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变化的规律、测度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 简介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1]简言之,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即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

在此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但“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2]人口红利- 计算方式随着出生率的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估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经济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及其他各种因素,观察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解释能力的贡献。

另一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然后把这两类人数的比例作为抚养比。

注意,这里所使用的抚养比与通常所说的抚养比不一样。

这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把经济变化的指标——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增长率。

这两个组成部分中,第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是人口因素。

在假设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抚养比增长率的变化便可直接等同于其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也即人口红利。

实际上,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包括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包括扩大积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

由于人口在40岁-60岁年龄段积蓄的可能性最大,更多的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就会带来更多的积蓄。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标题: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一、引言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不仅揭示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口红利,顾名思义,是指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优势,它通常由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引起。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红利推动经济发展。

二、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1.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劳动力市场更加充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如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等,也会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2.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也是影响人口红利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也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经济发展。

三、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人口红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使人口红利得以持续发挥。

1.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的出现,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2.产业升级:随着人口红利的出现,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使得企业可以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经济增长:人口红利的出现和持续发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生产总值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四、如何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1.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流动,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

2.人才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关 系。
关键词 : 人 口红 利 ; 社会 ; 经济; 人 力资 源
在 当今这个 所谓 “ 文化复 兴” 高潮 的年代 中, 人 这一概 念 标 志主 要 。而 中国的传 统 政策 理论 秉 承 了 中国古典 哲 学着 眼 又重新 被肯 定和重 视 。以人为 本发展 观 的提 出, 迄 今 已经 若干 长远 、统筹全 局的传 统 。政 策对 人 口产 生作 用 , 要具 体 问题 具 年 了。值得赞 赏 的是在 此学术 蓬勃 发展 的机遇里 , 人类 的描述 体 分析 。每一 个 区域 的人 口数量 和质量 , 都 因处在不 同 的阶段
用 。在 区域 的发展 中, 人 口被 定 义为一 个新 的独 立 发展 分支 受到考量和 分析 。事实上 , 人 们 在普遍 关注人 口红利 阶 段 时期人 口结构对 于经 济发展 的作 用时 , 更应从人 力资源构 成 , 社会 整体建 设等 发 面看待人 口红利期 的 发展 问题 , 从 而更好 的完成 其对 区域 发展 的贡献 。 本文详细 分析 了人 口红利 内涵和外延 , 论述 了人 口红利和 中国经济 发展 的
