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幼教论文关于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幼教论文关于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摘要】孩子需要良好教育坏境,而良好的教育环境会培养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孩子的说谎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会带来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来分析造成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及如何矫正。
【关键词】幼儿园说谎原因分析矫正一、说谎的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我教学的时间里,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幼儿经常说谎。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小孩叫方梓伊的小朋友,老师根本没有打过他就给他妈妈说;他在幼儿园老师打他。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有点恶劣。
所以我想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许多父母都对其认识不足,而且还不以为奇。
基于这种因素,要提醒父母,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邪恶的源泉。
当说谎的习惯形成后再去改变它,只会是徒劳罢了。
而且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可见,父母千万不能把孩子说谎看成是小事,无所谓,一定要引起重视。
孩子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更受人欢迎,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1、幼儿说谎行为形成的原因(一)、因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未发育完善,而容易导致模仿心理。
这是指在幼年的孩子身上,由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未发育完善而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
例如,4岁的方梓伊上了幼儿园,她总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偷偷拿回家。
当老师和父母发现后,方梓伊大哭大叫说:“这是我的玩具!”方梓伊当着老师家长的面还撒谎。
这一事例表明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准确,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他出于无意会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事实和虚构的界线分不清,逼真的想像力会令孩子对事情夸大其辞编造谎话。
正因如此在儿童期间,他们很容易就产生了模仿的心理。
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大都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人物,比如老师、家长、亲人等等。
幼儿说谎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说谎行为案例分析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说谎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说谎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小明说谎。
小明是一名幼儿园的学生,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都比较良好。
然而,最近学校老师发现小明经常对一些小事情撒谎,比如说他完成了作业,但实际上并没有做。
老师询问他的时候,他总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分析,小明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或许是因为家长工作繁忙,缺少陪伴和沟通,导致他在学校中寻求关注和认可的方式就是通过说谎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解决方法,家长和老师需要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
同时,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他们明白说谎是不正确的做法。
案例二,小红的谎言。
小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但最近她在学校出现了一些说谎的行为。
比如她偷偷吃了同学的零食,却否认自己做过。
当老师质问她的时候,她总是一副无辜的样子。
分析,小红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缺乏自控能力,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家长对她的管教不够严格,导致她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解决方法,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行为的后果。
总结,幼儿时期的说谎行为往往是因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原因所导致的。
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幼儿的说谎行为,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说谎行为国外研究结论

幼儿说谎行为国外研究结论
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国外研究结论表明,幼儿在发展阶段会经
常出现说谎行为。
一些研究指出,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为了
逃避惩罚或者获取奖励。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3到7岁的儿
童会对成人撒谎,而且他们在说谎时表现出了较高的情商和认知能力。
另外,一些研究还指出,幼儿说谎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认知发
展密切相关,比如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等。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家庭
中是否存在说谎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于说谎行为的态度等。
总的来说,国外研究认为幼儿说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现象,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幼儿个体发展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来理解和干
预幼儿的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关于孩子说谎问题论文

1、对于不明就里的孩子,如果他们处在幼儿时期家长不必担心。
因为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
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家长当孩子说错的时候及时纠正他然后耐心告诉正确说法。
2、对于逃避惩罚的孩子,家长的处罚方式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家长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
这时应当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如果孩子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说出真相后,我们决不可凶神恶煞地马上加以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还应该和气地与他们娓娓而谈,用爱去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使他们明白说谎的危害,知道诚实的可贵,教育他们以后不再说谎。
3、对于模仿性说谎的孩子,宝宝树上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邻居家串门,邻居阿姨说她公公每次钓完鱼都不收拾整的家里很乱,那个家长随口说了句:“这有什么,他爷爷每次吃饭吃的到处是,我都在沙发吃的。
”然后晚上回家晚饭,孩子的爷爷在沙发上边吃饭边看体育节目,孩子妈妈没有吃饭。
然后孩子对他爷爷说:“你知道为什么妈妈没有和你一吃饭吗,因为她说你吃的到处都是”。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此外,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家长让孩子有选择的接触外界信息,避免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4、对于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一帮助他们区分现实和想象,二是该表扬的时候多给孩子肯定。
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他们一般会通过夸大自己而达到目的。
对于有些孩子通过自己想象夸大自己说的故事这并不是在说谎,但如果孩子将一件现实中发生的事通过吹嘘,夸大来让家长给于肯定,家长应该重视。
告诉他们有些内容和现实情况是不相符的,你不要以这种形式进行叙述,你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妈妈为你骄傲,所以你不用说谎使你自己的成果更出色,要记住,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5、对于表示对抗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多理解他们,聆听他们的想法。
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的说谎行为幼儿的言行往往充满了单纯和天真,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幼儿会发展出说谎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令人困惑和担忧,但我们需要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以及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幼儿说谎的原因、应对方法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诚实品质。
幼儿说谎的原因幼儿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原因:1. 掩饰错误:幼儿可能会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行为不端。
2. 获取注意力:有些幼儿可能通过说谎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和关心。
3. 想要逃避责任:面对责备或不喜欢的任务,幼儿可能会说谎来逃避责任。
4. 想要满足欲望: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满足某种欲望,幼儿可能会说谎。
5. 想要获得认可:有时幼儿会说谎来展示自己,获取同伴或大人的认可。
应对幼儿说谎的方法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应对:1. 保持冷静:在发现幼儿说谎时,保持冷静并进行适当的反应。
避免过度惩罚或指责幼儿,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加沮丧和封闭。
2. 沟通交流:与幼儿进行有效和开放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说谎的后果以及诚实的重要性。
当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时,他们更有可能坦诚相对。
3. 建立信任:通过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来建立与幼儿之间的信任关系。
让他们知道即使犯错或说谎,你仍然是他们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4. 明确规则: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明白你对诚实和说真话的期望。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除了应对幼儿说谎的行为,我们还应该帮助幼儿培养诚实品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以身作则: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做出诚实、正直的榜样。
幼儿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诚实。
2. 赞扬诚实:当幼儿展示出诚实的行为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鼓励他们继续遵循这种诚实的行为。
3. 培养自尊:通过建立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容易面对错误和困难。
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一、关于幼儿“说谎”的相关理论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 分钟之内会说3 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
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
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
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 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
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
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幼儿说谎现象思考论文

