生的影响还远远不断的熏陶着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更是影响到世界各地,中国汉字的传播,给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艺术的传播更是给世界各地带去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响.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文化艺术也是这样,这种民族性具有世界性,世界性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艺术.;其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区别的,我们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也不一定是世界性的,世界性的艺术也不一定适合每个民族,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以及饮食文化艺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是那却是他们本民族的重要文化艺术,其他地区的艺术特色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各民族的艺术需要,因此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其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笼统性的因袭,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所以并非一切民族的艺术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要想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才有可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是艺术发展是必然规律,必须承认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不能以世界性取消民族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承认民族的独特性并不是否定民族间世界性交流的趋势,民族的差异性恰恰是各民族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事实基础,不能因为坚持民族性则拒绝世界性.要正确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这一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或“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就根本无从谈起: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世界艺术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别,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而民族的艺术则不一定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的世界艺术则自有其民族性,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反过来又影响民族性艺术,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艺术的世界性指优秀的艺术具有跨越不同民族,为整个世界共同欣赏和接受的价值.强调艺术具有世界性,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异,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承担自己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艺术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当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要选择性的接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正确的与世界交流,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之路.。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 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 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 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 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 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 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 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于本土、 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 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 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 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 的现代艺术之路
用本民族的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 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 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 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 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 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 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 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 简单的讨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 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 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 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 ‘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 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是我 们自给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 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 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 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都要学到, 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 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 系,对于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刘勇论文资料6

郭沫若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01年09期【原文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04期第14~25页【英文标题】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Guo Mo-ruo LIU Yong,LI Chun-yu(Dep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NU,Beijing100875,China)【作者简介】刘勇(1958-),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内容提要】郭沫若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研究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描述与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法,从诗歌、历史剧、文艺思想与创作个性诸方面对郭沫若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反思和评述,从而揭示郭沫若研究的多重价值和意义,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预测郭沫若研究的发展趋向。
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realized the great value of Guo Mo-ruostudies which have achieved so many good results in the pastcentury.Inthis article,basing on a vast amount of detail andaccurate information,the authors undertake a systematic and all-round critical review ofGuo Mo-ruo studies in the 20th contury inthe following aspects:poetrystudies,historical playstudies,thought on art and literature studies,ideas guidingliterary creation studies,etc.While revealing the greatvalue ofthe studies fully,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stly,the article foretells the developmentaltendency ofGuo Mo-ruo studies in the future.【关键词】郭沫若/研究述评/多重价值/历史与趋向Guo Mo-ruo/critical review of the studies/multiple values/history anddevelopmental tendency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4-0014-12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如果说郭沫若研究本身在中国文化学术界堪称一门显学,那么郭沫若研究从发生到发展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变化也同样是显要夺目的。
