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摘要: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其中《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巅峰之作。
兰亭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兰亭,饮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文共28行,计324字,字字珠玑。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风貌。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1.结构优美:兰亭序的字形结构疏密有致,比例和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2.笔画流畅:王羲之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全文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3.意境深远:兰亭序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意境。
【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1.欣赏整体风貌:感受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气势,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细品单个字:分析字的结构、笔画,领略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
3.理解文意:阅读全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兰亭序的意境。
【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兰亭序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如颜真卿、米芾等。
兰亭序不仅成为了书法学习的典范,还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兰亭序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传承。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一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代表性文学家王羲之所写。
这篇文言文作品以叙述东晋时期诗人、文学家曹操的家族成员在兰亭举行酒宴的故事为主题。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载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哲理的艺术品。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政权混乱,社会动荡。
曹操的史书原本被毁,仅剩
下几个残卷。
曹操为了重建家族文化,号召文人墨客,在兰亭举行了一场盛大宴会。
宴会上,不同领域的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文化艺术。
座上的宾客有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这场宴会充满了温暖、友谊和文化的氛围。
文章描写了宴会的细节,既有宴会气氛的热闹和欢乐,也有文人士大夫之间的
真挚友情。
宴会结束后,文人们留下了许多写给曹操的诗词,表达了对这场宴会和曹操的景仰与赞美。
兰亭集序的故事通过诗文的形式表达了对文化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王
羲之以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当时盛景,也展示了东晋时期文化人士的风采。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它让人们回忆起古代文人
雅士的风采,也启示着后人要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的精神。
这篇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被广泛传诵与研究,也成为了人们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参考。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撰文)—搜狗百科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撰文)—搜狗百科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修禊事也(判断句)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其致一也(判断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形作动,贤才少长咸集:形作名,年龄大和年龄小一觞一咏:名作动,喝一杯酒所以游目骋怀:使动,游,使…纵展;骋,使…开阔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看作等同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视为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 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 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如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 就是指的行书。 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 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 亭序》 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 亭序》,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 行楷” 近草者称“行草” 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 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 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 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 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 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 得心应手, 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 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 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 怏然自足之情怀。 水,怏然自足之情怀。 • 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 就布局来说, 兰亭序》采取纵有行, 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 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 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 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 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 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 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 然而兼其众美” 然而兼其众美”。
兰亭序全文及说明[最新]
![兰亭序全文及说明[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ba0630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2.png)
兰亭序全文(晋)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品简介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兰亭集序(最权威)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兰亭集序等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对于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 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追求内心平静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内心平静的向往,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 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对艺术的追求
书法艺术的魅力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展现了其卓越的书法艺术,其字形优美、笔法精妙,是书法艺术的瑰宝。通过欣赏兰 亭集序,人们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作品的艺术 价值极高。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精髓,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兰亭集序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开头部分
描述了兰亭集会的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这一部分通过简洁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高雅的文人 聚会画面。
有人认为其文学价值较高,但也有人认为其文学价值一般。
