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测度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目录一、数字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2)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意义 (2)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四、数字产业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1. 数字基础设施指标 (6)2. 数字技术成果指标 (7)3. 数字产业发展规模指标 (8)4. 数字产业竞争力指标 (10)五、数字产业化水平测度方法 (11)1. 指标权重确定 (1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14)3. 测度结果分析 (15)六、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16)1.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 (18)(1)产值结构指标 (19)(2)就业结构指标 (20)(3)空间布局指标 (21)2.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 (22)(1)技术创新指标 (23)(2)产业链延伸指标 (24)(3)新兴产业成长指标 (25)3.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测度方法 (26)七、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7)1. 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 (29)2. 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 (29)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0)1. 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31)2.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2)九、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33)1. 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34)2.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35)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36)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7)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38)3. 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 (39)一、数字产业化的基本概念数字产业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型的数字产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形态进行全面革新。
数字产业化的核心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数字产业化涵盖了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方法

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方法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方法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和可持续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方法的50条详细描述: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方法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从整体产业结构的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方法还需要考虑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情况。
3. 从宏观角度来看,测度方法可以包括社会总产出、GDP结构、就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指标。
4. 社会总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产值占比可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程度。
5. GDP结构是评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依据,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
6. 就业结构是用来评估不同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情况,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7. 资源配置是指不同产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的分配情况。
8. 从微观角度来看,测度方法可以包括企业规模、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等指标。
9. 企业规模是评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包括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10. 产业竞争力是指不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表现,包括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等指标。
11. 技术创新是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因素,通过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和新产品开发等指标可以评估不同产业的创新能力。
1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方法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包括能源消耗、排放情况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
13. 生态环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评估不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承载能力来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4. 能源消耗是评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指标,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能够高效利用能源资源。
15. 排放情况是指评估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等不同方面的排放情况。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

张莎娜1金明1姜永艳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0103;2.中原工学院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一、概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维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重要粮食产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是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劳动力,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河南省虽然拥有人口、地理和资源优势,但是其工业整体大而不强,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
因此,河南省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本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级化及新动能化四个方面研究河南省2010—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从而发现河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河南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法,如朱张杰(2015)、屈兰乂(2019)、熊健益(2016)、刘淑茹(2011)等根据产业结构的内涵,构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守伟(2002)通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二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如陈丹丹(2017)、蔡龙翔(2020)、邓微微(2018)等用此方法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三是模型法,如刘阳阳(2019)、谢倩倩(2019)、贾明泽(2018)等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选择有所不同,如屈兰乂(2019)通过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及新动能化四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伍茜蓉(2018)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创新驱动化3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许齐浩(2008)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化构建指标体系,刘淑茹(2011)根据产业结构内部特点、对资源结构影响程度、对技术进步影响状况等构建合理化内部指标。
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测度评析与路径选择

数据来源 : 根据 w i n d资讯相 关数据整理计 算。
称 Mo r e 值1 3 1 , 计算公式是 :
从表 1 可 以看 出 , 两 种测定 结果基 本一 致 , 改革 开
01 卜1
M =c o s ( a ) =∑( 1 , 。 , ) / ( ∑n ∑Ⅵ
标对 产业 结构进行研 究 , 靖学青 ( 2 0 0 8 ) 用 这些 指标对上
k
( 3 )
公式 中, k 表示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 , q 表示报告 期 海 产业 结构 进行 了研究【 1 1 , 丁焕 峰和孙 泼 泼 ( 2 0 1 0 ) 用这 第 i 产业所 占比重 , q . 。 表示 基期第 i 产业所 占比重 , n为 些 指标 对 中国产业 结构 进行了研究[ 2 1 。考虑到这些指标 产业 门类数 , m为基期 与报告期 之间的年份数。
长趋 势的超前程度 , 其计算公式为 :
F = = , + ( —O / f ,
表3 是 利用《 中国统 计年鉴 } ( 2 0 1 2 ) 和《 中国统计年 ) ( 2 0 0 1 ) 按三 次产业 分地 区生 产总值数 据资料 和公 式 ( 4 ) 鉴) ( 4 ) ,计算得 出的 2 0 0 0 — 2 0 1 1 年 天津第三产业 内部行 业
一
2 0 1 1 年四个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 M o r e 值 、向量夹角及
、
产 业 结构 升 级 的 定 量测 度
其年均变化值 、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 ( 见表 1 ) 。
表 1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速 率
产业结构 升级 的动态 测度有 多种 方法 ,本文选 用
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研究评述