浅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浅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作者:冀秋匀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艺术是人类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活动,艺术的源头是史前艺术,经济推动着社会上所有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国家,艺术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有的发展的早,,有的发展的晚,时间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艺术的发展是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贯穿艺术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关系一、艺术(1)艺术的含义。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通过艺术家的思想以及实践创造出来的产物。
艺术活动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受体验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用具有象征性符号的方式进行艺术品创造的实践活动。
艺术品的形成是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和创造力。
艺术是每个创造者特有的表现形式。
(2)艺术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追根溯源,艺术起源于史前艺术,所谓的史前艺术,是指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科考记载的历史时期的艺术。
史前艺术产生于还没有出现文字的时期,艺术不能被文字记载,只能通过艺术品留住那段时期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前艺术很好的表现出原始人类的感想,以便后人去体会,感受当时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等等。
每个艺术都有自己的高峰期,史前艺术也不例外。
它的高峰出现在欧洲,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尔塔米拉岩洞和拉斯科岩洞。
二、艺术的世界性艺术有其民族性,也有其世界性,不同民族特有的艺术属性交织在一起,各自吸收有利于本民族艺术发展的部分,使本民族艺术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散发着魅力。
各民族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不仅是本民族特有的,而且还是世界的,两者是离不开的,有了其中一个才会有另一个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有一个的存在,另一个才能更好的发展。
摄影同样也經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
但凡接触过摄影的人都知道摄影始于1839年创始人是达盖尔,可若要追本溯源其实人类最早对于影像的认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产生了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早了欧洲两千年。
这一现象为后来摄影的诞生做了很大贡献,摄影是从国外流传到中国的,但摄影的产生是来源于中国,民族的东西进入世界,才能被人们发现,才能被推广,才能被很好地运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部编九年级上册名著《艾青诗选》知识点归纳及检测题3

部编九年级上册名著《艾青诗选》知识点归纳及检测题3一、名著阅读题1.下列诗句均选自《艾青诗选》,其中哪一项与另两项不属于同一时代呢?请先选择,再简述理由。
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B.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C.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选项(_______),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填空。
“为什么我的眼睛长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饱蘸感情的名句出自著名现代诗人____的诗篇,他的成名作是怀念并歌颂抚养他的保姆的长诗《______________》。
他的诗歌中主要意象都是强烈鲜明的,充满雄浑的力量,如_______、_______等。
3.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的“德行”一门。
B.《泰戈尔诗选》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分别是《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花园集》。
C.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D.《唐诗三百首》中的“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体现了作者孤寂悲伤的情绪.(2)《艾青诗选》有着丰富的意象,其中“”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3)梁山108条好汉上梁山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无处容身而上山,有的战败后归降而上山,有的被吴用用计骗取上山……下列哪一组人物上梁山的直接原因是相同的?结合内容,简述其上山的原因。
A.林冲呼延灼 B.卢俊义徐宁 C.公孙胜董平4.“抓意象析情感”是阅读《艾青诗选》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研究综述文/解非[内容摘要]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
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
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民族智慧、民族的形象、民族诗人、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几千年过去了,许多诗篇还广为流传,同时,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广阔地域间共同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诗歌表现自己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灵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歌艺术。
诗歌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质朴的思想感情,优秀诗作不可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它必定是建立在一个民族坚实的肩膀上,立足的基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民族传统,同时,它也一定是我们的时代诞生的孩子。
每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平等自由生存的理念,这种心态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本源,才是诗歌灵魂的实质所在,可见,骨血是一个诗人的气韵,心灵是一个诗人的宇宙。
一如华兹华斯说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传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自动肩负起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认识到诗歌作品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
可以说2010年度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基本代表了最近几年少数民族诗歌的最高水平,这些诗歌紧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这些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一首首诗作,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并从民族历史文化纵深中发掘创作的资源,创作思想多元化,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言而喻,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繁衍及其民族血缘宗系的传承过程,同时还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正是文化的传承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这种传承、意识和情结表现在创作上,自然让其作品铭刻着民族印记、彪炳着民族性格、充溢着民族韵味、凸显着民族特色,每一个民族诗人都是不约而同的情有独钟地对生养自己的民族热情赞美,并吸取本民族一脉相承的全部营养,创作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而诗歌恰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命运、精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社会性,从一个诗人的“天地之心”到一个国度的“国民之魂”。
一如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的:“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诗人更是其中的杰出体现。
