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酮补充知识点

醛酮补充知识点
醛酮补充知识点

有机合成中醛与酮的补充知识点

醛、酮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羰基

O

>C= ,故称为羰基化合物。酮分子中的羰基称为酮基。醛

分子中的

称为醛基,醛基可以简写为—CHO ,但不能写成-COH 。 醛、酮的化学性质

由于羰基的极性,碳氧双键加成反应的机理与烯烃碳碳双键加成反应的机理有显著的差异。碳碳双键上的加成是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引起的亲电加成,羰基上的加成是由亲核试剂向电子云密度较低的羰基碳进攻而引起的亲核加成。含有α-H 原子的醛、酮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得多,因此促使醛、酮α-H 原子变为质子的趋势。一些涉及α-H 的反应是醛、酮化学性质的主要部分。此外,醛、酮处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中间价态,它们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所以氧化-还原反应也是醛、酮的一类重要反应。 综上所述,醛、酮的化学反应可归纳如下:

【专题一】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氰酸加成

醛、酮与氢氰酸作用,由于产物比反应物增加了一个碳原子,所以该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方法。

H 2O +COOH R 2 (H)

C

OH

R 1

+

(H)(H)

2R 1

R CN C

OH

R 1

R C

O HCN

2

2.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C O H

C C

O H

H ( )

δδ酸和亲电试剂进攻富电子的氧碱和亲核试剂进攻缺电子的碳涉及醛的反应 氧化反应( )αH 的反应

羟醛缩合反应

卤代反应

R H ( R' )R

OH SO 3Na ( R' )

O 33

HCl RCHO + Na 2SO 3 + CO 2 + H 2O RCHO + NaCl + SO 2 + H 2O

稀稀杂质不反应,分离去掉

醛、酮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作用,由于α-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以白色沉淀析出,所以此反应可用来鉴别醛、酮。α-羟基磺酸钠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与稀酸或稀碱共热可分解析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此反应也可用于分离提纯某些醛、酮。

3.与格氏试剂加成

格氏试剂是较强的亲核试剂,非常容易与醛、酮进行加成反应,

加成的产物不必分离便可直接水解生成相应的醇,是制备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格氏试剂与甲醛作用,可得到比格氏试剂多一个碳原子的伯醇;与其它醛作用,可得到仲醇;与酮作用,可得到叔醇。

干燥乙醚RCH 2H 2O +

RCH 2OH

(制备伯醇)

RMgX + R 1CHO 干燥乙醚R

CH R 1

H 2O +R CH OH R 1

(制备仲醇)

RMgX + R 1

C

R 2

O

干燥乙醚

R

C O R 1

2

MgX

H 2O +

R

C OH R 1R 2

(制备叔醇)

由于产物比反应物增加了碳原子,所以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增长碳链的方法。

4.与醇加成

在干燥氯化氢的催化下,醛与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半缩醛。半缩醛又能继续与过量的醇作用,脱水生成缩醛。

R

C H

OH O R 1

R

C

H

O O R 1R 1

半缩醛 缩醛

半缩醛不稳定,容易分解成原来的醛和醇。在同样条件下,半缩醛可以与另一分子醇反应生成稳定的缩醛。

酮一般不和一元醇加成,但在无水酸催化下,酮能与乙二醇等二元醇反应生成环状缩酮。

C O δ

δ

δδ

C

R

2R C OH +HOMgX

无水乙醚

HOCH 2CH 2

OH

CH 2

CH 2O

C

O

R

1R HCl

R 1

R +干C

O

缩醛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等都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中易水解为原来的醛和醇

R 1OH

H 2O

R 1R 1

C

O O R +RCHO +H

H

+

在有机合成中,常利用生成缩醛的方法来保护醛基,使活泼的醛基在反应中不被破坏,一旦反应完成后,再用酸水解释放出原来的醛基。例如,要将丙烯醛转化为丙醛或2,3-二羟基丙醛,如果直接用催化氢化的方法或氧化的方法,醛基都将被破坏。如果先把醛转化为缩醛,然后再进行催化氢化或氧化,待反应完成后用酸水解,就能达到保护醛基的目的:

CH 2=CHCHO

ROH

HCl

OR

OR CH 2=CHCH

5.与炔钠反应

6. 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消除反应

醛、酮可与氨的衍生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最初生成的加成产物容易脱水,生成含碳氮双键的化合物,所以此反应称为加成-消除反应。

C

O +

Y

H 2N C OH

NY -H 2O

C

N

Y

H

它们与羰基化合物进行加成-消除反应的产物如下:

【专题二】α- H 的反应

醛、酮分子中,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称为α-H 原子。α-H 表现出特别的活性。 1.羟醛缩合反应

在稀碱催化下,含α- H 的醛发生分子间的加成反应,生成β-羟基醛,这类反应称为羟醛缩合(aldol condensation)反应。例如:

CH 3CH +HCH 2

C H

CH 3CH OH

CH 2CHO

β-羟基醛在加热下很容易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

CH 3CH 3+CH CH

CHO CH

OH

CH H

CHO

H 2O

反应起始于碱夺取醛的α-H 形成碳负离子:

H 2O

OH +H

CH 2

CH O

CH 2

CH O+

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另一分子醛的羰基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β-羟基醛:

CH 3

O

CHO

CH 23CH

O

CH 2

+

C O

H

3CH

CH 2CHO O

CHO CH 2CH 3CH

+H 2O

OH

OH

+

关于羟醛缩合反应的几点说明:

① 不含α-H 的醛,如甲醛、苯甲醛、2,2-二甲基丙醛等不发生羟醛缩合反应。 ② 如果使用两种不同的含有α-H 的醛,则可得到四种羟醛缩合产物的混合物,不易分离,无制备意义。

③ 如果一个含α-H 的醛和另一个不含α-H 的醛反应,则可得到收率好的单一产物。例

如:

3

CHCHO CH CH 3CH 2+O

CH OH 3

CCHO

2.卤代及碘仿反应

卤代反应也可被碱催化,碱催化的卤代反应很难停留在一卤代阶段。如果α-C 为甲基,例如乙醛或甲基酮(CH 3

CO —),则三个氢都可被卤素取代。这是由于α-H 被卤素取代后,卤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还没有取代的α-氢更活泼,更容易被取代。例如:

CH 3C CH 3+X 2NaOH

CH 3

C O

C X 3

生成的1,1,1-三卤代丙酮由于羰基氧和三个卤原子的吸电子作用,使碳-碳键不牢固,在碱的作用下会发生断裂,生成卤仿和相应的羧酸盐。例如:

X NaOH

CH 3C O

O + CHX 3

2

因为有卤仿生成,故称为卤仿反应,当卤素是碘时,称为碘仿反应。碘仿(CHI 3)是黄色沉淀,利用碘仿反应可鉴别乙醛和甲基酮。

α-C 上有甲基的仲醇也能被碘的氢氧化钠(NaOI)溶液氧化为相应羰基化合物:

(H)

R C

O

CH

3NaOI

(H)

R

CH OH CH 3

所以利用碘仿反应,不仅可鉴别

CH 3C

R(H)

类羰基化合物, (H) 的醇。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使用弱氧化剂,则醛能被氧化而酮不被氧化,这是实验室区别醛、酮的方法。常用的氧化剂有下列几种:

①托伦(Tollens )试剂

RCHO+2Ag(NH 3)2+2OH

RCOO NH 4++H 2O+3NH 3

②斐林(Fehling)试剂

RCHO+Cu RCOO + Cu 2

2.还原反应。醛、酮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还原的产物不同。

CH

① 羰基还原为羟基 用催化氢化的方法,醛、酮可分别被还原为伯醇或仲醇,常用的催化剂是镍、钯、铂。

R C O +RCHO Ni R C

R 1

+Ni

R 1

HOH

H 2RCH 2OH H 2

催化氢化的选择性不强,分子中同时存在的不饱和键也同时会被还原。例如:

+Ni

H 2

O CH

CH CH 3CH

CH 3CH 2CH 2CH 2OH

某些金属氢化物如硼氢化钠(NaBH 4)、异丙醇铝(Al[OCH(CH 3)2]3)及氢化铝锂(LiAlH 4)有较高的选择性,它们只还原羰基,不还原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例如:

② 羰基还原为亚甲基 用锌汞齐与浓盐酸可将羰基直接还原为亚甲基,这个方法称为克莱门森(Clemmenson )还原法。

C

O Zn-Hg

HCl

CH 2

3. 歧化反应

不含α-H 的醛,如HCHO 、R 3C-CHO 等,与浓碱共热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分子醛被氧化成羧酸,另一分子醛被还原为醇,这个反应叫做歧化反应,也叫做康尼扎罗(Cannizzaro, S.)反应。例如:

NaOH

+HCHO

2HCOO -CH 3OH

两种无α-H 的醛进行交叉歧化反应的产物复杂,不易分离,因此无实际意义。但如果用甲醛与另一种无α-H 的醛进行交叉歧化反应时,甲醛总是被氧化为甲酸,另一种醛被还原为醇。例如:

CH 2OH

HCOO -浓Na +

OH HCHO +

CHO

CH 3CH=CHCH 2CHO

CH 3CH=CHCH 2CH 2OH 只还原C=O ( )

CH 3CH=CHCH 2CHO

CH 3CH=CHCH 2CH 2OH 只还原C=O ( )

CHO

CH 2OH NaOH

浓COONa

+

有机化学第二版第十章醛和酮

第十章 醛酮

含有羰基的化合物:
O H O CH3CCH3 O C CH3
醛和酮:
CH 3C
羧酸 羧酸:
CH3C
O OH
COOH COOH COOH
OH CH3CHCOOH
O
羧酸衍生物:
CH3COCl (CH3CO) ( )2O
COOC 2H 5
NH
O
β-二羰基化合物:
CH3CCH2COOC 2H5
CH2
COOC2H5 COOC2H5
2

10 醛和酮
教学大纲(醛和酮)
醛和酮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醛和酮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氰酸加成; 2.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3.与醇亲核加成; 4.与氨的衍生物反应; 5.与Grignard试剂加成; 试剂加成 6.醇醛缩合反应; 7 卤化和卤仿反应; 7. 卤化和卤仿反应 还 原 反 应 —— 催 化 加 氢 、 金 属 氢 化 物 还 原 、 Clemmenson 还 原 、 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Cannizzaro反应;氧化反应)。

羰基 carbonyl
O
R C H R O C R'
醛(aldehyde)
O R C O R C R' Ar H Ar O C O C R H
酮(Ketone K t )
O
β α
C H(R)
C
C
脂肪族醛、酮
芳香族醛、酮
α,β-不饱和醛、酮
4