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研究评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面临了较大的变革和挑战。
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对于指导政策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指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指标是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测度指标,涉及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科技人才、产业融合等方面。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可采用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值和利润等指标进行测度。
产业结构的比重反映了不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而增加值和利润则反映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可采用专利数量、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进行测度。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因此科技创新指标能够反映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模型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对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客观、全面的测度。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从而得出对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模型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熵值法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可以制定相应的实施路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

28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及效益分析法三种。
28.1静态分析法常用的结构静态分析法是产业关联分析,通常要借助于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分析。
28.2动态分析法主要指的是对结构变动度和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
28.2.1结构变动度的测度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度,可用结构变动值指标,公式为: K=∑ | q ij -q io |其中,K ―结构变化值, q ij ―报告期构成比, q io ―基础构成比 28.2.2结构变动趋向的测度钱纳里和库兹涅茨在解释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趋向时都曾指出:A (农业)和 I (工业)部门与按人口平均产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密切关系,而 S (服务业)部门与按人口平均产值之间的联系是不密切的。
为进一步检验按人口平均产值的差异与部门份额差异之间的联系,库兹涅茨提出了两种度量尺度来证实上述的观察结果。
第一种尺度是对人口平均产值最低和最高划分的国家分组间的变动范围进行 对比。
具体说,首先根据原始资料进行人均产值高低的国家分组,然后进行部门产值份额大小的国家分组,最后求出两者的变动范围的百分比。
第二种尺度是反应弹性值(E )。
它是某一部门在按人口平均产值中的百分比差异与按人口平均产值的百分比差异的比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它表示人均产值变动某一百分比时,部门产值变动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是:式中:Ei —部门i 的反应弹性值;ai —该部门在某一变动期间的最终份额与起始份额之比; r —人均产值在两端间的增长比率。
(一般采用20%为r 的标准值) 28.3效益分析法28.3.1结构的效益分析衡量产业结构效益,可以用不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构成,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
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结构综合地反映了产业间净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结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相对国民收入, 计算公式为:美国经济学家对40个工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在1948年至1954年期间的r a a E i i i /)1(-+=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重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做了统计分析(见下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大趋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小,而两者的比值就越大。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引言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布局。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测度产业结构的方法:1. GDP各产业占比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各产业的比重,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常见的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占比变化,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2. 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产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结构和关系。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长度、环节之间的关联度和附加值的分配情况,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行业中,相关产业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
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下是几种测度创新能力的方法:1. 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2. 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可以了解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3. 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4. 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评估其创新活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

