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基本典籍

合集下载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古典医著一定是历史悠久,流传古今的,中医作为世界医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保存了众多的医学名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看看你知道几个!《黄帝内经》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

其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时代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著,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是后世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难经》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

一共12卷,128篇。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
《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 李守先)
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
《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明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宋 王惟一 《铜仁腧穴针灸图经》
晋 皇甫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பைடு நூலகம்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
《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一)
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抱朴子》《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保婴撮要》《本草经集注》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求真》《本草图经》《本草崇原》《本草分经》《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
《本草乘雅半偈》
《百大名家合注伤
寒论》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集说》
《本草从新》
《爱庐医案》
《本草衍义》
《保婴易知录》
《本草正义》
《葆光道人眼科龙
木集》
《本草汇言》
《敖氏伤寒金镜
录》
《扁鹊神应针灸玉
《本草发明》
《(鱼孚)溪外治
方选》
《保婴金镜录》
《本草纲目必读》
《本草问答》
《八十一难经图
解》
《本草医方合编》
《本草饮食谱》
《本草用法研究》
《本草纲目万方类
编》
《本草韵语》
《本草征要》
《本草汇》
《本经便读》
《辨证施治纲要》
《百科百效全书》
《病机汇论》
《保赤存真》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症辨异》
《博爱心鉴》
《保赤汇编》
《博物知本》
《补注难经》
《补注神农本草》
《补注洗冤录集证》
《不谢方》
《本草权度》
《采艾编翼》
《保赤全书》
《本草诗笺》
《本草通玄》《本草蒙筌》《本草万方针线》
《本草原始》《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笔花医镜》《本草纲目拾遗》
《参同契》《察病指南》《备急灸法》《白喉全生集》
《本草三家合注》龙经》
《扁鹊心书》
《辨舌指南》
《辨证录》
《本草经疏》
《病机沙篆》
《博济方》
《不知医必要》
《本草经疏辑要》
《苍生司命》
《北方常用中草药
手册》
《保赤新书》
《保赤要言》
《本草发挥》
《痎疟论疏》
《本草汇纂》
《本事方释义》
《本事方续集》
《本草集要》
《白喉条辨》
《本草经解要》
《便易经验集》
《辨脉平脉章句》
《白喉治法忌表抉
微》
《辨疫琐言》
《辨证良方》
《(鱼孚)溪陆氏
医述》
《辨证施治》
《藏府标本药式》
《藏象学说的理论
与运用》
《曹沧州医案》
《草木图会》
《草药手册》
《本草实录》
《白氏外经》
《扁鹊偃侧针灸图》
《白氏内经》
《本草类方》
《本草选》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二)
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
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成方切用》《程杏轩医案》《导引图》
《滇南本草》《东医宝鉴》《读医随笔》《仿寓意草》《察舌辨症新法》
《道枢》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此事难知》《丛桂草堂医案》
《丹溪心法》《冯氏锦囊秘录》
《洞天奥旨》《痘疹心法要诀》《得配本草》
《产宝》
《儿科醒》
《跌损妙方》
《疯门全书》
《丁甘仁医案》
《常用中草药图
谱》
《二如亭群芳
谱·药谱》
《常用经穴解剖
学定位》
《痘疹心法》
《党参新研究》
《伏瘟证治实验
谈》
《大观本草》
《大生要旨》
《产孕集》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先生医书
《产宝百问》
《滇南本草图谱》
《吊脚痧方论》
《调疾饮食辩》
《传信方》
《传信适用方》
《疔疮要诀》
《订正金匮要略
注》
《订正伤寒论注》
《东北药用植物原
色图志》
《传忠录》
《东垣十书》
《东庄医案》
《董汲医学论著三
种》
《董氏小儿斑疹备
急方论》
《产科四种》
《痘科键》
《痘疹精详》
《痘疹论》
《痘疹全书》
《痘疹四合全书》
《痘疹碎金赋》
《春温三字诀》
《蠢子医》
《痘疹真传奇书》
《痘疹正宗》
《痘疹专门》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济方》
《产科心法》
《产育保庆集》
《遯园医案》
《刺疔捷法》
《陈莲舫医案秘
抄》
《范东阳方》
《方氏脉症正宗》
《读过伤寒论》《读素问钞》《丹台玉案》《对山医话》《褚氏遗书》《存存斋医话稿》
《常用中草药手册》
《疮疡经验全书》
《慈幼新书》《程氏易简方论》
《刺灸心法要诀》纂要》
《长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验方》
《长沙药解》
《程原仲医案》
《赤水玄珠》
《崇实堂医案》
《得心集医案》
《得宜本草》
《痘科类编释意》
《痘科正传》
《痘学真传》
《痘疹百问秘本》
《痘疹传心录》
《痘疹大全八种》
《痘疹定论》
《痘疹广金镜录》
《痘疹会通》
《痘疹金镜录》
《陈氏小儿病源痘
疹方论》
《费伯雄医书二
种》
《风痨臌膈四大证
治》
《成方便读》
《存真图》
《伏气解》
《达生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