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六年级语文下:兰亭集序

六年级语文下:兰亭集序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兰亭集序》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聚会人多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晴朗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活动雅洁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快乐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会”,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助词,无义 会集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高 使……流 作诗 排列 旁边 都 都 映衬、围绕 盛况 作为 喝酒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死生亦大矣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少者; 长:长者。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于怀不能喻) (于斯文有感)
相交往 依,随
状语后置 放纵 暂时 附着 因 到 怎么 过去 长 自然 有的人 之于 不同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通“趋”,趋向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
等到
到达
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补充介绍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必修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必修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必修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初步体会作者"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内容】一、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二、预习自测题1、给下边加字词注音:癸()丑修禊()流觞()激湍()形骸()游目骋()怀齐彭殇()嗟悼()会()稽jī感慨系()之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3、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含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修禊事也(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4)引以为流觞曲水(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1)所以游目骋怀4、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
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补充材料1、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2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
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观摩,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与其他书法作品的区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特点和审美鉴赏。
2.2 教学难点:《兰亭集序》的文学艺术手法和书法技巧。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兰亭集序》文本资料。
王羲之其他书法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投影仪、白板等展示设备。
3.2 学生准备:预习《兰亭集序》文本,了解作者背景。
学习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
4.2 文本分析: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4.3 书法艺术欣赏:学生观摩王羲之其他书法作品,比较《兰亭集序》的特点。
教师讲解书法技巧和艺术风格。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强调《兰亭集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5.2 课后拓展:学生自愿选择一篇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书法作品欣赏评估:评估学生在观摩书法作品时的专注程度和审美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反思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文言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1、关于序、跋类文体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
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
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
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
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
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1、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2、古今异义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杂文砍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3、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士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C、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环绕一觞一咏喝酒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4、一词多义列坐其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余船以次俱进次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5、虚词运用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6、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1、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明▪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5、《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
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6、《世说新语▪赞誉》注引《文章志》:“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7、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8、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9、《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译文: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名叫王骀的人,随之变化。
)11、《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12、《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3、唐▪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14、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西汉▪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东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北宋▪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5、《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6、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之流。
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
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夫随时行乐,正是看破死生者也;乐极生悲,正见此会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衬之法。
”17、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
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18、《古文观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一死生而齐彭觞,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18、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故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
而排斥当日竞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20、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
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21、孙绰《兰亭集后序》,:“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停之则清,淆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意兴。
仰瞻羲唐,邈然远矣。
近咏台阁,愿深增怀聊于暧昧之中,期乎于莹拂之道。
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复觉鹏鴳二物哉?耀灵促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矣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日陈矣。
感诗人之致兴,谅咏歌之有由,文多不载,大略如此。
所赋诗亦裁而缀之,如四言、五言焉。
”22、修禊,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藉以除灾去邪,称为祓禊。
据《周礼▪春官▪女巫》说,其来历甚为久远,乃上古所传巫俗:“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
”《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通“洁”)于东流水上”,梁刘昭注:“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23、《兰亭集》有三十七首诗。
当时雅集,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凝之、肃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十一人,作了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王丰之、元之、蕴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十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
王献之、谢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凝、吕系、吕本、曹礼十六人,诗没作成,各罚酒三巨觥。
24、王羲之一家人都擅长书法,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
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书法之传不堕。
所以武则天时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曾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而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他们这家族之所以如此善书,即是因他们是个道教家族。
王羲之这一辈人名有“之”字的,有十二个;子侄辈有“之”的二十二个,孙辈十二个,曾孙辈十三个,玄孙九个,五世孙四个。
这“之”便是道民之标志。
南北朝期间著名道教徒,如裴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等都是如此,皆不避家讳。
道教是很特别的宗教。
它是根本意义上的文字教,道士只以一根笔为法器,上章、拜表、写符,就能通鬼神,替人祈福去病。
所以汉魏南北朝间之大道士无不善书,王家正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而也因为他们有宗教关怀,故特能感受到生命飘忽衰乱之苦,急于寻求。
所谓“诗人之忧生”也。
王羲之诸帖,辄因此颇有哀衷,动人魂灵,不徒以笔墨妍妙见长,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即是。
他还有一通《频有哀祸帖》说:“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这不是他的遭逢特为惨酷,而是因他心灵对人生之哀特有感会。
道教徒还常服食。
王羲之《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其中服食帖、天鼠膏帖、药草帖等均与服食有关,云:“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之类。
魏晋名士多服五石散。
据葛洪说,五石指“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
《世说新语?言语》载:“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五石散,性大热,服后要吃冷饭、洗冷水浴,在寒冷处休息。
王羲之一家都服食。
《右军书记》录王羲之杂帖有云:“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辄有患”,一有患就服食,食也不仅食五石散。
《淳化阁帖》卷十便收了王献之《铁石帖》,云:“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
”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的唐人摹本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亦可见他家中颇试汤药。
《鸭头丸帖》说:“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也是如此。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出土的王羲之从姊、叔父王彬长女王丹虎的墓中,发现两百多粒随葬品药丸,主要成分是硫和水银。
也可从旁辅证王羲之家族的服食风气。
这,又涉及了一个王羲之写字换鹅的公案。
《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性爱鹅。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李白《王右军》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即述其事。
但李白另一首《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说写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黄庭经》。
引得后世为此歧义,争议不休。
另一疑义是: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答案之一是说鹅高洁,故为羲之所爱;二是说鹅颈宛转灵动,羲之颇效之使腕。
但可能的解释,还应该跟服食有关。
唐朝孟诜着的《食疗本草》记载:鹅与“服丹石人相宜”,是上品药材,可以调节服用外丹人体内五脏的毒素。
《抱朴子内篇》,引用《神农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又说:“上药一百二十种。
为君,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王羲之好鹅,为的应是用以合药。
25、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26、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其中首推《冯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