有机化学实验十二醛和酮的鉴定

实验十二醛和酮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醛、酮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醛、酮的特征反应,掌握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 1.醛、酮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2.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 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锥形瓶布氏漏斗 抽滤瓶pH试纸水浴装置 主要化学试剂: 2,4—二硝基苯肼试剂乙醛水溶液丙酮苯乙酮稀硫酸浓硫酸95%乙醇5%硝酸银浓氨水甲醛苯甲醛铬酸试剂NaHSO3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碘—碘化钾溶液正丁醛Schiff试剂托伦试剂费林试剂(I 和II)淀粉溶液脱脂棉浓H2SO3 四.实验原理: (1)醛和酮都含有羰基,可与苯肼、2,4—二硝基苯肼、亚硫酸氢钠、羟胺、氨基脲等羰基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所得产物经适当处理可得到原来的醛酮,这些反应可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醛,酮。 醛和酮在酸性条件下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黄色、橙色和橙红色的2,4—二硝基苯腙沉 2,4—二硝基苯腙是有固定熔点的结晶,易从溶液中析出,即可作为检验醛,酮的定性试验,又可作为制备醛,酮衍生物的一种方法。 (2)鉴于醛比酮易被氧化的性质,选用适当的氧化试剂可以区别,区别醛,酮的一种灵敏的试剂是Tollens试剂,它是银氨络离子的碱性水溶液,反应时醛被氧化成酸,银离子被还原成银附着在试管壁上,故Tollens试验又称银镜反应。 RCHO+2Ag(NH3)2+OH- ——→2Ag↓+RCO2NH4+ H2O + 3NH3 铬酸试验也可用来区别醛,酮,由于铬酸在室温下很容易将醛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溶液由橘黄色变成绿色,酮在类似条件下不发生反应。 3RCHO+H2Cr2O7+3H2SO4——→3RCO2H+Cr2(SO4)3+4H2O 橘黄绿色 由于伯醇和仲醇也咳被铬酸氧化,因此铬酸试验不是鉴别醛的特征反应,只有通过用2,4-二硝基苯肼鉴别出羧基后,才能用此法进一步区别醛和酮。 (3)一个鉴别甲基酮的简便方法是次碘酸钠试验,凡是有CH3CO—基团或其它易被次碘酸钠氧化成这种基团的化合物,如CH3—CH—均能被次碘酸钠作用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RCOCH3+3NaIO——→RCOCI3+3NaOH RCOCI3+NaOH——→RCOONa+CHI3(黄) (4)Fehling试剂是由等体积的CuSO4溶液(Fehling I)和酒石酸钾纳的NaOH溶液(Fehling II)组成的。醛跟氢氧化铜反应(也裴林反应):Cu(OH)2的碱溶液,能把脂肪醛氧化为羧酸,同时Cu(OH)2被还原为红色的Cu2O沉淀。也是检验醛基的一种方法。 CuSO4+2NaOH→Cu(OH)2↓+Na2SO4

醛和酮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

《醛和酮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 戴福枢 2007.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醛和酮的结构特点, 掌握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会醛与常见弱氧化剂反应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方 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的导入以镜子的自省作用开头,以青少年为什么不能酗酒结尾, 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以用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点]: 醛的强还原性;醛酮鉴别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醛的强还原性——银镜反应;醛酮鉴别实验方案设计中的思维探究 [教学方式]: 思维引导与活动探究相结合 [创设情境]→[思维引导]→[探究讨论]→[实验验证] →[归纳小结] [教学用具]: 自拍演示实验短片,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醛的氧化反应和醛与酮的鉴别,新教材除了强调原有教材中要求掌握醛的强还原性外,新增了“活动探究——醛和酮的鉴别”,这不再是让学生简单的重复经典实验,而是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才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既不使探究流于形式又能符合我们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通过几个关键环节的导引设计,思维培养与实验探究并用,借助综合已学知识的支持,不但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如何整合所学,应用所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这节课培养目标中的另一个重点。 另外,通过发现自然科学在生活当中的重要应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 通过古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和学生主动上台讲述的一段关于镜子的发展史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银镜反应。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导入了主题(银镜反应),而且渗透了情感教育。 1、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展示预先做好的银镜,并播放自拍的银镜反应的演示实验短片。 学生对银镜反应非常陌生,直接介绍操作步骤比较抽象与枯燥,通过自拍短片这种形式先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还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再通过短片的观看与操作步骤中关键点的强调,让学生思维顺畅起来,先得到感性上的认识。 请学生复述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活动探究表”中相关内容的填写,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并通过进一步的追问“你将如何确保实验成功?”,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关键点的重视,介绍该反应中需要注意的六点问题。 [过渡]:明确了实验操作步骤,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此处通过一系列形成一定梯度的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识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醛表现了还原性 [问题1]:光亮的金属银由哪种反应物得来?

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A)

教学目标:1.熟悉芳醛和脂肪醛氧化反应的异同和羰基的还原方法。 2.掌握醛的化学鉴别方法。 3.了解酮的H2O2氧化制备酯及α-羟基酮特殊氧化。 4.掌握cannizaro反应的原理。 教学重点: 1.醛的氧化。 2.羰基的负氢还原和彻底还原。 教学安排:J >J9;30min 1— 一、醛的氧化 1.空气氧化 醛容易被氧化为羧酸。所以,久置的醛在使用前应重新蒸馏。这反映出醛基的不稳定性和化学活泼性。 在空气中,醛可被O2按自由基反应机理氧化成酸,芳醛较脂肪醛易被氧化;因为芳醛的羰基较易形成自由基。 2.氧化剂氧化 醛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成羧酸。如HNO3、KmnO4、Ma2Cr2O7、CrO3、H2O2、H2O2、Br2、NaOX、活性Ag2O、新生MnO2等等。一般属离子型氧化反应,脂肪族醛易于被氧化。 较弱的氧化剂,如氢氧化银的氨溶液(称Tollens试剂)可将芳醛或脂肪醛氧化成相应的羧酸,析出的还原性银可附在清洁的器壁上呈现光亮的银镜,常称"银镜反应",可用这个反应来鉴别醛,工业上用此反应原理来制镜。 裴林试剂是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碱性混合液,二价的铜离子具有较弱的氧化性,它可氧化脂肪醛为脂肪酸,而芳香醛一般不被氧化。在反应中析出的砖红色氧化亚铜,现象明显,可用于脂肪醛的鉴别: 氧化银是一个温和的氧化剂,它可把醛氧化成酸,但不氧化C=C、-OH、C=N等官能团。例如: 二、酮的氧化 与醛相比,酮不容易被氧化;强烈的氧化条件下,酮被氧化成小分子的羧酸,这是没有制备意义的。 环酮氧化可生成二元酸,有应用价值。在工业上,由苯加氢得到的环已烷经催化空气氧化可以得到环已醇及环已酮,环已酮继续被氧化则得到已二酸,后者是合成纤维尼龙-66的原料。 芳酮比芳醛更难于氧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芳酮在羰基处发生C-C键断裂。如:苯乙酮用冷的KmnO4水溶液氧化时先是生成的苯甲酰甲酸,进一步受热氧化则生成苯甲酸。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十一章 醛和酮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 醛和酮习题答案(最新版)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醛、酮。 C O CH 3CH 2 CH(CH 3)2(1) (2) CH 3CH 2CHCH 2CH CH 3 C 2H 5 CHO H 3C H H CH 2CH 2CHO (3) C C H 3C O H CH 3H 3C (4) CHO OH OCH 3 (5) COCH 3 OCH 3(6) CH 3 H CHO H (7) H COCH 3 CH 3 Br (8) OHCCH 2CHCH 2CHO CHO (9) O (10)

