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含答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目标导航】1、了解《西游记》的文学常识;2、掌握阅读名著的一些方法和技巧;3、会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形成新的感悟。

【自主预习】1.《西游记》,共回,体裁是长篇小说,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代人。

3、《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是指:【教学过程】一、互动探究(一)读《西游》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第一至七回:第八至十二回:第十三至一百回:2、《西游记》知识竞猜。

请你准备三个关于《西游记》的小问题,参与小组内的知识竞猜。

问题示例:孙悟空被招上天庭后初封为何官,后封为何官?唐僧俗名为什么?被唐太宗赐名为什么?你能依次说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形象吗?3、《西游记》故事会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一段,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要求: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叙述条理,表达准确、生动)。

(二)思《西游》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吴承恩这样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什么追求?2、感悟人生。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从这些人物身上所领悟的道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品《西游》1、品语言示例:《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的“调”换成“借“好不好?为什么?2、品人物。

请你结合具体故事情节任选《西游记》中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四)辩西游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友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唐僧很没有主见,而且很软弱。

由于自己能力不够,看问题显得片面,却很固执,不肯听别人的意见,迂腐友胆小。

苏教版语文七下西游记word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七下西游记word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育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熟悉《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熟悉《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进程】一、预习导学1.阅读全书2.填空:本书作者:(时期)(人名)3.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全书内容:【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讨二、课堂助学:1.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窗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归纳一下?2. 读后你以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咱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窗们最好这么来谈:我以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3. 除情节之外,还有无你最喜欢的以为美的地方?(人物。

)4.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千奇百怪,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

接下来咱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5. 好了,咱们适才一路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和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述,大家说得超级好,那么咱们通过适才的探讨,结合咱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咱们带来了哪些启迪?6.学生之间彼此切磋,讨论。

学生可以列举在阅读时碰到的难题。

如:有学生问:若是没有唐僧,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就好了!老师: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个困惑吧,谁能帮他解释?三、课堂巩固(一)填空1.《西游记》,长篇_章回体神话小说_小说,是_神怪_中成绩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玄奘远出西域取经_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此刻《西游记》是按照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__吴承恩_,字汝中,号射阳山人,__明_代人。

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通用)

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通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体会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3、情感目标:培养阅读兴趣。

二、课前预习:1、预习的内容与时间:(P144--165 ,大约 30 分钟)2、预习目标:理解《西游记》的主要人物。

3、温故知新:(与旧知识的联系)4、预习检测:谈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人物。

三、预习了解:1、小组活动:(检查、对答案、纠错、质疑)2、学况点评答疑四、开始新课:教学过程(一)、导语。

《西游记》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

(显示四人剧照。

)(二)人物分析: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

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

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明确:孙悟空(1)、我最喜欢孙悟空。

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

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2)、他还聪明机智。

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

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

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

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

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

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含答案(苏教版)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含答案(苏教版)

(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一)三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1、阅读《美猴王》,思考:(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2)《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3)“美猴王”“美”在哪里?2、阅读《孙悟空一调芭蕉扇》(1)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2)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3)由片段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点?(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你是否有同感?请你结合有关资料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人物、环境等)好。

因为……比如:…….情节:人物(可以选主要人物):环境:3、通过刚才的探讨,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课堂练习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2、列举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

举四例即可。

3、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4、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6、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 _____该班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

名著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名著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名著阅读:《西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初步了解神魔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提高分析和探究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塑造健康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阅读方法】1、通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注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3、阅读课本附录,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西游记》的故事来历和发展演化。

4、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导学提纲】(1)你能简要概括这部书的内容吗?(人?时?事?)可分为哪几部分?(2)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制作一张读书卡!(3)课文《美猴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制作一张读书卡!【课堂展示】一、速读课文《美猴王》思考问题:1、试概括一下本节的主要内容。

2、“美猴王”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二、精读课文《美猴王》小组展示:精彩语段朗读(可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或分角色朗读)1、根据文中内容分别给这两联对一个下联:“天生精灵,”;“花果山美猴王,”。

2、石猴也能成为众猴之王,从中你感到石猴是怎样的一个人?还可获得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三、《西游记》知多少!把你所了解的孙悟空向大家作介绍!四、开心一刻:生活中有像孙悟空、猪八戒这样的人吗?【课堂反馈】语言训练: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室,准备借一本名著。

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

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故事梗概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

(备选书目:《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等)①书名:②故事梗概:③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④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拓展】欣赏百家讲坛《大话西游》韩田鹿教授对《西游记》的评价。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导读目标:1.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出版历史和主要内容。

2. 熟悉《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特点和形象。

3. 掌握《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和故事线索。

4.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导读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导读的目标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第二步:导读背景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2. 简要叙述《西游记》的出版历史和影响。

第三步:主要人物介绍1.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或阅读教材,了解《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僧。

2. 对每个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和角色定位。

3. 分析每个人物的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重要情节解读1. 根据教材或课件,选取几个重要的情节进行解读。