和预 测能力 越来 越强 , 发展 从一 门学 问渐渐转 为决 策 以及 政府 而具有 自身 的特点 。不分 析这 些 , 就难 以对 区域 内人 口政 策进 为之付 出 的努 力 。 行 有效 的规划 。在 数量方 面 , 应 当充分 应用人 I Z l 红 利这个 时期 在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学 问中 , 有一 个涉 及人 口经 济学 的专业 人 口年 龄结 构最 富生产性 的特 点 , 使经 济增 长获得 一个额 外 的 术语 , 称为 “ 人 口红利 ” 。此 阶段是 发达 国家昔 日所 经历 而 发 源泉 , 来创 造 区域 经济 的 发展动 力 。质量 方 面 , 应 该注 重 区域 展 中国家 今 日所 身处 的一个 阶段 。究其 含义 , 是 指一个 国 家的 对 人 力 资本 的投入 , 一 方 面是对 人力 的培训 , 以期 待创 造 更 多 劳 动年 龄 人 口 占总 人 口比重较大 , 老 龄及 低龄 人 口比重 较小 , 的 生产 力竞 争力 , 另一 方 面是对 区域 内人 口文化 性 的提 升 , 属 即俗称 的 ” 中间大 , 两 头小 ”结 构 , 劳 动力 资源 相对 丰 富 、社 于 职能 的履 行 。具体 来说 , 一 方面 , 通过 总 结发达 国家 的成 功 会 保 障支 出负担轻 、财富 积累速 度 比较快 , 能够 为其 经济 发展 经验 , 继续推 行计 划生育政 策 , 严格 控制 人 口数 量增 长 , 仍然 是 创 造 有利 的人 口条 件 , 同时 , 整个 国家的 经济 呈现 出高 储蓄 、 我 国 目前人 口政策 的重 要任 务 。也 是 发展 中 国家人 口数量 经 高 投资 和高增 长的局 面。 一 个 国家或地 区如果恰 好处于 人 I : 1 济理 论 的基 本要求 (“ 人 口红利 ”期得 到稳定 的维持 ) 。另一 方 年龄结 构最 富生产 性 的阶段上 , 并且 能够 对这 种人 口红利 加 以 面 , 人的质量 因素 一直是 被忽 视的 。发展 中国 家经济 落后 除了 充分 利用 , 则该 国( 地 区) 的经济增 长就 可 以获得 一个 额外 的动 本 身 的原 因外 , 更为 重要 的 是人 力资 源 的质量 低 , 开发 力度 不 力 。人 口学家 亦称这段 时期为 人 口机会 窗 1 : 1 。 够 。经济 学家 指 出 : 传统 的 经济 理论 认为 , 经 济增 长必 须依 赖 相同的 “ 人 口红 利 ”期所 导 致 的 经济增 长的 不 同结 果意 于 物 质资 本和 劳动 力数 量 的增 加 , 然而 , 在 当 代研 究经 济增 长 味着 “ 人 口红利” 并不必然导 致经济增 长 。 问题 , 有 必 要将 传统 的资 本概念 中包 括进 人力 资 本概 念 。 因 事 实上 , 人 口红利 仅仅 是 一个 经济 发 展 的契 机 , 国家 区域 此 , 要加 大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提 高人 口质量 , 把经济 发展 中的人 经 济 的 发展 是 关联 了诸 多 主客 观 条件 的 , 其 中包 括资 源 、政 口数 量优 势 转化 为人 力 资本 优势 和人 才 优势 、把 发展 经 济 的 治 、环境 和人 口等等 。人 口红利 期背景 下 , 经济 能否得 到 充分 立足 点从主要依 托物质 资本逐 步转 向依 托人力 资本上 来。 发展 , 更多 的是 在于其 优势能否 得到最 大发挥 。 总 的来 说 , 要使 人 口红利 发挥 出最 大 功效 , 必 须 抓好 人力 所 以, 如何 因势 利导使 “ 人 口红利 ”发 挥最 大 的潜 力 , 是 资 源的建设 , 这样 才能够 使得 人 口红 利阶段 称为真 正 的黄金 阶 我 们 需 要去 研 究 的 。经 济 学界 一 般 认 为 , “ 人 口红 利 ”或 者 段 。人 力 资源 是 国民财 富 的最 终基 础 。资本 和 自然 资源 是被 说 人 口年 龄结 构 变化 对 经济增 长 的影 响 主要 包括这 样 两个 方 动 的生产 要素 , 人 是积累 资本 、开 发 自然 资源 、建立社 会 经济 面: 一是对 生产领 域的影 响 , 二是对 消费和 储蓄 的影响 。 就目 及 政治 组 织并 推动 国 家 向前发展 的 主动 力量 , 显而 易 见 , 一 个 前 中国形 势来 看 , 每 年供 给 的劳动 力 总量 约为 1 0 0 0 万, 劳 动人 国家如 果 不能 发展 人 们 的技 能和 知识 就不 能 发展 任何 别 的东 口比例 较高 , 保 证 了经 济增 长 中的 劳动 力需 求 , 而且 数量 庞大 西 。在 知 识经 济 时代 , 人力 资本 的核 心地 位 更为 突 出 , 因此增 的农 村 人 口仍然 能够 在 相 当长 的时 间 内为城 镇提 供 劳动 力资 加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加快人力 资本 的积累 并有 效地使 用人 力资 源 。第 二点 的 影响是 双 面 的 , 由于 中国传 统意 识较 强 , 在 老龄 本对于我 国经济 的持续 增长具有 重要意 义。 化 的初期 阶段 , 新 进入老 龄 阶段 的人 往往都 有较 高的储 蓄率 和 另外, 人 口红利 的后 期 阶段 ,“ 红 利” 将转 变 为相 对 应 的 储 蓄倾 向, 随着 老龄 人 口比例 增 加 , 在 一定 时期 内并不 必然 带 “ 人 口负债 ” 。人 口老 龄化 将会 从 多个 方面 影 响到 我 国经 济 来储 蓄率 的下 降 , 相反 还有 可能使储 蓄率进 一 步上升 。有人 也 的持 续 增 长能力 。首 先 , 老龄 化会 带来 社 会抚 养 比不 断提 高 , 因此把老 龄化 的初 期阶段 看成是第 二次 “ 人 口红利”期 。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如何最大化利用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如何最大化利用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如何最大化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红利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相对较多,且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人口红利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变得异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口红利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最大化利用。

一、人口红利的利与弊人口红利带来的利与弊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口红利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可以推动产业进一步扩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趋于平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经营环境。

此外,人口红利还能够带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劳动力过剩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部分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

这会增加社会负担,并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次,劳动力的增加也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降低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人口红利还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二、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其中的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几个可以考虑的途径:1. 教育投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利用人口红利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增强劳动力的技能和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是提高人口红利利用效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改革,建立灵活的用工机制,降低就业和创业的门槛,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3. 产业升级和创新人口红利的最大化利用需要依靠产业发展和创新。

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同时,通过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的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2)一、引言近期,有关人口红利(Population bonus)的议论很多,这种学术关注热度本身就值得重视。