05 兰亭集序的感悟与启示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短暂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认为人生如同过眼云 烟,转瞬即逝,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价值。
珍惜亲情和友情
王羲之在文中强调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中最珍贵 的是与亲人和朋友的情感纽带,应该倍加珍惜和维护。
文章中体现了作者对文学 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展 现了作者的艺术情怀和审 美观念。
友情缅怀
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告别 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友情 的珍视和缅怀,体现了作 者重情重义的人生态度。
介绍兰亭序

介绍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所书的一篇书法家论,以其飘逸、妙曼的书法字体、质朴、深邃的思想而被誉为中国书坛的至宝之一。
同时,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精髓
之一。
《兰亭序》全篇416字,行草书体。
它以王羲之陪魏始安、孙绰、颜真卿、褚遂良等人观赏秋景、品茗抚琴、笙歌欢饮的故事开篇,描
绘了儒雅风流、情趣高洁的山水人文景观。
其次,王羲之潜心作品,
以一笔一画,表达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艺术追求的执著,寄托
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情厚谊。
作为一篇书法家论,「兰亭序」既是一篇引导读者欣赏、研究书
法的文本,也是一篇书法家的创作历程的自述和思考。
作者通过化繁
为简的写作手法,让普通读者也能够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更
能够从中悟出人生智慧。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王羲之写「兰
亭序」的故事和创作过程,展现了书法家严谨、执着、创新的态度。
在哲学层面上,王羲之通过笔墨纸简,表达出的是「道」与「艺」的毫无界限的融合。
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他对于生命、时间、空间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于某种颓废现象
的控诉。
通过书法的解释,它不仅在哲学上,而在整个文化上都为我
们提供了反思的范本。
总之,《兰亭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深
的思想深入人心。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代表之一,在书法、文艺、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数的文人墨客不禁在
阅读《兰亭序》时,倍觉文化的渊博、大气磅礴,感受到万物生灵轮
回循环的深邃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
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
“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纸张发明于东汉而普遍应用于两晋。
然而“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只有半。
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狎缝可见。
”(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这也是晋代最有特色的尺牍、文稿流行的原因。
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
《兰亭集序》千古传诵
那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
初三那天,应该是上己日吧,按照当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
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带领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朋友来到茂林修竹掩映着的兰亭。
当其时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他们当中:谢安是东晋风流的主脑人物,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一举击败秦将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人物,此时正隐居于东山;孙绰当然也是众所周知的名士,他作《登天台山赋》,曾对友人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自负得有点可爱;还有一道一僧,许询和支道林,一个仙风道骨,另一个议论玄理“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羲之爱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王献之年龄最小,而谢安却十分器重,认为“小者最胜”;此外,还有谢万、李充、孙统、郗昙、袁峤之等,皆为当世名士。
他们前呼后拥地来到了“曲水”,玩起了当时盛行的“流觞”游戏。
这可能是东晋名士中最富文学意味的一次雅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极其难忘的一天。
那一天,41人得诗37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
作为发起人,王羲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为诗集作序的任务。
序应当怎么写?
“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万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人生赖宇庙旋转而旋转。
看山,千岩竞秀;听水,万壑争流。
晴岚使他沉醉于朦胧,鸟鸣使他留连于幽深;山风牵衣,使他恍悟生命的短暂;杂花生树,让他回忆起已经消逝的时光……从自然界回到
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命运与一生,想到快乐与悲哀,想到死,也想到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情思、哲思与文思互相激湍,有如春潮拍岸,卷起千堆雪。
于是,他挥动大笔,一口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
一篇300余字的美文,却有20个不同形态的“之”字。
“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把一颗颗珠玑串联起来,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可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墨迹,是唐人的勾摹本。
原作早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想象与千古遗憾。
“俱变古形”大胆创新
行书以外,王羲之的真书也达到了“绝致”。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
”(孙过庭《书谱》)纵说横说,只有二字可以概括:天然。
天然源于性情,“——从自己胸襟流出”。
王羲之的草书刻本有《十七帖》等,而笔者看好的则是《行穰帖》,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体势开张,姿态多变,开了王献之“尚奇”书风的先声。
王羲之之人,也颇堪玩味。
他少时即有“骨鲠”之名,似乎一生都没有改变。
他看不起没有多少才能的王述,后来王述任扬州刺史正好管着他,而且处处与他过不去。
他深以为耻,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仕,有他的《告誓文》为证。
从此,他飘然于山水之间,以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把人世间的
千般污浊,万种思虑都抛在了脑后,实现了他“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夙愿。
王羲之的书法“俱变古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说起来也真有意思,大王的创新却是由于小王的建议。
那可能是一次极其随便的闲谈。
窗外,又是一个花烂映发的春天。
在飘散着墨香的书斋里,父子两人喝着新茶,从自然说到人物,又从文学说到艺术,上下古今,信马由缰。
话题转到了书法,儿子王献之突然迸出一句话来:“大人宜改体”。
话也许是有意无意之间说出来的,但却给王羲之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是“宁作我”,还是亦步亦趋做“家鸡”?时代把创新的命题摆到了王羲之面前。
晋朝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风度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种“集体的觉醒”。
觉醒于“越名教而任自然”。
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成了那个时代名士风流的一种理想。
品藻人物,由此及彼,发现自然美和人格美,进而追求文学艺术美,在那个时代达到了高潮。
陆机的《文赋》、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皇皇巨著都产生在这个热闹的品藻人物和文学觉醒的空气中。
王羲之创新的书体,毫无疑问,既得益于他人的觉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内心的觉醒。
元代的赵孟頫对“书圣”王羲之推崇备至,说王字“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其实,说到书法,何止一个赵孟頫,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撑。
王羲之无愧为古代书法的“集
大成”者。
面对他的书作,有庄严,也有飘逸;有情感,也有明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他的人格魅力与书写技巧是融为一体的。
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浪漫的还是理性的,唯美的还是尚丑的,都把他当作典范,并从他的精神粮仓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羲之是无法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