解:(1)2-甲基-3-戊酮(2)4-甲基-2-乙基己醛(3)反-4己烯醛(4)Z-3-甲基-2庚烯-5-炔-4-酮(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6)对甲氧基苯乙酮 (7)反-2-甲基环己基甲醛(8)3R-3-溴-2-丁酮 (9)3-甲酰基戊二醛(10)螺[4.5]癸-8-酮 2. 比较下列羰基化合物与HCN加成时的平衡常数K值大小。(1)Ph2CO (2)PhCOCH3(3)Cl3CHO (4)ClCH2CHO (5)PhCHO(6)CH3CHO 解:(1)<(2)<(5)<(6)<(4)<(3) 原因: HCN对羰基加成是亲核加成,能降低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结构因素将会使K值增大,故K值顺序是:(6)<(4)<(3),而羰基碳原子的空间位阻愈小,则K值增大,故K 值的顺序是:(1)<(2)<(5)<(6) ,综合考虑:则K值顺序是:(1)<(2)<(5)<(6)<(4)<(3)。 6. 完成下列反应式(对于有2种产物的请标明主次产物)。 CHO+H2N (1) (2) HC CH+2CH2O

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五醛和酮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醛酮性质的认识 2.掌握醛酮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洗胶头滴管用),洗耳球 三.实验步骤 1.2,4-二硝基苯肼试验 (1)取2 mL2,4-二硝基苯肼试剂于试管中,分别加2-3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 (2)振荡、观察现象; (3)若无现象,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 2.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1)在2支试管中各加2 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2)再分别加入1 mL纯丙酮和5%的丙酮溶液,振荡,把试管放在冰水中冷却,观察现象。 3.碘仿反应 (1)将5滴样品(乙醛,丙酮,95%的乙醇,异丙醇,苯乙酮)加入试管中,加1 mL I 2-KI溶液,再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观察现象; (2)如出现白色乳浊液,把试管放到水浴中温热至50-60 ℃,再观察。 3.斐林试剂试验 (1)把1 mL斐林试剂Ⅰ和平共处1 mL斐林试剂Ⅱ在试管里混合均匀,分装到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5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 (2)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观察现象。 4.银镜反应 (1)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2 mL 2%的硝酸银溶液,加1小滴5%的氢氧化钠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滴加2%的氨水,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2)滴加2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静置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3)若无变化。在水浴中温热至50-60℃,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表1 实验结果及分析表 点的黄色晶体。立即生成橘红色沉淀,且可倒置试管不流出, 振荡一会儿后变成浊液,静置后分层,上层为 溶液立即出现乳白色沉淀,静置后分层,上层

醛酮反应机理二

醛酮反应机理二(附答案) 1.酸性条件下手性醛酮的消旋化 R R 12 C R R 1 H R 2 *H + (±)or (+)(-) 2. 酸催化卤代 碱催化卤代 X , X = Cl, Br, I 3. 卤仿反应机理(碱催化卤代) 3 C C X 3 C R C H X 3 C R + OH X = Cl, Br, I

4.羟醛缩合机理 羟醛缩合产物的分解机理(羟醛缩合的逆反应) 5.酸催化下的羟醛缩合机理: CH3CH3 O 2 H3 H3 CH CH3 + 2 Al[O(CH3)3] 3 O O OH O Cl HCl (Lewis 酸催化) 6. Mannich反应(胺甲基化反应) CH 2 R' +CH2O H +CH R' 2N H

1酸催化过氧酸氧化 —— 生成酯 ( Baeyer-Villiger 反应)(“O ”如何插入C -C 键)“O ”插入取代基多的基团一边(取代基多的基团易迁移) R 1 R 2 R 1 R 2R 1 2 2.Wolff-Kishner 还原酮羰基至亚甲基机理 R R' O R CH 2 R'NH -NH , Na N 2 + 3. Meerwein-Ponndorf 还原反应 (i-PrO)Al CH 3CHOHCH 3(过量) O R'(H) R OH R'(H) 4. 醛酮被金属还原至醇或二醇 Na or Li R R'(H) R C OH R' R C OH R' R R' O 2Mg (Hg) 5.Cannizzaro 反应(歧化反应)

R 浓 OH R R CH 2 OH +H + R COOH + R CH Ph H O O OH Ph C O 7. Benzoin 缩合反应(安息香缩合反应) 8.Wittig 反应: Ph 32 +R 2+Ph 32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十一章醛和酮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醛和酮习题答案(最新版)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醛、酮。 解:(1) 2-甲基-3-戊酮(2)4-甲基-2-乙基己醛(3)反-4己烯醛(4)Z-3-甲基-2庚烯-5-炔-4-酮(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6)对甲氧基苯乙酮 (7)反-2-甲基环己基甲醛(8)3R-3-溴-2-丁酮 (9)3-甲酰基戊二醛(10)螺[]癸-8-酮 2. 比较下列羰基化合物与HCN加成时的平衡常数K值大小。(1)Ph2CO (2)PhCOCH3(3)Cl3CHO (4)ClCH2CHO (5)PhCHO(6)CH3CHO 解:(1)<(2)<(5)<(6)<(4)<(3) 原因: HCN对羰基加成是亲核加成,能降低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结构因素将会使K值增大,故K值顺序是: (6)<(4)<(3),而羰基碳原子的空间位阻愈小,则K值增大,故K 值的顺序是:(1)<(2)<(5)<(6) ,综合考虑:则K值顺序 是:(1)<(2)<(5)<(6)<(4)<(3)。 6. 完成下列反应式(对于有2种产物的请标明主次产物)。 解: 7. 鉴别下列化合物: 解: 或 12. 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解:

