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经典古诗弘扬民族精神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最新7篇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最新7篇中国经典诵读诗词篇一1、《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2、《练圻老人农隐》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却愁为农亦良苦,近岁征役相烦煎。
养蚕唯堪了官税,卖犊未足输米钱。
虬须县吏叩门户,邻犬夜吠频惊眠。
雨中投泥东凿堑,冰上渡水西防边。
几家逃亡闭白屋,荒村古木空寒烟。
君独胡为有此乐,无乃地迩秦溪仙。
门前流水野桥断,不过车马唯通船。
秧风初凉近芒种,戴胜晓鸣桑头颠。
短衣行陇自课作,儿子馌后妻耘前。
白头虽复劳四体,若比我辈宁非贤。
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灊。
便投笔砚把耒耜,从子共赋《豳风》篇。
3、《耕图二十一首·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4、《次韵王得淦长至》二十四节气,来自混元前。
老息他无分,新阳便有缘。
从教寒又暑,惯得海为田。
此理须看破,何妨日当的。
5、《喜王起侍郎放牒》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
共贺春司能鉴识,今年定合有公卿。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
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
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我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已有一个学期。
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诵读国粹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班会教案龙背小学冯家婵一、活动主题: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二、活动目的: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时间:2017年9月20日四、活动地点:三(2)班教室五、活动对象:三(2)班全体少先队员六、活动内容:1.观看优秀人物视频。
2.诵读经典美文。
3.队员畅谈活动收获。
(二)教师准备1.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开好队会做准备工作。
2.确定主持人,拟写班会主持词3、国学视频(三)学生准备查找并学习经典诗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八、班会活动具体过程:(一).导入主持人宣布活动目的、活动意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
甲:张良对老人的“尊敬”让我们佩服,可见诚信也很重要。
乙:下面请次文业同学为大家讲“一诺千金”的故事。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请大家跟着音乐,舒缓一下此时的心情,进入第二个环节:文学擂台赛。
请同学们聆听《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的配乐朗诵。
甲:此时,我是小记者,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从这首《满江红》爱国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甲:说的真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爱国古诗,学习先人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一个礼仪之邦。
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敬?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请第四组同学来读《道德经》。
甲: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华经典文化。
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自己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有哪些收获?姜欣宜同学: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们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理。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关键词】诵读古诗弘扬美德【正文】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学校因此提出建设“书香校园”,这也坚定了我们搞一个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决心。
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小学古诗文诵读研究。
1课题研究两年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两年多来,我校经典诵读在课题组教师引领努力下,从个别班级开始到全校实施,逐步壮大深入。
教研活动诵读古诗(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提高教师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次以“诵读古诗”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诵读、研讨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们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2.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三、活动内容1. 集体诵读活动开始,全体教师分组进行古诗诵读。
大家选取了《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经典古诗进行朗诵。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精神饱满,声情并茂,展现了古诗的独特韵味。
2. 交流研讨诵读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研讨。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大家一致认为,古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 专家点评我校语文教研组邀请了资深语文教师进行点评。
专家首先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集体诵读和研讨交流,教师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专家也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教师在解读古诗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古诗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 教学案例分析活动中,一位教师分享了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古诗进行教学的经验。
她以《登鹳雀楼》为例,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等多个层面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 总结发言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
同时,他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诵读经典演讲稿

诵读经典演讲稿诵读经典演讲稿1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象征,是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
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
诵读经典,不仅是对自己,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当然,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经典《弟子规》中“感恩”的旋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位教师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诵读经典是多么的重要。
当我们诵读着《弟子规》中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朗诵着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诵着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琅琅的诵读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
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诵读千古美文是树人之根本。
在诵读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我们。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
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道德的根基。
诵读经典演讲稿2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曹雨茜,是北社中心校五年级的学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粹》.今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认识,因为上级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提供了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拓宽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大好机会―国学经典读书活动.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样的读书活动让我们有幸走进国学经典,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增广贤文》等有机会更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命,从而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提升生命品质,特别是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少时读千年经典,长大做国家栋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如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此刻,我们诵读这些篇章,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我们走向更加丰盈有涯的人生.因此我们要读书就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们能读到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能读到人生智慧.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多读经典会涵养你的气质,谈吐举止高雅文明,多读经典可以打造你的精神底色,丰富你的人生内涵.国家兴亡,你我有责,振兴中华,任重道远.期望我们通过诵读经典帮助自己明确人生的志向.人生不可没有志向,犹如天地不可没有阳光.期望我们立大志,做大事,成大业!从而更好地报效祖国,创造更加幸福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中吸取营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将来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矗习劳知感恩,实践出真知,期望大家勤学苦练,为成为一个“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而持续努力、发奋读书!悠悠中华,浩浩文化,灿烂文明,光照华夏千秋千古华章,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滋养北小学子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欢迎您参观我们学校“诵读中华经典,浸润华彩人生”的主题展板。
