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1、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明▪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5、《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6、《世说新语▪赞誉》注引《文章志》:“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7、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8、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9、《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译文: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名叫王骀的人,随之变化。)

11、《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12、《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3、唐▪王勃《滕王阁序》:

“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14、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西汉▪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北宋▪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5、《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6、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之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夫随时行乐,正是看破死生者也;乐极生悲,正见此会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衬之法。”

17、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18、《古文观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一死生而齐彭觞,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18、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故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斥当日竞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20、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21、孙绰《兰亭集后序》,:“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停之则清,淆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意兴。仰瞻羲唐,邈然远矣。近咏台阁,愿深增怀聊于暧昧之中,期乎于莹拂之道。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复觉鹏鴳二物哉?耀灵促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矣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日陈矣。感诗人之致兴,谅咏歌之有由,文多不载,大略如此。所赋诗亦裁而缀之,如四言、五言焉。”

22、修禊,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藉以除灾去邪,称为祓禊。据《周礼▪春官▪女巫》说,其来历甚为久远,乃上古所传巫俗:“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通“洁”)于东流水上”,梁刘昭注:“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23、《兰亭集》有三十七首诗。当时雅集,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凝之、肃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十一人,作了四言五言诗各一首。王丰之、元之、蕴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十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王献之、谢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凝、吕系、吕本、曹礼十六人,诗没作成,各罚酒三巨觥。

24、王羲之一家人都擅长书法,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书法之传不堕。所以武则天时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曾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而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他们这家族之所以如此善书,即是因他们是个道教家族。王羲之这一辈人名有“之”字的,有十二个;子侄辈有“之”的二十二个,孙辈十二个,曾孙辈十三个,玄孙九个,五世孙四个。这“之”便是道民之标志。南北朝期间著名道教徒,如裴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等都是如此,皆不避家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