13. 以甲苯及必要的试剂合成下列化合物。 解: (1) (2) 14. 以苯及不超过2个碳的有机物合成下列化合物。 解: (2) 解: 18. 化合物F,分子式为C10H16O,能发生银镜反应,F对220 nm紫外线有强烈吸收,核磁共振数据表明F分子中有三个甲基,双键上的氢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互相间无偶合作用,F经臭氧化还原水解后得等物质的量的乙二醛、丙酮和化合物G,G分子式为 C5H8O2,G能发生银镜反应和碘仿反应。试推出化合物F和G的合理结构。 解: 19. 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12O3其IR谱在1710 cm-1有强吸收峰,当用I2-NaOH处理时能生成黄色沉淀,但不能与托伦试剂生成银镜,然而,在先经稀硝酸处理后,再与托伦试剂作用下,有银镜生成。A的I HNMR 谱如下: δ(s,3H) ,δ(d, 2H) , δ(s,6H) , δ(t,1H)。试推测其结构。 解: 20. 某化合物A,分子式为C5H12O,具有光学活性,当用K2Cr2O7氧化时得到没有旋光的B,分子式为 C5H10O,B与CH3CH2CH2MgBr 作用后水解生成化合物C,C能被拆分为对映体。试推测A、B、C结构。

第11 章 醛和酮

第11章醛与酮 §11.1 分类、命名及其物理性质 11.1.1 分类和命名 1、分类 2、普通命名法 (1)醛 可由相应醇的普通名称出发,仅需将名称中的醇改成醛。 (2)酮 在酮字的前面加上所连接的两个烃基的名称。(与醚命名相似) 3、系统命名法 a)选主链——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b)编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取代基的位次、数目及名称写在醛酮名称前面,并注明酮分子中羰基的位置。

11.1.2 物理性质 1、物态 甲醛为气体,其他C12及以下脂肪一元醛酮为液体,C12以上的脂肪酮为固体。 2、相对密度 脂肪族醛酮相对密度小于1,芳香族醛酮相对密度大于1。 3、沸点 与分子量相近的醇、醚、烃相比,沸点:醇>醛、酮>醚>烃 原因:a、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b、醛、酮的偶极矩大于醚、烃的偶极矩。 4、水溶性 由于醛酮的羰基氧原子能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所以低级醛酮能溶于水。其它的醛酮的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高级醛酮微溶或不溶于水,而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11.2 化学性质Ⅰ——亲核加成反应 11.2.1 羰基的结构 1、羰基的结构 2、亲电和亲核反应活性 羰基中的碳氧双键由于电负性O>C,因此π电子云靠近氧的一端: ?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具有亲电性,易于和亲核试剂反应。 ?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具有亲核性,易于和亲电试剂反应。 但是带负电荷的氧比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稳定。 总之,易于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3、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影响 ①羰基活性的影响 X=吸电子基,羰基碳正电荷↗,反应速度↗(平衡常数K c↗); X=推电子基,羰基碳正电荷↘,反应速度↘(平衡常数K c↘)。 ②亲核试剂因素

大学化学醛与酮的性质和反应

大学化学醛与酮的性质和反应 §分类、命名及其物理性质 分类和命名 1、分类 2、普通命名法 (1)醛 可由相应醇的普通名称出发,仅需将名称中的醇改成醛。 (2)酮 在酮字的前面加上所连接的两个烃基的名称。(与醚命名相似) 3、系统命名法 a)选主链——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b)编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取代基的位次、数目及名称写在醛酮名称前面,并注明酮分子中羰基的位置。物理性质 1、物态 甲醛为气体,其他C 12及以下脂肪一元醛酮为液体,C 12 以上的脂肪酮为固体。 2、相对密度

脂肪族醛酮相对密度小于1,芳香族醛酮相对密度大于1。 3、沸点 与分子量相近的醇、醚、烃相比,沸点:醇>醛、酮>醚>烃 原因:a、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b、醛、酮的偶极矩大于醚、烃的偶极矩。 4、水溶性 由于醛酮的羰基氧原子能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所以低级醛酮能溶于水。其它的醛酮的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高级醛酮微溶或不溶于水,而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Ⅰ——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的结构 1、羰基的结构 2、亲电和亲核反应活性 羰基中的碳氧双键由于电负性O>C,因此π电子云靠近氧的一端: 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具有亲电性,易于和亲核试剂反应。 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具有亲核性,易于和亲电试剂反应。 但是带负电荷的氧比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稳定。

总之,易于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3、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影响 ①羰基活性的影响 X=吸电子基,羰基碳正电荷↗,反应速度↗(平衡常数K c↗); X=推电子基,羰基碳正电荷↘,反应速度↘(平衡常数K c↘)。 ②亲核试剂因素 对于结构相同的醛酮,试剂的亲核性愈强,反应愈快(平衡常数就愈大)。 如亲核性:HCN>H 2 O ③空间效应的影响 因而羰基碳原子如果连有较大基团时,则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4、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a)决定于羰基碳上的正电性δ+↗,则反应↗ b)决定于空间效应空间位阻↗,则反应↘ 反应活性: ①空间效应:HCHO>CH 3CHO>ArCHO>CH 3 COCH 3 >CH 3 COR>RCOR>ArCOAr? 醛的活性大于酮;脂肪族醛、酮大于芳香族醛、酮。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化学性质教案