这是一个热问题,但需要冷思考。

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20世纪80年代前期,国内已有学者看到了人口低负担比时期所包含的发展机遇。

1983年6月15日,田雪原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一文,文中提出“人口年龄变动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即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所占的比例减少,劳动人口比例增多,有利于经济发展。

其时,笔者感觉到人口低负担比所提供的机遇恐怕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在与邬沧萍教授合著的《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对策》一书中,用专门的章节来讨论理论负担比与实际负担比的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人口过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生育率、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中国重大的战略选择。

那么,人口控制带来了什么变化呢?人口控制一方面减少了每年人口的出生量和增长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同时出现。

毫无疑问,人口控制加快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步伐,而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解释我国人口快速转变所带来的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

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控制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中国走过了一条有本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

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转变有关。

人口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不考虑流动、迁移的“封闭人口”假定下,影响人口数量变化有三个变量,即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转变就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降低的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演进过程。

由于人口政策的巨大影响,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虽然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就到了一个标志着现代人口转变初步实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时期。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庞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红利的定义与特点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

中国之所以能够享受人口红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庞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口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劳动力素质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口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专业、更高效的劳动力。

3. 低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制造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如下:1. 人口结构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8%,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 人口数量下降: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总人口将开始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减少。

3. 教育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三、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将面临困难,并可能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 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将对医疗卫生、长期护理等方面提出更高需求。

3. 人才缺口扩大:人口红利消失使得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人口红利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红利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二、“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GDP实现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这一成绩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红利”。

目前,中国人口正值年龄结构较合理、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且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有进一步转移的潜力的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机会成本为零的劳动力要素投入。

这种人口转型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

“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和技术进步三条渠道来对经济增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

利用经济学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μ(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可以看出,人口中适龄人口比例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

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

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口红利的定义、原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原因人口红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且人口结构年轻化的阶段。

这一现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人口红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使得人口呈现出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其次,发展中国家婴儿潮带来的一代人正在进入劳动年龄,造成劳动力供给的激增。

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1. 劳动力增加: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可以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比之下,老年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经济提供更多机会。

2. 提高生产效率:人口红利时期,国家或地区突然迎接了大量劳动力的加入,这使得各种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更多的劳动力意味着更多的人才和创新的可能性,进而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3. 消费市场扩大:人口红利期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经济活动的增加,推动了人均收入的提高,进而带动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加强。

这使得消费市场扩大,为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 技能结构升级:人口红利存在的情况下,人才资源相对丰富,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技能水平。

更高的技能水平意味着更多的高薪就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转型。

5. 创业与创新活动增加:人口红利使得创业活动和创新能力得到释放。

劳动力的增加为新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激发了创业的激情和决心,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推进。

三、人口红利的挑战虽然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红利期有限,一旦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则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

其次,人口红利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或者技能结构不匹配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红利变化的规律、测度及其影响1郭晗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10127)摘要:从理论层面看,人口红利期意味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能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以延缓资本报酬递减,同时较低的社会抚养比能够提高储蓄率,进而有利于资本形成;从现实层面看,中国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确实伴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如果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由人口红利带来的,那么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意味着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面临着重要的瓶颈。

本文分析了人口红利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为后红利时代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变化进行测度,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中国的人口红利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为中国后红利时代的战略转型提供相应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负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被称为“中国奇迹”。

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应当归功于人口红利的作用(蔡肪,2008)。

由于适龄人口比重增加,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由于社会抚养比降低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又为资本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也极大的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如果从统计描述上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年龄结构,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是伴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如下图所示,从1982年到2010年,中国的少年人口比重从33.6%下降至18.5,老年人口比重从4.9%上升至8.5%,而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从61.5上升至73%,总抚养比也从62.6%下降至34.2%。

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影响,如果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由人口红利带来的,那么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债将意味着中国的增长奇迹面临破灭的危险。

并且,依据蔡肪(2010)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走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的转折点,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意味着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面临着重要的瓶颈。

由此也引出了本文的主题:中国的人口红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影响?在人口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应当如何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型?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与和谐发展”(NCET-06_0890);陕西省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建设项目(2008SZ09)。

作者简介:郭晗(1987-),男,陕西汉阴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

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一、文献述评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影响(Mason and Lee,2006)。

一是由于社会抚养比较低,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率,进而有利于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增长;二是由于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增加,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进而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状况,进而维持高速增长。

因而目前探讨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这两类。

人口红利对储蓄率产生影响的理论渊源来自于生命周期假说(Ando and Modigliani,1963),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属于消耗财富的群体,只有两者之间的适龄劳动人口是净储蓄群体,换言之,适龄劳动人口产出大于消费,因而“创造储蓄”,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只消费不产出,因而“消耗储蓄”,那么,如果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储蓄率就会上升,反之储蓄率则降低。

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有学者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检验。