2. 对每个情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背景、事件经过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 利用图片、漫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情节。

第五步: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

2. 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比较和批判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写一段与《西游记》故事相关的小故事或改编故事。

导读总结:通过本次导读,学生对《西游记》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人物形象和关键情节,培养了对名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延伸,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更多教案和学习资源,请参考教材或相关网站,深入学习《西游记》的内涵和魅力。

总结:本次导读以五年级语文苏教版名著导读为背景,针对《西游记》这一经典名著进行了详细的教案安排。

通过导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作者、故事内容以及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和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并开展有关创作和比较研究。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提供帮助,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向名著世界的大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教学反思
1、
2、
3、
4、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
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西游记》 导学案

《西游记》 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西游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

3、探究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如反抗精神、团队合作、修行成长等。

4、培养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宗教元素和文化内涵。

(2)探讨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三、学习方法1、阅读法:认真阅读原著,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针对学习中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3、分析法:对小说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其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吴承恩(约 1500 年—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2、创作背景《西游记》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明朝中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吴承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创作《西游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主要内容1、故事梗概《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们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与各种妖魔鬼怪斗智斗勇,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2、取经路线从东土大唐出发,途经两界山、高老庄、流沙河、黄风岭、白虎岭、平顶山、乌鸡国、车迟国、通天河、西梁女国、火焰山等地,最终到达西天灵山。

(三)人物形象1、孙悟空(1)形象特点孙悟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本领高强,具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

他生性聪明、机智、勇敢,敢于反抗天庭的权威,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2)性格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

一方面,他勇敢无畏,敢于与强大的妖怪战斗;另一方面,他有时也会急躁、冲动。

但总的来说,他的正义和勇敢是其性格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一)三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1、阅读《美猴王》,思考:(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2)《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3)“美猴王”“美”在哪里?2、阅读《孙悟空一调芭蕉扇》(1)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2)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3)由片段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点?(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你是否有同感?请你结合有关资料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人物、环境等)好。

因为……比如:…….情节:人物(可以选主要人物):环境:3、通过刚才的探讨,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课堂练习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2、列举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

举四例即可。

3、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4、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6、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 _____该班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

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怎样反驳他?2、“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

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3、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3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唐僧沙僧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答案三、互动探究(一)再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1.(1)“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得来,他作了大的贡献,大家尊之为“千岁大王”,于是将“石”字隐去。

贡献大的应该有美好的称号。

当他见到菩提祖师,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为他取姓为“孙”,法名“悟空”。

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参加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唐僧又给他“起个诨名,称为行者”。

(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言语美这三方面,作者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进住水帘洞这两件事的描述,对这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1)她与孙悟空有仇,因为孙悟空与她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有些言语”,发生很大的冲突。

孙悟空为了搭救师傅唐僧,请求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让红孩儿陷入天罡刀刀丛之中,从此戴上一个“金箍儿”,不能妄动了。

(2)孙悟空当初在花果山曾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狨王结拜,尊称牛魔王为大哥,而牛魔王正是铁扇公主的丈夫,所以称呼她为“嫂嫂”。

(3)他变成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表现他的有勇有谋。

(说他乐观、顽皮、灵活、神通广大也可。

)(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1、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情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可以就某部分评价,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

因为它很曲折、生动。

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

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

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

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

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

他们之间有仇。

可以就整个小说评价: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各回的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人物:人物可谓繁多,不能一一细数,可以就只来看师徒四人,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孙悟空:我最喜欢孙悟空。

(1)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

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2)他还聪明机智。

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

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他很有人情味。

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就令人非常感动。

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

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

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猪八戒:我喜欢猪八戒。

(1)因为他能吃苦。

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2)他强硬。

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3)勇敢、单纯。

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我不喜欢!(1)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

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

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2)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唐僧:我喜欢唐僧。

他正派、有同情心。

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

”一心向佛。

我不喜欢他。

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

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比如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

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沙僧:不喜欢,他太老实了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环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可以就某部分评价,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这些句子,简直就是一首诗。

它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

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又可以就整个小说评价:《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3、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其他一些言之成理的答案也该加以肯定。

)四、课堂练习1.反对压迫,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民主2.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3.本性愚钝、忠奸不分,又受了猪八戒的调唆。

4.提示:唐僧师徒生了二心,内部不团结而至。

5.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6.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充分说明理由即可。

五、课后作业:1.反方:我方认为,唐僧胆小懦弱、本性昏愚、忠奸不分;他不辨是非,总是听信猪八戒的调唆;他对待妖怪心慈面软,对待除妖有功的孙悟空却用紧箍咒来折磨;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后,面对传经者索要的“人事”,他却不知反抗,唯唯诺诺,实在可气。

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

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2.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3.例: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的女妖精。

她使用双剑,武艺出众,善于变化,诡计多端。

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美貌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又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

于是她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才把唐僧捉住。

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