醛酮化学性质教案 【课堂引入】 装修引起的室内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学生回答:甲醛);这两幅图片是形像逼真的生物标本,同学们知道它们是浸泡在什么中吗,(学生回答:福尔马林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就是——甲醛的水溶液。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甲醛具有这样的性质吗,(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醛酮的化学性质”,学习完“醛酮的化学性质”,你就会了解甲醛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 (板书: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师】:首先,我们来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回顾”,给同学们1—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交流你的答案,整理出正确答案。(实物展台:展示2个小组的4题的答案,让其他组的同学找错)。【复习回顾】中的四道题 1、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有哪些类别的物质能发生加成反应, 3、醛和酮的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官能团中的碳原子是否饱和, 4、试着注明以下物质的带“—”C原子的氧化数。 CHCHOH CHCHO CHCOOH 3233 【师】:评价: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过渡】: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醛酮的化学性质”。 【师】:小组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出方案,并作出记录,然后班内交流。 (我的想法:让学生能讨论出两点:?因为存在C=O,所以醛酮能发生加成反应。?因为羰基中C原子的氧化数分别为+1和+2,所以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师】:总结并展示课件 【师】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种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加成反应的原理,我们在第一节已经学习了,下面请同学们用2-3分钟时间把导学案上关于“乙醛和丙酮与一些极性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交流讨论,并整理出正确答案。 (实物展台:展示2个小组答案,让其他组的同学找错)。 【师】总结,并展示大屏幕:醛酮加成反应的规律动画。 【师】:思考:醛酮与氢气的加成反应还可以归为那种反应类型, (学生回答:还原反应,加氢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 【师】甲醛为什么有毒,实际上就是和蛋白质发生了加成反应,并进一步转化,从而使蛋白质失去了活性,甲醛能防腐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有兴趣的同学请课后阅读课本P72页的“身边的化学”。【师】:下面我们接着看醛酮的氧化反应。醛和酮都能发生氧化反应。请同学们思考:醛和酮都能被哪些氧化剂给氧化呢?(学生回答: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等。引导学生:我们在第一节氧化反应部分学到常见的氧化剂有哪些,)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十一章-醛和酮-课后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十一章-醛和酮-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 醛和酮习题答案(最新版)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醛、酮。 O CH 3CH 2 CH(CH 3)2(1) (2) CH 3CH 22CH 3 C 2H 5 CHO H 3C H H CH 2CH 2CHO (3) C C H 3C O H CH 3H 3C (4) CHO OCH 3 (5) COCH 3 3 (6) CH 3 H H (7)

H COCH 3 3 Br (8) OHCCH 2CHCH 2CHO (9) O (10) 解:(1) 2-甲基-3-戊酮 (2)4-甲基-2-乙基己醛 (3)反-4己烯醛 (4)Z-3-甲基-2庚烯-5-炔-4-酮 (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 (6)对甲氧基苯乙酮 (7)反-2-甲基环己基甲醛 (8)3R-3-溴-2-丁酮 (9)3-甲酰基戊二醛 (10)螺[4.5]癸-8-酮 2. 比较下列羰基化合物与HCN 加成时的平衡常数K 值大小。 (1)Ph 2CO (2)PhCOCH 3 (3)Cl 3CHO (4)ClCH 2CHO (5)PhCHO (6)CH 3CHO 解:(1)<(2)<(5)<(6)<(4)<(3) 原因: HCN 对羰基加成是亲核加成,能降低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结构因素将会使K 值增大,故K 值顺序是:(6)<(4)<(3),而羰基碳原子的空间位阻愈小,则K 值增大,

故K 值的顺序是:(1)<(2)<(5)<(6) ,综合考虑:则K 值顺序是:(1)<(2)<(5)<(6)<(4)<(3)。 6. 完成下列反应式(对于有2种产物的请标明主次产物)。 CHO + H 2N (1) HC CH + 2CH 2O (2) O N +(3) 苯 , 加热 O + (4) NH 2 HCN/OH -H 2O/H + ? (5)

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 温度: 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性质:基础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五 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 1.卢卡氏实验: 因含C 3—-C6的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的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着变化,便于观察; 2.高碘酸实验: CH 2(OH)(CHOH)nCH 2OH + (n +1) HIO 4 H 2O + 2HCHO + (n +1) HIO 3 3.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2 +2Fecl +2Fecl 3 +2HCl 4.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 5.碘仿反应: NaOH (R ) CH 3I + Nao (R) 三.实验器材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和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卢卡氏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 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 2.高碘酸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和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苯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 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边 OH OH CH 3 —C —OH O —C —H O

第11章醛和酮练习与实践1

第十一章 醛和酮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R(Ar)C O H —CHO 甲醛 HCHO 苯甲醛 CHO R(Ar)O R'(Ar') O 丙酮 C CH 3CH 3O 苯甲酮 C O CH 3 半缩醛 缩醛 土伦试剂 费林试剂 二、选择题 1.临床上用于检查尿中丙酮的试剂为 ( C ) A.费林试剂 B.土伦试剂 [Fe(CN)5NO]+NaOH D.希夫试剂 2.用费林试剂可区别 ( D ) A.芳香醛和脂肪酮 B.脂肪酮和芳香酮 C.芳香醛和芳香酮 D.脂肪醛和芳香醛 3.通过氧化仲醇的方法可制备 ( B ) A.醛 B.酮 C.酸 D.醚 4.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B )

5.能与品红亚硫酸试剂显色的化合物是(D) A.苯乙酮 B.丙酮 C.丙醇 D.丙醛 6.不能被费林试剂氧化的化合物是(B) 7.丁酮加氢后生成(C) A.丁醛 B.丁醇丁醇 D.叔丁醇 8.土伦试剂的主要成分是(A) A.[Ag(NH3)2]OH (OH)2 C.NH3·H2O O,但不能与土伦试剂反应的是(C)9.下列化合物中符合通式C n H 2n A.丙醇 B.丙醛 C.丙酮 D.丙醚 10.下列化合物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B ) A.乙醛和乙醇 B.丙醛和丙酮 C.丙酮和丙醇 D.丙烷和丙烯

三、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2,3-二甲基丁醛 4-甲基-2-戊酮 苯乙酮 3-甲基苯甲醛 2,2-二甲基环己酮 C Cl 3CHO 甲基戊醛 8.对甲氧基苯甲醛 甲基-2-戊酮 CH 2CH CH 2CHO CH 3 CH 3 CHO OCH 3 CH 3 CH 2 CH 3 O CH 3 四、完成下列化学反应式 CH 3CH 2 CHO + H 2 Ni CH 3 CH 2CH 2OH CH 3C CH 2CH 3 O + H 2 Ni CH 3C CH 2CH 3O CH 3CHO 干HCl CH 3CH 2OH 干HCl CH 3CH 2OH C OH CH 3H OC 2H 5 C OC 2H 5CH 3H OC 2H 5 + O H 2