弘扬中华文化的古诗

弘扬中华文化的古诗
弘扬中华文化的古诗: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塞上曲二首
唐代: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年行
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做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犹如春风细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校于二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和目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开展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
在诵读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江主席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
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诵读经典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希望您喜欢!()查看。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1祖国优秀文化精神,足以成为少年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学校将“古诗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总结如下:一、明确目标,落实方案1、明确活动目标:我们学校开展“诵读精典诗词,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学校之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在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收获和体会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读经典古诗弘扬民族精神
赏读经典古诗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诸暨市赵家镇中何玉铉
【内容摘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文蕴涵的民族精神;结合初中生特点,通过激发兴趣、欣赏品读、实践演练、解读形象、家校合力等策略,大力弘扬。
【关键词】:古诗词赏读策略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中荟萃了不少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中,往往具有闪光的人生,有着令人钦佩的人格,对人生、对社会亦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思考,现与同行切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学生们对古诗词有所热爱,就必须让他们对古诗词有所兴趣。
我在教学中,制作精美课件,精心选择可用音乐,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古诗词的氛围。
比如在赏析晏殊的《破阵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意境,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一幅幅怡人的春景图:新社之时,只见燕子成群翩翩而飞,万朵梨花争相竟开,池上碧苔点点青翠,叶底黄鹂声声娇啼,漫野柳絮轻轻飘散;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与词的风格相近。
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地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毫无倦怠之感。
二、欣赏品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生在长时间的古诗词熏陶中,领略了中华古诗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古诗文那特有的美,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在"古诗促我成长"主题班会中,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谈到了古诗词对于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
甲同学说:"透过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诗句,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悟到当代人民的幸福与和谐";乙同学说"读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他们也同样具有奉献精神,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丙学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让我明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
......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流连忘返,边读边品,边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三、实践演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琅琅上口的佳作。
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吟诵这些优秀的诗作,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
(1)摘抄古诗词。
学生自由选择,摘抄感兴趣的、有感悟的古诗词。
有学生以手抄本的形式,持之以恒地摘抄,并给自己的集子取
了富有个性的名字,比如"三色花"、"七彩阳光"、"我手摘我诗";有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选材、摘抄、美工各有负责人。
摘抄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2)朗诵古诗词。
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欣赏的古诗词,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溶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符以肢体语言,或大江东去般富有激情,或小桥流水般充满柔情,或指点江山般豪情万丈,或江南雨季般缠绵悱恻,或恨其不争般痛心疾首......你方下台我登场,学生们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3)表演古诗词。
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
比如学习《羌村三首(之三)》时,我请几位同学扮演作者和父老乡亲,他们边诵边演,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尤其是作者表演者语至沉痛,含蓄深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4)配画古诗词。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绘画相结合,在走廓上开设"漫步诗林"专栏。
工整雅观的书写,再配上一幅幅精美的彩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5)改写古诗词。
在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改写。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之后,引导学生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学生感情自然融入诗境之间,并将"我
"对百姓的同情,战争的厌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感悟古诗词。
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比如学了《走马川行奉
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学生谈到感悟:大漠茫茫,狂风卷地,飞沙走石,加上一支威武之师,读来让人平添不腔豪情,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英勇善战的,是神勇无比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提升。
四、解读形象,触发学生的报国热情。
诗歌中的人文形象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量引入古代诗词,尤其是引导学生解读王维、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强情感体验、捕捉美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这些诗句,抛开文字的韵律美育功能不谈,其背后有着强烈的人性美,可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
五、家校合力,凝聚学生的爱乡之情。
通过家校合力,将爱国、爱家乡教育融于一体。
我校地属赵家镇,该镇具有1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九十九间半"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人杰地灵孕育北大首任校长何燮侯、海洋学家毛汉礼、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更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于民间,朱用调对秀丽山水的描写"归去枫溪好,千山如画图。
花边欹老屋,竹里见睛湖"、林则徐对诸暨朋友的深情"苎萝山下间风雪,留与诗人理钓竿"、苏东坡对特产香榧深情的赞美"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我们利用这些文化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将学生带到香榧公园,香榧博物馆去感受赵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面邀请退休教师赵校根老师、"关工会讲师团"陈钦甫老人来校解读特有的乡土文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的热情,推动了诵读工程的开展。
绵绵五千年的诗词文化,
参考书目:《体验诗歌快乐享受人文关怀》杨凤娇2007.12《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理论》(施良方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