关于幼儿说谎现象的思考【摘要】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幼儿也在不断发展自己而且越来越聪明。
然而幼儿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此通过对幼儿说谎的原因和类型的分析与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以此增进对幼儿的了解。
【关键词】说谎;自卫;暗示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对此,不要简单地归结为孩子没有诚信。
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
幼儿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的家长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担心孩子会变坏。
其实,对幼儿说谎我们大可不必恐慌,而应具体分析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说谎是指说假话骗人的行为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1997)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其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竭力对事实和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
当前,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谎言的概念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①它确实是假话;②说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③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已说谎。
如果所说的事情是假的,但说的人并不知情,这时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错误;如果所说的确实是假的,说的人也知道这一情况,同时也不希望别人相信他所说的,此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玩笑或是嘲弄、讽刺、隐语等。
二、幼儿说谎的原因幼儿到了三四岁以后,一般都有说谎的行为,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1.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家里刚买回来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
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
但是,有时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时父母的教育不当而导致的。
3.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
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
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
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想象性谎言;而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儿童,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谎言;当儿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汇融合进自己虚构的世界,然后将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便出现了创造性谎言;由于儿童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便成为儿童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
[2]关于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认为其动机主要表现为天真幼稚、争强好胜、虚荣性强、逃避惩罚、恐惧焦虑和利益诱惑六方面。
[3]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是由于强化的原因,包括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儿童简单幼稚的说谎行为在成人眼中却成了聪颖的体现,也就强化了儿童早期的说谎行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儿童说谎或欺骗他人。
二、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理论假设(一)命题理论命题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是构成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认知结构的重要部分。
说谎概念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这三个关键成分的理解,其中没有社会背景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4](二)原型理论原型理论通过三个语义成分定义了说谎的特征:1.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分):2.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3.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
[5]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这三种原型成分的考察,在儿童理解说谎及其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与发展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三)民俗模型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的民俗模型理论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
”[6]研究者提出,如果说话者的说话动机是善意的,人们很少会把这种陈述判断为说谎。
相反,如果这种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为了伤害听者,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将其判断为谎言。
三、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认知研究进展目前众多研究者对于儿童说谎认知所持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实、信念、和意图三个认知成分,但研究者关于儿童说谎的认知和道德评价的研究则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和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时发展的,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相对要早一点。
目前我国学者徐芬、王卫星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发现:3岁组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而4岁组中说谎儿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5.0%,主要依据事实来标记“谎言”和“真话”。
[7]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还是其他学者所创设的“抵制诱惑情境”,目前针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在实验室设置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很少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置于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研究。
儿童说谎其实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社会学为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师对儿童说谎行为以及其他错误行为的态度差异,分析成人的态度是否会强化儿童的说谎行为和习惯,或者抑制儿童说谎的情境性及发展的阶段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说谎是一种应该抵制的不良行为,可是有研究指出说谎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儿童自身调节能力的提高可能起到推动作用。
在社会性交往中善意谎言策略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学会把握说谎及讲真话的方式和时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8]说谎,对于儿童早期发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儿童心灵的“毒药”,还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问题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启示(一)正确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儿童说谎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儿童的道德认知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它反映了儿童对他人愿望、信念等基本心理状态的了解。
儿童如果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就可能会开始蓄意说谎。
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不难看出,这种说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运用心理理论的表现。
对于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成人不理智的言语和行为等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不能轻易将儿童的某些不真实的陈述或者不诚实的行为定义为说谎,更不能贸然给儿童贴上行为问题或道德问题的标签。
(二)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说谎行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理解的方式对待儿童的说谎,要让儿童相信成人,成人首先要信任儿童。
首先,要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认真分析他们产生说谎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对他们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讲明不能满足的原因,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儿童的行为逐步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成人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儿童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所获得的榜样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会使儿童获得替代性强化,当儿童出现不诚实的有意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言行一致,不要敷衍塞责,否则儿童就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说谎习惯,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再次,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情境性行为,成人要善于“察言观色”,为儿童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同伴交往或者混龄交往,对于诚实守信的儿童,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诚实行为。
参考文献:[1]Astington,J.W.The child’s discovery of the mind[M].Cam —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94-105.[2]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儿童教育(教育科学),2010(3):49-50.[3]卢乐珍.儿童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95-401.[4]徐芬,荆春燕,刘英,包雪华.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 [J].心理学报,2002,34(1):74—80.[5]Lee K.Lying as doing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A speech ac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M].In Astington J.W.(Ed.),Mind in the making.Blackwell Publishers,2000:179-186[6]Sweetser E.E.The definition oflieAn examination of the folk models under1ying a semantic prototype[M].In D.Holland( Ed.),Cultural models in1anguage and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3—66.[7]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儿童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1):73-78.[8]查尔斯·福特著,高卓等译.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71—79附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