第十一章 醛和酮习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 醛和酮习题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CH 3)2CHCHO 2-甲基丙烷 (2)H 2 C=CHCH 2CH(C 2H 5)(CH 2)3CHO 5-乙基-7-辛烯醛 (3) CHO 3-苯基丙烯醛 (4)H 3 CO CHO HO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5) (CH 3)2CHCOCH 2CH 3 2-甲基-3-戊酮 (6) O 螺〔2.5〕-6-辛酮 (7)O 1-苯基-1-丙酮 (8) H 2H 5 (2S,4R )2-甲基-4-乙基环己酮 2、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2-methybutanal CH 3CH 3CH 2CHCHO (2)cyclohexanecarbaldehyde CHO (3)4-penten-2-one H 2C=CHCH 2COCH 3 (4)5-chloro-3-methylpentanal ClCH 2CH 2CHCH 2CHO CH 3 (5)3-ethylbenzaldehyde C 2H 5 CHO (6)1-phenyl-2-buten-1-one O

3、 以沸点增高为序排列下列各化合物,并说明理由。 (1)a. H 2C=CHCH 2CHO b. H 2C=CHOCH=CH 2 c. H 2C=CHCH 2CH 2OH d. H 2C=CHCH 2CH 2CH 3 c>a>b>d c 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其余三个分子可根据极性排列。 (2)a. CHO b. CHO HO c. CHO HO d. CHO OH b>c>d>a c,b 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沸点较高,d 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沸点较低,b 极性最强。 4、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 O OCH 3OCH 3 NH 2NH 2,NaOH OCH 3 OCH 3 ( ) (2) O C 6H 5MgBr 6H 5 OMgBr 3+ C 6H 5OH ( ) ( ) (3)PhCH=CHCHO PhCH=CHCOOH Ag 2O ( ) (4)H 2 C=CHCH 2CHO H 2C=CHCH 2CH 2OH LiAlO 4 ( ) (5) C 6H 5 COCH 3 NH 2NHCONH 2 C 6H 5C=NNHCONH 2 CH 3 ( ) (6) ( ) O CH 2CH 2 ( )O O Se 2O 3P CH 2_ + (7) O CH 3 C 6H 5COCH=CH 225+C 2H 5OH O CH 3O C 6H 5 ( ) (8) O O O H OH 3+ (9) O -CN OH ( ) (10) Br CHO HCHO +NaOH Br CH 2OH +HCOO -

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醛酮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创新教案】

《第三节醛和酮糖类》 【课标研读】 1、认识醛、酮和糖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 源开发上的应用。 3、了解醛、酮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考纲解读】 1、了解醛、酮和糖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了解醛的化学性质及确定醛基的化学方法 3、结合实际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 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教材分析】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学生已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所了解,故要应用结构推测性质的思想方法研究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本节教材选取的反应依据两个方面:一与生产、生活相关;二与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有关。糖类与生命现象、人类生活相关,而结构与醛、酮相关,故放在本节中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糖,也加深对羰基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醛和酮的官能团、部分化学性质及乙醛和和丙酮的分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2的学习过程中初步认识了糖的分类及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2、醛、酮、羧酸、醇等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醛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实验及化学方程式书写。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醛和酮的官能团及常见醛酮的分子组成与结构;醛酮的命名;醛酮的同分异构现象;羰基加成反应; 第二课时:醛酮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糖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醛和酮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培养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分析醛和酮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判断官能团与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在玻璃上镀银和检验糖尿病的方法,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课堂引入]通过化学2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葡萄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这其实就是葡萄糖分子中醛基上的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反应 ①与O2 [引导]醛酮都能发生氧化反应,空气中的氧气就能氧化醛。 [学生活动]写出乙醛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 [板书]2CH3CHO + O22CH3COOH ②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 [实验探究]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边振荡边滴加乙醛,观察现象,并作好实验记录。 现象:乙醛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知识归纳]: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哪些?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有:烯烃、炔烃、裂化汽油、裂解气、苯的同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十一章-醛和酮-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 醛和酮习题答案(最新版)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醛、酮。 O CH 3CH 2 CH(CH 3)2(1)(2) CH 3CH 22CH 3 C 2H 5 CHO H 3C H H CH 2CH 2CHO (3) C C H 3C O H CH 3H 3C (4) CHO OCH 3 (5) COCH 3 3(6) 3 (7) H COCH 3 3 Br (8) OHCCH 2CHCH 2CHO CHO (9) O (10) 解:(1) 2-甲基-3-戊酮 (2)4-甲基-2-乙基己醛 (3)反-4己烯醛 (4)Z-3-甲基-2庚烯-5-炔-4-酮 (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 (6)对甲氧基苯乙酮 (7)反-2-甲基环己基甲醛 (8)3R-3-溴-2-丁酮 (9)3-甲酰基戊二醛 (10)螺[4.5]癸-8-酮

2. 比较下列羰基化合物与HCN 加成时的平衡常数K 值大小。 (1)Ph 2CO (2)PhCOCH 3(3)Cl 3CHO (4)ClCH 2CHO (5)PhCHO (6)CH 3CHO 解:(1)<(2)<(5)<(6)<(4)<(3) 原因: HCN 对羰基加成是亲核加成,能降低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结构因素将会使K 值增大,故K 值顺序是:(6)<(4)<(3),而羰基碳原子的空间位阻愈小,则K 值增大,故K 值的顺序是:(1)<(2)<(5)<(6) ,综合考虑:则K 值顺序是:(1)<(2)<(5)<(6)<(4)<(3)。 6. 完成下列反应式(对于有2种产物的请标明主次产物)。 CHO + H 2N (1) HC CH + 2CH 2O (2) O N + (3) 苯 , 加热 O + (4) NH 2 HCN/OH - H 2O/H + ? (5)