Leff(1969)采取了1964年74个国家的跨国数据验证了储蓄率与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关系,在控制了人均GDP对数和过去5年人均GDP增长率以后,结论得出总储蓄率与15岁以下人口比例和64岁以上人口比例成反比。

Higgins和Willianmson(1997)以16个亚洲国家1950-199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与Leff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认为抚养系数与储蓄率成反比,这些亚洲国家自60年代以来的储蓄类别增长应当归功于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舒尔茨(2005)对Higgins和Willianmson(1997)研究进行了扩展,将在原模型中的作为外生变量的储蓄类内生化,却没有得出人口年龄构成显著影响储蓄率的结论。

Thornton(2001)考察了美国1956-1995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他构建了少儿抚养指标和老年抚养指标,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抚养负担均对美国储蓄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效用。

具体到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层面,王德文、蔡肪和张学辉(2004)采用Leff(1969)模型检验了中国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的关系,结论得出社会抚养比降低使储蓄增加,而老龄化速度加快则使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弱化。

郑长德(2007)基于我国1989-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转变对各地区储蓄率的影响,结论认为储蓄率与少儿抚养比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存在负相关关系。

汪伟(2009)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采取1989-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储蓄率的关系,也认为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抚养系数下降是中国储蓄率上升的原因,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的增加被强化,但也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而被弱化。

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有着明显影响,一方面,适龄劳动人口比重的增加本身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抚养负担降低可以促使更多劳动力从家庭非生产性活动转移到生产性活动中(Lindh and Malmberg,1999)。

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事实,有学者认为由于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从而维持了中国的高速增长(蔡肪,2008)。

有学者研究了由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汪小勤和汪红梅(2007)指出,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高适龄劳动人口比重意味着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效应。

汤向俊和任保平(2010)则指出,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而劳动力的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但他们也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

关于这个问题,王德文(2007)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大量适龄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上升对经济有正效应,但老龄化最终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的低速增长,因此保持中国未来持续增长将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人口红利评价方面,陈友华(2005)以瑞典1957 年生命表人口为基准, 以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以及总抚养比为判断依据,将三类抚养比分别低于30 %、23 %、53 %时的水平确定为人口红利,并据此进一步细分为人口暴利、人口高利、人口红利和人口微利四种类型。

陈燕萍(2010)从生育率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人口负担系数以及流动人口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对浙江的人口红利进行了评价。

Misbah和Elhorst(2010)以1961-2003年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为研究对象,运用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以及经济增长指标计算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认为从1961年到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46%应当归功于人口红利的作用,这一数字在印度是39%,在巴基斯坦则为25%,并且他们还指出,从2005年到205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将继续享有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中国由于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将面临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众多文献中,从静态角度研究人口红利的增长效应居多,从动态角度研究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少,对人口红利期的描述分析较多,从统计上进行评价和预测较少。

本文首先分析人口红利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从增长核算角度探讨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进行评价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人口红利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回答后红利时代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问题。

二、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一)人口红利的变化规律人口红利并非一个静止概念,随着人口转变的变迁过程,它也会产生自身的一种变化规律。

在人口转变的第一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处在高水平,进而整个社会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少儿抚养比较高,出现少儿人口负债,即“负的人口红利”;在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死亡率与出生率先后出现下降,社会抚养比有所降低,进而先后出现老年人口红利与少儿人口红利;到人口转变的第四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此时整个社会老年人口比重较大,老年抚养比较高,出现老年人口负债,再次出现“负的人口红利”。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红利既是一个定性概念,也是一个定量概念。

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并非离散变量,而是连续变量。

其值域与社会抚养比呈反比例变化,人口红利大时,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比较低,反之亦然。

由于人口红利与社会抚养比的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我们将人口红利用1/(1)ra +来表示,其中ra 为社会总抚养比。

那么人口红利的变化应当遵循以下规律:如图所示,横轴为时间t ,纵轴为人口红利1/(1)ra +,其中O 点所在人口结构为标准人口结构,即此时的抚养比表示既无红利也无负债。

在一个封闭的时间段OF 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总抚养比ra 将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人口红利1/(1)ra +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历经“人口负债—人口红利—人口负债”的转变。

A 、B 、E 三个时间点将OF 划分为四个时间段, OA 体现为人口负债,并且人口负债逐渐消失,向人口红利转化,A 点为人口负债向人口红利的转折点;AE 为人口红利期,其中AB 为人口红利逐渐增大的过程,BE 为人口红利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由此可见B 点为人口红利拐点;EF 为第二个人口负债期,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负债再次开始形成,E 点为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转折点。

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特性,区域a 的面积相当于区域b 与区域c 面积之和,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并非是一种没有成本的“馈赠”,相反在红利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多少好处,那么在负债期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1/(1+ra)(二)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从增长核算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要素的增长,即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的增加;二是技术和效率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