场原则 ,遵循价 值规 律 ,以提高经济效益 为中心 目标 。将农 从事非农 产业所 占比重 ;4 . 农 业总投入 资金 中外商 商接投 资
业备 业及 各业 内部 重新 进行 选择 、优化 ,使 其 由低级 向高 所 占比重 ;5 复 种指数 ;6 . 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 ;7 . 农产品商
二、 中国农 业 产业 结构调 整 效果 的测度 采用 因子 分析
前及今后农业和农村 经济 发展的主要任务 。那 么 ,如何反映 法 ,从反映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农产 品市场竞争力和 动
和测度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的现状 、进程和效 果 ,是 目前农业 力 、农业 部 门结构 优化 趋势 、农 业发 展引力 和速 度三 个 方 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
~ 0 . 9 1 1
o . 2 0 5
— 0 . 1 7 5
o . 7 4 6
一 o . 0 9 8
农 产 品生 产 价 格 相对 。 j : 农 业 生产 资料 价 格 的指 数
复 种 指数
农产 品 商 品 率
一 0 . 7 7 6
一 o . 7 6 8
o . 8 5 6
指 标 名称
1
互相矛盾的结论 。因此 ,设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效果指标体 初始因子 载荷矩阵做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如表 l 昕 示。
成 份
2 3
1 / 粮 经 比
o . 4 5 7
o . 7 5 3
o . 0 7 8
畜 牧业 与种 植业 产 值 比
非 农 人 员 比蘑
一
面 ,依据全面性 、代表性 、数据易获 得性 等原则设计与选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 形态
产业间的 就业结构
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
产业间的 产业结构
各产业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 总产出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
0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解说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早在17世纪,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及其所形成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并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则在于产业结 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 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研究,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 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随着全社会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 克定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该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60年代完善的。主要是关于后进国家 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理论。 30年代,赤松要通过对日本纺织业发展历程的分析,认为后进国家工 业发展遵循如下路径:“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从图形上看像三只大 雁在飞行,故此得名。 60~70年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发展的实践使其改变了上述 认识,认为产业发展的阶段和路径应当是:“引进—进口替代(国内生 产)—出口—成熟—返进口”。 引进阶段:国内主要是靠技术引进与模仿,市场仍由进口品占领。 进口替代阶段:国内生产快于需求增长,进口开始下降。 出口阶段:国内生产超过需求,出现出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成熟阶段:生产和出口由于成本扩大开始下降,对外投资开始增加。 返内销阶段:低价同类产品开始进口。
式中:Xi为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5、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φ 1及偏差系数φ 2: 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劳动力由生产率较 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产值比 重大于就 业比重,其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 为零时两者均衡; 偏差系数越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差距越大, 即:
新疆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变化趋势
3.新疆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变化趋势
新疆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变化趋势
新疆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 (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度低于就业比重,1978年两者的相对偏差为 50.3,而2015年两者相对偏差扩大到59.6,变动度为9.3,表现出相对偏差进一 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第一产业以较大的劳动力创造较少的产值,大量的劳动力 滞留在第一产业内,从而造成第一产业和整体产业结构效益的低下; (2)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度高于其就业比重,1978年到2015年两者之 间的相对偏差都稳定持续在60左右,变动度为-0.6,这说明第二产业以较少的劳 动力创造比较多产值,可见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二产业中转移出去,造成了第二产 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局面; (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相对而言在同一个水平上,1978年到 2015年间的变动度为-10.7,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间的差距还 将继续缩小,同时也说明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日益明显。 (4)2015年新疆第二、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总比重为56%,而根据英格尔斯 和布莱克提出的现代化指标,这一比重应该达到70%以上,由此可见,应该大力 发展新疆的二、三产业,以便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Ct 0
度量 方法
计算 公式
| S
i
2 it
n
it
Si0 |
S
i 1
i
n
n
产业结构演变 2、结构超前度
含义
超前度(或滞后度)是用来度量某一产业发展的超前性 (或滞后性)所导致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既 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程度,也可反映产业结构的经济 增长效应。 一般通过部门增长率和总增长率关系来设定指标。
含义
类型 度量方 法
可用如下简单指标度量: 相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波动效应;技术进步率;出口竞争 力指数。
04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新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分析 1.新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分析
新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分析
(1)相对于1978年,2015年新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35.8%下 降到16.7%,下降19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 点49.5,近五年呈现下降趋势; (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先处于上升阶段,然后呈现波动上升, 分别在2002年和2015年达到最大值; (4)90年代是新疆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时期,90年代初期,产 业结构呈现“一、二、三”局面,2003之后产业结构形成“二、三、 一”局面;2015年首次呈现出“三、二、一”的局面。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库兹涅茨在继 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 了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 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 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如果综合 各国的情况看,则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 重,却并不必须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同步,综合起来看是大体 不变或略有上升。
式中:GDPi/GDP为第i产业GDP产值所占比重,Yi/Y为第i产业就业 人员数所占比重。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6、产业结构波动效应
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来源于结构体系中各产业部门的稳定与协调发 展,但是,产业结构体系中的任何部门出现“异军突起”和“大起 大落”现象,都将导致结构低效益。这种波动情况也从反面反映了 产业结构变动效应。 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对增长的波动效应: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及其 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 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深人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D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 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 制造业也按三个时期划分为三种类型: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 A.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 革、纺织等部门; B.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 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门; C.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 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
产业结构
产业间的 社会再生 产结构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 例关系。 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 布,包括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投资结构
基本 形态
产业间的 投资结构
产业间的 技术结构
各产业所采用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 构
产业结构
产业间的 社会需求 结构
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投资量在需求总量 的比重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 理论。根据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技,生产 力水平低下。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此时,近代科技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 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 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三是“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 比重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这时已经把一系列现代科技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 资源,投资率达到10%-20%。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5、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 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 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低到工业 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 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 夫曼比例为1以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测度
目录/Contents
产业结构演 变、分析方 法及其效用 度量
产业结构
02
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 的理论解 说
04
新疆产业 结构变动 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的 趋势
01
03
05
0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内涵
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产生,以整个国民经经济作为整 体,各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 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 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此时的工业已经高度发达,主导 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 后来,他又于1971年出版了《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在 上述五个阶段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主导部门已经不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 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 文娱、旅游等部门。