诗歌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高度和标志性的东西,在物质化的今天,它在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狄马加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个彝族优秀的儿子的一生都在为他自豪的母亲放声歌唱,确实,彝族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试想能够在4500多年的历史演化过程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且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不难看出这血浓于水的一脉深情,他诗作内容本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纵向和横向文化根系的深刻和准确的程度,以及本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抑或心理素质,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想象和研究的广域空间。
《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中第一首诗歌就是吉狄马加先生的《自画像》,他开篇就写到“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
他为自己的一生定位,也为自己的永世定格,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像他自己回答的:“我不老的母亲/是土地上的歌手/一条深沉的河流”。
他的诗歌意境开朗阔大,沉博精深,不屈不媚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
作为一个彝族的诗人他是多么的坚定与自豪,诗歌的主体出现了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话的宣言,一个彝族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首诗歌的基本题材,诗歌中的自传性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的诗歌这种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白,以及理智安静中对出身往事的追忆,构成了创作的第一要素。
吉狄马加先生的诗歌属于生养他的故土家园,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而放声歌唱,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成了精神的一个征兆,心灵的一个迹象。
比如《彝人谈火》中这样的诗句:“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你不会流露丝毫的悲伤/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都会为我们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衣裳”。
诗人对“火”的情感融入了独特的理解,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发人深省的思考,一是超验意义的终极诉求;一是经验意义的人间关怀,构成了他诗歌本质上的人性与神性的人文精神、以及理性与信仰的宗教精神。
也可见,他宽广豪放的胸襟,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诙谐幽默的个性气质,形成了他诗歌所特有的直抒胸臆、质朴刚健、温和悲悯的抒情风格,他擅长于用质朴的语言简炼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笔力雄壮的发掘那些和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意象,独具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气象浑厚的大境界。
如果从汉族主流诗歌文化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诗人在民族叙事时特别擅长寻找自我阐述的可能性,以激越昂扬的赞礼姿态回应来自民族文化血脉深处天籁一般的回音,并凸现自我的身份意识与民族意识。
那么,民族史诗就是最好的佐证,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居着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几乎成为后人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比如: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以及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每一部宏伟的民族史诗都成为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纪念碑。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和阿尔泰先生都擅长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而且是关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严肃题材的叙事长诗,长诗在于篇幅之长,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如长江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犹如建造房屋,框架结构大,建筑物才能建得宏大。
精神是大诗的灵魂。
这种精神应是活的精神,是活在人们思想里的精神,是人类朝前进步的文化。
站在人类历史学的高度把握人类进程的灵魂才是大诗的价值。
一如劳里•航柯(Lauri Honko)的定义:“史诗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原本由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优于其他叙事,对于特定传统社区或集团的受众来说,史诗成为其认同表达的一个来源。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神秘的光环》,故事多有神奇幻想的色彩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接取材于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性,不仅让人们思考是什么在决定一个部落、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这首长诗其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传说和神话,吸收了民间叙事文学的营养,甚至还借鉴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民歌的成就,锤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主题,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每一个诗句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全景式地反映了撒拉族的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又是十分具体可感,规模宏大、格调崇高,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对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审美感悟,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
他的诗句犹如一声来自古老民族深处的沉重叹息,唤醒了沉睡在民族历史记忆中倒影,用文字代天之言,天之高远尽人的视野里,天是生命的来源和展现希望之处,;用文字代地之言,地之深厚是人之生存的根本,这些影像缓缓地越过了时空后被当代时尚一次次的翻新,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撒拉族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而一个民族的形象何尝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性和兼容性,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诗歌是他真实的心理折射和精神展现,形成了一种风神摇曳、健朗豪迈的性格和品质,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蒙古族诗人一直保持着蒙古史诗的传统,而蒙古史诗的典型样式就是诗歌体,由局内观察和局外观察这两个角度我们不难发现这史诗所寄托的独特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阿尔泰先生的作品,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的深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思想一如“万斛泉流,不择地而出”。
他喜欢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这好比那绵绵悠长的蒙古长调,旋律优美,婉转流丽,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阿尔泰先生的诗歌表现在内容的渊源与其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寻求自己诗歌的呼声正是寻觅英雄诗人诞生的呼声,他丰富的阅历使他不惮以最大胆的方式打破传统诗歌创作,进行人性的描写,他对诗歌语言的持续把握能力,以及感情的敏锐和执着让诗歌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能让绿草随着春意而如约而至,自由灵活的拉近或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寄情感于言外。
一如宗白华说的:“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
民族历史的叙述是建构民族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晓雪先生的诗歌始终都承担着对白族历史的叙述,他的诗歌走向民族的心灵深处而传出的声音也一定是独特的,《插秧女》《洱海》《采花节》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诗人对生命、人生、大地的热爱,以及带有自己民族集体行为的苦难意味的抒情,其民族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表现的,家园意识体现出真正的诗歌精神历来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与生俱来的血脉情缘自然会时时提示诗人们自己来自何处。
诗人爱透过物象,看到了一个超感性的宇宙,表现为声、色、香、味的相通相感,娜夜女士的诗歌常常把我们的想象引向无限的天地,她独具匠心,擅于运用了“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的创作手法,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悟出不平凡的哲理,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传统的束缚脱颖而出的意味,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层次,温柔宁静的抒情形态中有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她的诗歌意象大多与诗人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