第十一章 醛和酮

第十一章醛和酮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方法 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分类 根据烃基的不同可以分为脂肪醛、酮和芳香醛、酮。 脂肪醛CH3CH2CHO 脂肪酮CH3COCH3 脂环醛CHO 脂环酮 O = 芳香醛CHO 芳香酮 COCH3 根据烃基是否含有重键又可以分为饱和醛、酮和不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CH3CH=CHCHO不饱和酮CH3CH=CHCOCH3根据羰基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醛、酮和多元醛、酮。 二元醛CH2CHO CH2CHO二元酮CH3CH2COCH2COCH3 二、同分异构现象 醛的同分异构---碳链异构引起。 酮的同分异构---碳链异构、碳基位置异构。 同碳数饱和一元醛酮,分子式CnH2n O,互为同分异构:

三、命名 1. 系统命名法: (1)选择含羰基最长碳链作主链,称为某醛或某酮; (2)由于醛基是一价原子团,必在链端,命名时不必用数字标明其位置。酮基的位置则需用数字标明,写在“某酮”之前,并用数字标明侧链所在的位置及个数,写在母体名称之前。例如: 2- 甲基丙醛 2- 苯基丙醛 3-甲基-6-庚炔醛 C 6H 5CHCHO CH 3 7HC CCH 2CH 2CHCH 2CHO CH 3 654321CH 3CHCHO CH 3 CH 3COCH 3丙酮 CH 3COCH 2CH 3丁酮 CH 3CO(CH 2)CH 32-己酮 CH 3COCH 2COCH 2CH 3 2,4-己二酮 COCH 2CH 3 1-苯-1-乙酮(苯乙酮) 1-环己基-1-丙酮 COCH 3 2. 普通命名法 醛的命名与醇的习惯命名法相似,称某醛;脂肪酮则按酮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而称为某(基)某(基)酮。例如: CH 3CHO 乙醛 CH 3CH (CH 3)CHO 异丁醛 甲基乙基酮 甲基苯基酮(1-苯基-1-乙酮)CH 3 C O CH 3 C 2H 5 C O

醇和酚的性质及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4 醇和酚的性质及醛和酮的性质 1. 醇和酚的性质 (1) 醇的性质 (a) 醇钠的生成和水解, 在2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无水乙醇和1mL正丁醇,再各加入1~2粒绿豆大小的表面新鲜的金属钠,观察反应速度有何差异。待气体平稳放出时,把试管口靠近灯焰,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乙醇与钠作用,溶液逐渐变稠,金属钠的外面包上一层固体的乙醇钠,反应逐渐变慢。这时,稍微加热和摇动试管,可使反应速度加快。如果反应几乎停止而金属钠又没有完全溶解时,可用镊子将钠取出放在乙醇中销毁。 把得到的溶液加入5mL水,摇匀后滴加2滴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 (b) 醇的氧化

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5滴0.5%高锰酸钾溶液和5滴5%碳酸钠溶液,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摇动试管,并用小火加热,观察混合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c) 卢卡斯(Lucas)试验:伯、仲、叔醇的鉴别 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lmL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然后各加入2mL卢卡斯试剂,用软木塞塞住试管口,摇动试管后静置(最好保持在26~27℃),观察变化,记下混合液变浑浊和出现两个液层的时间。 (1) 酚的性质 (a) 酚的弱酸性 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0.1g苯酚,再分别加入1mL水、5%氢氧化钠溶液和5%碳酸氢纳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如果苯酚溶解,再滴加少量10%盐酸溶液,观察其变化。 (b) 溴水试验 在试管中加入2~3滴苯酚的饱和水溶液和1mL水,摇匀后再滴

加饱和溴水溶液,观察其变化。 (c) 三氯化铁溶液显色试验 在试管中加入0.5mL苯酚的饱和水溶液和1mL水,摇匀后再滴加3~4滴1%三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 醛和酮的性质 (a) 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2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再分别加入10滴纯丙酮和5%丙酮水溶液,用力振摇后,将试管放在冷水浴中冷却,观察是否有结晶析出,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结果,说明原因。 (b)与2, 4-二硝基苯肼的作用 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新配制的2, 4-二硝基苯肼试剂,然后再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丙酮,振荡试管,静置片到,观察有无沉淀生成,若无沉淀生成,可微热半分钟再振荡,冷却后再观察现象。 (c) 与托伦(Tollens)试剂反应

11章 醛和酮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 醛和酮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醛酮。 解:(1)2-甲基-3-戊酮 (2)4-甲基-2-乙基己醛 (3)(E)-4-己烯醛 (4)(Z)-3-甲基-2-庚烯-5-炔-4-酮 (5)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6)4-甲氧基苯乙酮 (7)(1R, 2R)-2-甲基环己甲醛 (8)(R)-3-溴-2-丁酮 (9)3-甲酰基戊二醛 (10)螺[4.5]-8-癸酮 2. 比较下列羰基化合物与HCN 加成时的平衡常数K 值大小。 解:(1)③>②>① (2)①>③>② 3.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羰基活性排序。 解:(1)③>①>② (2)④>③>②>① (3)③>②>① 4. 在下列化合物中,将活性亚甲基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列。 解:(1)>(4)>(2)>(3) 5. 下列羰基化合物都存在酮-烯醇式互变异构体,请按烯醇式含量大小排列。 解:(4)>(5)>(2)>(3)>(1) 6. 完成下列反应式(对于有两种产物的请标明主、次产物) (1) CHO +H 2N CH N (2)HC CH + 2CH 2O HOCH 2C CCH 2OH (3) O + N H N (4) O +NH 2OH NOH (5) O HCN/OH -OH CN H 2O/H + OH COOH (6) O 3

(7)Ph O 2Ph OH Ph O Ph 次 +主 次 (8) O CH 3 + EtO -O CH 3 O (9) O O + CHO EtO - CHO O O (10)CH 32Br O 22HCl O C O CH 3CH 2Br (11) O CH 3 +H 2 Pd/C O CH 3 CH 3 CH 3 CH 3 O (12)CH 3 CH 3 CH 3 OH NaBH 432H 3O + CH 3 CH 3 CH 3 OH +主 次 (13) O 3 H 3O + OH (主) (14)Ph O Mg H 3O + Ph CH 3 OH OH Ph CH 3 或 O Ph Ph (15) O +Br 2 HOAc CH 2Br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